:::
茜特斯瑪則將劇場舞蹈化,讓舞蹈的表現回歸到它的本質──肢體、動作、律動、精力及空間。(白水 攝)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將劇場舞蹈化

澳洲表現舞團的舞蹈動作運用及組構如此流暢、活潑、豐富、千變萬化,有如萬花筒般簡單、卻具趣味。

澳洲表現舞團的舞蹈動作運用及組構如此流暢、活潑、豐富、千變萬化,有如萬花筒般簡單、卻具趣味。

澳洲表現舞團「十年飛舞」

6月3、4日

台北市立社敎館

六〇年代前衛藝術開啓了無所不能的創作領域及思考空間,而後現代藝術更將各種媒介相互結合運用,開引到無限的可能性。這其中合作對象的主、副關係常不斷被質疑、爭議,如音樂與舞蹈、攝影與舞蹈、戲劇與文學與舞蹈,是劇場或戲劇或舞蹈等等,無非爭其藝術主導(獨立性)及價値而已。

以舞蹈表演爲題材所拍攝的照片,所具有的藝術價値是從舞蹈中複製或衍生而來。攝影家露易絲.格林菲(Lois Greenfield),選擇舞蹈爲她藝術創作的題材,並突破受制於編舞者設下的藩籬,及追求攝影藝術的主體性和獨當一面的藝術價値。憑着她對舞蹈節奏的敏銳性,使她能夠準確地在每一個高潮的瞬間按下快門、捕捉最鮮明的影像。觀其作品,除與一般攝影家一樣頗能捕捉肢體及動作之美以外,更甚的是,她將舞蹈的三度空間透過二元化的平面圖像,卻猶能呈現出舞蹈的主體性及瞬間精力投射的特質,並透過不同角度的攝取,形成活潑、有趣的動感畫面,也將舞蹈進行中,空間不斷變化的意象呈現於平面空間。她的攝影可說是「舞蹈化」了的影像,編舞家看到這樣的作品又引發靈思是自然之事。

各自展現藝術的主體性

澳洲編舞家娜塔麗.薇爾(Natalie Weir)依格林菲的作品而編的舞作,不禁讓我憶起九三年在美國看大衛.帕森斯(David Par-sons)的舞作Caught,其創思的靈感(idea)便是來自攝影的瞬間快門。利用閃光後殘留在舞台上的餘影及連續空間影像效果,完全將攝影舞蹈空間化,令人驚嘆、興奮。它成功地運用科技,展現攝影快門的瞬間特性,爲舞蹈劇場與科技的結合增添創舉。

而娜塔麗.薇爾的《相片底版》Proof sheet 則是另一種角度的呈現。舞作中不管是單一或立體框架道具的使用、或人與人間的舞動,幾段簡潔的對比片斷,試圖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改變空間,或組構舞蹈。運用黑、白對比色調在服裝和燈光的明暗,呈現照片底版的黑、白特性。時而舞動的肢體投影在白布幕上,將舞蹈的三度空間轉化成二元性的平面空間,但影像卻又是活動的。舞蹈在每個段落都適時以姿勢暫停(pose)與暗燈(light off),簡潔的結束,巧妙呈現攝影快門按下的刹那,不禁令人會心一笑。等於是將舞蹈照片化、照片舞蹈化,攝影家和舞蹈家的作品相互呼應,相得益彰,也各自展現其藝術上的主體性和價値。

媒介單純卻有無限想像

另一支由瑪姬.茜特斯瑪(Maggi Sietma)所編作的《孤影相隨》Alone Together,靈感是根據畫家Edwavd Hopper的畫作而來。舞作中我們未能看到Hop-per的作品,但就舞而言,除了舞者圓熟技巧、流暢動作結構外,也有各種聲音的運用,汽車、火車聲、電話聲、刹車聲;透過語言:I'm Sorry My fault、Apology、I love You……等等;抱枕夜難眠、深閨神經質的喃喃自語、搔脚、努力閉門練功等,以滑稽、誇張的動作,試圖克服身體的侷限。

雙人舞、三人舞的人際關係、旅行箱大、中、小的打開、堆砌、提搬,顯示現代生活面面觀。透過創作者的內省而作。光於舞作便能淸楚呈現畫作所呈示的圖像,體解現代人的寂寞、孤立、脫序、脆弱、壓抑,披露自我的畏懼和被愛的需求等。

相較於《相片底版》,《孤影相隨》這支舞作較具人文意味,由於它的劇場式表現讓我聯想到德國後現代大師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在她早期的幾個作品裡,也以生活爲主題,但鮑許作品中沈重、晦暗、暴力與頹靡、社會圖像的顯示、人際關係的描繪,其所運用的肢體動作是日常生活化的,其動作重覆及精力累積形成情感張力、強烈的肢體語彙,凸顯了情境的深刻度。後現代無必然性的邏輯且多元情境的顯示,就像電影蒙太奇剪輯,也像達達主義繪畫以拼貼組合來表現敍說的主題,茜特斯瑪這支舞作裡運用的是這樣的一個方式。

回歸舞蹈元素本身

但她純肢體流暢的舞蹈語彙、不用道具、在侷限的劇場空間來描繪情境,有如傳統京劇一樣,演員表現的媒介單純,卻讓觀者有無限的想像空間。藝術的表現回歸到它該有的元素(舞蹈性、肢體化),不似大部分的後現代劇場或舞蹈工作者過度依賴或偏激的創作理念,而使得舞蹈非舞蹈、戲劇非戲劇、視覺非視覺,因紛雜而過度的實驗性,帶來不知所云的掩飾理由。鮑許所被質疑「是否舞蹈?」這樣的問題不存在茜特斯瑪的舞作。鮑許將舞蹈劇場化,而茜特斯瑪則將劇場舞蹈化,讓舞蹈的表現回歸到它的本質──肢體、動作、律動、精力及空間。

澳洲表現舞團的舞蹈動作運用及組構流暢、活潑、豐富,千變萬化有如萬花筒般簡單、卻具趣味,很顯然拜接觸即興之賜。接觸即興的開創者史堤夫.派克斯頓實驗、硏發純肢體性,由個人推向雙人甚至多人的接觸即興,從禪學的啓示、太極的運用乃至日本的合氣道等,找到動力的互相轉換、重量和重心的相互傾倒。其與別人的舞動關係,由非自主控制的民主性發展舞步及組構,使得舞者能有千變萬化的可能性,並且不易受傷。而澳洲舞團的舞蹈則是將芭蕾、現代舞等技巧,運用接觸即興之方法產生豐富的舞蹈語彙。史堤夫.派克斯頓所賜予的貢獻不可謂不大啊!

 

文字|郭美香 普陀舞團團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