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台灣因為有相對自由的創作環境,能夠讓創作者暢快地表達自己所想表達的,中國因為審批制度的屏障,創作普遍偏於保守,原創作品的豐富程度遠不及台灣,台灣作品的創意和多樣形式確實是很大的優勢,而且就內容而言,合適到中國演出且能夠通過審批的節目還是相當多的,在中國龐大的演藝市場裡,其實大有機會。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香港、澳洲兩地攜手 舞寫四季人生
匯聚香港、澳洲兩地編舞家同台創作的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製作「易季」,選擇以「季節」為主題,面對自然的規律,探尋人類文明在季節變換中的共向,將呈現城市當代舞蹈團副藝術總監黃狄文的《尋常》,澳洲Expressions Dance Company藝術總監娜泰莉.維亞的《四季》與澳籍華裔獨立編舞家陳小寶的《夏》,三位創作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訴說人與自然交織的季節感知。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歷史終結後的文明新頁?
卅一歲的戈瑟蘭被譽為法國最具潛力的青年導演。他擅長以充滿感官的劇場效果,表現出優美且浩瀚的文學性。去年他應史特拉斯堡國立戲劇學院之邀,為該校畢業生發展一齣全新創作,他與法國當代小說家貝隆傑合作,以加萊難民營為主題編創了《1993》,試著用「九○後世代」的批判觀點,探究歷史與當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尋覓歐洲夢碎的關鍵線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音樂拼貼,轉化藝術
近期的幾個演出如城市當代舞蹈節的《證言》,香港藝術節的蘇黎世芭蕾舞團《安娜.卡列妮娜》、勅使川原三郎的《崔斯坦與伊索德》與中國國家京劇院《帝女花》,剛好都用了「拼貼融合」的手法。不管是從文學、歌劇轉化為舞蹈,或是將粵劇轉化為京劇,「拼貼融合」的手法用來轉化不同的藝術形態會是一種有效的手法,不過,這卻絕非是萬應靈丹,如以這四個製作來看,效果亦是各有不同。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台灣樂界巨人 陳秋盛
當消息傳來,我們才開始回顧那個美好又無可複製的年代。 說曲目,演奏可從巴洛克、廿世紀當代樂曲。 說形式,可從歌劇到台灣作曲家最新創作。 說創舉,首先將歌劇推向戶外舞台。 說巡演,足跡踏遍美國、新加坡、香港、韓國、菲律賓、俄羅斯和法國 說客席,執棒英國皇家愛樂、莫斯科愛樂、新日本愛樂、日本 NHK、布拉格國立歌劇院、蘇聯愛樂、捷克國家廣播、匈牙利國家廣播、俄羅斯聖彼得堡愛樂(前列寧格勒愛樂)等。 要說今日交響樂團有什麼成績,在當年他一人通通到位。這些榮耀屬於台灣,也都是他一手開墾拓荒。 感念這位台灣音樂產業的推手,在這位巨人辭世之際,我們不涕淚,謹用點點滴滴的文字,記下滿懷在胸的感謝。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與陳秋盛老師的音樂情緣
陳老師對指揮技術的領悟之深,勝過任何一位我認識的國外教授,而他能以最簡易傳神的形容,一針見血地讓人立刻了解事務的本質,記得第一堂課我就表達自己不善言辭,怕是不適合當指揮,他說:「指揮是靠手說話,不是靠嘴巴。」他也形容:「指揮樂團如同騎馬跳欄杆,是馬跳,不是你跳,但是你得使牠跳。」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音樂事業與人生旅途中的導師
感恩陳秋盛老師為我所做的一切他殷切鼓勵當年甫自學校畢業的我,並給予我許多珍貴的機會;在市交與他共事期間,無論在音樂上或做人方面的歷練,都有賴於他給予我的建議,諸如他擔憂我學成返國時會有不可一世的態度,更是時時叮嚀我要敬老尊賢,而這些話語我都銘記在心。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一位令人敬重的師長
陳老師在排練時是個相當嚴肅並且霸氣十足的音樂家,在舞台上則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指揮家,每次看他指揮,總是不自覺地令人聚精會神地注視著,看著他指揮時動作小小的,但是情感卻無限放大,好像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千變萬化。而義大利歌劇更是陳老師的拿手絕活,深刻且內斂的情感,掌握呼吸的脈絡,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
藝視窗 News
