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的小說 是寫給我們每一個人的
為什麼卡夫卡的小說,常常被搬上舞台,戲劇、舞蹈等等各類形式的改編都有?推究箇中因由,可以說卡夫卡的小說,從內在意識、創作形式與關懷議題,讓每個世代的表演藝術創作者都可以找到切入的共鳴點,於是卡夫卡作品在舞台上的多樣「蛻變」,就是這麼順理成章
-
特別企畫 Feature
蟲變之哀 浮生之夢
當代傳奇版本的《蛻變》最大的新編之處,就在於將人的「被拋擲於世」,賦予了東方古文明觀的詮釋意義。變形成蟲的葛里戈,成為了第一場〈夢〉中,寓居天地山河、四季之間的蜉蝣一人,「人被困幽暗洞穴」,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呼之欲出;遭遇著現代性象徵的火車、時鐘、城市,線性時間和理性思維的闖入,那人卻欲燃火種,固守生命自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除了變成蟲,可還有其他選擇?
吳興國抽絲剝繭,逐漸理清《蛻變》的脈絡,以東方寫意的六個夢:〈夢〉、〈醒〉、〈門〉、〈愛〉、〈禁〉、〈飛〉,解構再重組隱身在怪蟲身體裡的卡夫卡。戲裡,吳興國變身為葛里戈、蟲、母親、父親、妹妹、情人、卡夫卡,再回到「吳興國」的原型,這齣戲不只是卡夫卡的夢,也是吳興國的狂想與吶喊。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靠經典多近? 離傳統多遠?
從《慾望城國》伊始,吳興國開始了他打破京劇疆域、跨文化美學探索的「當代傳奇」。從莎劇、希臘悲劇到當代荒謬劇,吳興國的探索之路有著多重轉折:從忠於原著、挪移時空,到解構經典重新拼貼,他找到了跨文化戲劇的密碼自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姿態」出發 劇場變變變!
對於將卡夫卡搬上舞台的嘗試,向來是毀譽參半。然而作者筆下詭譎的生存場景,卻一再吸引導演與編舞家,卡夫卡對人物姿態立體又怪異的描繪成為舞台藝術家關注的重點,也似乎暗示著卡夫卡的文學與劇場的連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魅力無邊卡夫卡 劇場粉絲說狂想
卡夫卡的小說轉化劇場的魅力,已從國際舞台上大大小小的製作得到驗證,而在台灣表演藝術界也有不少卡夫卡粉絲,甚至可說,卡夫卡是他們對劇場想像的起點!本刊特地訪問了黎煥雄、羅文瑾與高俊耀三位「代表」,一談他們與卡夫卡如何解下不解緣,他們又想(或已經)如何把卡夫卡搬上舞台。
-
企畫特輯 Special
來自巴洛克的純淨男聲
施宣煌是國內外都少見的「古樂男高音」,輕柔、樸素的聲音,唱起巴洛克時期作品完全符合那個時代的品味。獨特的嗓音,讓他學成返台後,成為音樂團體與教會競相邀請的對象,是國外聲樂大師來台指揮演出聖樂或巴洛克歌劇時,主唱與男主角的首選。這次推出的「與韓德爾的午茶時光」獨唱會,是施宣煌留學英國的心路歷程與未完成的夢想,將演出韓德爾、浦朗克、德布西與佛瑞的作品。
-
即將上場 Preview 華麗鋼琴手 炫目展技
卡米洛狂想 跨越爵士與古典
技巧卓越能彈能寫的天才鋼琴手米榭.卡米洛,再度應邀訪台,與好搭檔西班牙管絃與歌劇指揮伊斯奎耶多同來,加上長榮交響樂團,將帶來爵士與古典的精采跨界曲目。
-
即將上場 Preview 室內樂歌劇《江文也與兩位夫人》
豫劇、美聲 歌頌江文也的音樂人生
由作曲家李子聲與對位室內樂團合作的《江文也與兩位夫人》,以室內樂歌劇型態來詮釋江文也波折不斷、備受爭議的一生。三位歌者分別以美聲與豫劇唱腔詮釋江文也與兩位夫人,四幕歌劇將作曲家經歷過的時空串連,並且引用了席慕容、徐志摩、林庚及江文也本人的詩詞入樂。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串連電音、投影與肢體的互動科技喜劇
SIRO-A《迷幻樂園》 未來世代的娛樂光影
來自日本仙台的七人表演團體 SIRO-A,此次應二○一三數位表演藝術節之邀來台演出,毋須語言的純粹喜劇,融合電子音樂與數位投影的肢體表演,在舞台虛實之間穿梭自如的SIRO-A無法被界定,一場未來世代的視覺系娛樂光影,即將在台北展開迷幻之旅。
-
即將上場 Preview 當古樂大師碰上NSO
戈貝爾 以音樂帶你穿越三百年
德國古樂大師是歐洲音樂復古風潮的中流砥柱,他所創立的科隆古樂團可說是帶領了全球的古樂復興。這次NSO邀請到他訪台指揮,將演出巴赫《第四號管絃樂組曲》、海頓第101號交響曲《時鐘》,並與天才女小提琴家蜜莉安.康岑合作真偽不明的莫札特《第七號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即將上場 Preview 江蘇省崑劇院「花面.綻放」
精采花臉當主角 罕演戲碼首度訪台
