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的生命有部分是被優人拉回來的
優人神鼓(以下簡稱優人)的經典之作《金剛心》描述修行者克服外在的紛擾和內在的執念,終探得內心安定的力量,回歸本心初衷,成為一位金剛勇士。這段歷程,也恰恰能用來呼應優人團員「阿甘」甘柏駒的生命經歷:曾因青少年的血氣方剛惹上牢獄之災,在獄中,因緣際會接受優人的擊鼓訓練,出獄後入團,踏上優人之路而今已過13個年頭。 「藝術對我的生活改變很大,我算『皮』,慶幸有蠻多人拉著我、把我hold得很好,原先自己設想太多事情都蠻糟糕的。」甘柏駒侃侃談起過往,藝術的介入讓人生出現意外的轉折,優人的訓練讓他恰如其分地發揮「動」能,也在「定」與「靜」的修煉中重新定義自己,過程中有猶豫和怯步,也努力地克服和領悟。 感覺都被安排好了 甘柏駒生於1987年,屏東三地門大社部落排灣族人,排灣族名字是Livangelao Sulja。自小父母離異,國二之前在部落和vuvu(排灣族語,「阿嬤」之意)一起生活,而後上台北與母親同住。甘柏駒說,在部落的生活很好玩,人們彼此熟識,「vuvu去田裡工作,留我在家也餓不著,走去別人家就一起吃飯,都知道這是誰家的小孩。」小學時,電影《阿甘正傳》(1994)熱映,便有了「阿甘」這個綽號至今。 國三那年,甘柏駒沉迷於網路遊戲經常翹課,就算去學校也只是找同學講話,干擾上課,老師只好叫他:「甘柏駒,你睡覺好了。」當甘柏駒數年後加入優人,意外在團裡和國中同學相遇相認,而他的國中老師竟然也是優人的「鐵粉」,只能說緣分是件奇妙之事。 除了網咖,甘柏駒在朋友相揪下一起到宮廟,原以為是去喝茶聊天,隔天卻練起扛轎,接著,家將、官將等陣頭的陣型、動作也都認真學了起來,偏偏就是鼓打不好。雖說小時候上過主日學,甘柏駒對宗教沒有特殊堅持,能和朋友瞎混、陣頭有趣才重要。 一票青少年加上血氣方剛,16歲的甘柏駒在一場群架事件中,將對方一位不相干的友人毆打成重傷。2007年6月,甘柏駒為此入獄服刑,外加民事賠償累計超過400萬,「這筆錢把我嚇壞了,這樣我還能做正當事嗎?會不會永遠賠不完?」甘柏駒回憶,當年在獄中,他已經設想未來可能得做「偏門」才有辦法賺錢,而走偏門的後果,極有可能就是第2次、第3次的入獄,直到2009年優人首次到彰化監獄授課,獄方招募學員,開啟了他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持續修正體制,為非行少年增能
2021年8月11日,監察委員葉大華、王美玉、紀惠容召開記者會公布「誠正中學桃園分校霸凌、性侵、搖房、聚賭」的調查報告,並在會中提案糾正法務部矯正署,指出矯正署與誠正中學桃園分校均有嚴重違失。 這些來到矯正學校的觸法青少年們,本來應該在進入司法體系後,經由矯正機關妥善輔導,復歸社會,但若在矯正機關中更接觸到負面的人際網絡,可能會落入再度觸法的循環中。究竟那些犯錯的青少年們,後來怎麼了?現階段的輔導機制,又能如何協助他們呢? 從「虞犯少年」到「曝險少年」 在青少年不慎誤入歧途,因觸法而需要進到司法體系之前,社會安全網其實已有相關規定,想設法接住這些年輕的朋友們。「以前他們被稱作『虞犯少年』,意指可有犯罪之虞。在過往的規定中,逃家、逃學,或是跟有犯罪記錄的人交往,都會被視作虞犯。」葉大華解釋道,「虞犯」的定義模糊,整體而言,這些人多半是家境貧窮的高風險家庭出身,卻不代表他們一定會犯罪。 長年與少年們接觸的桃園地方法院主任調查保護官王以凡也指出,在2019年的《少年事件處理法》(以下簡稱《少事法》)修法前,7歲以上未滿12歲的兒童若觸法,仍然要被納入司法體系中處遇,「但你想想,成年人的街友躺在路邊,只要沒有違法,就不能說他有觸法可能,但在街頭流浪的小孩子,卻要被當成虞犯來看待,這是不合理的。」王以凡直言,使用「虞犯」這個概念,其實是將身陷可能誘發犯罪環境危機中之少年視為另一種「身分犯」,是種標籤,而成年人有相同情形並不會被視為虞犯,這也與國際的兒童權利公約不符,於是2019年的《少事法》修法,將未滿12歲的觸法兒童剔除在司法體系之外,改用社福和教育的方式來對待,並且將「虞犯少年」改為「曝險少年」,強調的是這些孩子們是暴露在危機風險之中,需要行政系統先行輔導,而不是視其為有犯罪之虞的人。 《少事法》作為一部專為保障青少年健全自我成長所制定的法律,針對12歲至18歲青少年,在觸犯法律或是有相關曝險行為時,將過往的預防犯罪、管訓的思維,扭轉調整成保護的思維,排除影響少年成長的障礙,讓他在安全的環境中接受輔導與矯治。王以凡身兼少年調查官與少年保護官,她說道,調查官的職責是針對個案作審前調查,彙整出調查報告供法官評估,若法官認為個案少年有「需保護性」,就轉由保護官
-
延長音
從比賽看民風
