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新訊 朱宗慶打擊樂團2
年輕不設限 讓我們i2gether!
一年前以「鋁梯」演奏打破聆賞界限的朱宗慶打擊樂團2,成軍邁向第九年,雖然成員平均年齡廿歲出頭,但個個都是資歷超過十數年的擊樂新秀。回顧二○一三年,成員高瀚諺及謝賢德分別獲得比利時國際木琴大賽冠軍及殿軍,而巡演各地的兒童、公益音樂會與演出甫於耶誕節落幕,這群青年擊樂家便又按捺不住旺盛精力而蠢蠢欲動,農曆年後又將舉辦年度音樂會,讓i世代的趣味、創意、想像力與觀眾2gether、一同敲響下一年。 二○一四年度音樂會將帶來Dwayne Rice擊樂作品《易經》隱喻生命靈動轉瞬,由Dave Hall的《門》旋開通往未知旅程的門把,從年輕生命中迸發超齡感觸。此次演出也循往例獻上團員自創曲《來杯音樂!》,以圓柱體鼓類樂器與日常生活中各種杯子為出發點,由豐富肢體與聽覺饗宴展現創作能量,杯杯相扣擊出新滋味!正因他們廿歲,才能年輕不設限!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充滿變動 回歸初衷
跨過了馬雅曆法的二○一二末日說,世界並未毀滅,但迎接我們的,是更具挑戰並充滿破壞能量的二○一三年。回顧過去這一年,從洪仲丘案、黑心食品、九月政爭、廣大興案到大埔事件,都讓人有混亂、憂懼、迷惘的感受。 對表演藝術圈來說,去年亦是不平靜的一年。屏風表演班在經營高點宣布解散、營運十六年的新舞臺恐吹熄燈號、華山藝術生活節將成絕響、兩岸服貿協定的未止爭議也為國內的表演藝術環境,帶來諸多騷動和不確定的因素。 《PAR表演藝術》雜誌在編輯群總結整理後,從生態和趨勢兩個面向,為讀者歸納出二○一三年十大值得關注的表演藝術事件和現象。 就生態面而言,文化部掛牌上路將近六百天,和表演藝術領域相關的政策,如「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延續文建會時期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華山藝術生活節」等都有一定效益,但如何持續累積,宣示文化部的視野和格局,有待共同監督,持續檢視。 台灣唯一一座由民間經營的專業劇場「新舞臺」,因所屬企業母體的搬遷,面臨關門的命運,讓表演場館不足的問題,更形雪上加霜。儘管表演藝術界發起搶救行動,台北市政府也積極介入,新舞臺的存廢,至今仍在未定之天。另一方面,屏風表演班也因靈魂人物李國修的辭世,無限期暫停演出。沒有李國修的屏風,如何繼續延續?或說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才是真正的「功德圓滿」? 懸而未決的《服貿協議》,其中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劇場經營,不免讓人憂慮資金背後,對於自由言論的壓制及避之唯恐不及的審批制度。中國市場大機會多,國內的表演團隊前進大陸,面對牢不可破的體制,必須抱持相當大的決心,不過,就算有所妥協,又能有多少效益?兩岸表演藝術的往來互動,若不建立公開且透明的交流平台,未來還是困難重重。 大環境紛亂變動,反映在創作上的,是藝術家對於創作價值的思索與回歸初衷的探問。 二○一三年最賣座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教我們重新思考人和土地的關係。這股潮流,亦出現在表演藝術中。創作者們走出排練場,或踏足城市廢墟,或回返原鄉,或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發展創作;而地方藝術節如台南、淡水,也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除了回歸土地人文,台灣現代劇場近年隨著新生代劇作家崛起,以及大量
-
專欄 Columns
思念總在分手後
他只扶著我不到十秒鐘吧!手就鬆開了,人也不跑了,就在後面叫:你會了!你會了!我一下子覺得:這不就是會騎車了?會騎大人的腳踏車了!這莫非是太幸運了!我會騎車了!春天來了!說著說著,不會轉彎的我,煞了車人就落地了,沒跌到,算是軟著陸,又給我興奮地騎了幾圈,會轉彎了,莫非是天晴了?樹上的鳥叫聲都跟著繁雜了,我的春天算是來了。
-
專欄 Columns
藝術與宗教
在宗教中的求善應是不容魔鬼存在的,而在藝術的追求中,善與惡的界線就不是以二分法可以名狀的。也許天使的面具下隱藏的是魔鬼,在魔鬼的試煉下為的是分辨出天使的面貌。而這都是人對待自身生命問題的求解路徑。有答案嗎?不得而知,因為生命就像一個無始無終的段落,每一個生命只能在其有限的時空接觸下,得到他所能應證的面貌。
-
專欄 Columns
鋼琴不用帶,好運嗎?
