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民族走過的足跡 多元中的團結力量
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走過多個族群統治的過往,形成了比利時今日多語言文化的面貌與獨特的政府體制。經歷六次憲政改革,甚至曾一年半內沒有聯邦政府,而最近政經聲勢都上升的法蘭德斯地區更出現要求獨立的聲浪比利時國家的格言為「團結就是力量」,建國以來就存在的文化多樣性,在政治上形成善於妥協的精神,未來全國人民如何繼續在多元中團結,讓人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利時關鍵詞101——建築、文學、視覺藝術、時尚
建築 34. 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 Place) 又稱黃金廣場,著名的雕像尿尿小童、市政廳、國王之家(現改成市立博物館)即是位於這個廣場。始建於12世紀,坐落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市中心廣場,因為四周圍繞著哥德式、文藝復興式、路易十四式的古老建築物,曾經被法國大文學家雨果稱許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大廣場」,法國藝術家尚.高克多(Jean Cocteau)譽為「豐饒的劇場」。1988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黃金廣場列入世界遺產。 35. 五十周年紀念公園(Cinquantenaire) 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擁有30公頃的面積,部分建築是利奧波德二世國王當時為1880年的國家展覽會,同時也紀念比利時獨立50周年而興建的。現今所見的中心建築凱旋門建於1905年,建築材料選用鐵、玻璃和石材,代表著比利時的經濟和工業水準。拱門左側是充滿軍事史物的皇家軍事歷史博物館,右側是藝術品收藏豐富的皇家美術歷史博物館。 36. 原子球塔(Atomium) 1958年,比利時政府為了要舉辦世界博覽會,而在布魯塞爾西北郊的海塞爾高地建立了一座具有標誌性的建築。由比利時著名的建築大師昂.瓦特凱恩設計,他應用一個鐵分子是由9個鐵原子組成的原理,以放大1650億倍、高102公尺的鐵分子模型建造完成,後來此建築被譽為「比利時的艾菲爾鐵塔」。 37. 聖血禮拜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 因存放著12世紀十字軍東征時,從君士坦丁堡帶回來的「聖血的遺物」基督受難聖血的水晶瓶而得名。建於1134年到1157年,位於布魯日,為上下兩座小禮拜堂組成。一樓是羅馬風格的聖巴茲爾小教堂(Saint Basil,1139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兼容並蓄中 寫就獨特交響曲
在比利時建築的發展歷程中,對外來影響的開放態度,兼容並蓄地讓各種美學流派在此創新激盪,終究讓這個歷史身世紛擾的北方歐洲小國,發展出專屬自己的新文化根基,在數千年的建築語彙累積之下,終究發出影響世界的聲音,使得比利時境內的建築天際線,成為一首多元文化合奏的獨特交響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雙語爭鋒 華美傲世
所謂的「比利時文學」,應該說是法語與荷蘭語(法蘭德斯)兩種文化構築出來的,各自擁有豐厚的底蘊與優秀的作家。如以法語寫作的梅特林克、羅登巴哈、李維史陀、尤瑟納、喬治.西莫農等,在法語文壇亦備受尊崇。而堅持以法蘭德斯語寫作的雨果.克勞斯,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異質共生 跨界前衛
多元文化為基底的比利時,在當代視覺藝術的範疇,更是毫不客氣地百花齊放!從超現實主義的馬格利特、名聞世界的漫畫《丁丁歷險記》、當代藝術教父路克.圖曼、全才藝術家法布爾、以動物為標本來創作的布魯克爾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超乎想像,或挑戰感官,或撞擊思維,提供觀者重新看待世界的態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鍵字「開放性」 撼動舊世界