國際音樂大賽如奧運,不需要語言解釋就人人看得懂,更自帶高度關注度。鋼琴家阿格麗希、齊瑪曼、范克萊本,至近年的李雲迪、劉曉禹、任奫燦等均透過大賽一夕成名。有一次,我與2015年柴科夫斯基大賽得主馬斯烈夫的老師一同在歐洲音樂節任教時,他就感慨提到:「(馬斯烈夫)前一天還是莫斯科音樂院裡的一名學生,隔一天突然就成為國際巨星,人要突然適應自己的新身分才是真正的考驗。」 我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是在1997年俄國聖彼得堡的第三屆國際青少年柴科夫斯基大賽。當初是因為看到第二屆小柴冠軍郎朗的演奏驚為天人,躍躍欲試,沒想到居然得了第三名,也從此展開演奏生涯。當時盛況至今仍覺得不可置信,得獎回台後,不僅眾多電視台爭相訪問,關於我的小書《少年俊傑》也隨即出版。1998年3月,14歲的我在國家音樂廳及各地舉行第一次大型獨奏會巡演,並緊接著於1999年日本濱松鋼琴學院比賽獲頒第一名。 1978年老柴大賽得主普雷特涅夫曾說:「比賽是必要的惡魔。」任何想要出頭的青年音樂家都終將被大賽吸引。這惡魔不僅捉摸不定,有時更不分是非公平;青年音樂家為了討好惡魔還得研究各地比賽或評審的喜好,不能把持者可能就此抹滅自身的藝術特質。最後,為了呈現最拿手的曲目,許多青年沉溺於單一作品而耽誤了真正的成長。 1999年秋天赴德深造同時,也踏上征戰各大比賽的路途。16歲的我在南征北討後心中偷偷給至今仍是國際間最大比賽的四大賽事下了副標:(雖因俄國戰爭於今受抵制,卻不能否認其昔日榮光的)柴科夫斯基大賽血濺沙場派;華沙蕭邦大賽原汁保守派;伊莉莎白大賽學院端莊派;范克萊本大賽頭髮飛揚派。現在看來當然是童言童語可笑之至,加上近25年間國際潮流變化多端,但卻可從中感到各國對音樂的不同品味及其歷史民風的影響。 老柴大賽畢竟是冷戰下的產物,蕭斯塔科維契在當時的音樂屢屢刻畫著前蘇聯人民在高壓監控下連哭笑都得心驚膽顫之痛。大賽最後一輪要求決賽者一次彈奏兩首大型協奏曲,通常大家最後都選柴一與拉三(編按1)兩首超級史詩巨作,除了表現鋼琴家的超強能力,若能血濺沙場,音樂中語帶哭音,在經歷過真正的傷痛醜惡後卻還願意相信美好,絕對能博得俄國大眾的喜愛。當時我在俄國普羅科
-
首爾
K-MUSICAL MARKET 擴大舉辦,引領韓國原創音樂劇進軍海外
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和藝術經營支援中心(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主辦的「K-MUSICAL MARKET」,是韓國國內第一個聚集國內外音樂劇專業人士與投資者的專門展會,自 2021 年起引領韓國原創音樂劇面向國際市場,在劇作授權、招募商業投資等方面成果顯著。 邁入第3屆的「K-MUSICAL MARKET」今年於6月27日至7月1日舉行,以開發新投資契機為目標,向國內外音樂劇製作公司和創投公司廣發邀請,透過事前公開徵選,選出 15 部重點推廣作品及《The Last Man》、《紅蓮》、《L'art Reste》、《Ludwig: Beethoven the Piano》共 4 部公開展演作品。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入選參展作品除了可獲得後續海外宣傳支援,亦將於今年10月及12月分別在美國百老匯和日本東京舉辦的特別展會登場。 本屆展會除了公開展演以外,主辦單位也廣邀來自美國、英國、中國及日本的音樂劇製作團隊、劇場相關人士、演出製作人等 16 名業界專家抵韓,針對疫情後全球音樂劇市場動向、演出市場數據整合案例、設立音樂劇專屬創投基金、演出著作權相關法律知識等主題,一同探索韓國國產音樂劇進軍國際的可能性。 在展會期間,為了促進更具深度的業界交流,主辦單位也為音樂劇製作公司、創投公司及劇場相關人士安排300場以上的一對一商務會議。此外,非業界人士也可以透過官方網站預約觀賞本屆參演的音樂劇,提供一般民眾共襄盛舉的機會。
-
東京
表演者要求政府整備法案,避免AI威脅生存與技術傳承
當以AI創作的作品獲得各式獎項優勝時,關於「什麼是藝術的本質」掀起了一波新的討論,更引發相關從業人員的不安。以自由接案的演員與音樂人所組成的日本藝能從事者協會,就在5月份向日本文化廳提交了一份請求書,表示人工智能(AI)可能會導致表演藝術從業人員失去工作,要求政府立法改善。 他們主張法律必須明確規定關於表演者樣貌、聲音與動作的相關權利,並給予特別保護。同時,也強調透過AI所生成的數據必須要回饋給表演者作為報酬。在記者會上,有演員表示僅僅幾天的拍攝就能透過掃描將身體的形象與動作建檔,不禁擔心未來市場需求的減少。特技演員則指出,若未來表演工作被AI給取代,就無法進行人與人之間技術的傳承。另外,也有人認為將會造成演出費用降低、表演數據被任意使用等問題。 此外,今年3月份日本音樂著作權協會(JASRAC)也邀請音樂創作者與律師,舉辦了以AI生成音樂和著作權為主題的研討會,引起了業內人士高度的關注與討論。但是,這樣的擔心絕非僅限於表演藝術領域中,今年6月針對全日本20至69歲人口所進行的調查裡(註),也發現高達六成以上的人認為會對工作產生影響、約四成的人對AI未來的介入感到不安。當AI科技日益進展的同時,創作者、使用者與法律的關係該如何與時俱進,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註:資料引用自Cross Marketing公司所實施之調查報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越過高牆的教育實踐
