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的曲目可以說是「比較」近代的,而匈牙利節慶管絃樂團則是「比較」浪漫的,這「好像」也反映在兩個樂團的指揮跟獨奏者的年齡上!倫敦交響的哈汀指揮起來不得不讓人感歎真是英雄出少年,王羽佳在台上的衣著跟高超的鋼琴技巧,永遠是被人談論的話題。這樣的組合加上台北場的拉哈馬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斯特拉溫斯基的芭蕾組曲《彼得洛希卡》,這樣的搭配如果沒有吸引力,那甚麼才叫「吸引力」?尤其除了台北場以外,也首度由衛武營主辦,讓樂團南下高雄至德堂演出,不但為開館做準備,南部民眾也將有機會欣賞這兩人的搭檔演出。 不過,匈牙利節慶管絃樂團的兩場曲目也不賴耶,至少喜歡濃濃鬱鬱浪漫音響、情意綿綿不斷樂曲的愛樂者,就不能放過舒伯特的《未完成》跟布魯克納的《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要是你的口袋麥克麥克,就都去吧!如果只能選一場,那就倫敦交響樂團囉!
-
音樂新訊 歡慶誠品書店廿五周年
「傳承.創新」 音樂家師徒攜手獻藝
甫於去年盛大開幕的誠品松菸生活館,除了象徵誠品在台灣文創投入的心血外,更是誠品邁入創立廿五年之際更增影響力的轉捩點。這場「傳承˙創新」誠品廿五周年音樂會,也將於松菸生活館誠品表演廳舉辦,能一同在別具意義的展演空間回望一九八九年,讓各位陪伴誠品茁壯的書友們透過音樂紀念一路相伴的點點滴滴。 「傳承˙創新」邀集了台灣音樂界近卅位青壯演奏家,橫跨各領域樂種的師承關係,來呼應誠品代有人出、繼之不絕的展望。五組演出皆以傳承主題貫串紀念音樂會主軸「擊之傳」、「管之和」,各由朱宗慶指導、葉樹涵領軍朱宗慶打擊樂團2團與葉樹涵銅管五重奏,帶來歡慶蒸騰的擊樂組曲與韓德爾《皇家煙火》。「弦之承」、「聲之繼」,則是巡演各國的小提琴家蘇顯達及女高音徐以琳提攜門生吳宛蓁、陳韋翰,以雙小提琴組合及歌劇二重唱承繼縷縷樂音。而以陳郁秀、盧佳慧的「琴之緣」作為終章,由除了師恩,更有親情的雙鋼琴合奏,預約誠品的下一個廿五周年。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舞的提醒
趕在年前的歡樂躁動中,我們風風火火地解碼季利安。 這是台灣第三次迎來這位荷蘭國寶級大師,距離上一次已是十二年前了。要不是本期專題,我們沒有機會由裡到外檢視這位已年近古稀的傳奇編舞家。他不愛飛機,恐懼飛行,卻在廿一歲時,因戰亂的局勢被迫遠離家鄉捷克,在廿八歲時接掌荷蘭舞蹈劇場,跳上世界舞壇的脊梁,飛得既高且遠。 我們不知道他過早離別家人朋友是否重重捶擊他的心,但他必定曾經歷經許多無人知曉的清晨,讓他以四十年的時光,透過逾百支作品,處理關於人的各種關係,以愛慾、生命、死亡,不間斷地追問生活的實相,優雅又精準,傳統又前衛,就像上次訪台演出的《王者之風》Bella Figura裡,那身著曳地紅蓬裙,赤裸上身的舞者,既華麗又脆弱地展示極端的人生風景。 新年前夕觸碰季利安,讓時間彷彿緊緊地欺壓而上,因舞蹈緊繫肉身,季利安的時間感遠比尋常人更敏銳。 本次來台的四個作品《無名》Anonymous、《生日宴會》Birth-Day、《14分20秒》1420 與《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s,創作維度橫跨了十二年,卻都是「時間」的變奏,季利安去年談起《無名》這個二○○二年時所創作的作品時說:「我每天分享我的疑惑、質問、不安全感,與我對美,對那些讓我們的生命更值得活的價值的理解,但有誰能明白我說的呢?有時甚至我不明白我自己,彷彿有一個他者隱藏在我的身體裡。這個稱為《無名》的作品,對觀者而言也是『無名的』,但它的誠實與人性,或許有微弱的可能性,能夠讓素不相識的人們互相了解,並帶領我們抵達一個不屈就於任何既定解釋,且尚未被日常所規範的所在。」 常聽人們說舞蹈難解,或許難的是編舞家總走在日常瑣碎物事之前,如同季利安企圖以肉身鬆解已然被文字囿限的解答。除了傳奇季利安,本期也鎖定了多從文學改編,善於打撈深海底下受苦殘骸的憂鬱喬瑟夫.納許,與中國新崛起的旋風陶冶,老中青編舞家在新年過後齊聚一堂,以身體直面時間,彷彿是個刺點,與提醒。 提醒什麼呢?新的一年已開展,而你將前往何方?
