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步
步,隨時都是十字路口,就像生涯規劃或旅行,是要跟著旅行團放空安全有效率地到各景點,還是準備一堆資料,不時面對意外狀況的背包客?這不是二選一的問題,只是好奇,我們到底是從何開始僵化、難以溝通、碎嘴、視野狹隘及失去變動與接受的能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前衛到主流 凡.霍夫一季四劇征服紐約
歐陸當紅、曾來台演出《奧塞羅》的比利時籍導演凡.霍夫,在紐約劇場界也備受矚目,這一季在紐約就有四齣作品搬上舞台,其中與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合作的《安蒂岡妮》與甫辭世的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主創的《拉撒路》因明星光環本就引人注意,另兩齣《橋下風雲》和《熔爐》皆是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作品,今年正逢亞瑟.米勒百歲冥誕,凡.霍夫也順勢成了今年最風光的導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作《獅若有言》 阿喀郎重現《摩訶波羅多》女性人物
編舞家阿喀郎.汗新作《獅若有言》,以女性視角,重新詮釋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中安巴公主與毗濕摩的故事。其中阿喀郎親自擔綱毗濕摩一角,台灣舞者簡晶瀅則擔綱吃重的安巴公主一角,在融合卡達克與現代舞技巧的演出中,簡晶瀅的身體動作從一開始的細緻精巧,投胎時的蜷曲扭動,到最後復仇時的堅定,也展現了舞者的能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不懂法語也能看戲 巴黎劇院拚觀光更拚文化經濟
因為語言隔閡,喜愛藝術的旅客到巴黎往往不得劇院之門而入,近期有文創公司「戲劇在巴黎」推出劇院的各國語言字幕計畫,結合3D眼鏡與網路科技,讓語言不再是看戲的障礙。除了劇院增加英語字幕,該公司更推出字幕眼鏡,讓不同語言甚至聽障者也能享受觀戲之樂,去年亞維儂藝術節首度推出即回響熱烈,現在更有多家巴黎的民營劇院加入行列,期待藉此拚觀光更拚文化經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劇場看表演工作坊 「上劇場」上海開張
成立滿卅周年的表演工作坊,去年底終於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專屬劇場:「上劇場」。位於美羅城五樓、六百九十九座席的上劇場,在去年十二月五日以鄭佩佩主演的《在遙遠的星球,一粒沙》開幕,接下來還有《一夫二主》、《嘰咕男女變形記》、《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彈琴說愛》、《愛朦朧,人朦朧》等戲上陣,未來表坊的歷年好戲也會復排上場,再不用受檔期限制之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第十屆華文戲劇節四月舉行 主場劇團演出香港風貌
兩年一度的「華文戲劇節」今年來到第十屆,將於四月份在香港舉行。這次將有來自中國、台灣、澳門及香港的劇團製作共十檔,共上演超過四十場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作品,讓觀眾見證當代華文劇場的多元面貌。其中香港因主場優勢,推出多檔不同類型的製作,從學院莎劇到新進劇團,關注議題有歷史有當下社會,精采呈現「香港製造」!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重擊黑暗 向宿命提出控訴
國家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呂紹嘉帶領下,演出馬勒的經典之作《第六號交響曲》,這首瀰漫悲劇氛圍的曲子,卻是成於作曲家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彷彿是命運的預示,揭露了接下來的厄運,讓後世聆賞者為之欷歔;同場音樂會也要演出荀貝格控訴猶太同胞遭受納粹屠殺的《華沙生還者》,由獨唱者、男生合唱團與管絃樂團唱出這人間悲劇。透過音樂,讓我們用心感受馬勒與荀貝格為命運所做的控訴與撞擊。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路易沙達 我的音樂,跟著感覺走
將於三月首度訪台的法國鋼琴家路易沙達,以演奏舒曼與蕭邦作品聞名,身為各大音樂節常客,他將演奏曲目安排比喻為精采的一頓大餐,從前菜到甜點,都須精心設計,但他也說:「對於曲目內容我必須非常仔細地計算,但『感受』則是無法被計算的。」他曾把舒伯特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當作安可曲,讓觀眾多享受了一小時的路易沙達,他說:「我只是跟著我的感覺走。我相信音樂必須要直接的、要自發的,而不是太過算計的。」
-
企畫特輯 Special
卅六句詩情詩景 打造當代崑曲「最好的樣子」
去年六月首演,在上海引發「這個時代崑曲最好的樣子」討論熱潮的《春江花月夜》,劇組靈魂人物除了製作人與主演張軍,還有台灣戲曲導演李小平。近年走南闖北嘗試執導多種當代戲曲的李小平,在這次的《春江花月夜》導入台灣劇場美學,邀請多位台灣劇場重量級設計家參與,他指出,整齣戲以曲牌連套的格律書寫,既好聽,又推動情節不斷前進,身為導演的責任就是把這麼優美的文本「立體化」,豐滿觀眾對於詩的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的 台灣聲音筆記
當年,有「農夫音樂家」之稱的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la Bartk),將大量的匈牙利民族音樂用在作品中,強烈的節奏、尖銳的不諧和音,成了他最特殊的語法。他曾說:「純而不雜的音樂,是一股豐沛之泉,從『民間音樂』,我們可以學會『簡潔的表達』,我們應該捨棄不必要的旁枝末節、用更精簡的方式,表達我們想傳達的訊息。」是的,藝術家要傳達的,不過是一個精粹的理念。但別忘了,在去蕪存菁之前,他花了多少功夫深入民間,採集落在偏鄉的隻字片語。 別說我們不懂,在台灣,也有許多人張大眼睛、緊抓麥克風盡力伸展,只為了多獲得一點聲響。林強、吳金黛、柯智豪、陳綺貞、鄭宗龍、澎葉生,讓我們聽聽這幾位人物的故事,再慢慢喚起那早已遺忘的記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生活中觀想 撿拾你我的遺忘
