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黑盒子到白盒子 創造特殊感知經驗
現象9: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
雖然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結合的展演非始自近年,但這兩年陸續有劇場、舞蹈創作者如河床劇團、謝杰樺與董怡芬等,應邀從黑盒子劇場進入美術館的「白盒子」,呈現演出並與觀賞者互動。當代藝術開始轉向嘗試建構情境式的、異質空間式的創作型態,藝術家藉以反轉、探測公/私、日常/非日常的界線,又或者以作品帶給觀眾新的體驗,而表演藝術,正是創造特殊經驗的方式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網路行銷當道,團隊現下必修學分
現象10:鄉民口碑力量大,臉友集氣票房旺
由於大眾媒體的藝文版面和影響力日漸縮減,表演藝術團隊的宣傳重心,從過去的大眾媒體,移轉到網路上,特別是更容易接觸到目標群眾的臉書粉絲頁,如何經營、建立與粉絲良好的互動,也是各劇團現下必修的學分。而另一個重要「網域」就是PTT的Drama版,上面的「口碑」、「考碑」文,甚至足以左右一齣戲的評價好壞及票房成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2015
謝盈萱 真實力道駕馭角色 「劇場女神」當之無愧
在三十世代的女演員中,謝盈萱無論聲音表情、肢體展現、角色詮釋均獨具特色。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演技實力與舞台魅力,讓她穩坐一線女演員的接棒位置。且讓我們期待她在未來的表演之路上,有更突出的成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2015
林文中 從「小」到「大」理性前進 務實不華冷然獨特
從「小」到「大」,從本土到國際,林文中以紮實的西方舞蹈訓練與表演經驗,回探傳統,並從身體質地著手,持續於當代台灣身體語彙與表演形式上耕耘開發,一步一腳印地踏實前進,於今已可看見努力的成績。務實不華的理性風格,在一片奇炫繽紛中反顯冷然獨特,林文中日後能否為台灣舞壇張織出一番新風景,令人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2015
曾宇謙 努力不懈無愧大獎 嚴峻挑戰才要開始
十一歲起便陸續征戰國際音樂大賽,至今已經告一個段落,然而,大獎光環下,作為一個巡迴世界的小提琴獨奏者,要背負的是自己的名字,並隨時保持最佳狀態。在廿歲的今日走入生涯的下一個階段,這項嚴峻挑戰,才剛要開始。二度摘下PAR People of the year 的頭銜,可見我們對他信心滿百!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只打開大門 更以藝術擁抱群眾
高雄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於十月下旬的衛武營玩藝節期間,舉辦了「眾人的藝術中心」國際論壇暨專業藝術管理工作坊,其中邀得數位英、法等國的場館藝術總監,分享他們在「藝術與教育」與「藝術創作」兩面向的工作經驗。本文側記倫敦「南岸藝術中心」副藝術總監珊恩.麥克雷納與法國南特表演藝術中心的le lieu unique藝術總監巴提克.基格的講座,分享他們在政府政策的鼓勵與支援下,如何以多元豐富的藝術活動,讓藝術深入民眾的生活。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解構到結構 從詰問到試答
由香港「文化教父」、進念.二十面體創辦人榮念曾策劃的「一桌二椅」相關活動,從一九七九年迄今走過兩岸走過亞洲其他角落,從二○一二年起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合作,名為「朱䴉國際藝術節」。今年於十月下旬在南京舉行,活動包含系列亞太傳統藝術座談,以崑劇藝術為主、與現代劇場導演激盪的「一桌二椅」演出,與兩天跨界、跨文化與跨性別表演座談會。這一系列活動,形成一個持續對話的平台,提問,試答,拋接,思索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編舞家
蔡博丞 丟出屬於自己世代的聲音
這兩年以《浮花》、《Hugin/Munin》在國際編舞大賽中屢屢得獎的編舞家蔡博丞,其實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編舞,長期的累積與準備,讓他得以在國際的舞台上綻放光彩。對於編舞,他有自己的思考:「我不太愛跟風,雖然知道大家現在流行什麼但對我來說,透過身體,我想說的是什麼比較重要。」他認為向大師學習是必經過程,但也鏗鏘有力地說出:「我們必須丟出屬於自己世代的聲音。」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NSO的浪漫與奔騰 跨海遠颺
二○一三年一趟歐洲壯遊之後,樂團今年應兩岸三地各場館及藝術節邀請,由音樂總監呂紹嘉領軍,以「浪漫與奔騰」為主題,於十月底起進行了為期兩個多禮拜的大型巡演,途經廈門、香港、上海、北京、台中五個地方的音樂廳。節目的安排顯示著當地對於NSO的重視程度,而其中尤以十一月一日首度以完整編制陣容於香港登場,及第一次於剛完工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兩場演出最受矚目。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身分、語言與肢體動作的轉譯
瑞士編舞家亞歷珊卓拉.巴赫柴特希斯的創作,跨足舞蹈、行為藝術與視覺藝術,近作《從A到B,通過C》正在各大藝術節、美術館和劇場巡迴。演出中,亞歷珊卓拉與另外一男一女兩名舞者,三個身體互為彼此的鏡像,透過影像媒體,在彼此的身體之間,在語言和身體運動之間,尋找行為表演的新空間新語彙。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肉身上陣 挑戰性靈
由藝術家羅伯.帕西提策劃的「潑灑藝術節」,以基/激進的態度結合社會實踐,邀請的非主流藝術家與作品著重權力、壓迫、殘障、邊緣等議題。今年在倫敦舉行的藝術節以「性靈」(On Spirit)為主題,諸多藝術家用肉身與性別認同為創作的出發點,並使用了公共空間與多媒材(含身體、裝置、影像等),創造不同層次的觀眾互動。
-
藝視窗 News
2016年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始徵件