台灣的矯正機關由法務部所屬,包括監獄、技能訓練所、看守所、少年觀護所、戒治所和矯正學校等6類機構。傳統上,矯正機關主要專注於紀律、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然而,隨著對藝術教育價值的認識日益增加,愈來愈多的機關開始將藝術納入其輔導計畫。 在台灣的矯正學校和少年觀護所中,藝術教育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復原工具。這些機構會導入外界資源,提供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和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教學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提供非行少年發展其創造力、表達情感、培養藝術技能和人文素養,增進自我認識,從而更好地處理情緒和壓力,避免再次犯罪,並營造一個相對積極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和社會適應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得藝術教育在矯正機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幫助收容人在改過自新的過程中找到自我表達和情緒釋放的方式。藝術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提供技術和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藉由藝術的力量,幫助收容人建立自信、增強情感表達能力、培養創造力和批判思考能力,進而促進其成功重返社會。 以目前可見的實踐方式中,台灣的矯正機關採取了幾種方式來推動藝術教育:首先,許多矯正機關舉辦了藝術工作坊和展覽活動,讓收容人參與繪畫、雕塑、戲劇、音樂和舞蹈等藝術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的平台,讓他們展現才華,也讓他們有機會與社會互動。例如,台北監獄舉辦的藝術展覽吸引了大量觀眾,展示了收容人的藝術作品,展現他們的改變和成長。其次,許多少年矯正學校和少年觀護所實施了藝術治療計畫,通過藝術創作和表演來幫助受處分人處理情緒問題、增強心理健康。例如,新竹誠正中學與故宮合作、台灣好基金會合作的逆風計畫、雲門文教基金會以及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療育工作坊等,這些外部的社會資源提供音樂、舞蹈和戲劇等形式的媒介,幫助收容人減輕壓力,增強情緒表達能力,並促進個人成長和自我發展。 藝術,是一種不可言喻的語言,一種超越牢籠的自由,也是一種人類靈魂的昇華。在台灣的矯正機構中,當沉默的收容人們踏入藝術的殿堂,他們的內心被喚醒、被治癒。這股藝術之風悄然地輕輕吹過,力道雖然不大,但希望可以挑起更大的風力,引發最大的效益,以在法規政策、學校、社會等相關機構,相互協作構築一有益的網絡平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主動出擊的麥田捕手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後簡稱「善牧基金會」)30餘年來致力服務受暴婦幼、棄虐兒、中輟生、單親家庭、新住民家庭、原住民家庭等,全台已有45處服務據點。其中,以特殊境遇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成立於1996年的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後簡稱「西少」),更是台灣首間相關服務機構。 曾任職於西少14年的社工劉柏傳,3年前因個人規劃,從台北萬華帶著一家人前往花蓮,經歷1年的安置機構,再次回到善牧基金會的花蓮光復中心。至少「14+3」的社工經驗,與一位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相當,也呼應著他以「陪伴」與「支持」作為面對青少年的態度,而從空間的位移、時間的流動,劉柏傳在守護每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個體差異時,也觀察出更多差異,並持續調整方法。 主動出擊後的記錄累積:西區少年的14年變遷 西少的特殊之處,在於「外展」是多年來很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就是社工會主動前往街頭接觸可以╱需要服務的少年,給予關懷、陪伴並開啟後續服務,像是舉辦球賽、營隊等活動。這有別於傳統多以需服務者前往機構尋找社工,西少具備更多主動出擊、接觸不熟悉被服務對象的動能。此外,台灣近年開始對司法少年進行後續追蹤,西少也早在成立初期就開始,因為他們認知到這群青少年終究得「回到社區」,與他們的關係也不能說斷就斷。 西少所關懷的青少年,不能用「犯罪」、「犯錯」這樣的詞彙歸類,因為他們的共通點多半是經濟弱勢,包含主要照顧者必須忙碌於勞動,迫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照顧能量,於是流蕩街頭,連休閒資源也匱乏;甚至是一路被教育、社福等機制漏接,最後讓幫派收納,進而有犯罪事實。劉柏傳提到自己在西少的同事以服務案例進行論文研究,而指導教授認為這群孩子是被社會排除的,甚至是「排除中的排除」,非常邊緣。 「這就是讓我很難過的事。他們能夠選擇的機會沒有太多,所以真的必須自己找路走。」劉柏傳說。 也因西少這種「主動出擊」的個性,讓劉柏傳在這段期間內觀察到這群青少年的改變,其中比較明顯的是群聚地點,會因為警察相對強硬的查緝,而從撞球場、網咖等處逐漸移動到個別青少年的住處;另外則是智慧型手機的演進,社交軟體、手遊等也導致青少年較少群聚在外。同時,萬華地區的角頭勢力逐漸外來幫派公司化經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戲劇牽起放飛的青春
