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跳舞男生做自己
香港編舞家伍宇烈,於一九九六年為六位馬來西亞舞者量身訂造舞作《男生》,巧妙地呈現男性對自我定位的憂慮,以身體姿態描畫男生們在城市中逐夢的執著與浪漫;作品也獲得法國班諾雷國際大賽編舞獎,多年來享有盛名,已成經典。十九年後,不加鎖舞踊館藝術總監王榮祿於二○一五年聯同原班舞者,與台灣舞蹈工作者周書毅重演經典,同場變奏出《男再生》全新組合,從《男生》到《男再生》,一支跨越廿年光陰的舞作,經歷建構、嬉鬧,到拆解、重讀,不斷變幻跳躍,在舞台上將夢想火種傳遞下去。 趁此機會,本刊特邀兩位編舞家共聚一堂,不只話當年,也談談這支跨時空的舞作如何成形。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劇場導演
鳴海康平 探索文本多樣性 包容差異的並存
日本中生代導演鳴海康平,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這次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與台灣莎妹劇團合作,他認為,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
-
演出評論 Review
餘音繞梁尚飄空
最令人驚豔的,絕對是壓軸的史托克豪森的歌劇《光系列星期三》中〈人類,聽!Menschen, hrt〉,這六位歌手出場時各自托著一顆球,代表一顆小行星,並以公轉的軌道方式移動演唱,將整個音樂廳視為全宇宙,歌手們分站在觀眾席的六個角落,更能近距離聽到他們精采的音樂性及技術性。他們要用歌聲包圍整個宇宙,讓音樂的空間被無限放大,頓時充滿「念天地之悠悠」之寬闊。
-
演出評論 Review
未來人類身體的實驗室
放在大趨勢下,就這一點而言,仍然不脫諸多創作者現今對「身體的自然」的探索與重省(相似於「家」主題的常見)。安娜琪選擇的戰場是直接面對科技,創作的投影與記錄的影像反而被賦予相反的功能。而當編舞家以直接面對科技,追尋與建構 Second Body的同時,其實也慢慢地走出人類中心,逐漸步入人類與後人類之間的過渡空間。
-
新銳藝評 Review
品牌加持效益?
一心製作新戲愈見求變企圖,嶄新處不只劇本,連製作團隊也是,近幾年愈加採行歌仔戲與文學、現代劇場、崑劇、京劇、流行音樂工作者「異業合作」,透過該領域名人「品牌」的號召,帶來戲曲圈外的觀眾;其外來背景又活絡劇團創作思考與促長演員技藝,都是好的刺激。只是,名人效益是否符合每齣戲的方向,以及如何鞏固劇團本身雙小生和武打見長的「品牌」,猶有嘗試空間。
-
企畫特輯 Special
漂亮漂亮之後
價格低廉而又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藍白帆布的使用,時而如細沙淺灘,時而如風卷殘雲,時而堆疊出山巒地貌,時而如巨浪翻騰。這是舞台設計讓人驚豔之處。只是,當舞台還原到被帆布齊整框架起的棚架意象時,會讓人聯想到在台灣極其常見於各種廟口俗世文化與靈堂棚架,並為之產生困惑。也許,這是在為少年春夢感傷行葬。也許,應當連同維特的煩惱一起掩埋。
-
焦點專題 Focus
好好學習,原創華文音樂劇就靠你!
在心為志,發而為詩, 情動於衷,而形於言, 光靠言語不夠表達, 於是就唱吧、跳吧!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音樂劇在華文地區, 有了教學體制、有了新血加入, 人力資源穩定成長、 各種能力值也漸達標準。 來自歐美的種子,在華文世界, 會開出什麼樣的奇花異草? 外來種,如何植栽能長得好? 怎麼教、學什麼、往哪長, 該靠攏市場或該完全移植, 要深入理論或以實務優先, 原創,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悟空, 是建立在各種文化脈絡體系之下, 奠基於各種養成交匯的土壤之中。
-
焦點專題 Focus
深化訓練打基礎 望向華文音樂劇大未來!
音樂劇的源起在歐美,但在有著完全不同歷史文化、審美觀點、敘事方式的華文地區,音樂劇這樣的演出型態該怎麼運用、轉化、變革、扎根?從一九七二年香港製作了第一齣原創華文音樂劇《白孃孃》迄今,許多創作者從製作中學習、在跌跌撞撞間調整策略,時至今日,對人才的特殊要求,也終讓音樂劇訓練進入校園成為正式課程,然而,音樂劇由誰來教?學了什麼?在這個逐步確立的系統之下,必然將影響未來各華文地區音樂劇的發展方向。
-
焦點專題 Focus 紮實的學習
演唱跳練基本功 多多創作展身手
音樂劇的製作「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能唱、能演、能跳,還要能創作?從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系與臺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的課程看來,首先入學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演、唱、跳其中一項或多項能力作為要件;除了深化這三項能力,跟上海戲劇學院不一樣的是,對師大來說,培育音樂劇演員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戲劇、舞蹈、音樂的全面理解為底,不論最後用什麼樣的形式發表,只要是有關音樂劇的創作,就是目標。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的精進
環環相扣下的不可不知
作為一項當代綜合表演藝術產業,音樂劇的工作者不止是管好自己的分內表演或技術項目,所需要了解的比你想到的更多:對歷史脈絡、概念構成與演出整體呈現,都得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因為環環相扣的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最後舞台上的表現,充分的溝通與理解絕對必要。
-
焦點專題 Focus
《撒嬌女王》 四人飾多角的挑戰
導演何念舞台劇《撒嬌女王》以華文地區四個城市裡的愛情故事、由八位演員串搭組合的方式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也造就了音樂劇版的出現。音樂劇版由四位演員串演原劇多個角色,演員必須從舞台形體或改變聲音的姿態著手塑造角色質地,是相當大的考驗,而為角色量身而寫的音樂,藉歌詞展現劇情的方式,都讓演出更貼近真實。
-
焦點專題 Focus
《利維坦 2.0》 男孩們回來了!
