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曲
《十五貫》觀後
改編自崑劇的京劇《十五貫》,誠然有如崑、京拚盤,其中崑腔京影,評者一一剔列。
-
戲曲
導與演勝乎於編 京劇《十五貫》
開場沒多久,便當著觀衆的面,不下幕換起景來了,這樣的處理手法,帶給觀衆一陣驚喜。
-
舞蹈
眞誠的自我剖白 評「九月的對話」
「九月的對話」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作品形式的獨創性或是主題的煽動性,而是楊銘隆與蘇安莉那不溫不慍的動作質感與不造作、不激動又暢快的雙人舞。
-
新秀登場
攜手踏上雙人舞台 楊銘隆與蘇安莉的肢體對話
他廿一歲當兵時,才因藝工隊首次接觸舞蹈,如今已成爲美國著名現代舞團的團員。她從三、四歲起就沒間斷過練舞與演出。兩人在文化大學舞蹈系相識後,黑黝強壯但溫柔體貼的楊銘隆就與嬌小纖細、舞藝不凡的蘇安莉成了台上台下的最佳伴侶。
-
回想與回響 Echo
敦煌壁畫是創作泉源?抑或傳統的承襲? 《絲路花雨》帶來的省思
敦煌特有的人文歷史,長久以來吸引了不少藝術家前往探索,尋求創作的靈感。不過,如日本作家井上靖所言:「敦煌在絲路上應該是起點更可以是中心。」甘肅敦煌藝術劇院帶來的《絲路花雨》讓我們省思這個問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雲門,榮耀之門
雲門舞集十月時,受邀到世界級的美國「下一波」藝術節演出《九歌》,獲得空前的成功。雲門的一小步,是台灣藝術的一大步,相信雲門率先衝破關卡後,將來會陸續有更多的團體向外參加世界一流的藝術節。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在世婦會
舞不只是能呈現純粹的美,更可關切社會及批判歷史,用以載道。這次在北京舉辦的世界婦女大會,除了開幕典禮上有大會舞的演出,其他如「殘障婦女優生論壇」及「日軍慰安婦」的硏討會上,也都有即興的舞蹈,深刻表達了世間弱勢女性的心情。
-
回想與回響 Echo
旋風下的丰采
這次芙蕾妮、喬洛夫夫婦受邀前來台灣演唱,帶給觀衆一陣旋風式的震撼;除了膾炙人心的旋律不時的在腦海裡迴盪外,負責芙蕾妮夫婦翻譯工作的簡麗莉在與其深入相處後,道出了芙蕾妮和藹、親切的另一面,令人難忘。
-
回想與回響 Echo
兩岸戲劇交流的年輕果實 記台灣靑少年團體訪問大陸
夏天,周凱基金會帶領了台灣年輕的戲劇學子到大陸訪問。這次的「靑訪團」不僅實地與當地劇場工作人員硏習,更演出了三齣舞台劇作爲交流的實際成果。
-
書介
爲觀衆開啓一扇明亮之窗 陳玉秀著《雅樂舞的白話文》
陳玉秀的新書爲我們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因爲幾乎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以人體的本身作爲呈現的媒介,而這本書的重點即在於將所有的認知回歸到人的「身」上,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以及這身體的原則。
-
藝術行政
讓專業管理爲藝術市場開創第二春 藝術管理在台灣
民國七十六年,國家音樂廳與劇院成立並開始營運後,雖然曾一度使台灣的表演藝術蓬勃發展,但是沒有幾年的繁盛期,旋即因爲經紀公司與表演團體日益增加,家庭娛樂設備的不斷創新與藝術節目製做成本的日益高漲等因素,表演藝術市場逐漸萎縮,也越來越難經營。我們以不到十年的業餘管理經驗,卻面臨著別人發展了二十年後才開始面對的問題。
-
專欄 Columns
成功的融合了傳統與現代
雲門得到國內外廣泛支持的一大原因,正是林懷民努力以現代的技巧,表現了中國傳統的精神。雲門表演之成敗已有定論,我非專家,不敢置啄。但是我此次看到他們在舞台上那麼自然而自由的結合了現代西方與傳統中國的語彙,就感到欣慕不已,我相信外國的觀衆也會因此而感動吧!
