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人物點描
「不灌水」的劇場個體戶:金士傑
金士傑是一個能編、能導、能演、又能敎的劇場「個體戶」。對於國內的劇場活動,金士傑多年觀察的心得是:表演有兩種、劇場也有兩種──「灌水」與「不灌水」,所謂「灌水」、「不灌水」,指的是做戲的人是不是有完整的東西、是不是能完整的在舞台上呈現出來。金士傑在劇場內的表現,顯然是屬於後者的。
-
焦點
無法預期的創作理念 從《夢土》一窺許博允的音樂觀
十年前,林懷民推出舞作《夢土》,從舞蹈、舞台設計到音樂均引起許多的討論;十年後,在《夢土》重現之際,我們特別專訪了近些年一直忙於藝術經紀的《夢土》音樂作者許博允,還原他「作曲家」身份,談談這位桀傲不馴的才子「令人無法預期」的創作理念,以及他近日接掌「亞洲作曲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的感想。
-
焦點
自戀的自信 鋼琴怪傑波哥雷里奇
他,不是一位謙虛、追求永恆眞理、不時懷疑自己的藝術家,他是一個明星,以自我爲中心的個人主義者,他是這個時代價値觀的最佳產物──偶像式巨星,他是波哥雷里奇。
-
焦點
叛逆的音符 廿世紀藝術歌曲
二十世紀藝術歌曲創作在受到二十世紀實驗潮流影響,一反傳統藝術歌曲創作方式,轉向對音群和特殊音響的追尋,歌詞內容不但退居次要且益發艱澀難懂。此一轉變對現代歌者的歌唱技巧、詮釋方式,及聽衆的聆賞美學形成重大挑戰。
-
焦點
跨亞洲民衆戲劇祭 《亞洲的吶喊》
《亞洲的吶喊》曾經於一九八九年巡迴歐洲各地演出,受到廣泛的矚目,並被允爲具亞洲傳統表演美學的現代民衆戲劇。今年的演出,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別於當年的風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進樂團還得看「家庭關係」!
中國傳統打擊樂有極豐富的內涵、樂種及演出型式、演出曲目,但在過去一直爲人忽略,幸而此種與民間生活緊密相連的演出型式在近年來由於大陸各省大力推展,逐漸展露其活潑性,而兩岸打擊樂的交流更有助於兩地打撃樂的發展。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安志順打擊樂團的來台演出,可一窺大陸打擊樂現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溶接民間生活的擊樂藝術 西安打瓜社音樂
中國的所謂鑼鼓樂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指鑼鼓及管樂(有的還有弦樂)的合奏,即吹打;另一種是指僅用體鳴和膜鳴樂器,即一般所謂打擊樂器的合奏。後者現在通稱淸鑼鼓。淸鑼鼓屬不具旋律樂器,但以節奏變化取勝,音色對比見長,爲逢年過節,婚喪喜慶之用。中國作爲表演用的淸鑼鼓有四川的鬧年鑼鼓、湖南的打溜子(土家族)、湖北的祭祀鑼鼓、天津的法鼓、西安的打瓜社等。本文是以打瓜社爲例,一探中國傳統淸鑼鼓的演出型式。
-
法國
果陀在哪?他什麼時候來? 幾場《等待果陀》的法國演出
一九五三年首演的貝克特名劇《等待果陀》,多年來一直被視爲五〇年代的標記、存在主義的回響以及後來荒謬戲劇的引序。作者以法國數個不同版本的《等待果陀》,爲我們提供了幾種閱讀「果陀」的不同角度。
-
舞台之外
一支未完的「華爾滋」 蕭靜文的咖啡小屋
「華爾滋」咖啡廳盡處的大鏡子,正傾訴著這棟老舊日式房子的身世:曾經,鏡子裡所反射的是台灣第一家舞蹈社裡舞者揮汗如雨的身影。而目前隱於吧台後的小厨房,曾經是畫家吳炫三落脚處;看似「包廂」的雙人咖啡座,曾是蕭靜文臥室裡的壁櫉。不是隨著「懷舊復古」風而曳動,「華爾滋」所散發出來的舊味,彷彿是歷歷在目的時空凝結。
-
人物點描
倒采走來,喝采收場
光復以來,台灣京劇舞台上久坐文武小生第一把椅的,要屬劉玉麟。他所演的戲碼、人物一直令人回味無窮;歷來與他同台合作的演員幾乎就是一本菊壇名角錄,他在海光敎導的一批批京劇人才,也已是當今台柱。前年退休之後,劉玉麟定居美國,今年五月復返台北的舞台上,與大陸演員楊淑蕊、孫正陽等演出《玉堂春》及〈狀元媒〉,觀衆重溫親睹他所演的王金龍、八賢王,大感滿足。本刊以書面列題採訪,竟引起劉先生「憶」興,洋洋信筆寫下自己一生走過的菊壇「戲路」,一一歷歷並且不諱倒采,眞誠有趣,因以原文刊出。
