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新加坡
新常態下,新劇綻放
新加坡近期放寬防疫規範,實施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措施。劇場重啟,不少作品都是原創劇。據約略統計,9月以來,16部上演的戲中就有8部是新作。
-
上海
「中國百老匯」劇院群來了?
廣州開始打造「一個人的劇場」,挑戰傳統的劇團和戲班式舞台演出;而上海在剛布局完100家演藝新空間,又在10月正式宣布將興建城市商業體含劇院群的「首位百老匯劇院群」。
-
雲門舞集攜手9m88重返自然 「2021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共演《十三聲》
第13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由編舞家鄭宗龍、創作歌手9m88與製作人陳鎮川攜手錯置時空,將昔日萬華大厝口《十三聲》搬到了池上鄉萬安社區天堂路的翻飛稻穗之中。
-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開幕 期待如萬花筒般璀璨 「高標」的時代來臨了!
10月10日那晚,全台觀眾在國慶煙火下,看到五色繽紛璀璨如彩鑽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已然驚豔!10月31日,是這塊鑽石之地正式開幕的日子,為了迎接這一天,高流已經醞釀暖身多時。執行長李欣芸活力十足地表示:「我們是向所有的人招手!不管是任何風格的表演者、看表演的民眾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合適的角落。也許可以遇見自己喜歡的樂手,想要組團的也可以找到人才。我期許這裡成為一個文化的基地、音樂的聚落!」
-
無獨有偶詩意之作《穿越真實的邊界》 幻獸戲偶說出你的心聲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與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團融合肢體、偶、物件、聲音、舞台裝置、燈光、影像等多元藝術的跨國之作《穿越真實的邊界》本週五至週日將在淡水雲門劇場上演。
-
河床劇團首登國家劇院魔幻之作 拾起台灣經濟奇蹟背後「被遺忘的」那群人
河床劇團新作《被遺忘的》以台灣礦坑災變為創作基底,用其詩意的超現實風格,讓當年隱沒在地底的礦工勞動情境、心境重現天日,導演郭文泰將礦工的生命情境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隱喻,延伸至全世界的勞動現況思考。
-
《蛻變》不畏疫情登台演出 吳興國的真情告白
《蛻變》是「吳興國經典復刻計畫」中的第三號作品,8年前首演時是愛丁堡藝術節自1947年興辦以來第一次邀請的台灣團隊與節目,此作也將在這次全台巡演結束後在台封箱。
-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郵差2.0》 訴說戰爭下世人悲歡離合
今年邁入第30年的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將在本週末推出《郵差2.0》,特邀4所台灣舞蹈學校──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臺中光明國中舞蹈班、嘉義國中舞蹈班與宜蘭女中舞蹈班協力演出。
-
風乎舞雩舞團《Identity》 質疑與反思當代社會環境
風乎舞雩舞團透過身體、墨與汗水的流變意象下,以墨暈與身體線條探看「Identity」的議題,透視「Identity」映照出觀者對於「Identity」的思考。
-
全民大劇團《丞相,起風了》 挑戰網軍議題大玩時事哏
全民大劇團新作《丞相,起風了》,以喜劇挑戰網軍議題,希望讓大眾了解網路惡意留言的嚴重性。劇名取自網路PTT用語,趣味描述網路主流意見(網路風向)的改變。
-
從「新」閱讀百年台灣音樂 「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即日起以台北市中山堂為展場推出「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及相關系列活動,藉由靜態展覽、影像及音樂互動裝置等,讓民眾親近音樂及音樂背後動人的故事。
-
堅持精進琴藝 用音符撫慰人心 2021蘇顯達自法返國35年獨奏會
今年回台屆滿35年,小提琴家蘇顯達將展開全台6場巡迴演出,準備「一套半」的曲目,依據不同的場地做調整。他笑著說:「我擅長規劃設計曲目,演出總是會引起不小回響。」