-
專欄 Columns
實驗劇的道路
實驗劇,有時使看戲的人知道他們實驗的是什麼,有時不知道,因爲製作人多半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似乎看戲的人和製作者都領略到,就是企圖打破旣有的戲劇形式和成規的居心。這種只破不立的實驗劇應該叫做否定的實驗劇。
-
專欄 Columns
裸足在公園裡 從吳興國的脚說起
吳興國露出赤脚的一幕是有力的轉折,蒼白的肌膚讓我們一時覺得突兀,却又驚動無比:阿卡曼儂在觀衆眼前突然變得眞實無比。
-
即將上場
表演工作坊「意外」登場
表演工作坊新作《意外死亡(非常意外!)》由金士傑執導,結合創意總監賴聲川聯手編劇,趙自強、丁乃箏、馮翊綱等擔綱演出。 經過許多「意外」改編過程,《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將《一夫二主》式的義大利藝術喜劇現代化,與當代時局巧妙融合,拼湊出極具創意的表演形式。全劇敍述一個看似神經病,但自稱是「生活中扮演各種角色」的無厘頭演員,在一次奇襲中被警察逮捕後,便趁機假扮成各種人物大鬧警局,在警局跳樓自殺「意外死亡」。主角千變萬化的造型,配合上機智逗趣的對白與肢體,穿梭在各種羅生門式的假設情境中,在快速瘋狂的喜劇情境中,抽絲剝繭,一步一步逼出了社會的現實眞相。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樂壇新秀與創作甄選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爲提供國內樂界新秀表演的機會,擬定甄選計畫,凡是曾於國際性音樂比賽得獎,或舉辦過個人演奏會、作品發表會者,器樂演奏者在三十歲以下,聲樂及作曲者在三十二歲以下,皆可向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企劃組索取簡章報名。報名截止日期爲八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評選通過者將在八十六年上半年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演出。 另由文建會主辦的「音樂台北──音樂創作比賽」,以鼓勵國人創作優秀音樂作品爲宗旨,公開徵求中、西樂創作,十二月一日至三十一日爲收件日期。預定初賽結果於二月初公佈,四月十三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舉行決賽,並於當天公佈結果與頒發獎金、獎牌。洽詢電話:(02)3431635 國立文化中心企劃組。 (編輯室) 東海藝術月徵表演節目 由東海大學主辦的「表演藝術月」定於每年五月舉行,明年即將邁入第三屆。籌備中的「第三屆表演藝術月」有動態表演和靜態講座與展覽,結合音樂、戲劇、舞蹈與文化關懷。此活動預估經費約一百七十萬,主辦單位正積極募款中,並徵求表演工作者加入,共同推廣表演藝術,有興趣者可洽詢東海藝術月召集人黃溫婷(04)3590491。 (編輯室) 市交、省交音樂季同時上場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承辦的「一九九五台北市音樂季」自九月開鑼,將持續至明年四月。秋季已陸續演出史特拉汶斯基、貝多芬、李斯特、布拉姆斯及江文也的作品,接下來兩場大型聯合演出威爾第四幕歌劇《阿依達》(84年12/11-16),由北市交附設合唱團與北市交聯合演出;以及舞作《春之祭》(85年4/18-21),由雲門舞集演出黎海寧和林懷民的作品,結合音樂與舞蹈藝術。這場聯演將在國家戲劇院呈現。 在市交音樂季的同時,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企劃了「第四屆音樂藝術季」巡演活動。十一個系列分別爲:開鑼音樂會(84年10月)、歌劇選粹(84年11-12月)、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快樂頌》(84年12月)、談龍建三弦新韻(85年1月)、中華民
-
焦點
用腦袋去思考舞台上的美術 專訪《夢土》燈光設計林克華
《夢土》舞台燈光的設計、幻燈片的安排,都異常的複雜。今天的《夢土》和十年前的《夢土》差別在哪裡呢?
