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秀年(左)飾耶律芙蓉,在《雙槍陸文龍》中與楊麗花所飾陸文龍有一段深厚情感。(麗花傳播公司 提供)
焦點 焦點

武戲文做《雙槍陸文龍》 兼談楊麗花與電視歌仔戲

以一齣《陸文龍》而聲名鵲起的歌仔戲小生楊麗花,在將近四十年社會劇變的歲月中,爲歌仔戲的生存發展及她自身的表演成績作了最佳適應,以致能夠在舞台、廣播及電視媒體上歷久長紅。値此,台灣光復五十周年,楊麗花重登舞台,再次演出她的成名戲《雙槍陸文龍》,可謂饒具意義。

以一齣《陸文龍》而聲名鵲起的歌仔戲小生楊麗花,在將近四十年社會劇變的歲月中,爲歌仔戲的生存發展及她自身的表演成績作了最佳適應,以致能夠在舞台、廣播及電視媒體上歷久長紅。値此,台灣光復五十周年,楊麗花重登舞台,再次演出她的成名戲《雙槍陸文龍》,可謂饒具意義。

《雙槍陸文龍》

10月25〜28日

國家戲劇院

在台灣歌仔戲發展歷程中,佔了十分特殊地位的「電視歌仔戲」,相信已是台灣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一輩所認知的歌仔戲形式。「楊麗花」三個字更是與「電視歌仔戲」齊名,每當論及,誰能不聯想起楊麗花。從民國五十五年投入電視,參與演出及製作歌仔戲迄今,楊麗花便是一部活生生的「電視歌仔戲」史。

台灣歌仔戲從早期閩南移民引進的「錦歌」,衍成迎神賽會演出的「落地掃」,再經由南、北管戲及京劇的充實,逐漸形成了一種較爲完備的劇種,並由落地生根的宜蘭,發展爲遍及全島的一項重要民間演藝活動。民國初年至中日戰爭爆發之前,歌仔戲更是盛極一時。日據時代因受壓抑稍遭停滯,光復後歌仔戲業紛紛重整旗鼓,一直到民國四十五年台語片電影興起前,全台約有五百團以上的歌仔戲團,同時也以內台(戲院)營業演出爲主,其興盛狀況遠較今日流行樂壇演唱會之風行更爲熱烈。

從舞台到廣播到電視

在內台歌仔戲的鼎盛時期,楊麗花於台灣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出生,其母爲當時紅透宜蘭地區的名歌仔戲小生,因此自小不免即與歌仔戲結下不解之緣。九歲時由母親啓蒙,在棒棍齊下的嚴厲傳授過程中,楊麗花的各路功夫皆扎下良好的基礎。民國四十六年正式加入「宜春園歌仔戲劇團」,首挑大樑演出《陸文龍》,聲名大噪。之後,離開母親自立門戶,加入「賽金寶歌仔戲劇團」。在這期間由於其扮相俊美,唱作俱佳,深受觀衆喜愛,除隨團於全省各地的戲院巡迴,亦曾遠征至菲律賓公演。民國六十四年應邀參加「正聲天馬歌劇團」,在收音機盛行的年代,透過廣播的傳送,她沉厚有力的歌仔戲唱腔,風靡全省,吸引無以數計的聽衆,也因此促使其於電視開播之初,即受延攬入駐台視,開展「電視歌仔戲」的生涯,並將台灣歌仔戲的發展推向了另一個階段。

光復後至民國五十年左右,歌仔戲的盛行實達高峰,當時無論是內台還是野台的演出,情況均熱烈空前。其後因社會環境的變遷、科技的進步與發達,新型傳播工具大量的出現,廣播、電影、電視等媒體改變了人們的休閒娛樂習慣,使得在以往農業社會中扮演極重要娛敎功能的歌仔戲受到極大的衝擊,「電視歌仔戲」也就在這個時候因應而生。

「電視歌仔戲」實爲適應時代潮流而蛻變產生的。從收音機的普及到電視機的推出,歌仔戲不斷順應媒體的變化而轉型。就意義來說,一向不受學術重視的歌仔戲,能經過時代的淘汰而留存,除其本身來自民間強烈的草根性,與台灣民衆之間存有的微妙關係之外,民間藝人爲適應社會求變的付出,更是不容忽視。歌仔戲原是爲了於舞台表演而逐漸發展出來的形式,然而爲了適應及迎合時代變遷所做的種種調適,亦是無可避免的。

