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志民(林鑠齊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

梁志民 七個「造鎮」版本 色彩愈淡情愈濃

受懷爾德原著《小鎮》啟發,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慢慢打造他心目中的《淡水小鎮》,前後共七個版本。梁志民說:「《淡水小鎮》對我而言已不只是一齣戲,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國經典劇作,能和我生長的這塊土地如此緊密地融合,內化成為台灣的戲劇作品,這是無常人生裡最珍貴的因緣。」

受懷爾德原著《小鎮》啟發,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慢慢打造他心目中的《淡水小鎮》,前後共七個版本。梁志民說:「《淡水小鎮》對我而言已不只是一齣戲,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國經典劇作,能和我生長的這塊土地如此緊密地融合,內化成為台灣的戲劇作品,這是無常人生裡最珍貴的因緣。」

果陀.分享愛戲列:25周年特別紀念版《淡水小鎮》重磅再現

6/13~14  19:30 臺中市文化局中山堂

6/19~21  19:30   6/21~22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87721867*137

一九八八年,梁志民導完果陀劇場創團的頭兩部戲《動物園的故事》、《兩世姻緣》,開始翻譯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的《小鎮》Our Town,籌畫改編為中文版舞台劇《淡水小鎮》。

譯寫到劇終,女主角艾茉莉告別人世的台詞:「再見!再見了,淡水!再見了,我們的小鎮!爸、媽,再見了!滴答的時鐘、還有白籬笆和茉莉花,再見了!溫暖的被窩、睡眠、和醒來。老天啊,祢太奇妙了!人活著的時候,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了解生命的意義——每一分,每一秒?……」那些文字霎時長出了音符,像是歌劇女皇卡拉絲的詠歎調,美得令人心碎。

那年,梁志民廿三歲,從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不久,有了自己的劇團,他重新梳理懷爾德原著,再打造出果陀的《淡水小鎮》。像是劇中的說書人(舞台監督),梁志民目睹了小鎮居民的生老病死,歡樂與哀傷。

畢竟還年輕,梁志民雖已嗅到生命的訊息,但這齣戲像是一部人生的大書,他花了廿五年時間,重製了七個版本《淡水小鎮》,才慢慢咀嚼出人生的況味。

展開《淡水小鎮》造鎮計畫

「戲劇,最奇妙也最迷人的地方就在:能夠無窮無盡拓展人的思維和視野。」第一齣打開梁志民眼睛的劇作,就是懷爾德《小鎮》。「我剛考上藝術學院戲劇系,還沒入學,到學校欣賞學長姐的學期製作,由汪其楣老師導演的《小鎮》經典片段,故事看似平淡如水,微小而簡單,力量卻是撼人的。」梁志民突然明白:「戲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大學期間,每看到一齣好戲,或是讀到好劇本,梁志民總會想:「如果我是導演,會怎麼詮釋?」口袋裡放滿一堆戲單,《小鎮》是其中之一,他想,有機會要用自己的觀點說小鎮的故事。

畢業後,梁志民創立果陀劇場,好戲一一被掏出來,搬上舞台,改編自《小鎮》的《淡水小鎮》成為果陀的第三號作品。沒讀到喜歡的中譯本,他自己動手翻譯,沒有google,到圖書館查看美國地圖,翻閱大英百科全書,遍尋不到原著裡故事的發生地格洛佛角。

劇評家曾說,懷爾德筆下的格洛佛角,「是屬於所有人的,是我們的小鎮,人類家庭的小宇宙……抓住了所有生命的共同體驗。」梁志民腦海浮現台灣的小鎮:「那個背山面水,有一條鐵路經過的小鎮,拉到台灣,不就是淡水嗎?」

梁志民展開《淡水小鎮》造鎮計畫,他閱讀淡水史料,將原本發生在廿世紀初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小鎮,一磚一瓦,一景一物,慢慢移植到台灣的淡水。

「淡水,是台北人記憶裡浪漫、溫情的地理名詞;早年,坐火車去淡水看夕陽,幾乎是戀人們都會做的事情。」梁志民說,如果,陽明山是台北人心情的高度;那麼,淡水就是感情的出海口。

