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志民(梁志民 提供)
少年往事

夠狂熱投入的,就是一輩子的事情

導演梁志民的年少回憶

為了這次採訪,梁志民翻找了過去的照片。以為自己已經沒有爺爺的照片,如作為礦務人員的爺爺,被一場颱風帶走,在三峽礦場裡下落不明;這次,卻在一張6歲的梁志民站在新竹關西崑崙宮前的合照裡,隱約看到爺爺模糊的身影。他還記得,拍照的那天是民國60年8月28日,不到一個月後,爺爺就從他的生命裡消失。去(2023)年在苗栗首演的音樂劇《那一天,彩虹出現》,梁志民將他與爺爺的故事寫了進去,不只是思念,也正訴說著他現在的一切似乎從這兒開始——音樂,戲劇,還有音樂劇。

為了這次採訪,梁志民翻找了過去的照片。以為自己已經沒有爺爺的照片,如作為礦務人員的爺爺,被一場颱風帶走,在三峽礦場裡下落不明;這次,卻在一張6歲的梁志民站在新竹關西崑崙宮前的合照裡,隱約看到爺爺模糊的身影。他還記得,拍照的那天是民國60年8月28日,不到一個月後,爺爺就從他的生命裡消失。去(2023)年在苗栗首演的音樂劇《那一天,彩虹出現》,梁志民將他與爺爺的故事寫了進去,不只是思念,也正訴說著他現在的一切似乎從這兒開始——音樂,戲劇,還有音樂劇。

音樂:從小活在生活裡的一部分

梁志民是新竹關西客家人。由於父親工作因素,在台南出生,國小之後才搬到台北;不過,童年的寒暑假都會回到關西爺爺家,因此建立深厚關係,而更深厚的或許是「唱歌」的基因。

他笑說:「客家人非常喜歡唱歌,吃飽的時候唱,在田裡幹活唱,採茶的時候唱,叫小孩回來也唱,那個音調都像在唱歌。」他的印象中,親戚的歌喉都非常好,「我一直到中學之後,才知道世界上有人音不準。」從那張爺爺留下身影的照片裡,他似乎聽見了聲音,是爺爺之前抱著他在庭院裡教他唱歌,還有奶奶在爺爺離開後,常沉吟著他聽不懂的歌詞,曲調卻還記得清晰。

對旋律敏感,也造就了梁志民愛唱歌的天性。國小三年級之後,他不只在校內唱合唱,也加入校外的榮星合唱團,尚未變聲的他在四部合聲間遊走,到現在都還記得每一部的唱法。有次排練完,他在走廊上哼著曲子,被當時的鋼琴老師聽見,喚了他過去詢問,梁志民才知道這首在家裡偶然聽到、並不知道名稱的曲子,是莫札特的小夜曲。老師拍了拍他肩膀,說這是首複雜的曲子,能夠哼得這麼準確,稱讚他有天分。梁志民說:「當時不知道所謂的天賦,只覺得唱歌是非常有趣、非常快樂的事情。」

十多年前,梁志民要執導北藝大戲劇學院秋季公演的《費加洛婚禮》音樂劇版(2008),便在開車去高雄的路途中,把歌劇《費加洛婚禮》聽了約莫4遍,回到台北後,對著總譜將音樂剪出來,與作曲家櫻井弘二討論改編。這種能力,是從小就深植在身體裡的,除了天賦,更是他始終在沉浸在這樣的環境裡尋覓自己擅長的、也喜歡的事情。

並且,音樂不只是在創作中,更已是他生活裡的一部分。梁志民說,游泳時有聽音樂的習慣,會在防水MP3裡放一整齣歌劇、音樂劇、或是京劇,像是《四郎探母》就因為這樣的習慣,可以從頭唱到最後一句「扭回頭來叫小番」。他說,自己對音樂的品味很廣,一直透過學生接觸到最新歌手,包含嘻哈音樂也信手捻來。