就一般戲劇而言,其內容及形式總是隨著時間、演出的場地及觀衆有所改變,所以「電視歌仔戲」和「舞台歌仔戲」大異其趣是必然的。「電視歌仔戲」依據觀衆的喜好並配合螢光幕所做的調整是絕對的需要,如舞台上的化粧方式和虛擬的誇張動作,在攝影機無情的觀照下則顯得不當,當然藉由錄影及剪接的技法,可以修飾或增強戲劇效果,但在另一方面卻失去了劇場的特質,即台上與台下的雙向互動。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選擇下,爲使歌仔戲能繼續發展,楊麗花毅然投入其中,並於民國六十一年整合各路歌仔戲成立「台視聯合歌仔戲團」,專心改善及提升電視歌仔戲的製作和演出水準,無論在化粧、服裝、佈景、道具、劇本、音樂至演員訓練各方面,皆努力走向專業。民國六十八年邀請狄珊編劇,精心製作的《俠影秋霜》即是最佳的一個代表作,該劇的成功使得「電視歌仔戲」的形式益加成熟。其後陸續推出的《蓮花鐵三郞》、《靑山綠水情》更是奠定楊麗花電視歌仔戲事業如日中天的基石,受觀衆歡迎的程度遠超出想像。

在享有觀衆熱烈的響應之餘,楊麗花有感於歌仔戲傳承之難,遂於民國七十年開始加強硏究發展工作,邀請專家收集失傳劇本、整理改編唱腔,並和台視共同成立歌仔戲演員訓練班,公開免費招訓,培植新人,以繼續保存及發揚台灣歌仔戲這項民間藝術。在衆多瀕臨滅絕的民間藝術中,歌仔戲卻一枝獨秀的大放異彩,楊麗花所做的貢獻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民國六十六年風靡全島的電視歌仔戲雖曾限於法令遭到解散,然因楊麗花多年的耕耘有成,不久即迫使電視台屈就現實,應觀衆的需要解凍歌仔戲,也因其十數年來的力爭,使得歌仔戲能於民國八十二年擠上電視熱門搶手的八點檔之列,由此足見歌仔戲受歡迎的程度,即使法令和種種的限制也難以冷卻歌仔戲與台灣民衆之間相繫的深厚情感。

重返舞台再演《陸文龍》

從事電視工作多年,楊麗花至今仍鍾情於舞台表演,雖然觀衆的讚賞是她永遠追求的目標,但是舞台下觀衆熱烈、直接的掌聲更是無法忘懷的最愛。她曾表示:只有站在舞台上才感覺到自己,電視的演出可以倚靠別人,舞台上則只能靠自己。因此才於百忙中抽空重返舞台,於民國七十年及八十年,在國父紀念館演出《魚孃》,在國家劇院演出《呂布與貂嬋》,每次重返舞台對她只有挑戰而無壓力,因爲從舞台出身,回到舞台如魚得水,正是大顯身手的機會。尤其此次特別應國家劇院之邀,爲慶祝台灣光復五十周年,推出當年的拿手好戲《陸文龍》,實深具意義,除藉此表達紀念之外,更肯定了楊麗花對歌仔戲的貢獻。

十七歲時楊麗花因演出《陸文龍》一劇走紅歌仔戲壇,驍勇善戰的年輕小將陸文龍,在傳統戲曲中其初生之犢的武小生形象,出神入化的雙槍功夫及舞翎的英姿雄風,早已根深蒂固的深植於觀衆心中。多年後,再次搬演《陸文龍》,楊麗花雖感慨無法擁有當年充沛過人的體力,持續演出長達四十分鐘的八錘開打,卻十分自豪能以歲月累積的智慧,賦予陸文龍嶄新的內在生命,因而擷取該劇精髓,改編劇本,期以武戲文做重新詮釋《陸文龍》,其一向堅持歌仔戲應具的敎化及娛樂功能,也將於此次的演出中發揮至淋漓盡致。虛構的耶律芙蓉與陸文龍之間小兒女的眞摯情愛,乳母捨子救主的義行,哈密歸逗趣嬉謔的串場,使得整齣戲不忘彰顯《雙槍陸文龍》的忠孝節義精神,同時也能顧及劇情情理的發展,貼切的反應時代,並於娛敎之下引起觀衆的共鳴。

 

特約撰述|李惠美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更正啓事

本刊三十四期(九月)雜誌第42頁所刊登人體舞蹈劇場《禮物》於新竹淸樣大學演出時間應爲10月3日。在此向主辦單位及讀者致歉。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