走過了《新社員》的青春校園浪漫風,「前叛逆男子」的「BL音樂劇」二部曲《利維坦2.0》標榜科幻、電子,一樣是男孩與男孩的故事,卻演繹出殺手與駭客的愛恨交錯,為了對立辯證的情節,音樂也設計出更高難度,以呈現劇中兩個派系之間的糾葛
-
焦點專題 Focus
原創小戲接軌產業 「知音音樂劇大賞」以劇會友
以「原創華文音樂劇」為教育目標的台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讓學生在音樂、戲劇、舞蹈三大導師帶領下循序漸進學習創作音樂劇,而創作的作品也可能西進中國更龐大的音樂劇市場。台師大更主辦比賽「知音音樂劇大賞」,邀請來自各大學表演藝術相關系所,透過全新的故事、六首以上的原創歌曲,以競賽的形式互相激勵與切磋,第二屆將在十一月中下旬登場。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原民古調到蒙古呼麥 國境之南星光閃耀
屏東演藝廳計畫於十二月三日正式開幕,自十月底起,已然啟航的「開幕藝術季」,以法國鋼琴家夏瑪尤,及來自捷克的SKETY人聲樂團打頭陣。接下來,從本月直至年底,還有更多國內外的演奏家、創作者與表演團隊,將陸續登台、合力慶賀這全新誕生的表演地標,歌頌獨屬南方的文化風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埕」的概念出發 開啟藝術的想像
將於十二月三日開幕的屏東演藝廳,將其主要功能鎖定在音樂類的演出型態;在建物內部規劃上,也備有九個大小不一的排練空間,因應地方團體的各種需求;整體設計以開放作為一種想像、讓互動成為一個目標,由左右兩棟建築環繞擁抱著露天中庭廣場,建築師姚仁喜希望「讓演藝廳成為當地人真正實用的場所,而不是只為了所謂的高雅文化,而精雕細琢的表演場域而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解放自由到釋放自在
這次的「聲音表演訓練工作坊」,邀請到國際聲音訓練大師克莉絲汀.林克雷特親來講課,透過她的帶領,讓學員重新認識呼吸、身體、聲音的關係,根據聲音、身體表演與感知等面向,帶領學員找回自然呼吸的發音方法與表演技巧,開發表演者演出時的聲音潛能。林克雷特希望學員時時保持放鬆而專注的狀態,並要向內傾聽,從身體和心靈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要大家掏錢 要做得比你想的多更多!
最近很夯的「群眾募資」,其實並非現在才有,早在十九世紀時戲劇界就已經藉由預售票制度的發展而有所體現。但隨著網路時代興起,各式群眾募資網站興起,讓許多創業、創作者得以藉此闡述理念,尋求知音贊助,也蔚為潮流。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群眾募資」發展迄今少見令人滿意的成功案例,但在英國卻是行之有年也頗有成效,可資借鏡,讓我們看看到底表演藝術的「群眾募資」要注意什麼?如何說服贊助者掏錢?如何讓提案者與贊助者雙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呼應難民議題 技術依然前衛
第十次造訪由作曲家華格納創立的拜羅伊特樂劇節,知名劇場導演楊世彭特地為本刊讀者介紹這次他所觀賞的「非《指環》系列」製作世界首演的新製作《帕西法爾》與前兩年首演的《崔斯坦與伊蘇達》。前者呼應難民議題,導演勞芬博格在劇中討論基督教、回教、猶太教是否可以在今日的世界共存。後者由華格納曾孫女、樂劇節總監卡塔琳娜.華格納執導,卻詮釋出不同於曾祖父的風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古希臘身體美學 廿一世紀的末日雕塑
今年八月至九月舉辦的「新加坡國際藝術節」,邀請到曾為雅典奧運執導開幕式的希臘編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作品Still Life,舞作以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被詛咒推石上山終日徒勞的故事為本,視覺藝術背景的編舞家如創作雕塑,舞台上每一瞬間的意象創造,皆精雕細琢,以複合身體的肢解、拼接、延伸,創造出蒙太奇的視覺幻象,帶有神話般的超現實色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中性時尚駭客軍團vs. 高科技社會控制
德國藝術家安.英霍芙於九月中在柏林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大廳演出的大型行為表演《焦慮II》,整夜的行為表演是類歌劇三部曲的第二部,揉合時尚走秀、神秘宗教遊行、大型銳舞派對、馬戲團表演,或她所說「如歌劇的展覽」,混搭聲光、各式物件道具等複合媒材,最受注目應屬遙控無人機和蒙著眼的老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