-
專欄 Columns
喜劇真難
演員都會希望自己所演出的東西,被人看懂,被人喜歡。但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的現象有的時候也會很長,所以包括老演員在內,至今還不會演喜劇的也不少。想學演戲的年輕人不少,也不多,學得順利而又能成家的人當然相對地減少,都想突出,都想成名但是,「佛渡有緣人」,電視、電影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學習表演的地方。
-
專欄 Columns
饅頭人如是說
情感畢竟是非形體的存在,它靠體會與感受去發現它的蹤跡,任何一個打算把它描繪個究竟的努力都極有可能是徒勞的。所以情感無形,它是圍繞在形體四周的空氣,但也因為有賴以駐留的形體,所以如空氣般的形體能有所聚集不會消散開來。但什麼樣的形體可以留給情感空氣更多圍繞的空間?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特別身為運用形體表現的舞蹈人。
-
專欄 Columns
我聽著貝多芬,開心洗啊洗……
當我正在浴室水槽中洗衣服時,我聽到廣播正好播放了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幾乎是瞬間,音樂的能量進入到我的身體,我洗衣服的節奏開始搭上樂曲的韻律。搓、揉、搓、揉、沖、擰,再重複。不僅工作變得容易,我開始又有了洗衣服的熱情。
-
專欄 Columns
尊
將英文音節式的語言轉成中文音韻式的語言,要參考的不是成語字典或詩詞,而是林強的《向前走》。不過若真的要將莎劇變成流行歌曲或是音樂劇,又太我會尊重的。再回到莎劇原點/典,莎劇原本就是演出本,那我們應該尊重莎劇劇本裡的文字?還是尊重莎劇以文字聲音給觀眾punch的能量結構場?當然,對於莎劇專家的觀點,我還是會很尊重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媒體報導難配合 芝加哥交響自創線上雜誌
傳統媒體的經營日益艱困,也衝擊到藝術報導的版面篇幅,藝術報導篇幅變少,讓藝術演出訊息更難突圍傳遞給大眾,在這趨勢下,數位媒體就成為必要開拓的訊息通路。而芝加哥交響樂團更進而推出《聲音與故事》的線上多媒體雜誌,透過專業新聞人的操盤編輯,希望能打造自己的媒體通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歌劇謝幕後,席勒劇場轉型成舞蹈劇院?
雖然翻修工程延宕,但暫居席勒劇院的菩提樹下大道邦立歌劇院終究會有離去的一天,之後這個百年老劇院又將何去何從?曾經是德國最大的話劇劇院,席勒劇院幾經波折,才又回到柏林人的劇場版圖,不當歌劇院暫時據點之後,有人建議將它轉型為舞蹈劇院,讓舞蹈創作豐富的柏林有一個舞蹈人真正的「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阿波羅劇院天花板崩塌 引發思考古蹟劇院修繕問題
去年倫敦西區,發生了正在演出熱門劇碼《深夜小狗神秘習題》的阿波羅劇院之天花板崩塌意外,雖然僅七十多人受傷無人死亡,但也造成相當驚嚇,甚至讓劇院經營者擔憂影響新年檔期票房。目前事件原因仍在調查中,但也引人思考這些屬於「歷史建物」的劇場的修繕維護問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回覆:瓦登湖》巧用數位影音 讓人看得「自然」
關注數位文化發展的導演沛赫新作《回覆:瓦登湖》,以「數位化」舞台、電子音效及人造影像投影的現代感演出,來回應作家梭羅在結束森林隱居後寫下的作品《湖濱散記》,頗受好評。除了科技感很強,但形式上仍算中規中矩,沒有什麼過於挑戰大家耐力的革命手法,如詩如畫且出人意外地毫不冷場,大家都看得懂又留有各自解讀的空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荒誕喜劇《驢得水》 靠口碑打出長紅票房
《驢得水》是北京近兩年頗受矚目、票房滿座的小劇場戲劇,除了荒誕喜劇的趣味與背後探討主題的深度,透過網路社群的傳播,口碑醞釀出的效應非常可觀,對宣傳資源少的小劇場戲劇來說,《驢得水》算是這兩年北京一個以口碑建立票房基礎的最佳範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出前後意外狀況頻傳 也是「看戲的憂傷」?