6歲的梁志民,在新竹關西崑崙宮前的合照,後面隱約可看到爺爺的身影。(梁志民 提供)

戲劇:從中學開啟的生命經驗

師大附中,是梁志民接觸戲劇的起點。

校風開放的師大附中,讓他從高一就開始沉浸在社團,包含國樂社、熱門音樂社——這也體現他對音樂胃口的廣度。至於,接觸到戲劇是因緣際會。高一上學期結束前,梁志民在學校打籃球,休息時買了杯酸梅湯,靠在圖書館的牆上喝著,突然被裡頭透出來的聲音吸引,趴在窗口看見師大話劇社的暖身過程,漸漸入迷。當年的師大附中未有話劇社,於是他就積極參與師大話劇社——圖書館的那扇窗,像是偶像劇的場景,也成為梁志民這輩子朝向戲劇打開的第一扇窗。

他說:「高一就開始跟師大話劇社鬼混,然後混著混得不過癮,高一下學期,我就成立了學校的話劇社,後來那個話劇社叫『野孩子』。」第一個演出的作品是中國劇作家沙葉新的《假如我是真的》。這個作品藉由青年李小璋冒充高幹子弟張小理,以求上位,帶出中共的官場腐敗,有俄國作家果戈里《欽差大臣》的味道。

那次演出在師大附中的大禮堂。在預定演出時間之後的10分鐘,戲始終沒有如期開演,於是觀眾開始躁動,並有人在裡頭鼓動說,要等某位人士到場才能開演。此時,禮堂正門「哐」地一聲打開,飾演男主角的梁志民走了進來——原來,戲早在那時的躁動裡就開始了。

梁志民說,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的表演經驗。後來,社團在老師支持下,每個學期都有演出,同時也會有老師提供世界知名的劇本,讓他們接觸。與合唱一樣,他並沒有滿足於校內活動,也在校外加入「真善美劇團」,因此接觸到李曼瑰老師等大師的劇本。多年後,才知道曾國城加入過真善美劇團,晚了他幾年,沒真正遇到。

高三那年,他偶然收到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招生傳單。當時的國立藝術學院是獨立招生,並與大學聯考同一天考試,只能擇一參與。「我連家裡都沒有講,自己偷偷跑去報名,然後偷偷跑去考試。」現在的梁志民甚至還記得筆試(包含國文、英文、數學與三民主義)與術科考題,以及自己順利考取的分數。

相較於音樂像是天賦,深植在梁志民的基因裡;戲劇,更像是老天後來反覆給予的機運,讓他一路往這個方向繼續前進。

戲劇、電視與音樂劇:至今未走完的一條路

直到開學前一天,梁志民才跟父親說自己考上國立藝術學院。

本以為會引發家庭革命,結果父親聽到是國立學校,「也不是件壞事,那你就去念吧。」他還記得這句話,反而有些愣住。當年的戲劇系要唸5年,梁志民自豪地說,總共10個學期,自己拿了9個第一名。一部分是,高中都在玩的他進了戲劇系後非常用功,不只上課用心筆記,還會在課後與同學複習;另一部分,也是他真心喜歡,才心甘情願付出——或許更是老天的安排,讓他順利入學、唸完,就此走在這條路上,至今未停。

大學二年級,梁志民第一次接觸到導演課程。第一堂課,就覺得自己這輩子應該要做導演,「坐在『導演』這個位子上,翻著劇本,然後看著舞台上的畫面,從文字轉換成畫面,這個講故事的過程,讓我覺得自己這輩子應該就是導演了。」當時只是一種感覺,現在看來卻如此印證。

大學就讀期間有個插曲,是大三時開始與李國修、顧寶明合作綜藝節目的劇本。最早是張小燕主持的《綜藝100》中的短劇劇本,後來還有李國修、顧寶明主持的《消遣劇場》、《號外特攻隊》等,乘著當時喜劇、綜藝短劇的潮流。他記得,寒暑假、或是平常沒事的時候,都會跟著顧寶明等人聚在一起寫劇本。最常去的是在華視後面巷子裡的茶藝館,因為顧寶明愛喝茶,會從早上10點待到晚上10點,邊聊邊把劇本記錄下來。