-
焦點
美「夢」成眞 林懷民充滿對比的《夢土》
孔雀、敦煌壁畫、朱紅大門、及木乃伊睜開眼睛一看,才發現那些全是因爲要到八里雲門排練場,坐在三重客運上昏睡過去時,浮現出對《夢土》從先前的圖片、文字資料所得到的印象,與當時印入眼簾的關渡紅拱橋及高矗的住宅大樓產生強烈的古/今、東/西對比。而透過意識流所產生的時空交錯,正是林懷民編排舞作《夢土》時的出發點。 這支將近兩小時的作品,在序之後,共分成二十一個小段落:紅巾I、黑衣I、社會版I、黑衣II,天女散花I、Ⅱ、Ⅲ等。服裝則有畫著國劇臉譜又穿現代服的女舞者,以及只戴安全帽和穿小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跳出來似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的場面。東西合璧的動作更可顯現出存在於許多現代中國人的雙重性格,如黑衣人跳的芭蕾vs.〈星宿〉一段精采的中國武術;白衣人跳著近似保羅.泰勒的現代舞《光環》(註)vs.披著紅巾跳著中國典型民族舞動作的「天女」。甚至在台上自然漫步的孔雀也與這群企圖以設計過的動作傳達特定意涵的舞者,產生強烈的對比。尤其當一位剛褪去全身繃帶的男舞者抱著一隻孔雀在懷裡,邊走邊撫摸著這原本在台上隨地留下「紀念品」的動物時,確實帶給觀衆一種極爲「倒置」的感受,更不用提當這位舞者刹那間將安祥的孔雀用力甩出空中的「暴力」動作。 離奇的是,爲什麼含有如此粗暴場面的舞,在十年前看過的許多觀衆腦海裡,竟然存留著「美」的印象? 十年前當許博允邀請林懷民再度跟他合作時,由於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因此林懷民也僅以當時著迷的西藏大廟門、敦煌壁畫及孔雀爲出發點,讓自己的潛意識主導這次創作。自然而然,許多熟悉的林懷民舊作也一一出籠,《寒食》、《星宿》、《一九八四夏.台北》以及他愛不釋手的大塊布與報紙。 十年後,雖然經過大幅的修改,並且加入了一段如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和目前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等漫畫幻燈,然而其基本理念仍不變,即呈現一位敏感的藝術家對生活在現代化都市,對中國傳統包袱的愛與恨。而其中所呈現的「美」,除了壯麗的美及祥和的美之外,更大部分的是一種狂華的美,頹廢、脆弱的美。 (本刊編輯 林亞婷) 註:雲門舞集於一九九二年取得版權,
-
焦點
關於波哥雷里奇的二、三事
一九八〇年,於波蘭舉辦的第一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被一個來自南斯拉夫的年輕人掀起軒然大波,成爲該項比賽有始以來最具爭議性的參賽者。話說此人在初賽獲得入圍後即引發評審之一的路易斯.肯特納(Louis Kentner)認爲此年輕人指法怪異居然能入圍,加上肯特納的四個學生慘遭落選,因而認爲評審不公平,憤而退出評審;而在進入決賽時,此年輕人未獲通過,不能參與最後決賽,又引發一九六五年得主阿根廷籍評審阿格麗希抗議,認爲此項比賽的市場導向讓傳統與保守主義者讓這種「渾然天成的鋼琴家」被排除在決賽之外,憤而退出評審席。這位以獨特觀點詮釋蕭邦作品而得到二極評價的人正是波哥雷里奇。 一九五八年生於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的波哥雷里奇,七歲即在父親啓蒙下開始音樂敎育,十二歲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院,五年後,進入柴可夫斯基音樂院,隨Vera Gornostaev和Malinin學習,但直至一九七七年,在李斯特音樂院的愛麗絲(Alice Kezeradze)指導下,波哥雷里奇的鋼琴才有了較全面性改變,這位對他影響至鉅的老師,日後也成了他的太太。 波哥雷里奇在國際比賽中獲奬無數,一九七八年參加於義大利Treni舉辦的Alessandro Cassagrande國際鋼琴大賽獲得首奬,一九八〇年再獲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音樂大賽首奬,但眞正使他聞名於世的,卻是一九八〇年華沙國際蕭邦大賽中遭除名於總決賽外的爭議風波。此事件雖打碎了他可能在同一年連奪二項鋼琴比賽大奬的希望,卻使波哥雷里奇迅速竄起樂壇,成爲各方急欲邀約的鋼琴家。 波哥雷里奇對音樂的詮釋至今仍時有爭議,但他依然故我不爲所動,此舉雖遭許多衛道人士的極力批評,但也引來了許多死忠派樂迷,使得波哥雷里奇每張CD皆有令人眼紅的銷售成績。但波哥里奇並不因此而自滿,相反地,他對每一次的錄音都相當謹愼,沒把握時絕不輕易錄製新曲,所錄曲目必再三硏究,直到認爲成熟了,才呈現於樂迷耳中,也因此,波哥雷里奇的CD在市場上一直有著不錯的評價。此次來台演出,熱情的「波」迷將可一飽耳福,而尙未見識其琴藝的聽衆亦可藉機一窺這位當年被阿格麗希喩爲天才、並爲其退出評審席抗議的鋼琴怪傑指下風采。 (本刊編輯 錢麗安)
-
焦點
在衝突中達成交流 跨文化表演的美學困境
《亞洲的吶喊》一劇,在作品成型的模塑過程中,雖然免除了西方表演藝術與亞洲劇場在交滙時的矛盾,卻也無法迴避亞洲內部不同表演美學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