從2014年的「風箏計畫」到2022年的「牽風箏的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盟主余浩瑋面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藝術教育,開始從個人投入,擴散到專業人士加入與師資培訓,橫向擴展也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少年獲得戲劇的影響。 橫向擴展:從「自我表達」開始的訓練 2017年,余浩瑋將這類藝術教育從「安置機構」轉到「中介教育學校」,希望能提早接觸到特殊境遇青少年,改變他們的生命經驗。那時也開始尋求合作夥伴,而與他合作很長時間的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何一梵老師。 平常多半是面對大學生、研究生的大學教授,何一梵笑說:「我二女兒現在才高一,因此前兩年還是國中生叛逆的階段。所以我去那邊上課,覺得非常熟悉。」他將自己對莎士比亞研究的專業,轉化成一套閱讀劇本的課程,旨在讓青少年可以「好好說話」。而這套課程始於2016年,何一梵受學生邀請到桃園龜山國中帶領戲劇課程,於是從自身經驗出發,認為台灣社會中的許多大人仍不善於表達意見,往往流於情緒煽動、隱忍不說等,若要邁向更健全的公民社會,其中一個條件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好好說話」。同時,也從西方教育系統看到我們所缺乏的「修辭學」相關學習。 他認為:「莎士比亞的台詞寫得很好,翻譯成中文都還是很有道理,於是有了好的話讓學生可以說,然後就可以先去體會什麼叫『好好說話』。」他將部分台詞拿掉,讓學生填空,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猶太人、基督徒等名詞,可以連結到自己關心的被壓迫族群,可能是同志、可能是原住民。何一梵表示,在過程中也開始出現預期之外的答案,例如國產車、御宅族等,都反映出每位學生各自的生命經驗。他認為:「能夠開始表達自己的委屈,然後說出來,那是一個很簡單的開始。我希望可以再延伸下去,有一天他就可以體會到『好好說話』。」
-
特別企畫 Feature Behind the Scenes
余浩瑋 面對「風」的心路歷程
年少時的我也曾經迷失過,所以特別能體會處在渾沌狀態裡的青春,需要怎樣的陪伴。在2010年到2014年之間,我很常被邀請到國中的高關懷班、少年觀護所,以及當時仍稱作感化院(現稱少年矯正學校)等機構帶工作坊或演講。 「如果戲劇能夠改變我,那我是不是也能夠去影響曾經跟我很像的青少年?」於是2014年我開始推動「風箏計畫」,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把斷線的風箏╱特殊境遇青少年帶回我們的身邊。 挫敗:從熱血壯志到現實打擊 「風箏計畫」的第一年,在福特汽車的贊助以及「陳綢少年家園」陳綢阿嬤的同意下,我邀請10位來自視覺、音樂、舞蹈、戲劇、裝置領域的藝術家,進駐並舉辦營隊,營隊結束後帶著4位機構的少年,用環島100天的方式在全台各地的安置機構、育幼院、高關懷班巡迴演出50場。 充滿熱血與的壯志的行動在落幕之後卻波瀾未平,回到機構的孩子有人逃離機構,為了生存只能鋌而走險,犯罪然後被逮入監。再犯、再被逮、再回籠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家所樂見,也引起許多質疑:「當初說希望影響迷途的孩子,怎麼你用盡全力卻還是牽不回來?」 我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於全台灣到處找那4位少年,勸說他們回到機構、去他們所在的監所探望,甚至2018年時還把兩個孩子接到青藝盟一起生活。最後因為價值選擇,他們離開去過自己的生活。雖然18歲是為人生負責的開始,但他們的青春已劃下休止符,那些本該屬於成長階段的關懷稀缺、盼望不再,為了生存,「活下去」成為他們生命最重要的呼求! 這些挫敗與分離的經驗也確實帶給當時的我不小的打擊,如果我能早一點遇見他們,那他們的選擇與人生是否有所不同? 轉念:多帶一個孩子回頭,未來就有機會更好 2017年,我接到時任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的張世杰來電,邀請我把戲劇帶進嘉義縣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我才知道原來在安置機構之外,還有「中介教育學校」如果在更前端的時候帶給這些孩子正向的影響,或許有機會引領他們脫離拉力太強的環境,翻轉境遇。 從2017年至今,基本上每個禮拜三我都會從淡水到嘉義上課,除此之外,也邀請許多朋友,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矯正機構中,戲劇何用?
