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華彩奏
布列頓的禮物
當接近年終時,人們總會開始思考整年來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聖誕節該送什麼禮物呢?每個人個性都不大一樣,有的人早早在秋天就都準備好了,放在衣櫃裡積灰塵;有的人則是每年都趕在12 月 24 日最後一刻,然後許下心願,明年一定不要再這麼趕了!
-
佇遮 ê 門道
馬慧妍:劇場勞動條件低落是現實硬傷
才華可以當飯吃嗎?意外走上編劇之路,來自澳門的馬慧妍一字一句地摸索文字、劇場工作的專業所在,也在重重的現實考驗中,引入專業外援,尋找文字工作者的身心健全之道。
-
新加坡
原創劇浪潮將延燒至2022
野米劇場在2021年底順利呈現了一年一度的聖誕童話劇《桃太郎與超厲害巨桃》,為了防疫,劇組並沒有如往年那樣,邀請兒童演員一起上台參與演出,但觀眾有機會帶著孩子們到劇院看戲,也讓人欣慰。
-
曼谷
藝術家以創作抗議軍政府
泰國自前年7月掀起學運浪潮,到去年方興未艾,多個學生運動團體不斷上街要求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下台、修憲以及王室改革,年輕一代不只走上街頭,學生團體們更多次在街頭作畫、塗鴉或以行動劇抗議,展現泰國人的創意活力。
-
腦海裡的旋律
大腦地圖,定位生命的熱情所在
如果被迫選擇,你想保留哪些能力? 手術室裡除了醫護人員交談的聲音和監測儀器低響,意外地,還傳出小提琴樂音:檯上接受開腦手術的是音樂家妲瑪.透納(Dagmar Turner),她閉著雙眼,右手拿弓,來回在小提琴弦上拉出旋律;同一時間,隔著塑膠布,外科醫師們忙著為透納的大腦動手術⋯⋯醫療片段畫面透過倫敦國王學院附屬醫院官方網站傳出,若非親眼看見,實在難以想像。
-
跨世代對談 郭春美X孫凱琳
劇團是我們的家,不管怎樣都會繼續做戲
是機緣也是意外,2021年傳藝金曲獎,入圍5次的郭春美用《雨中戲臺》獲得最佳演員獎,劇中的她演歌仔戲也演一名歌仔戲演員;而她的女兒孫凱琳也在3次入圍後,同樣用這齣戲奪得最佳新秀演員獎。這是一項歷史紀錄,母女同時入圍,然後獲獎。 郭春美,說是台灣數一數二俊俏、瀟灑的歌仔戲女小生,並不為過。她繼承了演戲的基因,從自家劇團、電視歌仔戲到創立自己的劇團春美歌劇團;同時,這條演戲的血脈流進了女兒孫凱琳身體裡,自幼從自己母親的一舉一動與諄諄教誨裡,學著怎麼做戲,成為戲班的孩子也成為一位演員找尋與自己母親不同的演員。 舞台上對戲,舞台下感情深厚的她們是不是也正在上演一齣家庭劇呢?那天,我們在演出現場的後台,於兩人笑聲不斷的對話裡,透過亮白燈光的的化妝鏡,照出她們還未上妝的過去,與現在。
-
戲劇 「我們沒有什麼選擇」
記2021疫情之年的女子獨角戲
「早期的爵士樂領域中,除了少數技藝超群的鋼琴家,能在樂團中擁有『話語權』的,如在大樂團中負責獨奏、1940年代後小型樂團的核心主奏人物,多為管樂手;在女子普遍不興學奏管樂器的時代,樂團中的女性成員多半以歌手的角色出現。這角色雖說是靠嘴吃飯,卻不見得擁有音樂上的話語權,直到擬聲唱法出現,始讓爵士女伶們從金絲雀(the Canaries)晉升為能與樂手們平起平坐的爵士歌手(jazz singers)。」(註1)賴曉俐這段刊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018年8月號的文字,精準描繪了爵士音樂史的性別配置與配器。想著那些擁有高度「聲量」的爵士女伶,她們在舞台上存在,似乎並不代表在舞台上的存在感。
-
檳城
解封後的實體演出為2021年寫下句點
馬來西亞政府於去年9月中解封劇場後,檳城喬治市藝術節捲土重來,將7月中來不及上演的一系列節目,分成兩個階段在年底前回歸。繼2021年11月底《9天8展覽》後,12月初迎來《9天8演出》,連續兩個週末上演竹笛、鋼琴結合舞蹈的《Ibuki Hati》、山頂音樂會《The Sense》、馬來傳統皮影戲《Kehebatan Hanuman》、法國文化學會的影展、本地脫口秀《Make Penang Laugh Again!》、大馬著名爵士樂團WWC呈現的《滿月之城的爵士》和《村上春樹與爵士》,以及馬來西亞三大現代舞團聯手演出的壓軸節目《All Together Now》。
-
首爾
疫情再起下藝文表演首當其衝