一個上山下海錄製聲音、一個從傳統身體學習肢體。林強與鄭宗龍雖然各屬音樂與舞蹈領域,但卻熱中於「採集」。但別以為採集只是為了累積厚度,「收集,再丟棄!」才正是兩人創作的現在進行式。一路走來,他們直到《十三聲》交會,一同撞擊融合、再將點子去蕪存菁。林強說:「看了表演,只感覺我的音樂很好聽,那我就失敗了。」而鄭宗龍則是全心聆聽:「專注在舞蹈裡、專注在舞蹈裡!」他們期望的並非電光火石,反倒是浸泡在一個氛圍裡,拋出點子、消化、再生出新點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綺貞 交織視覺與聽覺 發現生活的美麗
陳綺貞一貫的長髮、一把緊貼心房的吉他,一支麥克風透出知性詞曲及柔美歌聲,就能將人帶到療癒的世界裡。她愛在不同地方表演,也愛在不同的地方錄製專輯,廢棄倉庫、台北車站大廳、家裡的衣櫃,讓環境的聲音與歌聲結合,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這些年,採集聲音成為她的習慣,為了專輯《時間的歌》,她進行了聲音採集計畫。也熱愛攝影的她,記錄聲音、也記錄眼前所看的畫面,與歌聲結合,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美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金黛 留住蟲鳥人聲 守護文化印記
身兼風潮音樂國際音樂製作總監、製作人及作曲家的吳金黛,投入聲音採集多年,不管是人聲或蟲鳥獸類之聲,在她手中轉化成精采的音樂專輯,並贏得多次金曲獎肯定。她說:「我很希望大家能夠漸漸習慣把聽覺焦點,從音樂的旋律轉向我們搜集來的自然聲音。鳥鳴蛙聲才是曲子的動機,音樂只是個載體,透過知道這些聲音的存在,大家能夠進而愛惜這些生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澎葉生 透過耳朵 享受豐富的世界
旅居台灣的法籍聲音藝術家澎葉生,原本學的是利用各種電子媒材與數位技術創作的具象音樂,因為愛好自然的聲音,於是走向戶外,進行田野錄音並開始將自然的聲響轉化為他的音樂素材。來到台灣後,他從自然中發現許多豐富的聲音,更與其他聲音藝術者、影像紀錄工作者、舞蹈家及視覺藝術工作者合作,讓「聲音」在不同藝術領域之間互相激盪。
-
特別企畫 Feature
柯智豪 樂音搭橋 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
多次獲得金曲獎、金鐘獎肯定的柯智豪,因為加入了「好客樂隊」,也投入了樂團的聲響採集行列,而錄製到的聲音,也運用在樂團的創作如《桃花開》、《好客戲》中。近期,柯智豪的作品類型從宗教、戲曲、傳統,到演出語言如原住民、客家、閩南語,等於台灣各族群都找上了他,但他的採集不為學術研究,而更多是找尋一條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路,繼續走下去,「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留住聲音 理解這一方土地
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響,到人類生活的各種嘈嘈切切,走出錄音室的田野錄音,記下的是屬於這塊土地,歷史的、當下的自然與人文。台灣田野錄音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儘管錄音的想法、態度與內容隨著時間有著顯著的不同,但基本上仍維持著「以田野錄音重新理解台灣」的採集意識,近幾年聲音藝術家也加入採集行列,他們對田野錄音所採取的態度有時候更接近是一種個人創作。
-
即將上場 Preview 朱宗慶打擊樂團
四大天王各顯特色 尋找「第五種擊聲」
邁入卅周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慶祝活動不斷,完成開年的團慶音樂會,接下來將首度進軍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第五種擊聲」音樂會,朱團的「四大天王」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擔綱上陣,分別以「戲」、「狂」、「美」、「技」四項主題揮灑,將世界首演四首新創曲目,在此中與觀眾共鳴,讓觀眾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五種擊聲」!
-
即將上場 Preview 心心南管樂坊「此岸.彼岸」
心境流轉 展現悠緩之美
南管藝術家王心心突破傳統南管的演出形式,與各種藝術合作,企圖展現當代生活下人們多元的內心活動。將在三月演出的「此岸.彼岸」,上半場的《春祭》以完整的上下四管組合呈現南管由指而曲、循序漸進的典雅傳統,下半場由王心心將四個與觀音大士相關的主題作品重新以南管曲牌編曲,將她近年的感悟融入南管的血液裡。
-
即將上場 Preview 陳必先與來自瑞士的音樂家們
聽吧,阿爾卑斯山下的音樂國度
三月上旬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演出的這場室內樂音樂會,邀集大提琴家簡碧青、小提琴家威利.齊默爾曼、指揮家與長笛家卡斯帕.參德,還有大家熟悉的鋼琴家陳必先,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瑞士」,這個阿爾卑斯山的國度,也是音樂繚繞的國度,來自瑞士的古典音樂將如何打動人心,令人期待。
-
演出評論 Review
身體與語言交融的華麗饗宴
開場這段無聲的身體表現,接續而來進入第一場年輕貴族之間的談話,男演員從無角色區別的身體,轉換成劇中有名有姓的貴族身分,竟毫無扞格、沒有違和感,讓原著劇本中,安排幾個衣著華麗的年輕貴族,手裡拿著假面具,在平台上談話的平板舞台指示,轉變成充滿動能、活躍的身體動作去帶出台詞,開場的場面調度,已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