差事劇團長年以「民眾戲劇」為其藝術的根基,讓創作充滿各種身體的可能性,身體是經驗的容器,這些年來他們合作過農民的、災害後的、勞動後的身體,讓個人的故事透過「此身」直接而強烈的表達出來。自2014年開始,差事劇團更看見了另一種身體的樣貌那是「逆風少年」的身體,是體內騷動不安,外在卻被重重限制過後的身體。 在台灣好基金會的持續支持下,2014到2018年間,差事劇團與新竹誠正中學合作;2018年至今,則在彰化勵志中學展開,每年都有長達半年的戲劇教育工作坊,最後,會有一場校內的正式公演。面對少年矯正學校的少年與少女,戲劇課程的目的不僅在於讓學員發現身體的多樣性,更多的責任是在這趟陪伴的過程中,以戲劇的方式思考:「是什麼原因,讓這群孩子被社會邊緣化?」對此,藝術總監鍾喬經常以「三道門」的方式思考戲劇教育如同走進誠正中學總會通過三道重重的鐵門一樣,戲劇之於這些孩子的滲透,也像得通過三道門的試煉。 第一道門:信任的心房 鍾喬至今仍記得,他與誠正中學合作的第一年夏日,走進教室裡看到的景象:大男孩們各據一方站著,鐘響過後,沒人肯坐下,有個身上刺龍刺鳳的男孩率先開口:「老師,這麼熱是要怎麼坐啊?」鍾喬按捺著,沒讓氣勢被壓過,回應:「大家要坐下來,我們才能開始一些肢體練習啊。」另一人又挑釁似地回問:「肢體練習要幹嘛啊?你是老師嗎?」鍾喬反問,你覺得我不是嗎?對方上下打量一會兒,說:「頭上綁個頭巾,看起來像是賣黑輪的。」 課程其實已經開始了,就在這一來一往的對話之間。 「這些學生長期被壓制久了,若遇上一個老師,並未以權威與他們對話,心防就會慢慢被卸下。」鍾喬說。 要知道,這些學員起先根本不關心戲劇為何物,他們心底並不存在表演的意圖,因此戲劇教育的目的不在讓這些孩子成為一群好的演員,而在使他們打開心門、走出邊界,發現自己的身體原來有不同的可能性。「他們都是體力旺盛的青少年,我們今天若在一個空間中移動練習,一不注意大家就會開始跑步、扭打。這時候一味的制止沒有用,你要理解原因,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有人說他覺得只是移動很無聊,這樣太安靜。好,我就反問,那你覺得什麼有趣?往來之間,彼此就開始建立起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先理解,才是教育
「為什麼要設定他們?他們就是『青少年』,不要設定,為什麼要框架他們?他們很可愛啊!」從桃園女子監獄的收容人,到「少年矯正學校」新竹誠正中學的青少年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容淑華透過「應用劇場」的概念,與他們溝通、對話,而這句話似乎成為她面對他們的核心態度,同時也反映出她與團隊進行「監獄劇場」計畫的根本價值。 在英國唸完博士、進到北藝大任教的容淑華,很嚮往指導教授執行的「監獄劇場」,但當時的她認為還沒準備好,這類計畫不能只有自己,需要更多領域的人才加入。於是,容淑華從高中的教育劇場做起,接觸到醫生、諮商心理師,終於在2016年因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的邀請,以接觸即興、戲劇、心理諮商等角度開始接觸桃園女子監獄的收容人。在3年期計畫完成後,透過矯正署轉介,與誠正中學合作,從成年女性走進青少年的世界,而這始終是容淑華最希望關注的兩種對象。 過程中,團隊歷經3輪的更動與交接,其中包含心理諮商、舞蹈、音樂、戲劇等領域的組成,嘗試帶給這群特殊境遇青少年更多生命的可能;同時,也觀察到藝術教育的介入與觀念轉化、曝險少年的處境與出路等問題。 觀察:中介教育學校的青少年處境 誠正中學是所「學校」,但以心理諮商背景加入團隊的涂繼方第一次進去時,卻感受到一種「不舒服」與「震撼」。因為它的外觀雖像是所學校,有操場,有教室,但宿舍明確體現矯正機構「集中管理」的樣貌,而這也在這群青少年身上看到某種痕跡涂繼方觀察到,他們多保持較低姿態,能動性較弱,整個身體軸線是彎曲的,這也反映在他們參與劇場活動時,瞬間爆發力強,但體力、持續力相對弱,「很容易變成一灘泥」。(註) 誠正中學終究得是所學校,特別是其所收容的都是青少年,最遲得在21歲時離開,回到、或是進入社會,因此在中介教育學校所面臨的教育、管理等做法其實都會成為他們另一種養成過程,而與成人入監服刑有極大差異。 但容淑華有點痛心地說:「(這樣的管理方式)會更弱化他們的學習,更與社會脫節,我覺得這很可怕。政府得理解的是,他們真的還沒有成年,不能弱化他們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能說他們沒有學習能力,因為他們以前的學習能力並沒有到位,原本的認知力就不行,若學校再把他們弱化,他們出來就
-
雕蟲演技
買到戲劇書,跟買到名牌包一樣興奮
