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維也納
不捨的落幕 路德薇希的最後吿別演出
這是一場維也納歌劇院特別爲路德薇希安排的告別演出,劇終後維也納劇院總監荷蘭德(Ioan Holander)贈送兩件非常珍貴禮物給路德薇希;一件是路德薇希在維也納劇院演出節目單的合訂本,另一件是一九五九年路德薇希初唱《灰姑娘》時的戲服。雖然大家不捨,一再鼓掌,她也一再謝幕,但是幕還是降下來了。一顆閃耀的明星,從此消失於舞台。
-
交流道
九四香港藝壇十大事件
在本刊三個月來推出的「九四回顧」系列專題中,我們見到了過去一年台灣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所呈現的創造活力,以及今年可能繼續發展的趨勢。同樣地,香港對岸的藝文工作者在面臨九七壓力下,展現出另一種活動面向與思考。
-
台前幕後
爲歌仔戲打世界江山
去年十月從法國歸來的明華園,今年又發表了進攻國際舞台(奧地利、美、日)以及深入本土社區(學校、鄕下、甚至客家村、眷村等等)的計畫。這個邁入第六十六年的歌仔戲團是怎樣經營得如此有聲有色呢?團長陳勝福在此透露些訣竅。
-
新秀登場
春天的舞者 吳素芬與劉淑英
吳素芬與劉淑英,或台北,或竹塹,或芭蕾,或現代,在舞台上的身影總不消失。她們用熱情堅持理想,以行動實踐藝術;畢竟,對一個舞者而言,最重要的事就是跳、跳、跳。
-
舞影樂想
您或許聽過、看過
編舞家瑪姬.瑪漢對音樂的音感與舞蹈動感的感性相當敏銳,並且能將兩者做天衣無縫的銜接。她強而有力的舞蹈動作帶給觀衆不同的深刻體會。
-
藝術節 Festival
五月五,記得來跳舞
今年由文建會所統籌策劃的「一九九五台北國際舞蹈季」活動,聲勢浩大。不但首度有計畫地追溯、探尋台灣歷史舞跡,同時動員了舞蹈學會與各大專院校舞蹈科系參與計畫與演出,全省的各個舞蹈團體也都將共襄盛舉。活動期間自三月初至五月底,同時特別改變以往只以台北爲重鎭的作法,期望全民一起來參加。
-
藝術節 Festival
傳統歌、舞、樂、劇大餐上桌
「台北市藝術季」從民國七十六年起擴大爲「傳統藝術季」、「戲劇季」、「露天藝術季」及「音樂舞蹈季」基本上已涵蓋所有表演藝術。此刻正上演的是根尋傳統樂藝精華,展現現代樂藝風貌的「傳統藝術季」,爲台北市民展現四十四場不同風貌的傳統表演藝術。
-
藝術節 Festival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皇冠小劇場舉辦藝術節,不管是迷你藝術節或是藝術節迷你版,林林總總次數加起來,今年是第九屆,在台灣已經誠屬不易了。
-
藝術節 Festival
東西藝術的新絲路
台灣藝術團體近年來相當受到法國經紀人的靑睞,去年到過巴黎演出的就有當代傳奇劇場、明華園歌仔戲團、李寶春京劇團,蘭亭藝苑崑曲劇團、小苑然掌中戲團等,其中李天祿的掌中戲團又配合《戲夢人生》電影一同演出,讓法國觀衆對李天祿及其藝術有更深入的瞭解。策劃這場盛會的法國勒維伊藝術節(Festival de St-Florent-Le-Vieil)藝術總監巴托羅梅(Pierre Jean de San Bartolome),於今年一月間特地走訪台灣,以進一步接洽今年要邀請到法國演出的台灣團體。
-
舞蹈
只有文字,沒有身體的《生之曼陀羅》
身體一方面要用延伸的動作來擴張空間,一方面又要用內縮的速度來抑止時間的進行,而編舞者毫無可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其實,這個矛盾根本沒有解決的方法,因此就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那樣像電影中的慢動作,或滑稽的默劇動作。
-
戲劇
《靑鳥》與《花開時節》 河左岸九四年底的門戶開放系列
去年,在結束《賴和》之後,「河左岸」劇團開始「開放門戶」,由原本不任編導的團員嘗試小型的獨立創作;然而,《靑鳥》催人入睡,《花開時節》則私細地飄遊──依舊是十分「河左岸」。
-
戲劇
政治.性.倒錯喜劇
魏瑛娟的風格很富娛樂效果,卻能微言大義、以簡馭繁,在觀衆笑到全身鬆軟時露出針尖的閃光。
-
戲曲
李世濟的程派藝術
倒嗓之後又能在聲腔及水袖身段上創出絕藝,別立流派的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他的成功自有認眞忮求的獨到之處;而標榜「新程派」的李世濟,在歌藝上也有靑出於藍的新聲。個中咬字、吐音的細膩深功,也非要一副通曉聲韻的耳朶,才是座上知音啊!