當時的創意,現今聽起來還是如此有趣,像是《離譜四拍》這個單元是將四格漫畫的邏輯放進短劇,而「離譜」這個詞也是那時「發明」出來的。梁志民回想,上班族、飆車族這些以「族」命名的詞彙,多半也是那時發明的。

「那個時候是我生平唯一做戲劇,卻不是在劇場。」梁志民這麼說,自己其實對影像沒太大興趣,所以將自己獲得不錯回響的畢業製作《動物園的故事》(1988)到校外重演後,就成為劇團「果陀劇場」的開始。

後來,也因美國亞洲文化協會及洛克斐勒基金會獎學金的支持,梁志民於1993年到1994年間到美國研習,包含參訪非營利組織,讓他從「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OSF)學習到劇團的運作方式,運用到果陀劇場的志工制度與演員合約;或是,見證音樂劇《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從外百匯演出時的風評不佳,決定打掉重練,一步步走向百老匯的成功。這也讓梁志民回到台灣之後,開啟果陀劇場對於「大型音樂劇」的製作,也就是1995年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註)至今,在將近90個作品裡,有約莫三分之一的音樂劇,無論改編或原創,曲目方面都會是原創。

童年時期的梁志民。(梁志民 提供)

現在的自己:年少時期就已是「一輩子的事情」

果陀劇場創立至今已經35年。

「把一些人們在生活裡面沒有辦法碰到的事情與情感,經過排練,然後提煉出來,讓觀眾看到,並且影響到他們的生活,這個目標一直都沒有變。」梁志民這麼說著的時候,眼神非常堅定。前些日子,他收到觀眾傳來當年的戲票,上面的座位號碼還必須用手寫,「那就是我的筆跡。」指了指上面的數字。「現在回想起來並不覺得有什麼辛苦,就是應該做的事情。」當年的他,不只是導演,也肩負派票、發傳單等工作,他說:「做戲之外,有多少人看就盡量讓多少人來看,這跟收入沒有什麼關係。」

不過,對梁志民而言,現在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從年少時期一路而來——不只是創立劇團的目標沒有偏離,連同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未曾改變。「不管是音樂劇、戲劇,我覺得都是求學時代、或是少年時代所接觸到的每一個東西,成為我現在所有的養分。」他這麼說。

從1998年就開始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任教的他,笑說自己生平最著迷的其實是彈吉他跟讀武俠小說,所以很常拿「彈吉他」來鼓勵學生,因為學生時期的學習能力是最快的,「要學什麼東西,趕快趁早,愈早學,在你的腦子裡面會停留得愈紮實、愈長久。」其實,梁志民正用自己的經驗,反覆驗證、也反覆提醒。

「學一件東西,只要夠狂熱,有那個熱忱,那個記憶是一輩子的事情。」梁志民停頓了一下,再說了一次:「那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

不只是彈吉他,梁志民現今的所有,或許都是年少那時就替他記下來的「一輩子的事情」。

(註)

果陀劇場第三部作品就是音樂劇《燈光九秒請準備》(1989),不過仍屬小型作品,故1995年才開啟他們大型音樂劇的創作路徑。

童年時期的梁志民。(梁志民 提供)
中學時期參與合唱比賽。(梁志民 提供)
大學時期所飾演的不同角色。(梁志民 提供)
大學時期的梁志民。(梁志民 提供)
上:梁志民前些日子收到觀眾傳來《動物園的故事》的戲票翻拍。下:梁志民與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的對談記錄。(梁志民 提供)
梁志民到美國研習時留影。(梁志民 提供)
梁志民到美國研習時留影。(梁志民 提供)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