既然是沙漠,當然容易飢渴。在香港找不到合心的演技書籍,於是向外求之。(編按) 某年,大概是從學院畢業後不久,人生第一次去美加旅遊,除了探看朋友,吃喝玩樂,當然要到劇場觀摩,像劉姥姥入大觀園,事事皆感新奇。真羨慕那些能留洋放學的學子,可以長期沉浸在那種藝術氛圍之中,不像我這塊久旱的海綿,要在短短10天的旅程中,把水吸滿,回來再慢慢消化。 別人用力玩,我用力找書 在那旅程中,對於我最為重要的,當然是到處搜尋秘籍,不斷請求朋友帶我去逛書店。他們雖然沒說什麼,但從表情上,我總是看出他們内心的疑惑,旅人一般都是吃喝玩樂,購物呀,風景呀,迪士尼樂園呀,酒吧呀哪有人天天跑書店的? 他們哪知道我內心的興奮和焦急?以我當時的經濟能力,哪能每年跑一趟紐約、倫敦?這可能是我唯一尋覓如來神掌秘笈的機會哦! 於是,有的沒的什麼都買,以當年不怎麼樣的英語水平,鑑定著作的質素,現在回看,命中率有百分之九十之高,可能根本是人家的出版有一定水準罷。 當時購買戲劇書的興奮心情,堪比女士們買名牌包包的高潮。大師的理論,中小學教科,普及入門,聲音及台詞訓練,形體和即興,劇場遊戲,當然,最重要是找到傳說中的方法演技。林林總總,滿目繁花。朋友看著我,又是滿臉的疑惑。 相比於我在香港所買到的,其中最寶貴的是全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嚴格說來,也不是在香港出售,而是托母親的內地好友,在大陸內部訂購。我到現在還是想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秘密呢?只能內部發售,托關係才能購買,到底是覺得演技危險呢?還是大眾對演技沒有興趣,所以沒有市場需要?或是認為演技這種技藝應管控在專業範圍內,難道它真的是如來神掌?反正到現在為止,這套史氏體系全集,還是從未見過在市面發售,連內地都沒有,我擁有的,已是寶藏,真正的秘笈。 除了這套史氏體系全集,在香港只能偶然找到零散的演技書,最出色的要數胡因夢翻譯的《尊重表演藝術》了。不是說其他的翻譯質素不高,而是一般都偏向理論,例如史氏的《我的藝術生活》,近似藝術自傳式的描
-
倫敦
奧斯卡得主丹尼爾.卡盧亞將任「圓屋」表演藝術中心聯合總監
位於倫敦北邊肯頓區(Camden) 的「圓屋」表演藝術中心(Roundhouse)於6月宣布演員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將成為他們的聯合藝術總監(associate artistic director)。卡盧亞最為人知的電影作品包括《逃出絕命鎮》與《猶大與黑色彌賽亞》(於 2021 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卡盧亞正是在肯頓區長大,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表演課就發生在圓屋表演藝術中心。 圓屋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綜合表演空間,其主舞台為大型音樂劇、演唱會、音樂表演的空間,而其小劇場則是各種新舊戲劇展演的舞台。卡盧亞被任命為聯合藝術總監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於院內創辦名為「59 中心」(center 59) 的青年劇團,協助 13 至 25 歲志在成為演員的年輕人,提供每小時最高 2 英鎊的表演課程,提供年輕人創作與發展才華的空間。「59 中心」不僅培養年輕人的表演技藝,更將確保中心與英國表演藝術產業的連結,幫助年輕演員建立工作網絡。 卡盧亞認為,為下一代打造一個堅固的平台是維持產業活力的關鍵,他表示:「20年前我就來圓屋上過表演課,因此能回到這個社區與圓屋一起為表演藝術發展做出些貢獻,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圓屋的首席執行官 CEO 兼藝術總監戴維(Marcus Davey)很歡迎卡盧亞回到圓屋與他一起工作,對此他也感到很榮幸。戴維說:「從丹尼爾10幾歲時來到這裡,我們就看著他努力耕耘,逐漸成為一個英國家喻戶曉的演員,再讓世界都知道這個名字。」戴維以卡盧亞為例,告訴大家當年輕人有空間和機會得以表現自己與發展他們的創造力時,他們可以走很遠,成為有影響力的人,因此與卡盧亞一起在圓屋創造這個青年劇團是很重要的任務。
-
里昂
劇院補助遭刪,經濟危機波及「文化分權」政策
受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影響,通貨膨漲、能源價格高漲衝擊法國表演藝術界,加上右傾政客刪減文化補助,使劇場人陷入存亡之秋.這場危機讓業界人士開始反省「文化免議」的原則是否造成作品過度生產?從1950年代開始推行的「文化分權」(dcentralisation culturelle)政策是否面臨僵局? 4月底,奧羅阿大區(Auvergne-Rhne-Alpes)文化委員會以「溝通不良」為由,刪除「新世代劇院」(Thtre Nouvelle Gnration)的年度補助,讓這座42年來致力發展青少年劇場的里昂戲劇中心陷入財務危機.這場風波其實源自劇院總監Joris Mathieu,他公開批評當地右派政府以恐怖手段干預文化事務:缺乏專業協商、以區域平衡為藉口任意刪減補助金、文化預算分配不符合人口比例等。此舉重挫法國引以為傲的文化分權政策,使劇場成為政府節省預算的刀俎。 事實上,新世代劇院並非唯一的受害者,里昂歌劇院和民眾劇院(Thtre National Populaire de Villeurbanne)的補助款也遭刪減,使兩個國立場館不得不樽節營運,被迫暫時閉館或取消演出。據民眾劇院副總監Florence Guinard表示,當前的窘境讓所有人必須面對公立劇場發展的僵局,它為何如同私立劇院,要承擔盈利、效率、明星化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實踐它服務民眾的價值? 目前,法國表演藝術界面臨產量過剩的難題。根據統計,2019年文化部委託的700齣舞蹈創作,有24%只演過一次,而2.3%才能巡演超過5年。市場萎縮、補助樽節等問題讓各大場館必須放棄獨家製作的專利,採取共製、「健康負成長」的永續經營模式.藝術家也必須思索如何拉長時間,創作出精緻且優良的小型作品,而非一味地貪圖炫目且燒錢的大型製作。