淡水歷經西班牙、荷蘭、日本等外族開發,留下充滿異國風情的歷史古蹟,十九世紀後期馬偕來台落腳淡水傳教,這些地理、人文及宗教的背景,成了豐厚《淡水小鎮》的素材。

以台灣民謠及火車串連情感轉折

視覺、情感的連結之外,梁志民和負責作曲及編曲的郭子,一同找尋淡水的聽覺風景。女主角艾茉莉的中文譯名,讓他想起台灣民謠《六月茉莉》,《淡水小鎮》的故事就從民國五十年代末,六月,茉莉花開的清晨開始說起。

整齣戲以台灣民謠〈六月茉莉〉(第一幕曙光乍現的〈淡水風光〉)、〈四季紅〉(第二幕男女主角相戀、結婚)、〈月夜愁〉(第三幕女主角艾茉莉難產而死,對人世眷戀不捨),以及曾收錄在中小學歌曲集的〈靜夜星空〉,串連起劇中人情感的轉折。

戲裡另一重要的「聲響」則是火車,梁志民認為,火車,是生活訊號,也是小鎮與外界連結的象徵,淡水線雖然在首演前一年七月就已停駛,從小就是火車迷的梁志民,跑到平溪線錄製火車汽笛聲,讓已經走入歷史的淡水線,繼續活在戲裡。

一九八九年,《淡水小鎮》在台北幼獅藝文中心首演,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簡單的桌椅道具,卻獲得意外好評,八場全滿,成為果陀站穩腳步的重要作品。

四年後,《淡水小鎮》從三百人座的小劇場,演進一千五百人座的台北國家劇院,「如何才能『填滿』這麼大的空間?」梁志民決定重做功課,以眼睛、耳朵和雙腳,重新認識淡水。

以不同角度重新補捉淡水風情

首演版《淡水小鎮》背景設定在民國五十年代末,汪其楣建議,應該再往前推十年,才能突顯小鎮由農業社會走向都市化的滄桑感。在現任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慧明帶領下,梁志民走訪淡水的歷史古蹟,和小鎮居民閒談,坐在老街大樹下的飲食店,在真理街斜坡吹著風,「那一個禮拜,我從不同角度看淡水,像拍電影般,捕捉小鎮的萬種風情。」

淡水畫家李永沱畫室裡數百幅描繪淡水的畫作,更深深觸動了梁志民:「這是淡水的顏色!」李永沱的畫為一九九三年版《淡水小鎮》繪出更生動的色調。

梁志民一直想為第三幕〈再見淡水〉的葬禮安排一首基督教聖歌,他在淡水禮拜堂靜靜地翻閱聖歌集,像是受到召喚,淡水前輩音樂家江文也譜曲的詩篇23:「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出現眼前。

那時,梁志民還不是基督徒,誰能料到:十多年後,當他遇到人生的瓶頸,陷入生命的最低潮時,打電話給好友蔡琴,蔡琴在電話那頭為梁志民禱告,竟然就是詩篇23,「因緣就是如此奇妙。」已經成為虔誠基督徒的梁志民,不得不相信:這是神的旨意。

《淡水小鎮》首演至今,歷經一九八九、一九九三、一九九六、二○○○、二○○六和二○○九年六個版本,今年重製「創團廿五周年特別紀念版」,年初巡演中國四城,六月回到台灣,在台中、台北兩地第七次與台灣觀眾見面。

七個版本像七幅風格各異的畫作:首演版是素描,一九九三年有了油畫的質地,一九九六年又成了淡雅的水彩畫,二○○○年老照片矗立在舞台上,二○○六年秀拉點描派的光影鋪天蓋地灑落;今年,則是多位大陸畫家描繪的淡水風情。

《淡水小鎮》成為果陀演出版本、累計觀眾人次最多的作品,從劇場演員到影視明星張雨生、蔡琴、陶大偉、柯叔元、蔡榮祖、蔡燦得、李沛旭……世代輪替搬演小鎮的故事,幾位主要演員陳幼芳、王友輝、葉子彥,一演就是十幾、廿年。