導演吳念真獲頒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台灣】 導演吳念真獲頒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於4月26日假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行,由行政院長賴清德親授文化獎章、證書予文化獎得主謝理發(謝里法)、吳文欽(吳念真)。行政院文化獎是國家最高的文化獎項,為肯定得獎人的終身成就,除由行政院長頒授文化獎章、證書,並頒獎金新臺幣100萬元,以表崇敬。 出身礦鄉瑞芳的吳念真,是小說家也是影視與劇場的編劇暨導演,其小說創作大多以描繪台灣社會中下階層人民的生活為主,後更參與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多次獲得金馬獎殊榮。近年加入綠光劇團,創作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更從人文關懷擴大到偏鄉兒童,推動「快樂學習協會」,即將完成100個秘密基地,以推廣偏鄉地區的教育文化,對台灣教育與文化推廣貢獻卓著。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5月上旬受理申請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自2014年起啟動,每年透過專案徵選與補助機制,鼓勵有志於評論書寫的中青世代投入,同時提供穩定的發表平台,以為表演藝術評論人才之養成。今年度專案收件自5月5日起至15日止,歡迎具中華民國籍之個人,針對國內舉辦之音樂、舞蹈、戲劇(曲)正式演出或表演藝術跨域活動,提出寫作計畫參與徵選。獲補助者應於今年7月至明(2019)年6月一年的計畫期程內,書寫20篇以上之評論文章,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補助辦法與申請表格下載請至下列網址goo.gl/76KacR,可電洽02-27541122 轉212 周小姐、215蘇先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開放報名 兩廳院今年的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除三檔節目製作外,另以「劇場,我的青春主場」為題,規劃青少年劇場
-
專題
藝術行政 這樣過日子
隨著新興表演場館成立,各項補助和資源投入,過去兩年的表演節目數量大幅增加,也意味著更多人力需求儘管這個事實並不能和劇場從業人口的薪資成長畫上等號。無庸置疑的是,劇場藝術行政這個過去隱身於幕後的角色,亦隨著演出製作量升高而逐漸獲得重視,藝術家們知道,若想成功將創作推向觀眾甚至國際巡演市場,必須有擅長溝通協調的行政居中斡旋操盤。然而,從被動消極服務藝術團隊到擁有主動籌策、催生創作的權力,許多藝術行政還來不及享受創意發揮的成就感,就因激增的工作量過勞損耗。 這一期和我們分享工作與生活調節的藝術行政,不約而同提出「和工作保持距離」、「休假」、「暫時退出劇場製作工作」的職涯抉擇,但休息從不會只是休息,他們仍迫不及待地進修、學習、飛翔。或許暫時離開,才能看見自己對於劇場,到底有多愛。
-
專題 獨立劇場製作人
孫平 從女兒學習了解未來的劇場觀眾
從製作人、翻譯、國際巡演經理孫平為各階段的自己規劃不同工作角色和內容,盡可能觸及劇場製作的不同面向,理性有條理地建構自己的製作人視野;但她同時是個擁有四歲女兒的媽媽,陪伴家人也是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緊密工作十一年後,她決定暫緩腳步,讓自己有時間充電,也從孩子身上放眼望去,這新的一代人未來將成為怎樣的劇場觀眾?他們對劇場會有哪些我們不曾想像過的期待和需求?
-
專題 獨立劇場製作人
陳汗青 能夠隨時離開,才知道多真心喜愛
台日混血、劇場人暱稱「鬼子」的陳汗青,大學跳了四年街舞,喜愛表演但也想在表藝界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工作,養活自己也盡可能地靠近熱愛的舞台,於是踏上了製作人的道路,迄今已經十年,如今的他,已是獨當一面的製作人,業務範疇廣泛得令人吃驚。但在熱愛的背後,他也說:「我給自己隨時離開的選項,才能發現自己有多麼真心喜愛正在做的事。」
-
專題 獨立劇場製作人
王詩琪 那時,我忙到腦缺氧
人稱「阿草」的王詩琪,是自由接案的劇場製作人,但也是表演藝術圈中標準的「斜槓青年」。大學唸的是新聞,縱身跳進熱愛的劇場,輾轉在大大小小劇團擔任各類職位磨練技藝,研究所專攻劇本寫作,多年來累積不少個人創作,更多時候她以製作職在業界闖蕩。經過瘋忙到「腦缺氧」、「無法閱讀文字」的二○一七年,她放下劇場,找一份穩定給薪的工作,但她也說:「我試著一部分仍踏在劇場,但也積極跨足其他圈子,不想把任一塊從人生中切割出去。」
-
藝@展覽
那些年,以錄像寫下的歷史……
現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不只是歷史事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聚焦在一九八○年代至九○年代、錄像藝術不約而同於港台萌生時期,展名「不只是歷史文件」是對去年中國發表「『中英聯合聲明』只是歷史文件,不具任何政治約束力」的回應,展出陳界仁、袁廣鳴、王俊傑等台灣錄像藝術家作品外,難得系統性地俱現香港錄像藝術先驅之作。
-
藝@電影
影像中的「時間」縱度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五月初登場,今年的影片包含許多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與日韓中等國的紀錄片也有罕見的亞美尼亞、烏茲別克、黎巴嫩、孟加拉的作品,為觀眾構築一個更宏觀、多樣的亞洲印象。另有「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帶影迷回顧那個壓抑年代的影像實驗創作,從紀錄片體驗「時間」的縱度。
-
藝@CD
收藏一直陪在身旁 最真摯的好朋友
創立迄今邁入卅年的風潮音樂,可說是一個守在我們身旁的老朋友,無論在書店、飯店、茶藝館、生機飲食等等的店家裡,都可以聽到源自他們輕柔舒暢的樂聲。慶祝三十而立的3CD專輯,由品牌核心的三劍客楊錦聰、吳金黛與于蘇英聯手精選,除了暢談多位隨風潮成長的音樂人,還附上音檔與故事手冊,讓樂曲背後的情感,也一併傳遞。