-
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戲劇院宣布,下個劇季將全由女導演執導主要製作
法蘭克福戲劇院(Schauspiel Frankfurt)於5月中正式宣布,2023/24劇季的主舞台製作將全部由女導演執導(100 % Frauenquote),藝術總監安塞爾姆.韋柏 (Anselm Weber)表示,這是基於多年來共同經營出來的良好工作關係,戲劇院與多位女導演合作的成果斐然才有的決議,不希望被貼上任何意識形態標籤,當然也並非要刻意排斥男性導演。這樣的決策非德國首例:2018年時,卡斯魯爾市立劇院(Staatstheater Karlsruhe)曾為改革當時內部性別比嚴重失衡、時有性騷擾訴訟的狀況,由同為女性且位居行政高層的導演安娜.柏格曼(Anna Bergmann)強力推行100%女導演保障名額,成功引起關注並成為仿效對象。其後「戲劇盛會」也自2020年起持續每年50%女性創作者與團隊入選保障名額,並計畫施行至2024年。 二戰後重建的法蘭克福戲劇院,現址位於歐元塔(Eurotower,前歐洲中央銀行所在地)正對面,向來是德西地區重要的戲劇場館。6年前,該場館曾因整個劇季幾乎只由男性導演主持大型製作,且女性藝術家與工作人員薪資遠低於男性,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為人詬病,被劇場評論平台「夜間評論」(nachtkritik.de)大幅報導,引起輿論非議。爾後幾年,戲劇院便著重經營並挖掘具備大型劇場製作經驗和能力的女性導演,並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上述政策發布同時,法蘭克福戲劇院也列出下一季合作的導演名單,2023年有聞名於歐陸的克勞迪婭.鮑爾(Claudia Bauer),將推出改編自布紐爾電影的新劇;生於斯洛維尼亞,也在今年戲劇盛會10選名單中的馬泰亞.科列茲尼克(Mateja Koležnik)帶來莫里哀喜劇《守財奴》;以親子劇場知名的克里斯蒂娜.拉斯特(Christina Rast)重新詮釋經典德國童話《默默》;此外還有青年導演潔西卡.格勞斯 (Jessica Glause)改編伍爾芙的《奧蘭多》及約翰娜.韋納(Johanna Wehner)的《德古拉》。
-
紐約
舞台劇《排除》描繪好萊塢對華裔歷史的曲解
隨著電影《媽的多重宇宙》拿下多項奧斯卡大獎,Disney+強力推銷改編自華裔作家楊謹倫的《American Born Chinese》(楊紫瓊和關繼威也擔任要角),美國華裔似乎成為影劇圈的新寵。但華府Arena Stage上演的舞台劇《排除》(Exclusion)顯示,美國百年來的排華歧華意識並沒有消失,只是潛藏起來,當與「(白人)美國」的利益衝突時,又會浮現。 《排除》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叫Katie的華裔歷史學家,她的美國排華法(Chinese Exclusion Act)歷史書被好萊塢相中,要拍成電視劇,然而在改寫的過程中,她發現與歷史相對應的部分被不斷改掉,像是華工被白人吊死,女裁縫的角色變成妓女,受壓迫的中醫師變成身懷武功絕技的復仇者等。當她質疑這與事實不合時,她的白人製作人只是不斷提醒她,這是電視,觀眾要看的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情緒的事實」。 《排除》的劇作家Kenneth Lin自2007年以來已經有近10部舞台劇在全美演出過,正與作曲家Jason Robert Brown合作《霸王別姬》的音樂劇版。但就像許多劇場工作者,他也寫電視電影劇本,在Netflix熱門劇《紙牌屋》當過編劇,對好萊塢並不陌生。他的舞台作品《Warrior》、《Kleptocracy》都有政治的背景,《紙牌屋》尤其是講政壇的風雲詭譎,但《排除》的重心不是政治,而是好萊塢娛樂工業的公式化、膚淺化、利益至上的原則。因為走的是情境喜劇的風格,有些議題不能談得太深,白人製作人的角色刻畫說得好聽,做是另一套也有些落入陳套,但好萊塢乃至美國社會對華裔歷史的片面認識及曲解,擇其對己有利者所用的態度,仍相當清楚地呈現出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被迫登入:非行少年,與特殊境遇的守望者
