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導演凱蒂.蜜雪兒版《朱莉小姐》的海報。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凱蒂.米契爾《朱莉小姐》 天津北京聯演引爆討論

天津大劇院將二○一四年定位為戲劇年,主辦單位從歐洲引進了幾齣在國際上口碑極佳且具前衛性的戲劇作品,如《假面.瑪麗蓮》、《朱莉小姐》和《耶德曼》,在北京藝文圈引起一陣騷動。其中《朱莉小姐》還應邀到北京演出。但其以電影的拍攝場景結合獨特的音效呈現,創新形式也引起質疑聲浪,就傳統觀賞習慣而言,觀眾確實沒看到一場「戲」,而是紮紮實實地看了一場表演。

天津大劇院將二○一四年定位為戲劇年,主辦單位從歐洲引進了幾齣在國際上口碑極佳且具前衛性的戲劇作品,如《假面.瑪麗蓮》、《朱莉小姐》和《耶德曼》,在北京藝文圈引起一陣騷動。其中《朱莉小姐》還應邀到北京演出。但其以電影的拍攝場景結合獨特的音效呈現,創新形式也引起質疑聲浪,就傳統觀賞習慣而言,觀眾確實沒看到一場「戲」,而是紮紮實實地看了一場表演。

天津大劇院舉辦的「二○一四天津首屆曹禺國際戲劇節」與「二○一四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合體,在北京藝文圈引起一陣騷動,原因是主辦單位從歐洲引進了幾齣在國際上口碑極佳且具前衛性的戲劇作品,如:波蘭導演陸帕(Krystian Lupa)的奇幻作品《假面.瑪麗蓮》,以及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攜手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打造的史特林堡名劇《朱莉小姐》和漢堡塔莉亞劇院的《耶德曼》兩部德國多媒體戲劇。其中《朱莉小姐》除了在天津大劇院演出之外,也於四月卅日和五月一日前進到北京大學兩千一百六十七席的百年紀念講堂演出兩場,回響極為熱烈。《耶德曼》與《假面.瑪麗蓮》因劇場租金太貴及檔期的安排來不了北京,但不礙事,北京藝文人士揪團前進天津大劇院。

以電影拍攝場景結合獨特音效呈現

《朱莉小姐》是瑞典文豪史特林堡一八八八年的作品,被稱為小型室內戲劇的代表作品,四次被拍成電影,導演凱蒂.米契爾的版本就藉電影說事。她顛覆性的做法在於以女僕克莉斯汀為第一人稱,透過她的視角去透視這一場無奈的悲劇。視角的不同,在形式上也完全打翻了戲劇的敘事傳統,以電影的拍攝場景結合獨特的音效呈現,也就是說,導演把整個戲劇舞台當作攝影棚,觀眾看到的除了大螢幕上的影片之外,舞台前方是製造音效的現場及拍攝特寫畫面的場域,劇情展開的場景則是在設置為廚房的裡屋,三位主角配以六部攝影機及身穿黑色西裝的攝影師們,在屋裡形成動靜相間,走位頻繁,虛實共構的複雜畫面。

除了畫面奇突之外,值得注意是整齣戲的台詞極少,但都在關鍵時刻串接了劇情,而這些台詞與劇中的音效合為一體,成為這個演出形式中的聲音元素,有時作為視覺的鋪墊(如刀叉刮過餐盤若有似無的噪音),有時突破畫面成為主角(如朱莉小姐煩躁的絮叨),總之,聲音是整體形式中一個絕不可忽視的部分,甚至,聲音就是這個演出形式的內容(而非簡明至極的劇情),這樣的聲音設計正使形式與內容完好地融合在一起。

看了一場「表演」而非看「戲」

新奇的形式總得惹出些批評的聲浪,新聞媒體上的劇評倒是一片叫好,謂引進如此前衛的形式對創新是啟發,同時,《朱莉小姐》製作的細緻程度亦是中國自製劇目中難以得見的,值得學習。但一般觀眾卻心存質疑,這是戲劇嗎?或北京人口中的,這是話劇嗎?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事先拍好的影片與現場演出極度精確的合拍,可是在觀看的過程中,戲劇本身被解構成諸多碎片,如影片、演員、攝影機、攝影師、音效、音效師,幕後在前、演出在後,影片與現場演出又有諸多不同視角的錯位,就傳統觀賞習慣而言,觀眾確實沒看到一場「戲」,而是紮紮實實地看了一場表演。導演的手法是合適大型劇場的,以影片作為舞台呈現的主體(或之一)順理成章,甚至理直氣壯,因為在如此的場域中,視覺只能因角度不同有限地接收舞台上的動靜,而影片恰好縫合了演員及攝影師、音效師的現場演出,讓一場完整的表演成為可能。

 朱莉小姐到北京見了四千觀眾,而可能有至少上千北京觀眾到天津見了耶德曼和瑪麗蓮,證明好戲絕不孤單。同時,天津也不惜血本吸引外地的觀眾到天津看戲,不但這幾齣歐洲戲劇精品的門票半價,還給來津觀眾當場報銷高鐵票,這種利多確實吸引了不少北京戲劇觀眾,畢竟到天津卅分鐘的高鐵車程與北京市內交通比起來完全不算什麼。周邊的朋友已多人問起「你去天津看戲了嗎?」看來天津大劇院將二○一四年定位為戲劇年,這個口號已很好地落實了。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