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曲
姚一葦《左伯桃》世界首演 以古典回應當代
2022年是劇作家姚一葦(1922-1997)的百歲冥誕,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將其作品《左伯桃》首度搬上舞台,邀請京劇小生曹復永執導,並由張德天、王璽傑、顏雅娟、王辰鑫等演員主演,以表紀念。
-
藝@書
打造一本屬於每個人的馬戲書
對於身在台灣的我們而言,第一次接觸「馬戲」的契機或許藏在電視機或遊樂園內,而我們對馬戲的記憶便停留在那些丟瓶子的雜耍者與跳火圈的獅子上。不過,這種單薄的想像很快就會被《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後簡稱《火箭發射》)打破了。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石鍋拌飯
其中一便當盒的大長方形格裡放的像炒飯一般的東西,當下負責分派的朋友疑惑:「我們有點炒飯嗎?」,確認沒有之餘瞬間理解,啊,那個是石鍋拌飯! 在看到糊成一坨的放在便當盒方格裡的石鍋拌飯的當下時,我其實想到過去那些永遠無法巡演的各種現場觀演經驗,或者經過巡演之後,東扣西減變得四不像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各種國內外名作或新作
-
焦點專題 Focus
臥虎藏龍盡掌中
布袋戲曾經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一群人用心計較,試圖找回當年街頭巷尾的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從野台戲戰到大銀幕
丁振清把每一尊戲偶都當成老朋友
國小六年級讀兩個禮拜就去當學徒,人生三度大起大落,丁振清從「跪拜王爺」那一刻開始,就知道這輩子不可能離開布袋戲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首代女性操偶師江賜美
歷經內台、賣藥團、外台到文化場等不同布袋戲發展階段,江賜美本人就是一部台灣布袋戲發展史,見證了台灣布袋戲的興衰。
-
焦點專題 Focus 護傳統也拚創新
「魔術之手」許正宗要當布袋戲的超級助選員
他從事布袋戲演出及教學超過一甲子,強調學布袋戲要學「活」戲,不能學「死」戲,戲氣、戲肉要做出來,不能只做戲殼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g
g在我手上留下了一個很小很小的疤,他應該是真的握得太用力了雖然我當時完全沒有感覺;很多時候,我會無意識地摳搓那個疤。 或許是在因利相賊的那些時候剛好跟g相遇然後覺得沒有順便做個朋友好像蠻奇怪的會不會感覺太勢利呀於是順便做個朋友,然後不小心變成了好朋友好朋友我們行個禮,握握手呀來猜拳,石頭布呀看誰贏,輸了就要跟我走。
-
藝@書
透過理解藝術,建構公共對話的空間
近年來,「展演」的現身領域變廣,「表演」的場域也更加多元。此現象並不僅是分類範圍的跨界與跨域,更顯示著藝術為了接軌現代社會的不同嘗試。201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社交場」即為台灣近年代表性的案例,連結靜態展示(be displayed)與現場藝術(be performed),除了展覽,更串連舞蹈、戲劇與音樂,進行一連串活展示(live exhibition),探索「展示」與「表演」間的共生與共創關係。而此後,劇場性的展演更是大幅度地在各
-
挑戰邊界
隔離
聽見走廊上逐漸逼近的腳步聲,我的心跳也隨之加速,但當門鈴響起時,我卻僵在原地,無法做出回應。也許是害怕那命中注定的詛咒,就像奧菲斯轉頭去看尤麗狄絲,如果我看見了他們,或許這一切也將戛然而止。 長廊上漸行漸遠的腳步聲傳來,我的臉仍緊貼著門片,淚水卻湧上了眼眶。
-
回想與回響 Echo 靜默中的身體朗讀
看蒂摩爾古薪舞集《kemeljang.知!所以?》
由義大利靜默藝術節(Festival del Silenzio)委託創作,蒂摩爾古薪舞集舞蹈總監暨編舞家巴魯.瑪迪霖由表演性手語出發,編創新作《kemeljang.知!所以?》(以下簡稱《kemeljang》)於2021年發表,一如創作者所揭示的:「這個作品在一般觀眾的眼裡是舞蹈,但在聽障人士的眼裡是充滿可以解讀訊息的另一種詮釋。」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不盡相同,相異的群體該如何去接觸彼此的世界,各群體間的最大公約數為何?或者,公約數存在嗎?