從「歹囡仔」(壞小孩)、「不良少年」到「特殊境遇青少年」、「非行少年」、「虞犯少年」、「曝險少年」等,我們正嘗試去改變這群青少年的名字,同時也在重新認識他們,乃至於他們怎麼成長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與否定。我們所認定的「正途」,或許不是他們不願意去走,而是所有的境遇都是「被迫登入」。 這次我們從「了解」與「陪伴」開始,與4位非行少年登入他們的生命地圖,看見他們的人生關卡。6種守望站、其中兩所補血站、多位不同類型的守望者,包含誠正中學、民和國中、善牧基金會、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差事劇團、容淑華與監獄劇場團隊、烏犬劇場、戲劇治療師小C、調保官王以凡、監委葉大華等,正與他們一起闖關中。 會有破關的那一天嗎?會持續登入嗎?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虛擬的遊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但人生的這場遊戲無法自由選擇所以,我們與他們都是特殊的,持續在彼此的境遇裡前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曝險中的重重關卡
身處特殊境遇的青少年們,該如何被層層的教育、社福等網絡接住?他們的生命登入時,面臨哪些關卡?本文嘗試走進錯綜的生命迷宮,探問社會支持系統如何協助曝險的非行少年們找到力量,迎來破關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接住特殊境遇青少年的6種機構
在台灣以青少年主體相關的公共政策不多,大部分是社會福利、急難救助或懲戒矯治,意即當我們發現青少年接近社會安全網邊緣時才有相關機制介入。根據《報導者》在2017年發布的「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專題中的資料整理顯示,2014年到2017年間衛福部統計高風險家庭通報數從2萬5千戶增加到近3萬戶,牽涉所及的孩子高達4萬3千位,其中12歲到未滿18歲的少年,有將近1萬6千名。(註1)而台灣每年還有近3千5百名風險更高的兒少,被轉介進入安置機構裡。 在台灣,依照不同的處遇狀況,特殊境遇青少年可能會接觸到的機構依照社福、教育、法務大致可被分成6個級別: 分級1 教育型社福關懷據點 多為非營利組織自主成立之深耕在地、陪伴教育的據點。主要為提供弱勢或為學校、家庭所忽略的孩童、青少年提供課輔、補救教學,或是提供午、晚餐,結合在地社區的力量來彌補家庭環境無法給予孩子的部分。相關機構如「孩子的秘密基地」、「家扶基金會」、「聯電課輔班」、「小草書屋」等。而各家據點的經營理念不同,提供的方案與服務也會不同,如台東「孩子的書屋」甚至設立咖啡館還成立鼓隊,邀請職人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和技藝。 分級2 高關懷班 旨在導正並加強國中階段高關懷學生之學習觀念、生活態度及法治觀念,協助中輟復學或有中輟之虞等學生培養校園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採取個別化的模式,另外安排彈性課程教育方案,如藝術、技藝等課程。由有需求的學校自行在校內設立,來源為原校學生,並運用原校既有的行政人員、場地空間抽離部分原班課程,依學生特性設計適性課程,進行彈性分組教學,以學生能逐漸回歸正規教育體制為目標。(註2) 分級3 中介教育學校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轄下之各縣市中介教育學校(慈輝班)全國各地共計11所,另還有15個民間團體與教育部辦理的合作式中途班,如斗六的雲彩全人關懷學園、屏東飛夢林學園等。此類中介教育學校專門接收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藝術,與中輟少年重建關係
走過30年的中介教育學校:慈輝班 為協助經濟困難或家庭變故的中輟復學生回歸教育體系,教育部協助地方政府辦理「多元型態中介教育措施」,提供轉銜適應的中介教育,避免中輟復學生再度輟學。「慈輝班」即為其中一種中介教育形式,源自於1994年省政府時期的慈輝專案,專收家庭變故、經濟困難之中輟學生,由教育部補助、提供住宿、生活輔導與多元適性教育。慈輝班的規劃在當時十分另類新穎,也讓國中生能提前接觸到高職的技職課程。目前全省慈輝班有11所,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民和國中慈輝分校(以下簡稱民和慈輝)即為其一。 民和慈輝以技職教育為發展主軸,白天依照課綱進行學科課程,每週一、四下午則有作為職涯試探的技藝課程,包含烘焙、餐飲、美髮、化工、動力機械與商管設計6個專業。學科課程教師依照教師甄試選填分發,而技藝課程則和周邊的職校合作,或經由推薦尋聘適任教師。另設有夜間課程選修,一方面延續技職科目,一方面則有社團課程,如手工拼布、熱舞、鼓藝和電音三太子,與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以下簡稱青藝盟)的戲劇課程亦在此類別,固定在週三晚間發生。 2017年,因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牽線,前任校長陳冠伶結識了青藝盟盟主余浩瑋,共同開啟「風箏計畫2.0」,至今已7年。受訪者蔡岳峰當時即擔任民和慈輝分校主任(2014-2018),兩年間與余浩瑋緊密合作。2022年重回主任職位,也將戲劇課程列入推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