-
人物點描
悠悠南音徐徐唱 蔡小月及南聲社的南音歲月
「風落梧桐兒,惹得我祇相思;怨惹不住若傷悲,阮不是(不是)惜花春早起,只爲是愛月夜眠遲 ,」(〈風落梧桐〉)南管,一項曾爲王公侯爵貴族子弟傳唱的樂種,其獨特的遣字運腔,完整保存了古代中國雅樂精華。但在渡過其風華歲月後,無可避免的在卡拉OK、KTV的聲光影音中黯淡下來。 然而,在南台灣,有位女子悠緩地傳唱著南音,唱出台灣,唱到法國,無心挿柳的錄製了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南管錄音,她是蔡小月。
-
人物點描
八家將、天鵝湖及其他
台灣舞蹈界自六〇年代西方現代舞陸續來台演出之後,原本盛行的民族舞蹈與芭蕾漸漸成爲弱勢。然而九〇年代的合灣,創造了經濟奇蹟,本土意識抬頭,接受國外的資訊也備加容易。本文僅介紹三位於八〇年代,爲實踐自己舞蹈理念而組團的舞蹈家──蔡麗華、黃麗薰及李巧,描述他們爲民族舞或芭蕾所做的努力與成績。
-
表演賦比興
敎會機器
上帝 張開雙臂 發出永生的召喚 胸懷和平博愛的理想 上帝 同意 發 動 戰 爭 戰爭 張大巨口 吞噬黑色的血液 冒著世紀災難的氣味 戰爭 暴露 眞 實 面 目 領導者的面具 掉落 墜 入無底深淵 看不見 嘴上承諾 失聲 權力者的椅子 翻倒 搖 晃 晃 坐不住 心 只有缺席 假 成眞 眞 如何 包裝 時間 嘲弄的觀衆 人之惡 沖上沙灘 横 列 一場荒謬劇 敎會 宗敎 機器 產生動力 按鈕 由 誰 主 控 後記: 觀賞一九九五年台北國際舞蹈季系列演出,其中一支舞作:《敎會機器》,深具震撼力,背景是布希總統發動伊拉克戰爭前,表示他以與其精神導師(上帝)討論過,上帝同意發動戰爭,觸發此舞作質疑敎會是否有權假上帝之名,同意發動會引起死亡及災難的戰爭。其中一句空無人坐的椅子代表不同意戰爭的宗教領袖。觀後,激發對龐大機制的思考,及潛伏其中的人性,作此詩。 文字|江煦 文字工作者
-
戲劇
《心戲之旅》的旅程與旅情
整體來說,「優」在印度的三個月的確沒有虛度。《心戲》的廣度、深度、複雜度都超越以前的《老虎進士》、《巡山頭》、《水鏡記》等作品。
-
舞蹈
充滿色彩與節奏感的演出 「移植──進入舞蹈的另一世界」觀後感
光環舞集九月推出新作《移植》。在整個演出過程中,可以感覺到舞者們肢體上誠懇的演說,若能在動作與音樂處理上改善一些問題,則有助於「觀者」與「演者」間更多溝通與交流的機會。
-
舞蹈
春天永遠不來 評「遊園驚夢──旦角的變奏」
郭曉華來自大陸,近十幾年來在港台兩地創作、生活,亦學習歐美現代舞,就節目單上所寫,她追求傳統與創新,探求東西方的融合。遺憾的是,除了隊形編排及舞台區位上看到一些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動作質地和表演方法並未看到太多融合創新的嘗試。
-
舞蹈
何謂中國女性的體驗? 郭曉華「旦角的變奏」感想
舞是一種身體文化,在身體「動」的原則之中,蘊藏著創作者的思想動機與文化背景。郭曉華在她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是透過什麼樣的思想動機來創作「旦角的變奏」的呢?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他們,觀自己,有些體會 不同凡響的少年京劇表演
我情願看到一個自然、中規中矩,不失童稚之心而偶爾犯個無心之錯的小演員,而不願見到只是一味模仿、老練而過度成熟的尖子。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主流」?「非主流」? 從蘆川明乃的「另類舞蹈」談起
來自日本的舞踏,繼近來一些個人、團體訪台後,在國內興起了一陣旋風。但舞踏屬日本的「主流」或「非主流」舞蹈?而我們自己的「主流」、「非主流」舞蹈又是什麼?
-
回想與回響 Echo
變身的美學 關於蘆川明乃的舞踏硏習營及公演
蘆川明乃的表演藝術雖然承襲日本的舞蹈傳統,但她卻建構一套自身的理論架構。她所主持的身體訓練營,一開始就展現出紮實的觀念來引導學員,以便突破旣定的思考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