無論是彈到哪種爛琴,都是痛苦的經驗,都很難讓人真正進入音樂、享受音樂。因此,鋼琴家只好在此尋找一個平衡點。因為,通常鋼琴家是沒辦法帶著自己的鋼琴到處去演奏的。你,有辦法嗎?
-
專欄 Columns
多(下)
「一」不理解「多」的遊戲是有規則,關係是為了他人,反而因為二元的理性想像,開始害怕遊戲的失控和關係的雜交。「多」理解「一」的二元,但不同的是中間那一槓的擺法:不是/,是 。電影的focus也不同,不在對立的兩端,而在對話的之間:是男女之間的彩虹、自然人的樂章、對錯聯結的地景、多一交互華麗的編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同時演兩戲 演員演技大挑戰
同時演兩齣戲,對以身體程式演出的戲曲演員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講究自然生動的西方劇場,就是演員的一大挑戰了!最近紐約有幾檔一台演雙戲的製作,在戲碼選擇上分別都有足以兩相串連的主題,而演員一人飾多角、易於更換的布景設計等,都是製作的大挑戰。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莎夏.瓦茲舞團喊停 震驚德國表演藝術界
二○一三年歡慶舞團廿周年的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在一整年慶祝活動的尾聲,丟出驚人的震撼彈,解雇所有舞者,此後只接委託創作,不以舞團型態創作。創作成就斐然、跨界規格驚人的莎夏.瓦茲表示,因柏林文化單位無法承諾給予長遠經費挹注,因此難以好好完成作品,既然經費不足以建構理想,不如就解散舞團。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皇家宮廷劇院《美食家》 帶觀眾來場飲食冒險
讓觀眾邊用餐邊看戲,在西方劇場是很少見的(在東方傳統劇場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宮廷劇院的新戲《美食家》,讓觀眾在劇場中享用三道餐點,搭配劇情進行,讓一杯即食扁豆湯,串起劇中人物的兒時回憶。而劇中也穿插現下最受矚目的飲食議題,讓人看戲吃喝之外,讓人省思。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位國立劇院總監新任命 宣告新的劇場時代來臨
法國現任女性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自上任以來,動作頻頻,勇於改革,其推動的國立劇院藝術總監更新,更讓劇場界屢屢跌破眼鏡。最近宣布的兩位新任國立劇院藝術總監,都屬嶄新的「後戲劇劇場」一派,跳脫傳統文本戲劇,也呼應文化部長倡議新劇場美學的主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 打造弄堂裡的鄰居「民星」
由「現代戲劇谷」承辦的「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歷經半年,總共卅支隊伍入圍最後決賽。決賽戲碼描繪身邊的精采與感動,以民間活潑的視角和語言,展現上海另一種繽紛風情。話劇大賽找來焦晃等多位知名人士參與頒獎,頒出「最佳市民原創劇碼」、「最具人氣市民話劇」、「最佳編導獎」、「最佳男/女演員」等獎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歐洲到中港台澳 探索劇場文本新趨勢
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主辦的「文本與劇場:廿一世紀發展趨勢」於十二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行,內容包括導演工作坊、讀劇沙龍、講座及劇場研討會,邀請了海外多位嘉賓來港,探索、討論文本最新的發展。
-
藝號人物 People 笙樂演奏家
吳巍 借一首笙歌,與世界唱和
一把傳統的笙到了歐洲,卻能與爵士樂、現代音樂「和」出一片天!這就是吳巍,讓世界樂壇認識「笙」之無限可能的演奏家。從中國到歐洲,他說:「生活在熟悉的文化中,我們不會有太大的感受;可是當與文化有了距離,就會產生一種美。換了一個眼光,從不同的側面,也會發現許多新的事物。」二月他將應邀來台,與NSO演出「笙聲不息」音樂會,屆時我們就可體會,他如何以「和」的精神連結東西方!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永恆的同志神話《孽子》Crystal Boys 2014劇場版幕後特輯