韓國政府為重返疫情前生活秩序所制定的「與病毒共存」階段性日常恢復計畫,在實施45天後宣告破功。根據12月16日頒布的最新防疫措施,已接種兩劑疫苗且滿3個月之18歲以上成年人開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已接種兩劑或三劑疫苗者,進出公共場合需出示「防疫通行證」或48小時內核發之PCR檢驗陰性結果報告書;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曾染疫之痊癒者,則需檢附年齡驗證與解除隔離證明,方可出入公共場所。演出場館座席取消梅花座限制,但須確保所有入場者皆已完成至少兩劑疫苗接種(18歲以下除外)。300人以上的中大型演出活動,須取得相關管轄部門核准始可進行。公立演出場館可視疫情狀況,自行強化防疫措施。
-
東京
「表現的現場調查團」提出創作領域性別失衡報告
2020年11月設立的「表現的現場調查團」,以包含電影導演深田晃司、青年團演員端田新菜、現代美術家岡田裕子在內的等14位成員為中心,配合其他單位共同調查日本在藝術與文化等表現場域的不平等現況,在2021年12月9日提出正在進行調查的兩性平權期中報告,發現在理應提供自由創作表現空間的領域裡,確實存在著性別失衡情形。本次以美術、戲劇、電影及文學4個領域為調查對象,另也調查2021年美術科系及2020-2021年所舉辦的獎項等,分析男性、女性與其他(包含非二元性別、X性別、性別不明等)的比例。
-
職人的圖鑑
舞台監督:站在眾人之外的補洞者
有些人說舞台監督(以下簡稱舞監)就是「進劇場後的導演」,使得前期排練的種種過程能夠水到渠成,確保燈光亮、音樂走、人員都在預想的拍子上,對此,入行6、7年的舞監孫唯真有不同觀點。
-
紐約
音樂劇大師史蒂芬.桑坦91高齡辭世
「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辭世」的消息在11月26日傳出,媒體刊出紀念報導,社群媒體充滿追悼圖文,紐約一個卡拉OK吧當晚有桑坦歌曲連唱,隔一天數百位劇場人士在時報廣場合唱他的歌曲〈Sunday〉(註)。
-
特別企畫 Feature
請回答,2021!
Q:「劇場」是什麼? Q:在隔離的新日常,最需要團隊群策群力的表演藝術,如何在線上跨國共同創作? Q:當數位科技讓「現場」時間與空間失去了意義,尚存在於三維世界的「身體」價值為何? Q:劇場的「現場性」如何被重新認知? Q:技術創新了,內容該如何進化? Q:在數位串流時代,古典音樂現場演出的必要性?音樂家們該用什麼新模式吸引大眾? Q:當遠距線上教學興起,古典音樂的普及推廣課程要如何設計,讓複雜的事也能簡單說? 正是這一連串的問題,推進表演藝術工作者們,用相異路徑探問「劇場」、「現場」、「表演」本質,嘗試為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尋找答案。我們專訪了6組創作者:有編舞家陳武康與影像設計師孫瑞鴻,累積多年共創的影像與身體實驗成果,展現成熟的線上展演調度功力;建築背景的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以舞蹈探問科技介入人類身體與生活的衝突與可能性;也有以參與式、沉浸式製作表現亮眼的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嘗試再定義「劇場」與「現場」;編劇吳明倫在田野現場,拿捏創作者的敘事位置,反思田野與內容生產的關係;古典音樂方面,則有作曲家╱策展人趙菁文的跨域音樂表演形式探索,與學者╱作家焦元溥推出線上課程,以寫作者思維調度影像,將困難的事簡單說,掀起古典音樂學習熱潮。 透過他們在2021年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或許能提供我們探索所處的新時空、新現場些許指引,從而開展自己的解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明倫
田野調查是用來驗證的
2021年,《十殿》用約莫5小時的演出長度、生猛的台語氣口掀起話題,而廖小子設計的海報以螢光紅、綠為主色調,強調在地與草根;演出現場有名女子,身著略帶龐克風的深色,卻在不同場次時於黑髮間染上與海報相似的紅、綠兩色。而這名女子近期喜好收藏各種貨車後斗照片,並提供親友投稿;也在《十殿》的創作期間,與陳守玉、洪健藏等人組了一個至今沒有任何發表紀錄、同時強調不具備任何樂器才能的樂團「美太妹」(但她強調有團練過「一次」)。《十殿》發表前,更「夥同」演員,以劇中角色身分投了「情書」到「《江╱雲・之╱間》情書募集展」,期盼獲得金馬影帝張震的朗誦。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趙菁文
跨域探索音樂「形式上的新」
