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調查是用來驗證的(黃煚哲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請回答,2021! 吳明倫

田野調查是用來驗證的

2021年,《十殿》用約莫5小時的演出長度、生猛的台語氣口掀起話題,而廖小子設計的海報以螢光紅、綠為主色調,強調在地與草根;演出現場有名女子,身著略帶龐克風的深色,卻在不同場次時於黑髮間染上與海報相似的紅、綠兩色。而這名女子近期喜好收藏各種貨車後斗照片,並提供親友投稿;也在《十殿》的創作期間,與陳守玉、洪健藏等人組了一個至今沒有任何發表紀錄、同時強調不具備任何樂器才能的樂團「美太妹」(但她強調有團練過「一次」)。《十殿》發表前,更「夥同」演員,以劇中角色身分投了「情書」到「《江╱雲・之╱間》情書募集展」,期盼獲得金馬影帝張震的朗誦。

2021年,《十殿》用約莫5小時的演出長度、生猛的台語氣口掀起話題,而廖小子設計的海報以螢光紅、綠為主色調,強調在地與草根;演出現場有名女子,身著略帶龐克風的深色,卻在不同場次時於黑髮間染上與海報相似的紅、綠兩色。而這名女子近期喜好收藏各種貨車後斗照片,並提供親友投稿;也在《十殿》的創作期間,與陳守玉、洪健藏等人組了一個至今沒有任何發表紀錄、同時強調不具備任何樂器才能的樂團「美太妹」(但她強調有團練過「一次」)。《十殿》發表前,更「夥同」演員,以劇中角色身分投了「情書」到「《江╱雲・之╱間》情書募集展」,期盼獲得金馬影帝張震的朗誦。

這名女子名叫「吳明倫」,是《十殿》編劇,是阮劇團駐團編劇,也曾是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駐紮某處」聽起來很穩定,但吳明倫的「怪」,卻讓這種靜謐與安穩裡,充盈了難以壓制、過於喧囂的騷動。

戲劇,作為一種人生選項

「真正影響我寫劇本是在大學。」吳明倫這麼說。與其說是「寫劇本」,不如説是「戲劇」開始進入她的人生。

母親是國文老師的她,從小就有寫作習慣,並以「創作班」資格進入中興大學外文系。一開始的吳明倫對小說比較有興趣(直至現在仍舊有小說創作);到了大三那年接觸到美國劇作家尤金.歐尼爾,才啟發她對戲劇的著迷,而到Amazon購買了第一套劇本全集,辦了人生第一張信用卡(她說,那時的收據還留著),然後開始嘗試書寫劇本。至於,後來報考戲劇研究所,也是在同學的提議下。她笑說,那時才知道有戲劇研究所這個選項。

吳明倫說:「我很會收電線。」缺少劇場經驗的她未在研究所階段補足,只能在旁邊做點無關緊要的小事。同時,從現代戲劇劇本開始寫起的她,卻在紀杯(紀蔚然老師)第一堂課播放的《心靈角落》裡迷了路——她說,因為自己當時連三幕劇都不懂,第一次的劇本創作課就接觸到多線劇情,怎能知道劇本架構。反而是王安祈老師的戲曲創作課,讓她找到創作基礎:「因為老師認知大家都毫無基礎。」也說自己是「偷吃步」,老找些顛覆情節往架空時空鑽,無需理會那些複雜的歷史背景(後來創作必須田野調查,或許是因果輪迴),甚至用了「戲曲劇本」為畢業製作,後來出版的《鬼唱:戲曲劇本六種》替這個時期作結。

梳理自己生命裡的每個迴旋

「我沒有考慮過可以做職業編劇。」吳明倫回憶起研究所時期這麼說。她其實是在反覆且迂迴的試驗中,找到現在的自己;然而這些試驗是從大環境來的,也可能是自找的。

當年的吳明倫報考研究所是「理論組」,能夠以劇本畢業,受益於學制轉換所給予的空間(甚至還從現代戲劇,轉為戲曲劇本創作);當時的她又一心想要取得大學教職的穩定工作,飛往英國讀博士班,卻又陷入不斷更換論文題目的漩渦裡——吳明倫笑說,想到的很多題目都5,000字、或是幾句話就可以寫好了啊!不過,在國外唸書的這段時間裡尋找到了書寫劇本的位置,她說:「有他者,才有自我。」開始用女性作為主角進行創作,寫出了《Trance》這個劇本,便是在找博士論文資料過程裡所挖掘出的段落。

英國的最後一段時光是蝸居在倫敦,往往很容易找到自我緩解、逃避空間的她,突然感到憂鬱,仿若踩進自我否決與譴責的泥沼——下一步是什麼?自己又該做什麼?終於在2011年以短篇小說〈湊陣〉拿下林榮三文學獎首獎後,下定決心飛回台灣,認為自己至少可以靠著「獎金獵人」維生,也能說服家人,再給自己與自己的創作多點時間。

2012年的《金水飼某》是吳明倫第一次與阮劇團合作,但其實是演出前兩個月的「救火」。不過,在這個自稱「有什麼案子都會說好」的時期,對於走往創作,她並不那麼確定;因此,也在中興大學做了大概一年半的行政工作,直至汪兆謙於2016年邀請駐團,似乎才讓吳明倫逐漸順了順自己遊走於不同選項裡的迴旋。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請回答,2021!

在沉浸式演出、科技藝術當道的劇場世代,技術創新了,下一個問題是:內容該如何進化?「田調」是近年創作方法關鍵字,但內容生產者進入田野後,該如何將之轉化?

《十殿》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部「三館共製」作品,也是嘉義「阮劇團」的18歲成年禮。其以台灣五大奇案為底本,將故事場景設定於一棟台灣各城市常見的住商混合大樓30年來的崛起與傾頹。這是編劇吳明倫於國家兩廳院駐館兩年的成果之一,她透過縝密的資料爬梳、田野調查與辯證思索,警醒地保留現實資料與藝術虛構的距離,對應其所處的當下社會,找到劇本文學的存在價值,也點醒了內容生產得在海量的訊息中,找到敘事的位置,並進行檔案轉譯與美學轉化的創作責任。

 

profile

吳明倫,阮劇團駐團編劇,國家兩廳院2019-2020駐館藝術家。曾獲台灣文學獎劇本金典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等。創作以劇本為主,偶有小說,運用生死鬼神素材,重看民間信仰、連結在地文化。作品有《十殿》(2021)、《星期十,猴子死翹翹》(2020)、《半島風聲相放伴》(2019)、《行過洛津》(2017)等,新作《釣蝦場的十日談》將於2022年首演。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