在禁忌猶深的一九七○年代,白先勇以《孽子》深度刻劃同性戀者的「黑暗王國」,小說首頁,題獻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點出了他的創作初衷。 《孽子》寫同志情感,但又不局限於同志。白先勇曾說:「在《孽子》中,我主要寫父子關係,而父子又擴大為:父代表中國社會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對待下一輩、對待同性戀子女的態度父子間的衝突,實際是個人與社會的衝突。」 或許,在同志題材不再如當年布滿荊棘的當前,像《孽子》這樣,以同志情愛挑動華人社會價值、激盪父子關係,寫出了足以超越階層、時代和地域的「人性」,才是《孽子》之所以為經典,無論原著或翻拍成電影、電視劇,都能感人肺腑的的原因。 此次搬上舞台,《孽子》由電視版的導演曹瑞原和知名劇場編劇施如芳攜手合作。全劇以「父子親情」為主,以「同志情愛」為輔,並藉由神話般的「龍鳳戀」貫串全劇,從親情和愛情兩個線索,架構出劇場版的《孽子》。 相隔卅年,《孽子》如何在重現當時的大時代氛圍之外,與廿一世紀的觀眾連結,讓這部小說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媒介繼續擴散,繼續蔓延,且能滲透出新的體悟與衝擊?在大幕升起之前,且讓我們先走進排練場,聽台前幕後的創作者們,現身說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小說到劇場的《孽子》
見證台灣文化演進的奇異旅程
《孽子》是一部複雜的小說,整部作品中涵蓋了國族、世代、性別、父子、漂泊等主題,以及作者白先勇的城市觀察和他個人的書寫風格。在劇場上以一個演出的時間,呈現原作的精髓,並且維持其趣味性,仍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孽子》雖然是一部台灣同志的心碎歷史,但是小說中有太多繽紛有趣的元素,例如七○年代的懷舊氛圍、各種性格的年輕同志角色、辛辣奇妙的同志對話等等。這些素材,都可以在舞台上創造高度的戲劇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同志文學與劇場 從邊緣回到主舞台
《孽子》是台灣同志文學的先聲,卻是在歷經電影、電視改編之後,才終於搬上劇場舞台。回顧台灣劇場中的同志題材戲劇,田啟元的《毛屍》可謂伊始,之後魏瑛娟、邱安忱、徐堰鈴等小劇場創作者接續此一脈絡,大舞台則有表演工作坊改編《美國天使》可為代表,近期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賈寶玉》亦備受矚目。
-
企畫特輯 Special
分享 是他們內心最美的聲音
繼十二月底的小提琴家三浦文彰之後,由鳳絃樂集主辦的「銳不可當」系列音樂會第二砲,就是曾獲得多項大獎的日本小提琴家成田達輝。首度造訪台灣,成田達輝開出鳳絃樂集創辦人凃鳳玹也歎為「恐怖」的曲目,可以看出他並不打算討好觀眾,而是選擇極有挑戰的曲子來展現自己,希望將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帶到各個角落。而刻意邀請崛起中的明日之星訪台,鳳絃樂集的凃鳳玹與簡荿玄的確別有用心:讓台北成為明日之星的一站,也讓國家音樂廳被國際矚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原著自述
《孽子》的三十年變奏
三十而立的《孽子》,有變,也有不變。變的是,不同領域藝術創作者對小說的變奏與詮釋;不變的是,人性普世的價值不因宗教、文化、種族而有不同。我期待,《孽子》舞台劇的推出,社會可以更嚴肅思考同性戀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給予同樣的尊重。雖然,偏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但我相信,有了了解,就能諒解,最後一定可以和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詮釋
在經典的文本裡做出新的味道
十年前拍攝《孽子》時,同志、同性戀常被與社會負面訊息劃上等號,因此拍攝電視劇時,我希望呈現同志族群「另一個面向的故事」,幫他們把他們的故事、心聲說出來。十年後的今天,社會開放了,同性戀的禁忌變少了,但不管是哪個時代,他們對家庭、對親情的渴望,是不會變的,所以這也是這次孽子的主題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暗王國裡的苦口婆心
舞台上的國王需要的不只是豪爽灑脫,存在於體內仆仆起起的人生歷練更關係她如何呈現世故的溫暖。唐美雲十五歲開始學戲、演出,數十年來台上台下遭遇過的冷暖高低,讓她懂得那些青春鳥的無所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