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凝視、漫步、聆聽 超越有無的化外之旅
《一零(二)》是去年在香港首演的《一零》延續之作,由香港音樂創作者梁基爵搭配電影導演蔡明亮的影像,發展出結合展覽裝置的現場音樂會,觀眾可在現場遊走,自由聆賞。因為黃耀明牽起的兩人合作機緣,過程中卻從未密切接觸,因為蔡明亮提出這樣的要求:不求深入認識、不仗語言溝通、彼此不用改變,請你多多遷就我卻是在這樣自在的互動狀態下,打造出興味盎然的驚奇。
-
演出評論 Review
浪漫而無害的境地
原聖經故事中,方舟是帶著萬物遠離大洪水的避風港。在此劇本裡,方舟不但是庇護所,也宛若一座封閉而壓迫的孤島;不再只是個被單向道德化、英雄化的象徵,而是乘載著指涉多重而自身矛盾的意涵,轉化成了一個拓展想像極限的天堂,更有趣的是,也是個重演外部世界類似規則、相同戲碼的地獄。甚為可惜的是,到了劇場裡,在曇花一現的妙趣創意反而凌駕於劇本內容的情況下,這個意涵多重的載體,層次又回到了單面。
-
新銳藝評 Review
當語言成為最溫柔的利器
語言扮演了關鍵性的元素,不僅生動自然,有時,也成為最溫柔的利器。所有角色對於關係立場的辯駁時而溫言暖語、時而直白尖銳。以對白暗諷取代肢體衝突,渲染出最緊繃的氛圍。並且在多數尖銳時刻摻雜了吳氏幽默,讓原本的緊繃情節也能莞爾一笑。
-
企畫特輯 Special
打擊樂的劇場性
打擊樂是最直接的音樂,和人聲在大自然中的呼嘯一樣,是最初的音樂。最初是直觀的,直觀是全面而不是單向道的,更不存在堅硬的界線,所以,回應打擊樂作為最初、最直觀的音樂,該讓它回到混沌,泯滅堅硬的界線,讓場域流動起來,還原它的不定性。《反作用力計劃:抵抗》這個演出,在空間配置的思維上,已經反映出他們對打擊樂本質的深層思考,樂音還沒奏出,已經令人欣賞。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轉化積累經驗 打造夥伴平台
作為台灣第一座專業大型劇場,國家兩廳院卅年來一路陪伴藝術家與觀眾,一路積累的經驗,將在這個里程碑後如何永續?在九月底舉辦的卅周年活動「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中,除了邀請國內外講者分享經驗,也提出構想與期許,期待激盪更多的對話與交流,串連台灣各文化機構的無限資源網絡。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文化協力——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夥伴關係
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梵谷德獎座摘要 代表政府的文化部,與公民社會及表演藝術團體之間,該是何種「夥伴關係」?法國的文化政策一向是我們取經的對象,兩廳院卅周年國際論壇特邀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以「文化協力對話與影響」為主題,說明法國文化部如何透過公民社會合作,確立每位國民都有享受藝文活動的權利,而其經驗正足以作為台灣的借鏡。
-
企畫特輯 Special 美國大提琴家
瓦列芙斯卡 女神再臨 讓人重溫黑膠錄音的感動
繼二○一三、二○一四年兩度訪台,美國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將於十二月初三度訪台,高齡七十二歲的她,將帶來包含德布西《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布戈拉多改編的皮亞佐拉《再見,父親》等拿手曲目,讓樂迷重溫黑膠時代的溫暖琴音與感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接觸即興,是一種生活態度
從二○○○年開始的德國「弗萊堡國際接觸即興節」,是全世界愛好接觸即興者的年度盛會,今年活動於八月中旬舉行,透過課程、Jam等活動,讓各地參與者交流分享接觸即興的經驗。本文作者透過這次的參與,體驗到接觸即興活動的開放性,能充滿整個生活有機體作為一個實踐與思考架構,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態度,也是一種政治選擇。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為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言志
黎海寧《證言》 探看藝術家的生存困境
於十一月下旬開始的「城市當代舞蹈節2017」,將由主辦單位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演出、黎海寧編創的二○○六年作品《證言》揭開序幕。《證言》描繪蘇聯時期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在史達林政權下掙扎求生的困境,受極權政府壓迫的他,為了求生只能將心意化作密碼,埋藏在音樂之中。黎海寧說:「藝術家要用自己的方法生存,並且用藝術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演出復刻當年 回首初心再創新猷
成立於一九七七年的香港中樂團,今年歡度四十周年大壽,特地舉辦「初見」音樂會,全然復刻當年首場規格同一場地、同一時間、同一曲目,讓人重溫舊時感動!四十周年活動也包含了在音樂會前一天舉辦「情繫香港四十年學術座談會」,以「人才培育」、「社區服務」、「樂器改革」、「委約創作」、「國際拓展」五個主題,盤點整理樂團多年走過來的足跡。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性」主導 標誌我的存在
由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妮葉、阿根廷作家艾倫.保羅與阿根廷舞者們合作演出的《舞會》,展現探戈、騷莎、森巴、街舞或類似部落舞蹈的野性身體,透過八○年代阿根廷情色與金錢氾濫的刻板印象,身著各自性意向服飾的男女,以強大身體能量與爆發力,極度誇張展現情色慾望的姿態,似乎不斷向觀眾表達「我的存在」。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越語言喚醒童心的多元偶戲
創立於一九六一年的沙勒維爾-梅濟耶爾「國際偶戲藝術節」,是世界上最早以偶戲為主的藝術節之一。今年於於九月中旬舉辦,來自於卅個國家的表演團體,共呈現一百廿多齣作品,節目不只局限於傳統或當代形式,也包含了物件和街頭劇場、舞蹈、互動裝置等各種演出,跨越了語言的限制,也用真摯的情感喚醒了每個人的童心。