這時節演出活動頻繁,宣傳如何突圍讓劇組傷腦筋,但不管好壞,總是進場見真章。不過,最近幾檔戲如音樂劇《劇院魅影》、《芝加哥》,還有影劇大咖陳道明主演的《喜劇的憂傷》,分別傳出演出中斷電、製作單位內部理念差異導致取消演出,與主角生病延後演出演出連帶造成後續檔期無法安排的等等「意外」大家買票時充滿期待,但卻也像風險投資,可能希望落空,也是「看戲的憂傷」。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愛情剖面》 揭露愛情的殘酷本質
當十八世紀的古典劇作與廿世紀末的當代新文本並置在舞台上,會擦撞出怎樣的劇場火花?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應兩廳院之邀,執導結合馬里伏《爭執》與莎拉.肯恩《渴求》並置的《愛情剖面》,透過同一組演員的演繹,剖析愛情的殘酷本質。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慢搖.滾》 現代人的南管生活
「從《小南管》到《慢搖.滾》,就是從『南管教學篇』到『南管應用篇』啦!」再度與南管「共舞」的編舞家林文中,依然本著這兩年對「現代舞」的自省與提問,在新作《慢搖.滾》中,要六名樂師、四名舞者如實地呈現與「南管」這個新朋友相處、學習與碰撞的過程,《慢搖.滾》是用將近半年的實驗,換來對於身體、音樂、生活領悟的成果。
-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鋼琴家
安潔拉.休伊特 跨時空的巴赫知音人
來自加拿大的鋼琴家安潔拉.休伊特,以十四個月的時間,在廿五個國家演出《巴赫平均律全集》,讓更多人認識巴赫的音樂與生命,也因此贏得「巴赫鋼琴女王」榮銜。自小生長在音樂世家,休伊特從小浸潤在「巴洛克」的氛圍中,也與巴赫的音樂結下不解之緣,甚至自認Born to Play Bach(非巴赫不可)。
-
藝號人物 People 跨劇種編劇
施如芳 大雞雖慢啼 靈筆為翼自在飛
若問近年來哪位戲曲編劇最受矚目、質量均豐?「施如芳」絕對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名字。除了歌仔戲,她也跨足京劇、豫劇、實驗崑曲,甚至音樂劇與舞台劇,光今年臺灣國際藝術節就有兩齣作品《孽子》與《狐公子綺譚》接連上演,讓人驚歎其豐沛的創作能量!施如芳表示,雖然從小愛好文學,但她的創作自覺啟動甚晚;而作為戲曲編劇,程式語言限制明確,她卻樂於「戴著手銬腳鐐跳舞」,但「也要自己創造生命,寫出自己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碼季利安 Decode Jiří Kylián
英國舞評人辛克萊(Janet Sinclair)曾說: 許多編舞家是被造就的, 靠著他們的決心和勇氣, 其他天生的則非常少數, 季利安就是屬於後者少數中的少數。 在逾四十年漫漫創作長河中, 這位含金量超標, 將熠熠生輝的金沙源源不絕地淘進作品中的傳奇編舞家, 自廿八歲接掌荷蘭舞蹈劇場以來, 以過百支舞作, 自在遊走古典與現代, 以一顆輝煌的心, 觀照愛慾、生命、死亡等生而為人的各種關係,並不斷衍生、變奏。 他精準,優雅,大膽,幽默,且挑釁。 但這位傳奇大師究竟是躍上了哪些巨人肩膀,而立在現代芭蕾風潮浪頭上? 他的身體、音樂、影像密碼訴說些什麼? 他如何看待本次來台的四支舞作? 新作《幸運餅乾》創作靈感從何而來? 荷蘭舞蹈劇場的現役舞者的真心話大曝光? 歐豬五國感冒後,荷蘭藝術圈現況為何? 在黑幕揭曉前, 讓我們一同撿拾散落河床之上的閃耀線索, 逆流而上解碼季利安, 一窺他由裡到外的天生光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擷採前人光華 煥發瀲豔奇彩
承接廿世紀初期已降的現代芭蕾變革風潮,季利安是繼巴蘭欽之後,現代芭蕾舞壇最耀眼的巨星之一。季利安承襲了歐陸現代芭蕾兼納劇場與現代舞的觀念,並且強調跨域探索的做法,即使是看似抽象的作品也往往蘊含著某種關於「人」的思考青春、愛情、慾望、衰老、死亡如果說威廉.佛塞以後現代觀點和科技感知培育芭蕾的新品種,那麼季利安更像是廿世紀現代芭蕾變革的集大成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挖掘靈魂底層 舞出美麗與深度
來自捷克的編舞家季利安,因為在英國遇見伯樂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編舞家約翰.柯蘭克,因緣際會成為荷蘭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從此結下卅年不解緣,也將荷蘭舞蹈劇場打造成當代舞蹈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之一。這長期的合作關係中,季利安融合了芭蕾與現代舞,並結合戲劇與馬戲等元素,與荷蘭舞蹈劇場攜手創造出近百部作品,而為年輕舞者設立二團,為四十歲以上舞者設立三團,讓舞者在一生的不同階段,都可以找到平等而安身立命的跳舞方式,更是膾炙人口的舞壇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