-
回想與回響 Echo
神不在,誰在?(上)
整體而言,《神不在的小鎮》更像是19世紀寫實主義發展前,約莫盛行在歐洲一般觀眾間的通俗劇(melodrama)。既然如此,對我來說,思考《神不在的小鎮》便從對於角色與故事本身的分析,轉向至為什麼這樣的故事,需要這樣現場與線上的多頻道形式支撐?換句話說,相對以傳統戲劇性作為支持的故事性而言,《神不在的小鎮》在內容上到底發生什麼事,已經退位於形式之後,因為預先被設立的形式本身,可能才是創造這次表演的「內容」。
-
回想與回響 Echo
神不在,誰在?(下)
在形式等於內容的《神不在的小鎮》,製作取代了導演,創造新的劇場關係;當主導劇場性的是製作而不是導演時,《神不在的小鎮》提問的,就根本不再是劇場或科技藝術中反覆纏繞的虛/實問題。對我而言,是頻道與選擇、資源與調度;劇場人念茲在茲的「現場性」,也因此必須重新定義。
-
音樂 親愛愛樂全台巡演
眺望彩虹的那一方 看到突破自我的力量
位於南投縣仁愛相的仁愛村,居住著賽德克、泰雅及少數的布農族人。山林壑谷環繞的美景,卻暗藏著部落資源的缺乏與教育長期的不足。2008年,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妻在教職之餘,利用課後時間帶著各種年齡的學生們學習提琴,並且成立「親愛愛樂」絃樂團。今年,他們自己創作作品,集結各年齡層共40位成員,將以「攜手」及《LAWA的彩虹橋》為名展現實力,並且舉辦「為偏鄉多走一里路」音樂會為偏鄉醫療募款。
-
看戲不忘電影
當舞蹈也有快時尚
若將現代舞比作大量製造的成衣業,後者有嚴謹的分工,追求最小成本最大效益;來到所謂的後現代舞蹈,則因消費者寧願多花錢也要與眾不同,整個製程因而改變。而21世紀的當代則是快時尚當道,求新求變的週期更短,價格也要壓低,因為全球化的浪潮,無時差的接軌,讓當代舞蹈肢體的可能性不斷翻新,還來不及看清楚脈絡成形,又會被新一波的可能引領
-
焦點專題 Focus 探戈 跨越文化的鄉愁
皮亞佐拉與台灣的探戈熱
班多鈕琴聲劃破寂寥,男人與女人的帶領與跟隨中,嚴肅又華麗地勾腿、迴旋、纏繞,無言卻又透露濃烈的對話。「探戈」原本就留著異鄉的血液,在燈紅酒綠中透露著悲傷的嘆息,但這被視為低俗的樂種,卻在1970年代後脫胎換骨,不僅席捲歐美樂迷,也讓古典音樂大師為之著迷。 探戈之所以能反轉地位,一躍成為古典樂壇的寵兒,原因就在於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stor Pantalen Piazzolla)的貢獻。他以深厚的古典訓練基礎,將探戈從舞蹈伴奏音樂,提升到能夠單獨在舞台上演奏的藝術高度。由此創立的「新探戈音樂」(Tango Nuevo)不僅讓他成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更被當地尊稱為「了不起的皮亞佐拉」(el gran Piazzolla)。 2021與2022都是皮亞佐拉的重要年分,前者是百年冥誕,後者則是30年逝世紀念。回首他的璀璨時代,我們從皮亞佐拉的故事說起,隨著「聞樂」、「起舞」,再轉頭認識「台灣探戈音樂的先行者」。在時代變遷中,一如探戈對於歲月的喟嘆,超越語言與文化的界線,咀嚼著人們共通的鄉愁。
-
焦點專題 Focus 阿根廷音樂大師皮亞佐拉