-
藝視窗 News
「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特展開幕
【台灣】 「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特展開幕 今年適逢民歌採集運動50周年,為彰顯該段歷史及音樂史料保存的重要性,文化部所屬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於10月27日推出「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特展,除重現當年進行採集的盤帶、田野日誌、手稿、照片等實體文物外,並結合科技互動裝置展示,帶給民眾耳目一新的參觀體驗。 臺灣音樂館於2000年時,獲得許常惠當年民歌採集運動的錄音資料,館方即將其進行數位化作業,並將各首樂曲進行採詞、採譜後,回到當時的採集地進行訪查,以釐清各樂曲在當時部落及聚落生活中所代表的意義、呈現該部落音樂文化上的變遷與脈絡,同時也將相關資料提供學界進行後續研究及運用。 展覽期間也將舉辦系列「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音樂會及講座,喚起大眾對這片土地的記憶與情感。展期自即日起至2018年9月30日於臺灣音樂館3樓特展室展出。詳情請參戲曲中心官網xiqucenter.culture.tw/Xiqu/index.aspx。(莊珮瑤) 2017年臺灣國樂團「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大賽名單出爐 2017年臺灣國樂團(NCO)舉辦之「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於上月26日假中山堂舉行,五位參賽者透過兩首樂曲發揮實力,最終由技術、媒體、團員以及現場觀眾票選,第二名及最佳人氣獎由林亦輝獲得,第一名及最佳魅力舞台獎雙料獎項得主則是周聖文。明年度周聖文不但將與NCO合作「指樂飛揚」青年指揮專場音樂會,同時獲得六萬元演出獎金。 「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參賽者係由年度「青年指揮人才培訓計畫指揮家培訓課程」中選出。為期一年的課程中,學員歷經觀摩排練、作品研習、專題講座、樂團排練及選拔音樂會,充實學習理論與訓練實作。比賽今年已是第四屆,歷年參與培訓計畫人數逾百人,得獎者更有優異的表現。今年五位選參賽者除了獲獎的兩人之外,優秀選手還有朱恆志、徐昌全與方信淵。雖未於賽事中獲獎,但已納入NCO人才庫,未來將視各場音樂會需要,將有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如果,失敗是個進行式
襯著狄倫猶帶激昂的嗓音,讓我們與劇場藝術家們一起反芻失敗的滋味倘若你知道自己終將是一顆臣服於重力向下滾落的石子,會不會同時間,你也分身扮演了那個每日沿著滑坡將滾石逆反推回的薛西弗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世揚 即興,一場不能怕失敗的冒險
對李世揚來說,即興演奏的價值與興味,並不是端出一套排練得完美無缺的成果,他將即興音樂看成是「持續解決問題」的表現藝術。已經完成的作品,無論評價如何,對他來說都是一種記錄,無關乎成功或失敗,要注意的是每一場演出當下發展出來的獨特之物,「因為只有在過去的那個當下才會做那樣的選擇。現在再去想什麼,那就是現在的事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文中 再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曾以《長河》獲得台新藝術獎,《小》系列作品也以簡單編制和精緻身體備受矚目,編舞家林文中帶著自己的舞團,走著研究開創身體語彙的斬棘之路,卻決定在年底的《風起》之後,結束舞團!除了在經營舞團的現實艱辛,林文中面對人生的中點,自我詰問:「我可不可以換一個生活方式來選擇,也許會不一樣?」甚至會考慮到說,「再這麼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黎煥雄 面對時間,我們都是失敗主義者
黎煥雄說,就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們總是期待你修正,一修正二修正三之後,就不要再失敗了,但他想問,為什麼我們不能一再嘗試或一再失敗?但這並不是那種完全勵志或正能量的去想:一定要從這個過程學習到什麼,而是提醒自己,試著去到達一種剛剛好的謙卑,無論是對於自己,或是對於世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手作塗抹 抵抗的社會藝術
前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老闆劉秋兒,在結束呈現「混亂美學」實驗平台的咖啡館後,回歸藝術家身分,近期在台北伊通公園舉辦個展「缺牙鋼琴」,在簡子傑擔綱策展下,回顧其主要的創作軌跡。劉秋兒將日常物件、抗議文宣、海報卡片等加以變造、拼組、塗抹,成其「圖抗系」繪畫,塗抹之於他,是抵抗,也是藝術勞動介入社會的象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金馬電影季 趕場看這裡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電影盛會金馬國際影展,當影迷摩拳擦掌爭相搶票之際,可知有哪些電影獨樹一幟、不可錯過?除了銀幕女神珍妮.摩露主演、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執導的《如歌的中板》,還有與表演藝術人事相關的兩部記錄片《巴黎歌劇院》與《紅盒子》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為了藝術為了愛
卡拉絲,可說是許多樂迷心中永遠的DIVA,才華洋溢的她,可以唱愛作夢又病懨懨的咪咪,可以唱貴氣的巴黎交際花茶花女,可以唱放蕩風騷的煙草女工卡門,演什麼像什麼,彷彿進入了歌劇以後,卡拉絲本人就不存在了,而是劇中的女主角活脫脫地走了出來。今年正逢卡拉絲辭世四十周年,透過《卡拉絲Live 大全集》,讓我們一飽耳福,再度瞻仰歌劇女神的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