-
梅田宏明《密不可分》 舞者光影粒子隔空挑動觀眾神經
日本藝術家梅田宏明潛心設計專屬數位時代和線上觀眾的作品《密不可分》,由香港自由空間及日本橫濱紅磚倉庫一號館共同委約,經歷三年的實驗和發展,最後階段的演出將於2022年在香港自由空間首演。
-
2021國泰藝術節 全台六城市共舞
本週末,雲門舞集在自家淡水雲門劇場推出疫情趨緩後的首檔演出「2021國泰藝術節來雲門跳舞」。以往只在特殊節目設計才會亮相,以大片樹林綠意為背景的「綠劇場」,也將在演出中為觀眾揭開神祕面紗。
-
2021關渡藝術節 10月登場
關渡藝術節今年以「關渡30」為主題,訴說北藝大扎根關渡30年間,著力於經典傳承,同時追求創新發展的路程與成果。在藝文產業備受挑戰的疫情時代,展開13個團隊、近50場次的精采節目。
-
北市國新樂季開演 以音樂正能量聲動台北
臺北市立國樂團在去年疫情期間首開國內專業樂團先例,舉辦網路直播音樂會,獲得各界好評不斷。今年2021-22樂季,北市國更率先各團完成一整年的樂季節目策劃工作,以音樂溫暖人心。
-
朱團「00後」世代 國家演奏廳「擊」體崛起
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登場的擊樂新秀「5, 4, 3, 2,1」系列音樂會,讓15位來自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朱團二團團員,分別帶來「大二這一班」、「我們在一起」兩場演出,演出涵蓋各種編制及多元的創作主題,將展現這群年輕新秀的演奏實力與藝術能量。
-
皮亞佐拉輕歌劇《被遺忘的瑪麗亞》 線上直播加碼開賣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指揮、來自香港的黎海寧執導暨編舞、攜手優秀聲樂家蔣啟真與葉展毓及Circo樂團,本週末演出皮亞佐拉輕歌劇《被遺忘的瑪麗亞》,邀請觀眾一同感受皮亞佐拉的探戈魅力。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終於不用再單打獨鬥」 「我們可以一起養活劇團」 每個世代的劇場人都有他們創作實驗的路徑,也有著對環境改變的期待與突破。有些人選擇與專業相仿的同學組成團隊,有些人選擇如陽光劇團般的共居共作,有些人則是跨去別的領域,學習其他產業的優點 是的,劇場組成團隊的方式正在質變,即使仍有不少以創辦人╱主創者為核心的團隊。這幾年以相同專業協作的團隊陸續降生,除了較為熟知、成員全數是導演的明日和合製作所、進港浪製作之外,本期封面故事〈幕後團隊的進擊:跨域攻勢大揭密〉則將分享劇場內╱外其他5種組團模式,5種跨界策略,所交織出的創作模式。 其中,從劇場起家、同是幕後專業工作者組團的僻室House Peace,試圖藉由建構團隊品牌進而推動個人發展;劇場設計學系同班同學組成的「山峸製作設計」,帶著學弟妹一同接案擴大案源,逐步實踐對健全生態的想望;當跨界成為劇場的日常,我們也想知道在劇場外,與同一表演藝術團體維持10年共創關係的「叁式」,如何用科技及創造力攪動劇場一池春水;以沉浸式演出吸引劇場外觀眾買單的「驚喜製造」,又是如何在演出裡融入商業思維;而在流行影視產業打滾多年「大慕影藝」,又是怎麼踏上這條與劇場人孵化作品的共創道路。 這些幕後工作者選擇集體創作的同時,卻也沒忘了保有自我創造的自由,一起活下去是他們的要務,品牌思維替他們爭取曝光機會,也開展了新的創作生產關係,更為劇場帶來滾動式的創作能量。 隨著產業與創作實踐不斷跨越與重整,製作人們於亞洲頻繁的交流經驗,也可能導致未來表藝製作生態的變化。特別企畫〈製作人在亞洲〉邀請了4位獨立製作人,分享他們參與其中經驗及其激盪出的火花。專題也呈現近年積極搭建起亞洲橋梁的國家級場館,如何思考與製作人相伴相存的夥伴關係,並以此探尋亞太製作人才發展的下一步。〈跨世代對談〉則邀請兩位身處相異生產狀態的製作人張寶慧與黃雯,暢談各自如何面對體制內外、時代變遷、創作狀態等種種考驗。 這期精采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劇場ㄟ冷知識〉揭秘芭蕾舞者的完美腳背,是透過哪些道具、方法鍛鍊出來;〈少年往事〉則掀開日本三度餽贈台灣疫苗的背後,竟是源自大提琴家暨醫生三船文彰年幼對音樂的熱愛,讓他有了機會得以促成這段佳事。 <
-
職人的圖鑑
舞台技術指導:啟動運轉機關的務實管理者
在周書毅與鄭志忠攜手合作的《阿忠與我》演職人員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舞台技術設計,取代「舞台技術指導」的角色。本期專訪扛下此重任的余瑞培,看這位掌控舞台布景的實踐工程,職責繁多,職稱難以定錨的幕後職人,如何穩穩啟動舞台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