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的「東方名家名劇月」今年來到第十屆,於三月中旬登場,超過一個月期間將有十七齣廿三場戲曲演出,劇種涵蓋京劇、崑劇、越劇、黃梅戲、滑稽戲、評彈。台灣戲曲名家暨梅派傳人魏海敏就推出三檔演出,除了《金鎖記》和《王熙鳳》外,還有「在梅邊.九歌——紀念梅葆玖先生逝世周年梅派曲集」,在此次「名家名劇月」中備受矚目。
第十屆東方名家名劇月高峰論壇「傳統戲曲的當代傳播」三月十七日至四月廿九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回顧走過十年的「東方名家名劇月」,演出的紀錄包含廿四個劇種一百卅六齣劇碼一百八十五場演出,是第一個以民族戲曲為核心,定期舉辦的傳統藝術展演的盛事,本屆集中獻演十七齣廿三場戲曲演出,劇種涵蓋京劇、崑劇、越劇、黃梅戲、滑稽戲、評彈,以及首次亮相「東方名家名劇月」的河南豫劇。
上海滑稽戲 「上滑」打「人滑」
由獨角戲發展而來的滑稽戲,向來是上海小市民的喜劇大餐,尤其依託語言之利,滑稽演員多涉足影視,能歌善舞的特長,廣接本務以外的晚會酬應演出,向來有富演員窮劇團一說。滑稽戲對群眾與異動下的生活樣態,頗多關注,特別是地狹人稠住房難題,本地和外地人的新移民話題,語言習慣文化的衝撞火花等。
這次的演出安排被稱為「上滑」(上海市滑稽劇團)打「人滑」(人民滑稽劇院),儘管兩齣戲均為經典打磨復排加工,以劇目賣座盛況,前者推出《烏鴉與麻雀》,但顯然不敵去年便已售罄的《七十二家房客》。「七十二」意謂多不勝數,描繪了上海傳統建築石庫門裡,天南地北的移居房客,住著大餅攤的老山東、蘇州老裁縫、洗衣作坊小寧波、說唱藝人、菸販老頭、小皮匠、舞女、醫生等等。人物設置和喜劇爆點,隨著電影版普及放映早已深入人心,或許台詞中所說的:「房間小得像白鴿籠,房客都像進牢籠。」正呼應了大城市的住房難題,加上有熱門滬語喜劇明星助陣,票房和住房的現狀似乎有點類似之處,臨時加演加蓋,也解決不了一票難求的供需對價關係。
王珮瑜大膽跨界 魏海敏搬演三齣
京劇坤生王珮瑜也有新嘗試,跨界混搭大戲《文圖會》將京劇、相聲、評話有機結合,兼具傳統京劇《張松獻圖》和相聲名段〈文章會〉的精采,主題曲MV〈千山行〉,沿襲了以歌入戲、新劇必有主題曲的模式,貫穿演出的關鍵詞「連結」,既是人與歷史,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傳統相聲〈文章會〉闊別舞台多年,此次帶領觀眾體驗馬氏相聲的民國老版本選段,涉及唐宋名家人物,具文化色彩的貫口,是對傳統的重新解讀,也是現代戲曲的復古詮釋。梅派大師姐魏海敏說傳統雍容華貴的角色,演來著實不能滿足發揮,此番推演兩種面相《金鎖記》和《王熙鳳》,從小攤商麻油西施,跨行到大觀園的惡女總管,十年前推出即收攏了滬上一幫粉絲,歲月歷練更讓魏版王熙鳳留下無數罵名,壞得好過癮,狠的真夠辣!主辦單位還特別量身策劃了一檔「在梅邊.九歌——紀念梅葆玖先生逝世周年梅派曲集」,一人推出三場,恐怕是名家月中最受矚目的待遇了。
開幕的新概念越劇《寇流蘭》,搭配閉幕的京劇經典《秦香蓮》,既有放大膽去創新,又須闖過後收心回歸到傳統的氛圍,遊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東方藝術中心隔江而治,不與浦西圍繞著人民廣場華麗的劇組相抗衡,這個有點孤冷的劇場,靜靜地邁出第一個十年,適逢領導布局交替,關於打造浦東新區文化品牌、演出選題、研究推廣等議題,也該有自己的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