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當紅新文本劇作家馬克.瑞文希爾
《游泳池(沒水)》 變調的人生歡樂頌
這齣本無具體人物、語言交錯疊置的劇作,因四名演員各具互補特質而得以立體化,能更深掘人性矛盾或差異的精神狀態。《游泳池(沒水)》拆解功成名就的虛像,解剖殘酷暴力的多重面向,演員如同在黑洞般的競技場中載浮載沉,透過肉身搏鬥、語言辯證,褪去虛偽更深探人性幽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的專業是評論人
什麼是評論?評論人人可寫嗎?評論和觀後感有何不同?評論一個作品之前要做哪些功課?評論的主客觀性如何平衡?評論有方法嗎?評論寫給誰看,觀眾還是創作者?評論會因發表媒體的不同而變化嗎?評論的價值為何?評論是一項專業嗎?有沒有評論的評論? 在表演藝術的產業生態中,評論人大概是一般人最陌生的角色,但評論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 近十年來,由於網路的崛起,評論的環境看似眾聲喧嘩,人人都可以發表評論,然而,愈是多元與分眾的評論取向,評論的專業價值,愈加值得建立與捍衛。 我們從評論的歷史展開,通過藝術評論與閱聽媒體的牽連發展,深入探索評論核心的變與不變。 同時,藉由國內評論環境的觀察,與國外藝評現況的相互對照,試圖建構出成熟健全的評論機制的想像與期待。 此外,我們也邀請戲劇、戲曲、舞蹈、音樂四個領域的評論人現身說法,看他們如何實踐評論這門專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評論藝術 也是評論的藝術
網路平台方便快速,人人都可以成為評論者,充滿學院式理論語言的文章敵不過大眾取向的欣賞習慣。這呈現出藝術評論的多元與分眾化,藝術評論不該被一群學院象牙塔裡的學者,以艱深的文句、以理論綁架或假象式的抬高自己的身分與地位。雖然一些沒有學術專業背景的文章介紹被詬病為主觀偏頗的評論,但是當多數大眾認同時,也反映了對藝術欣賞的時代品味改變。藝術評論不再只是對藝術的評論,評論本身也可能成為被評論的對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網路時代 評論舞台開闊更多樣!
台灣的表演藝術評論從報紙專欄首開先例,平面媒體沒落後,逐漸轉入網路平台各自發言,從個人感性抒發到培養專業理性批判,可謂眾聲喧嘩,各有立場。評論的累積、演後討論形成的文本,都是建構台灣表演藝術立論的知識檔案,如果我們不當評論的生產也是匆匆流逝觀後感而已,則更多好文的產生將足以協助我們觀視著台灣的創作力如何、為何,邁向未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讓寫評走上專業之路
為培育專業的藝評人才,國藝會首度啟動「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通過補助機制,鼓勵長期觀察、書寫,提升知識、評論實力的累積,培植有志於評論書寫的老將新秀,共同為表演藝術評論領域深化耕耘。不論劇評、舞評、樂評,乃至跨域評論,都能提升其自身涵養,擴充自我認識,在創作與觀賞者之間,扮演引介、論述、教育、傳播的知識功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劇評觀點
郭亮廷 評論者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
郭亮廷認為,除了理論的基礎訓練,評論人還需要累積文學涵養。評論不是發明理論,一篇評論可能沒有恢弘的、偉大的理論,但它可能創造一個很迷人的表達方式,當評論人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那也就是一種音樂,一種文學的感性。「理論是現成的,可是沒有現成的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會根據個人、環境、對象有所不同,評論者某種程度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郭亮廷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評觀點陳品秀 雜食閱讀豐厚功底 一刀切下就是觀點
台灣表演藝術評論的風氣漸起,然而多為即時性的短評,少見主題論述的長文。陳品秀認為網路評論因時間限制,大多仍停留在感覺式的文字,速成而不易深刻,就更需要訓練駕馭文字和快速轉換感受與觀點的能力。因此平時需廣泛大量地閱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了解世界動態,找到自己可以不斷關注的脈絡,也才更能理解作品與時代的關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樂評觀點
陳漢金 夠廣博 才能有深度
由於音樂的領域太廣,各種樂器吹拉彈唱、不同時代的風格,學問也很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夠廣博」。陳漢金解釋:「每位音樂學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但這作為一個評論人卻是不夠的,因為要面對的音樂是千變萬化、各式各樣都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戲評觀點
謝筱玫 提供外在視角 重新審視作品