-
戲曲入門
談戲曲演唱
過去唱戲沒有擴大器,「四功五法」、「出字收聲」種種方法都是爲著讓觀衆聽淸楚;必須字字唱眞、收淸、送足,把上一字結束了才出第二字。因爲旣然觀衆來看戲,就必須讓他聽淸楚、看明白。
-
舞台入門
劇場的符號 劇場沿革與戲劇發展的關聯
從早期祭典儀式的表演到今天各類型式的演出,不妨由歷史發展的觀點來審視表演場地、表演型式與表演內容彼此之間鬆緊環結的關係,不難發現劇場建築結構的再變化與舞台視覺設計的再創新,每一世紀的「新」可以說是一種歷史演變的現象,從過去到現在形形色色,未來更是有不可預期的展望。
-
專欄 Columns
藝術的英雄本色
應是互相尊重異己的時候反而急躁不安,甚而產生誤解與成見;更應要互相欣賞以增加創作素材、共同開拓資源的時候,反而無法設身處地。這樣的危機也許只是民主社會中的一個過程,但我們到了必須進入另一個境界的時候了,那就是我們需要容忍,我們需要建立藝術生命共同體。
-
專欄 Columns
多元文化主義的參考
實在的社會、文化的認同、共同的感情,這三者之間並無等號關係,硬將三者劃上等號關係,其實乃是以往「國家──民族──文化」一條鞭式的思想殘餘,只有破解了這種等號關係,多元文化始有可能落實。
-
回想與回響 Echo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
到實驗劇場看戲的觀衆,最好要有品質難以保證的心理準備,因爲臨時成軍或「一秀劇團」(one-show company)的情形所在多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實驗劇場成立啓用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讓各種形式、內容的演出,都能夠有一個可以發言的舞台。所以身爲一個觀衆,有時候會介於惡評與包容的矛盾之間,因爲不確定的結果、不完美的演出正是這些創作者所謂「實驗」,最好的托辭。爲此,我不禁感到憂心忡忡!
-
回想與回響 Echo
隨便談,也無傷大雅
去年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實驗劇場劇展」共推出了六檔戲,身爲忠實觀衆的我,六齣戲均躬逢其盛,在此談談自己對這幾齣戲的感想,純粹是個熱情門外漢的鄙陋之言,還望讀者諸君包涵。
-
即將上場
上海木偶劇團
上海木偶劇團以表演杖頭木偶爲主,同時也根據劇情的需要,巧妙地運用皮影、布袋木偶和人偶同台合演等多種豐富的表演形式,增加演出效果。該團以獨樹一幟的海派木偶藝術著稱。所謂「海派」,就是上海特有的、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不墨守成規、善於吸收國內外其他藝術門類的長處,致力於創新的一種表演風格。 這次上海木偶劇團來台表演的團員有二十人之多,幾乎皆爲國家級演員及技術人員,他們將以豐富的舞台表演經驗,帶來中國神話故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一探偶戲大觀園的《小戲集錦》。《孫》劇根據《西遊記》的部份章回改編而成,描寫孫悟空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吃人妖魔白骨精的故事;《小戲集錦》由風格各異的小劇目組成,包括〈獅子舞〉、〈鷸蚌相爭〉、〈木偶奧秘〉、〈乒乓賽〉、〈東郭先生〉、〈合拍〉、〈太白醉書〉、〈蛤蟆與鵝〉、〈進城〉等,這些精采幽默的折子戲表現出上海木偶劇團的藝術特色與實力,也充份展現中國傳統木偶藝術的神采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