以安特衛普這個濱海古老城市為基地,比利時的時尚從上世紀八○年代的「安特衛普六君子」為世人投下震撼彈,而今不但餘波不斷,而且「愈演愈烈」從九○年代的Martin Margiela,到千禧年後的Raf Simons「開放性」是比利時時尚重要的關鍵字,連老品牌愛馬仕、迪奧都張開雙手擁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利時關鍵詞101——音樂、劇場、舞蹈
音樂 77. 布魯賽爾皇家歌劇院(Opera Royal de la Monnaie) 1700年劇院首次完工,地點位於布魯塞爾,皇家歌劇院la Monnaie不僅歷史悠久,還是現今比利時這個國家的革命發源地。從前身的皇家鑄幣局,到18世紀改建為除巴黎之外法語區最大歌劇院,現在的la Monnaie基本上建築特色維持1856年後大改建的基調。作為比利時首都的國家歌劇院,是少數當地歌劇院中,可以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文化設施,其他的多為地區政府資助。 78. 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International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比賽之一,以4年為一周期,每年1個比賽項目。1937年伊莉莎白女王為紀念易薩伊(Eugne Ysae,1858-1931),而以他的名字創辦易薩伊國際小提琴大賽,但因為二戰及醜聞事件停辦了十幾年,1951年才再度登上世界舞台,並改以伊莉莎白女王的名字為名。分為小提琴、鋼琴、作曲等項目,後又加入聲樂,各項比賽分年輪流舉辦。第一屆(1937年)首獎得主是著名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985年台灣著名小提琴家胡乃元曾獲得首獎。 79. 布根第樂派(Burgundian School) 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的音樂,盛行於比利時的列日(Liege)和法國的甘勃來(Cambrai)。布根第王朝的王侯菲力浦(Philippe le Bon)和查理(Charles le Temeaire)致力於音樂的推廣,當時法國甘勃來的主教座堂成立了歌詠團,促使該地區發展為影響深遠的樂派中心。著名音樂家有杜飛(G. Dufay)與班舒瓦(G. Binchois)。 80. 福萊樂派(Franco-Flemish School
-
特別企畫 Feature
豐沃多樣 啟動無限可能 一個比利時音樂人的世界旅程
跟其他領域一樣,比利時的音樂發展,也是混融多元文化的歷程。透過旅台音樂人吳馬丁的介紹,我們看到比利時有著豐沃多樣的音樂土壤,聽音樂可說是比利時人的「全民運動」。除了有完備的公立體制音樂教育,在古典樂與爵士樂的領域,比利時都有傲人的成就,而現在的比利時音樂家,更把吸納創意的觸角跨出歐洲,向亞、非等地傳統取經,打造無限可能的比利時音樂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跨界 美不勝收
當代比利時表演藝術,總是充滿實驗性,我們看不到純粹的話劇或舞蹈,而是舞台上呈現了一種多元而自由的美。大家都知道比利時啤酒有很多品牌,很多小酒廠。沒有大的標準,只有強烈的個人特色,這就是比利時當代表演藝術令人著迷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瘋狂後的極致 寂靜下的深思
比利時的現代舞,對台灣觀眾並不陌生,除了訪台多次的終極舞團,還有以《斷章取藝獻給碧娜》、《梔子花》備受台灣觀眾喜愛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另還有以極簡舞作Rain讓大家驚豔的羅莎舞團他們的舞作,或以狂暴的身體展現強大衝突張力,或以變形的身體幽默應對生命沉重話題,或以優美流動的身體探尋宇宙秩序自然不拘的跨界創作,讓比利時的舞蹈風景分外動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閱讀重新書寫 顯微鏡下的心靈解剖
身為比利時劇場前衛風潮的領頭人物,基.蓋西耶以安特衛普的東尼浩斯劇院為據點,邀請優秀藝術家合作,打造出內容深刻又觸動感官的劇場作品。他以多媒體錄像與文學改編劇場創造專屬語彙,透過文本與視覺交織衝擊的導演手法,創造表象和精神上的反差,由此深入不可見的心靈運動,提供觀眾再閱讀的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紅色暗房裡的記憶深淵之旅