「對我來說寫評論可以是很主觀、很個人的。每一個人的美學喜好、品味都是依生命經驗慢慢累積的。我就是一個觀眾,把我這個觀眾看戲的感受、想法書寫下來。我很期待看到非常個人化的劇評,好比看完戲寫首詩,也很美麗。」人人都有說話的權力,劇評的沃土,人人都可栽種,謝筱玫如此堅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英國
不獨尊一家之言 專業評論各自發聲
英國的評論人社團「評論圈」是重要的藝術評論專業網絡,範圍包括舞蹈、戲劇、電影、音樂和視覺藝術。著名劇評發表平台多是全國性的大報,深受讀者重視。然而英國的劇評少有獨尊一家之言的狀況,報紙間的褒貶也不盡相同,常出現不同評論各有所愛的狀況。同時,觀眾在選擇作品購票時,也未必會對評論照單全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美國專業評論式微 網路互動及時又熱絡
由於美國報紙媒體萎縮,專業的表演評論家失去發表舞台,對作品「一言定生死」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但因網路及社群媒體的興起,評論卻是愈來愈多且愈來愈快。原本報紙的專業評論逐漸被藝術公關所取代,這樣的評論生態,未來會怎樣發展,誰也不能預見。演出、評論、觀眾的關係,還在繼續改變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德國
犀利且獨立 自主評論的文化風景
德國的表演評論常見於報紙、雜誌、電視,評論家書寫時,不顧私交,砲火猛烈,報紙也全刊,足見評論者擁有文字獨立性,只要言有據評以理,字字都是銳利刀鋒,無須因人情包袱或商業公關而有所妥協。理性嗆聲是辯證,負評論述非毒舌,劇場人跟評論界都能持續自由創作,直接受惠者,就是觀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法國藝術風氣興盛 評論百花齊放
巴黎每天幾乎有兩百場的表演藝術活動,因此評論相當興盛。《世界報》、《費加洛報》和《解放報》三大報資深記者的評論總是動見觀瞻,深具分量。豐富且專業的網路劇評,精采又有深度。最有溫度的劇評區,便是劇院附近的咖啡館。看完演出後到此喝杯咖啡互相交換心得,便成為最具互動性的劇評活動,無形之中,整體的看戲素質也逐漸提升。
-
演出評論 Review
就是要你看見身體!
陶冶的舞蹈以低限、重複的手法要觀眾凝視身體,以極度的流動感和複雜的身體路徑抗拒亮相式的表演慣習。他要中國舞蹈經常向外炫示、向觀眾諂媚的目光,回神凝視身體自身。如此觀之,那麼《4》的舞者們臉上深藍近黑如面具般的墨色,還有《6》裡隱藏在昏暗中舞者們的臉面,或許都是抵拒觀眾消費式目光的手段之一。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
黃致凱 回歸初衷 繼續做夢
身為李國修的得意弟子,黃致凱在李國修病逝、屏風表演班宣告無限期暫停演出後,與資深團員另組劇團「故事工廠」,繼續李國修未完成的戲劇夢。卅歲以前的他,人生一直在獲得;卅歲以後的他,面對的是失去。現在,每天睜開眼睛,都強烈感覺到更接近死亡一步,所以,他要擁抱當下,更用力地生活。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長笛演奏家
陳廷威 打掉重練 更上層樓
第一個勇奪布達佩斯國際長笛比賽首獎的台灣青年陳廷威,國外求學經歷一波三折,冥冥之中注定落腳維也納。而當地的緩慢節奏,讓他放緩自己腳步,用心體會當地人文風情。因為放慢,所以多了時間給自己慢慢地思考,慢慢地體驗維也納稱為音樂之都的美妙。在教授的指導下,他在長笛的基本功上重新打基礎,「就像打掉重練一樣,雖是挫折,卻是重新對自己將馬步紮得更穩的訓練!」
-
焦點專題 Focus 太陽花的一把火 點燃劇場反思
表演藝術總體檢 從反黑箱服貿開始!
服貿議題從三月十八日學生攻占立法院起,延燒成全民關注的公共議題,表演藝術界的關注與反思也從此展開:面對中資如果入台對台灣創作自由是否會造成打壓箝制?文化部要用什麼機制來捍衛本土創作者的權利?服貿這個導火線,也讓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領悟必須站起來面對表演藝術產業的種種問題,「自己的產業自己救!」,未來能否打造改革的契機?令人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中資參與場館經營真能提供就業機會?危機就是轉機 人才培育是當務之急
在台灣這樣體質已不好的劇院體制之下,我們再找一個對台灣原本就無政治善意的國家進來,期待他們能改善劇院不良的經濟狀態?這無疑是找了素行不良的房客,只解決眼前缺錢問題,但卻引來房子遭改變的可能性!因此「場館人才育成」、「技術劇場職能認證」儼然已是當前的重要課題;把這時機視為台灣技術劇場的轉機也不為過。
-
焦點專題 Focus 服貿協議,加速花蓮觀光劇場開發?原民文化只是包裝? 政商虎視眈眈
回頭來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台灣以合資、合夥形式設立劇場、音樂廳演出場所的經營單位。大陸服務提供者總持股比例須低於50%,不具控制力」一項,除去可能引發種種審查效應之外,還必須把它跟服貿協議內對於金融業、旅行業等等的開放程度進行統整性的了解、比較,對照各縣市產業政策的規劃,才能看出「蓋(經營)一座劇場」更具擴散性的影響。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諸神的黃昏中跳舞歡唱
群眾的歡愉與失序,對應著驅使他們第一日闖入立院的憤怒,是場瞎子摸象式的學習,畢竟人們並非只是占領,而是「發現」自己占領了議場的同時賦予這件事意義,而「空間」在此一如劇場,它是意義的鬥爭場域。這些「團結的人民」,高舉著反新自由主義的旗幟,在諸神的黃昏中一同跳舞與徹夜歡唱,直至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