他的革命 燃起全球探戈狂熱
任何愛樂者聽到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應該很難不被其中強大的熱情打動。皮亞佐拉(stor Piazzolla,1921-1992),這位來自阿根廷的新探戈音樂之父,可以說是近30年來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影響力不只跨越時空,更罕見地跨越樂種,他的音樂時常被使用在電影及廣告中,從世界各地的音樂。廳到小酒館都時常被聽見,他的探戈音樂廣受來自古典、爵士、拉丁、搖滾、電子樂等樂迷的熱愛。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女人香》勾起的台灣探戈愛戀
「那女人充滿情挑的微笑,令我所有的愛,如篝火般猛烈地燃燒起來」 節錄自歌曲《一步之遙》(Por una cabeza) 這首探戈歌曲,是由20世紀初阿根廷傳奇歌王卡洛斯.加德爾(Carlos Gardel)所譜寫,在他離世近60年後,因 1992 年電影《女人香》重新走紅,曲中柔情與激情的強烈對比,受到當時許多導演的青睞,也因此陸續被引用在數部賣座電影中,使得這首樂曲幾乎成為上世紀末探戈音樂的代名詞。在台灣,電影片名《女人香》甚至取代了原曲名,成為至今音樂會上為人熟知的標題。就在這部金球獎最佳影片上映的同年,開創新探戈樂派的大師皮亞佐拉病逝於阿根廷,他以融合爵士及當代音樂的強烈風格,賦予了探戈音樂全新的面貌,在馬友友、基頓.克萊曼、巴倫波英等名家的致敬風潮下,引起了廣大古典樂迷的回響。這兩起燃遍全世界的篝火,也成為往後大部分台灣音樂家及觀眾,進入探戈音樂世界的敲門磚。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近20年的探戈舞蹈活動
這一夜,讓我們一起跳探戈……
1983年,阿根廷恢復民主政體,大型舞台探戈秀《TANGO ARGENTINO》前往巴黎、紐約演出,探戈音樂與舞蹈再度紅遍世界。這股浪潮在1997年來到台北,由阿根廷商務文化辦事處主辦的「TANGO Fragrance」在台北來來大飯店上演,這場活動或許可以稱為是阿根廷探戈影響台灣的肇因,因為在此之前,台灣或有社交舞方式的探戈,但是對於阿根廷探戈那樣具有深度味道的舞蹈種子,則是由此灑下。
-
焦點專題 Focus
情迷 都是為了「班多鈕」
2004、05年起,自小學習古典音樂的4位年輕人,後來各自發展了自己的專業古典音樂專科、心理學、植物學與神經科學的醫科、電機學工科,卻因為接觸了皮亞佐拉的音樂,為班多鈕(Bandonen)手風琴綿密、渾厚、延展、豐富多變、時而如泣如訴、時而閃現彷若金屬光澤的美麗音色,無可抗拒地著迷。對於這個有著致命吸引力,卻又陌生不已的樂器,他們透過各自迴異的有趣機緣,從身處於台灣、美國、奧地利等地,前後奔赴探戈的迷人世界。當年網路方興、相關資訊尚且稀少的狀況下,他們走過如小說情節的越洋輾轉習琴歷程,在相關曲譜、琴譜皆匱乏的年代,以自身音樂的敏銳度與天分,聽曲辨音寫譜,探索了探戈的世界。這4位先後成為台灣既少數且優秀的班多鈕主奏樂手,並以樂團形式開展對阿根廷探戈的探索與詮釋,成為台灣探戈音樂發展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