去年訪台演出全本《南柯夢》的江蘇省崑劇院,再度應邀來台,特別規劃了精采的花臉(淨角)劇目,讓習慣生旦戲的崑迷們「耳目一新」!除了多齣罕見的折子戲,其中北崑侯家的代表作《單刀會.刀會》更是久違台灣舞台,讓人相當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從不孝、薄情到背叛
國光劇團「秋後算帳」 負心人大清算
傳統戲曲以「負心」為主題的老戲不少,國光劇團的秋季公演就趁此時「秋後算帳」,推出《雷劈張繼保》、《王魁負桂英》、《鍘美案》與《鶯鶯西廂記》四齣戲,集「負心人」大成,讓觀眾看戲大清算!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就是自己的困境
由蔡柏璋和魏雋展主演的新戲《浪跡天涯》才開賣不到廿四小時,票房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秒殺完售。回過神來,我們才驚覺,劇場走到這個時代,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票房明星」。 兩位集編導演於一身的七年級劇場創作者,現階段的成績,無疑是同年齡層的創作者難以望其項背的蔡柏璋,擁有嚴謹而完整的科班訓練,卻完全沒有學院派的包袱,作品貼合時代脈動,從《K24》到《Re/Turn》,無一不是口碑票房雙贏的佳作;魏雋展,從默劇、小丑、操偶到寫實表演,自稱表演系統「雜食」,卻深厚紮實,表演作品如《最美的時刻》、《假戲真作》,屢獲台新獎入圍肯定。 然而,他們並不以此自滿,反而不斷透過上課、旅行、閱讀等,拓展自己的生命經驗和創作歷練。談及未來的生涯願景,他們都認為,把自己變得更好,整個劇場環境才會改變。 面對這個世代劇場工作者普遍的生存難題,魏雋展說:「我們,就是自己的困境。」或許,唯有認識這點,挫折和失敗,才能轉化成前進的動力,才能在這塊小小的島嶼上,督促自己繼續進步。
-
企畫特輯 Special
港樂新氣象 帶來不同凡「響」
距上次訪台演出已有廿多年,港人暱稱為「港樂」的香港管弦樂團,將在新任音樂總監、荷蘭籍指揮家梵志登率領下,跟隨「香港週」系列活動,再度訪台,將演出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在新任總監帶領下,港樂不僅從HKPO改名為HK Phil,原有的Logo也從充滿色彩的龍頭改為指揮打四拍的標誌,展現全新氣象,也標誌出「衝出香港、衝出亞洲」的企圖心!
-
演出評論 Review
被Logos牢牢捕獲的敘事劇場與身體的逃脫
比利時導演蓋西耶想借助現代科技,找尋劇場敘事的可能性,反而更遠離劇場的核心套用葛羅托斯基的話:「劇場的核心就是相遇。一個進行自我揭露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建立與自我聯繫的人。」劇場的作品本就可以表現現代人類的荒蕪、孤寂,但不是讓自我個體也沉淪在此氛圍內無法自拔,甚至助長此一趨勢,讓舞台成為一處呢喃自語獨白的心靈垃圾場。
-
演出評論 Review
缺席的丈夫 缺席的想像
身為台灣人,個人與國家社會的衝突究竟是為了什麼?正如國旗是被自己人所搶下、而搶下的是自己國家的國旗,這所有的混亂恐怕都需要回歸「自身」大我的國族困惑來自於小我的混亂認同。但劇中卻仍然停留在過去「認同政治」的架構中,這些女子們所代表的身分族群(外省、閔籍、原住民)正呼應了台灣的族群組合。在身分與身分之間,同樣也看不到流動轉換的曖昧空間。
-
演出評論 Review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攀峰樂嶺」呈現出指揮與團員之間的心領神會,以及歐巡前的兵飽馬壯與躍躍欲試,堪稱是NSO迎來呂紹嘉之後,演出效果最燦爛的開季演出。不論是為本樂季、或是相隔十六年的歐洲巡演鳴鑼開道,本場「攀峰樂嶺」的滿堂喝采,對於NSO與呂紹嘉而言,既是擂鼓助威,亦如沙橋餞別。
-
演出評論 Review
糾結而壯美的尋根史詩
面對孟加拉血淚斑斑的國族抗爭史,阿喀郎的認同與其說是透過血緣,不如說更接近對自由與人性等普世價值的擁抱;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正是這些歷史的發現讓他得以跨越自我和故土間無可迴避的差異與隔閡,進而能在心靈上擁抱斯土與斯人,重新找到自我和家族根源可能的連結。
-
新銳藝評 Review
給/不給《如夢之夢》一個名字?
《如夢之夢》在失卻名字的同時,也被刻意地安插了一個固定的名字(沒有名字有何不可,我們可知五號病人的名字?)。湖裡的自己逐漸模糊,觀看過後的人們不再能夠去塑造、去凝練,不管給與不給這個名字,《如夢之夢》的重演可能就此被僵化,作為史詩的也僅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