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月開始營運的「台北試演場」,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籌備處主任王孟超的策劃下,不僅活用了閒置空間,也讓台北終於有了可以將舞台布景等比例搭建試演的排練場。除了硬體,他更期待以此為據點,與社區展開互動。開幕當天,王孟超規畫了「希望舞池」的演出,由資深舞者暨編舞家吳義芳帶領四位年輕編舞家楊乃璇、董怡芬、余彥芳、陳彥斌,讓泳池變舞池,觀者舞者一同敞泳。
南起台北最具歷史古蘊及文化特色的的大同區,巷弄裡隨處可見民俗藝埕、傳藝店鋪,偶戲館、大稻埕戲苑、第一唱片行,台北曾經的文化重鎮從此開展;往東,除了北美館之外,曾有「野台開唱」喧鬧夜空搖滾一世代的花博園區也將打造嶄新音樂中心;再往北到士林,即將營運的臺北藝術中心被士林夜市包圍,人來人往打造台灣最具觀光熱度的庶民文化地標;再往北走,溫泉鄉北投有個七一園區和空場,更北的關渡是藝術學院所在地,藝術家們總愛棲居此區;更北是淡水的文化大學和雲門劇場,沿著河走則有動見体、驫舞、豪華朗機工等等許多藝術家工作室和布景工廠……
這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籌備處主任王孟超的願景,這些地方各有特色,如果能把大同到淡水打造成市區藝文廊帶;如果,他可以把隱藏街區裡的閒置老屋找出來改造成劇場、排練場或由藝術家駐村,比如韓國首爾大學區那樣百座劇場林立,讓表演深入民間隨處可見,密麻交織出一張藝文地圖,「光靠北藝中心很難改變環境,必須把周圍納進來。當整個廊帶到處都有演出、有團隊、有場地,能量會很驚人。」
活化閒置空間 讓團隊進劇場前先試演
位於大同區,自三月開始營運的「台北試演場」,便是王孟超規畫裡重要的一步。不僅活用了閒置空間,也讓台北終於有了可以將舞台布景等比例搭建試演的排練場。「台北市當初為了社區回饋,興建許多泳池嘉惠里鄰,其中許多如今已閒置、列入市府檢討名單,甚至我第一次去場勘時,對面的啟聰學校也在興建泳池。」迪化泳池底下是汙水處理廠,一樓泳池,樓上是餐廳,「我們本來只是在尋找北藝中心的臨時辦公處,衛工處行文告知有這樣的閒置場地,想說我們可以把樓上餐廳改成辦公室。」進場一看,整棟他都要了,「台北缺乏這樣可以把舞台、燈光、影像都放進去試的空間,除非劇團經費充足、有自己的空間,不然每次作演出都是在跟時間賽跑,很好的idea卻因為沒時間沒場地試,搞得進劇場焦頭爛額。」
他利用文化局閒置空間整修經費先將泳池弄平,把成人主池跟兒童游泳池改成一大一小排練空間,讓團隊能把演出在這裡以等比例空間試出來,「小間的,我鋪上舞蹈地板、裝上鏡子;大間的地板則是普通三夾板,希望團隊可以充分利用、敲敲打打、壞了就換。天花板的馬達和truss……」一步一步,將游泳池改成前所未見新品種排練場。但改建速度不能急,畢竟隸屬市府,申請補助需要局處溝通的細瑣流程,這次做空調,下次做隔音,不斷溝通協調再編列預算,「目前比較大的問題是卸貨,因為排練場在二樓,是否挖個基坑裝貨梯,要等文化局跟工務局協商。」「我目前也還在努力爭取使用年限和一樓使用權,希望可以把一樓改成倉庫儲存道具,各劇團若有需求就來借用,我們不只服務前半段的整合、後半段的倉儲也幫你做到。」
推廣藝術從鄰居開始 「希望舞池」邀大家一同起舞
務求細緻規劃安排周詳,王孟超希望一環扣一環,藝文產業能愈發完善,他心中一切的基礎始終是社區,是周遭活生生的人,「試演場對面是老師里,住了布袋戲國寶陳錫煌老師傅,他家就是古蹟,我也希望可以找他們一起玩、一起嘗試。」開幕那天,王孟超規畫了「希望舞池」的演出,由吳義芳老師帶領四位年輕編舞家楊乃璇、董怡芬、余彥芳、陳彥斌,從各大專院校及舞蹈素人中徵選出舞者,做一小時演出。
參與的編舞家楊乃璇和陳彥斌也認為,如果能藉由位於市區的藝術中心將藝術推廣給非藝術專業領域的人,走出學院,票房更會蓬勃發展。「很多人可能因為生涯規劃或能力所限,一輩子都上不了所謂的舞台,但他們也應該有機會跳舞,也該有機會參與藝術活動。」楊乃璇相信人人皆可起舞,台北試演場應當善用地利之便,妥善規劃工作坊及推廣活動;陳彥斌則認為藉由「希望舞池」認識不同專業領域的舞蹈愛好者,對創作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刺激和經驗,「藝術不該只是景行廳的標本,而是像山裡的景色那樣此起彼落,互相打開彼此視野。」
演出並不對外開放,觀眾以周圍三里里民為主,台上八十個舞者台下兩百五十個觀眾,打破觀演距離,泳池變舞池,觀者舞者一同敞泳,「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也來參加,她也很興奮啊!這場地玩起來太High了!很少有場地可以台上台下塞這麼多人。里民們也很開心,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進劇場的,來了才發現原來舞蹈不難懂。」觀眾參與、民眾參與、社區參與,這是王孟超經營的核心理念,他希望能一年舉辦一次以素人為主表演者的「希望舞池」,甚至將演出拆成小段街頭快閃,一路舞到北藝中心廣場,讓藝術在台北到處發生,「觀眾不是被動坐著看,我要更有社群感的主動參與;藝術不該是殿堂文化,人人都可以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