改編自荷蘭作家楊恩.鮑威爾斯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沉沒的紅》以獨角戲形式,帶觀眾進入痛苦的回憶之旅。導演蓋西耶特地將舞台打造成一間暗房,回憶的紅光如同顯影劑,以沖洗照片的動作取代作家坐在桌前的書寫,過去的影像在黑暗中逐漸顯現、陳列,好比記憶從腦海深處慢慢浮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眾聲喧嘩 自由跨界
在洛華茲的作品中,戲劇、舞蹈、音樂、物件與多媒體等元素的交互運用,看似各自獨立,卻又彼此交融;多焦點的場面調度與敘事線條,眾聲喧嘩,宛如意識流般自由浮現。洛華茲說:「在劇場使用其他媒體是很危險,而且大多數對這些媒體都不太尊重。藉著將劇場只有一個核心的想法,改成根本沒有核心,而是有一系列的非核心,我在劇場中發現了自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尼德劇團導演
楊.洛華茲:劇場是創作者與觀眾進行能量交流的場域
享譽歐陸的劇場導演楊.洛華茲,將在十月帶著尼德劇團的知名作品《伊莎蓓拉的房間》首度造訪台灣,為台灣觀眾呈現一場觀照人類歷史的表演視覺饗宴!本刊編輯趁七月時採訪2013亞維儂藝術節之便,專訪了亦在亞維儂演出新作《七十六號市集》的楊.洛華茲,請他一談對藝術與劇場創作的種種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眸一瞬的百年孤寂
《伊莎蓓拉的房間》藉著一個九十歲的盲眼女人帶路,觀眾一路看到她曲折的一生,也回顧了廿世紀的發展史。舞台上的表演者同時身兼演員、舞者和歌手的角色,敘事由文本、語言、音樂、舞蹈交織而成,這些元素彼此沒有孰重孰輕的問題,極其平等且平均地散布在這個作品之中,並巧妙地產生連結和呼應,形成「反映事物的心靈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是一個「美」的戰場
「身體就像是一個神奇的顏料盒,一個實驗室,一個戰場。」精力旺盛的楊.法布爾,在「身體」這個主題之下、縱橫藝術各個領域,一以貫之地堅持他對身體與文明之間的探索、觸探道德規則的底線。光是舞台作品部分,從一九八○年至今一共創作了近五十個作品,並且這些作品也很難定義到底是戲劇?舞蹈?還是行動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越洋專訪比利時全才藝術家
楊.法布爾:我是美的守護者,總在保衛脆弱
跨足視覺、行為、寫作、導演及編舞等藝術領域,也是迄今唯一在世就獲邀在羅浮宮辦個展的藝術家楊.法布爾,終於要帶著他的舞台作品造訪台灣了,將在兩廳院「世界之窗 比利時系列」中呈現兩個作品《死亡練習曲》Preparatio mortis與《藥讓我活下去》Drugs kept me alive,讓我們看見滿腦子創意的他,對死亡與美的思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邀這位全才藝術家與讀者分享他的創作根源與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他者的身體獨舞
法布爾這次帶著《藥讓我活下去》和《死亡練習曲》訪台,都是獨角戲,前者與男舞者安東尼.赫西合作,後者與女舞者安娜貝兒.尚邦合作,兩者就像對照的二部曲,以身體探討死亡與存活。法布爾與個別舞者或演員合作的單人演出多到自成一個系列,他說:「當我們為某人編排一齣單人表演時,我們就回到了事物的基本面,任何一次呼吸、任何一個微小的器官都很重要。這像是在和某人做愛,又像是在做一尊雕像,在我的構想和他人的身體之間尋求親密的結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揭穿言語暴力 佈道大會下的身體狂亂
由比利時舞者暨編舞家莉絲貝.胡維茲與音樂家馬汀.凡.考文博格合作的《壞到底》,擷取美國以戲劇性風格著稱的電視佈道家吉米.施華格之演說片段,這樣的話語,在《壞到底》中被解構為受非理性驅動的狂躁能量,胡維茲在演說的背景音中俐落動作,卻終於錯亂失序,充滿能量的演出,也突顯了語言的暴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傳統民謠新潮又復古
拉羅伊與手風琴 音樂版圖無國界
拉羅伊不僅是目前比利時最受矚目的手風琴家,在手風琴音樂的創新上也無疑是個開路先鋒。他對歐陸各地傳統民謠音樂有著深厚的理解與感情,以不絕的創意將他從中得到的營養轉化為屬於自己新的音樂語言,帶給聽眾一次又一次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