細細品嘗人生真味

梁志民說,《淡水小鎮》修正最多的就是舞台監督一角,「他,不像演員,也不像角色,在戲裡戲外游移,像老朋友娓娓談天,帶領觀眾走進小鎮,講一則生命的故事。」七個版本的舞監先後由馮翊綱、王友輝、蔡琴、陶大偉等人詮釋過,今年邀來名主持人曹啟泰擔綱,梁志民必須依照演員的特質,重新塑造說話的方式:「王友輝是讀書人,用字遣詞講究;陶大偉有著童心與幽默感;馮翊綱的權威性格,講述起第三幕的死亡更有力道;曹啟泰則像鄰家的大哥哥……」二○○○年,舞監由蔡琴飾演,她不只說,還用唱的,梁志民回憶,那時台灣剛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多了溫暖歌聲的《淡水小鎮》療癒不少受創的心靈。

今年初,《淡水小鎮》首度到中國巡演,演出前,製作人原擔心:習慣大悲大喜,「中場無尿點」的中國觀眾,能夠接受口味如此清淡的戲嗎?演後,觀眾反應出乎預期熱烈,有人形容:這齣戲像一碗白粥,吃完後才發現平淡中藏了真味,「好多戲都是那種劇場中爆笑,出了劇場就忘掉的,可《淡水小鎮》卻是你想一直把它帶在路上。」

「《淡水小鎮》像杯台灣出產的烏龍茶,需要細細品嘗。」梁志民表示,自己也是花了廿五年時間才慢慢品嘗出懷爾德想要傳達的人生真味。

領悟生命無常之必然

一九三○年代,懷爾德《小鎮》在美國首度發表時,雖然有人大聲叫好,但也有負面評論認為,這齣戲「缺乏戲劇發展」。戲劇學者唐納德.馬奎里斯在一篇文章坦言,年輕時的他,並不欣賞這部劇作,直到卅歲,為父母送葬,墜入過愛河……經歷過足夠的人生,才理解《小鎮》的偉大:「這齣戲講述的是一件大事,那就是生活本身。」

重製第七版《淡水小鎮》,梁志民重新閱讀懷爾德《小鎮》和相關評論文章,得到新的啟發:「年輕時我以為我讀懂了,其實不然,人非得經過生老病死,才能領悟生命的無常。」

無常,不只發生在戲裡,也在真實生活上演。曾參與《淡水小鎮》演出的張雨生、陶大偉相繼離世,走進戲中所說:「天上的星星,每一顆都有一個故事,星星們按照它們的軌道在天空中交叉運行……」梁志民驚覺,年輕時處理第三幕,原著寓意深遠的叩問,竟然被他delete掉,直到今年重製,才拾回舞台監督的一段話:「當他們走完人生最後的一段路,做完了最後的掙扎,他們就從這片土地上被收割走了。」收割,多麼貼近傳達生死是宇宙必然的循環。

「年輕時的我,因為熱情,悲傷沒有昇華;現在的我,認清無常是生命的必然,《淡水小鎮》也愈做愈淡。」但梁志民不擔心,「減法」的《淡水小鎮》力道被削弱,反而投射出更動人的力量。

廿五年過去了,淡水線火車停駛,取而代之的是捷運;淡水「鎮」,隨著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也消失了,成為淡水區,但這齣戲還活在舞台上,「像一本老相簿,記錄著滿滿的回憶。」

「《淡水小鎮》對我而言已不只是一齣戲,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國經典劇作,能和我生長的這塊土地如此緊密地融合,內化成為台灣的戲劇作品,這是無常人生裡最珍貴的因緣。」梁志民說。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高二時創辦師大附中話劇社,開始接觸戲劇表演;國立藝術學院(現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1988年創立果陀劇場擔任藝術總監,目前同時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任教。

◎1993年獲文建基金及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赴紐約研習導演,兩年內陸續前往美國觀摩,確立果陀朝舞台劇和中文音樂劇的兩條發展路線。

◎1988年執導果陀創團作《動物園的故事》,26年來,累積了近60齣舞台劇及音樂劇導演作品,包括:《針鋒對決-Othello》、《ART》、《再見女郎》、《開錯門中門》、《天龍八部之喬峰》、《淡水小鎮》、《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看見太陽》、《吻我吧娜娜》、《天使-不夜城》等。編導作品有:《巴黎花街》、《公寓春光》、《跑路天使》、《情盡夜上海》、《東方搖滾仲夏夜》、《燈光九秒請準備》等。2013年為台師大執導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山海經傳》改編的搖滾音樂劇。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