【台灣】 2016年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始徵件 明年為文化部規劃我國團隊前進外亞維儂藝術節10周年,文化部將擴大參與規模,策劃1至2個中型團體、3至4個小型團體,並增加補助1名國際行銷專員,協助團隊前往藝術節演出,呈現台灣當今表演多元面貌,演出時間為2016年7月份。徵件日期自即日起至12月15日,以具當代性、揉合傳統與創新以及實驗性作品為主,類別以戲劇、舞蹈、偶戲、音樂、說唱(演)、馬戲為主軸,並鼓勵跨域之創作。預計於2016年1月份於官網公布入選團隊。詳情請參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40689.html。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師講座「跨國製作的完美境界」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國際交流系列 「打造夢想的最佳後援手」講座,將邀請荷蘭科索劇院製作經理史達區.威爾漢(Stacz Wilhelm)來台,分享國際共製經驗法則,並細說管理流程操作關鍵。荷蘭科索劇院長期致力推動跨國製作,積極連結國際資源,創造國際共製的機會。從構想的醞釀、執行、資源整合,到安排國內外巡演,一手安排與執行參與,給予藝術家堅實後盾,並建立科索劇院獨有的「國際共製操作模組」,是荷蘭新興編創者的最佳後援手。 講座將於12月17日假文化大學大夏館B1表演廳舉行,參與者名額120名,免費參加,額滿為止。請意者先行線上報名(報名網址為goo.gl/forms/hLsQ92W9n1),主辦單位將依資格條件及報名順序,回覆確認信函後方報名成功。 臺灣戲曲中心「戲曲.藝起來」藝文沙龍歲末登場 臺灣戲曲中心將於2016年粉墨登場,於歲末之際(今年11月及12月)舉辦「戲曲‧藝起來」藝文沙龍,作為場館正式營運前的開場白。活動自12月3日起至12月20日,地點分別在臺灣戲曲中心、Changee噪咖、誠品敦南店與誠品信義店。內容包含:「戲曲開門遊園解密.睦鄰茶敘」,由完整參與此場館設計的任懷民介紹園區;「高手過招與劇場高手來場下午茶約會」,場將館初探及主題講座二合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三段時空,一九九九,二○一四,二○二五,特定的年份純然給過去、現在、未來包裝了花紙,內裡收藏的是一個民族的永恆輪迴,一錯,再錯,三錯,時間並不因為有著不同的名稱而有意義上的差異,它們的統稱,叫遺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的異國故鄉
出國工作、駐村留學,或許並不盡如想像中浪漫, 人在江湖、冷暖自知,創作也因此有了新的啟發。 在異國體會生活,在他鄉尋得原鄉, 融入當地也客觀觀察。 甫從巴黎駐村回台的舞者林祐如、 狠主流多媒體劇場導演周東彥、 樂興之時創辦人指揮家江靖波, 記述他們在遠方歷經的點點滴滴。 那些變與不變的曾經、重拾的熱情、千里相遇的知音, 已銘刻於心、內化成了部分的自己。 在陌生城市裡再次成長, 那是他們在異國的故鄉。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江靖波 在塞薩洛尼基,友情相伴
在塞薩洛尼基的日子,讓江靖波的生命有了啟發,其中也包含他從未意識到的部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竟能如此深刻且溫暖。「我在那裡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熱情,一種很特殊的互助包容,像一個大家庭。他們不太會把人分類,或是讓人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在衡量你的能力,不管是經濟實力或文化程度。」對於這麼一個來自台灣的陌生指揮,那位首席小提琴手與其他團員也都敞開心胸,一旦接納就毫無保留。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周東彥 在倫敦,專心生活
上課在聊天、學習看過程,於是生活變得很重要,「我覺得倫敦的精采在於這裡的人,以及很多、很多的可能性。一畢業就出國唸書,當然有好有壞,有些地方不夠成熟,但也因為年輕,更可以經歷一些事情,有點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感覺。」周東彥說。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祐如 在巴黎,徹底放空
「雖然內心很封閉、很複雜,在巴黎看著天空,卻能得到那種開闊的感覺,跟花蓮很像。」家鄉或許就是難免會在生活的混亂之中,想要回去待著的地方。從這次之後,那地方是鳳林、也可以是巴黎。林祐如說:「在那裡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雲,我從來沒有看一個東西看那麼久。」好像一種奇妙的復原療程,看著天空,有些東西也慢慢歸位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物之軌跡的烙印
以仿製考古文明遺跡來創作的涂維政,在這次「身體軌跡的皺褶」個展中,將孩子的玩具,自己的電子產品、拆解的健身器材零件、畫框、工業產品廢棄物等物件,以類似印章壓印凹模的方式,壓印在油土泥版上,展示當代消費文化存在過的痕跡。每次都投入大量勞力在一連串繁複的媒材轉換過程中,涂維政也試圖透過身體的勞動性,打造視覺的物質性呈現,回歸視覺藝術的古典價值。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拉高視野 深探人性與宿命
透過電影,我們可以見微知著,從小事件看到人性,也可以拉高視野,從個人生命史看到在人性的驅使下、宿命的發生。這個月五位知名導演的五部片,內容或虛構或真人真事,正是切入人生奧秘的另一扇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現場聽不夠 讓你帶回家
在古典音樂「唱片」市場舉世哀鴻,雲端串流稱霸的當下,許多知名樂團堅守實體產品,紛紛發展自有品牌,而台灣的NSO,也不吝於把現場演出與專場灌錄的音樂留在唱盤上,最近除了推出雙CD專輯《世紀交響》,更與NAXOS合作灌錄了金希文的《台灣交響曲》與大提琴協奏曲,可以讓樂迷重溫聆賞回憶,也聽見NSO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