-
藝@書
探索舞台背後 期待獨特觀點
由資深表演藝術行政與資深音樂記者所撰寫的《華麗舞台的深夜告白──賣座演出製作秘笈》,透過採訪把一場音樂會的製作歷程,從頭到尾,從搖籃到墳墓都敘述一遍,雖能讓讀者對演出製作得到基本概念,但這樣一本由行內人寫內行事的書,應該有許多趣聞秘辛,追索更深。這不是為了發人隱私,也不是純粹滿足讀者的窺探欲,而是彰顯作者獨特的視角與視點,更好地來闡述這本書的題旨。
-
戲劇新訊
失蹤之謎與心中之迷,抽屜裡除了大象還有……
透過每年舉辦的「當代經典讀劇節」,同黨劇團持續以他們的方式,尋覓適合台灣表演者與觀眾的各國舞台作品。將在六月於文山劇場上演的《抽屜裡的大象》即是去年第五屆讀劇節裡呈現的劇本之一,改編自加拿大劇作家畢勇(Nicolas Billon)的《大象之歌》Elephant Song,此作品亦是扎維耶.多藍(Xavier Dolan)主演的電影《憂傷大象之歌》原版。 劇情如迷宮般曲折百轉、層層包裹堆疊,又如劇中的精神病院那樣,走得進,卻逃不出。一位精神病院主管,為了調查失蹤的院內醫生下落,必須從最後接受治療的那位精神病患口中「撬」出真相。然而,一切卻落入複雜的窘境:這位病患時非「常人」,看在平日與他保有微妙連結的護理師眼中,這一天的他也「不太一樣」。主管、病患、護理師(甚至失蹤醫生),人物之間的關係,乃至於精神病院裡平時壓抑的各種事件和風暴,也將隨著這場又似偵訊問案、兼及治療安撫的詰問過程,變得地雷滿布、一觸即發。 同黨劇團延請連續兩年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劇作家胡錦筵擔任文本改編,企圖將這個作品轉譯、改換為更加貼合台灣醫病關係與醫療體系的現場樣貌;由邱安忱擔綱院內主管一角、楊迦恩飾演那位對大象莫名著迷的天才型病患、蔡佾玲則飾演對此兩人都知之甚詳的護理師,他們將帶著觀眾一步步抽絲剝繭,正視如密室般的場景裡,那令人無法直視的象。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中國國家京劇院《帝女花》
今年中國國家京劇院來台演出,最令觀眾好奇的莫過於新戲《帝女花》。《帝女花》是粵劇戲寶,演述明崇禎末年,長平公主與駙馬周世顯在亂世中倉促流離的際遇。劇中〈妝台秋思〉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旋律,而首演任劍輝、白雪仙更是戲迷心目中的永恆傳奇。 中國國家京劇院移植排演《帝女花》的消息一出,戲迷們既期待又充滿疑問:京劇真的適於表現《帝女花》裡的兒女情長嗎?主演于魁智和李勝素雖是當前普遍認可的黃金組合,但兩人一為老生、一為青衣,大多飾演中、青年人物,是否能夠恰如其分地詮釋正值青春年少的公主與駙馬?而這個帶有強烈劇種特色的劇目如何移植改編才能在保留原作精華的同時展現京劇特色?一切疑問,就到劇場裡尋找答案吧! 文字|程筱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布拉瑞揚舞團《路吶》
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我想這應該就是《路吶》想要訴說的吧。 在一段關於《路吶》創作過程的影片中,可看見他們練習唱歌,並訴說著為何要創作這個作品,我們都知道原住民一直都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音樂、舞蹈的表現皆來自於生活、傳統祭儀與節慶活動,編舞家布拉瑞揚被布農族的歌聲吸引,而有了此次作品創作的想法。 他帶著舞者們深入部落進行勞動、學習古謠,將這些勞作、學習轉化成創作,結合布農族羅娜薪傳音樂團,將美妙的聲音帶進劇場帶上舞台;祈禱小米豐收歌是布農族最著名的「八部合音」,布農族的族人們相信,若歌聲愈好天神愈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用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我喜歡這種來自於本能的純粹,簡單而美好,期待進劇場看《路吶》,看他們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 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我想這應該就是《路吶》想要訴說的吧。 在一段關於《路吶》創作過程的影片中,可看見他們練習唱歌,並訴說著為何要創作這個作品,我們都知道原住民一直都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音樂、舞蹈的表現皆來自於生活、傳統祭儀與節慶活動,編舞家布拉瑞揚被布農族的歌聲吸引,而有了此次作品創作的想法。 他帶著舞者們深入部落進行勞動、學習古謠,將這些勞作、學習轉化成創作,結合布農族羅娜薪傳音樂團,將美妙的聲音帶進劇場帶上舞台;祈禱小米豐收歌是布農族最著名的「八部合音」,布農族的族人們相信,若歌聲愈好天神愈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用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我喜歡這種來自於本能的純粹,簡單而美好,期待進劇場看《路吶》,看他們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 文字|楊舒涵 藝術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