創新,是所有創作者畢生追求的工作,回顧歷史上的各個時代,所有藝術家都亟欲脫離舊有的框架,走出新的道路。為了激起更多漣漪,他們跨越藝術領域,期望在彼此的思維脈絡中尋找更豐富的靈感。身為作曲家,趙菁文也不遑多讓,創作之餘,更深入劇場,讓音樂在演奏家們的手上更為鮮活。多年來擔任策展人與藝術統籌的她安排音樂家以各種方式演奏、結合新媒體和燈光藝術做劇場式音樂會演出、利用程式設計讓觀眾以手機參與演出過程等等,不斷突破自我,以跨域的形式構築出難以定義的表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元溥
以寫作思維擬定音樂教學策略
數個月前,「故事 X 聆賞 X 生活 | 焦元溥的 37 堂古典音樂課」(以下簡稱37堂課)的訊息一出,立即引發樂壇關注。線上的模式授課、課程的長度與時間、學費募資等等,都讓愛樂者萌生好奇心。殊不知隨著時間的流逝,能把握的機會愈少,預購的優惠從每週調漲逐漸升回原價,參與學員數竟也急速狂飆超越5,000人,一舉創下台灣藝術文化類線上課程銷售佳績。若說音樂有撫慰人心的力量,那麼在飽受衝擊的疫情期間,這循循善誘的智識傳遞不也像是滋潤人心的久旱甘霖?
-
對話體
讀者
YC, 最近特別體會到,身為創作者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成為讀者。「怎麼說?」你問。我想起那天演出結束後,遇見一位觀眾,問他看戲的感覺,他說:「還不錯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請回答,2021!
Q:「劇場」是什麼? Q:在隔離的新日常,最需要團隊群策群力的表演藝術,如何在線上跨國共同創作? Q:當數位科技讓「現場」時間與空間失去了意義,尚存在於三維世界的「身體」價值為何? Q:劇場的「現場性」如何被重新認知? Q:技術創新了,內容該如何進化? Q:在數位串流時代,古典音樂現場演出的必要性?音樂家們該用什麼新模式吸引大眾? Q:當遠距線上教學興起,古典音樂的普及推廣課程要如何設計,讓複雜的事也能簡單說? 正是這一連串的問題,推進表演藝術工作者們,用相異路徑探問「劇場」、「現場」、「表演」本質,嘗試為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尋找答案。我們專訪了6組創作者:有編舞家陳武康與影像設計師孫瑞鴻,累積多年共創的影像與身體實驗成果,展現成熟的線上展演調度功力;建築背景的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以舞蹈探問科技介入人類身體與生活的衝突與可能性;也有以參與式、沉浸式製作表現亮眼的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嘗試再定義「劇場」與「現場」;編劇吳明倫在田野現場,拿捏創作者的敘事位置,反思田野與內容生產的關係;古典音樂方面,則有作曲家╱策展人趙菁文的跨域音樂表演形式探索,與學者╱作家焦元溥推出線上課程,以寫作者思維調度影像,將困難的事簡單說,掀起古典音樂學習熱潮。 透過他們在2021年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或許能提供我們探索所處的新時空、新現場些許指引,從而開展自己的解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武康X孫瑞鴻
共同創作就像是一起看雲,看久了就會出現順眼的形狀
冬日陽光午後,孫瑞鴻與太太帶著剛出生不到8個月的孩子出現在板橋驫舞劇場的排練場,陳武康與舞蹈家葉名樺的5歲女兒也剛放學,排練場瞬間充滿家常的生活對話。陳武康與孫瑞鴻的相識,從2014年的紐約駐村開始,友誼在相約打籃球中不斷滋長,默契在後來遠距合作中培養出來。在彼此不干涉、不受局限的合作默契下,兩人在疫情前後共同合作了4齣作品,且聽兩人分享在疫情下創作的感悟及其所帶來不可逆的轉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謝杰樺
肉身經驗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
作為一個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有著建築與舞蹈創作的雙重背景養成,而貫徹這兩項興趣的,則是他對人類肉身與空間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