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完全演劇 完全記錄
以日本劇場導演、劇作家平田織佐為記錄主體的紀錄片《完全演劇手冊》,用近六小時的篇幅,呈現一個日本劇場人的生活,有寫劇本、排戲、裝台、演出,也有行政工作、申請經費、發薪水、劇場經營等等。導演想田和弘企圖讓拍攝紀錄片成為最直接的觀察行為,平靜地讓眼前的事物呈現出它自己,因此,透過想田和弘的鏡頭,我們看見平田的舞台當中的「自然」,其實是最「人工的」。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奇幻交織 電影中的表演人生
金馬奇幻影展選了不少以奇幻元素為主的電影,其中不少奇幻元素都與表演藝術相關,可以一次滿足喜愛表演藝術與奇幻電影者。而同步在四月也有兩部與音樂相關的電影登上院線,一部鋪陳法國重量級音樂詩人甘斯伯的放浪人生,一部則透過絃樂四重奏探討人際之間的合作關係。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FLUXUS 讓藝術無所不在無所不是
一九六○年代的藝術思潮FLUXUS,主張藝術不是一件件的「作品」,而是生命的總和,藝術是藝術家實踐人生、鍛鍊自我觀照能力的記錄與軌跡,對後世藝術發展影響重大。高美館推出的「合而不流:FLUXUS五十周年紀念特展」,展出包括喬治.馬修納斯、白南準、約翰.凱吉等FLUXUS核心人物的相關史料,可說是台灣首次針對FLUXUS最完整呈現的一次特展。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剖析聲音入耳後的奇妙旅程
我們知道音樂讓人平靜或讓人激昂,但到底音高、音色、節奏、和弦、旋律是如何在人腦中引起連鎖作用,激起奇妙的情感反應?《迷戀音樂的腦》用不同於一般音樂理論書籍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音樂/聲音進入腦部後的奇妙旅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曾經,那些美好的年代——
因為科技的幫助,那些典範在夙昔的美好樂音,迄今依舊可以讓我們聆聽陶醉。鋼琴大師范.克萊本的錄音大全集,讓我們「聽」到他當年贏得柴科夫斯基大賽的錄音復刻,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逝世四十周年紀念錄音,讓我們聽到他演奏的德弗札克與艾爾加兩首重量級大提琴協奏曲。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驫舞劇場三位新銳編舞者
《男人與狗》 邁入三十前的人生回望
由陳武康、蘇威嘉領軍,標榜全男舞團的驫舞劇場,上半年由三位年屆而立的新銳編舞者黃詠懷、黃懷德、鄭皓接力「男人編跳」的風格,推出新作《男人與狗》,從「男人像狗、女人像貓」的既定印象延伸,結合即將卅歲的生活經驗與成年焦慮,呈現一段段舞蹈劇場即景。 舞作從三個人的獨舞展開,表現出各自的身體質地。黃詠懷時而流線、時而頓挫的動作,象徵對未來人生走向的猶豫。從數學系跨足習舞的鄭皓,透過仿如機器人以關節帶動的身體,反映原本習於運作腦袋的自己對運作身體的渴望和實驗。黃懷德和物件的共舞,是舞作中「狗與人」的意象最鮮明的,他的舞段充滿對童年與祖父母共度的回憶,搞笑也溫馨。 「男人與狗的共同點,是忠誠。」但,如何忠於自己?狗的難馴野性,某種程度也反射了人逃離現實圍困的渴望。《男人與狗》是三個大男孩走向卅歲人生分水嶺前的回望,回望孤單,回望無助,最終,回望帶來遁逃的小小快樂,而那樣的快樂,竟也成為支撐自己繼續前行的動力。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高雄春天藝術節—臺灣豫劇團《巾幗.華麗緣》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第三屆非關舞蹈藝術節
中生代自編自導自跳 各自詮釋「心動時刻」
有感於國內舞蹈工作者缺乏表演舞台與創作空間,8213肢體舞蹈劇場的孫梲泰自二○一○年起,固定舉辦小型舞蹈匯演,邀請中生代舞者、表演者呈現編創小品。名為「非關舞蹈」,希望藉由跨界表演工作者的參與,對舞蹈和表演的身體提出新概念和新詮釋。 今年,「非關舞蹈3」除了老班底曾參與蔡瑞月舞蹈社行動的詹天甄、曾與國內各舞團合作的舞者楊琇如、資深接觸即興表演者朱星朗外,也特邀三位「舞蹈異族」加入:香港舞者王廷琳、台灣少見的乾旦兆欣、義籍舞者Mauro Sacchi,以「心動時刻」為題,自編自導自跳的獨舞,呈現出中生代表演者的創作眼界、內在心象與身體風景。 其中,兆欣有感於觀眾往往好奇他不同性別的扮演多於京崑表演本身,以不妝扮、不粉墨登場的方式詮釋《牡丹亭》〈驚夢〉一折,挑戰舞台上的真實與幻象。Mauro Sacchi旅居台灣多年,重返睽違許久的故鄉義大利後,不禁質疑和想像:「家」,是義大利、台灣、一棟房子、或是一個身體?而我們又該如何「回家」?詹天甄、楊琇如、朱星朗的作品,則挖掘個人內在,透過身體形於外,展現自己或強韌、或迷惘的心性。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TCO「臺北.臺灣.世界」
當代台灣國樂呈現中西樂交融,北市國策劃大型曲目:雙團、雙協奏、雙創作的創意構想,鍾耀光擔任全場指揮,揮動舞台上三百多人樂器與人聲,企圖挑戰 國家音樂廳中西交融的音樂爆發力極限。取材台灣音樂風格為題:「臺北」為創作構思,懷抱原住民歌謠、南管等,結合中、西兩大團樂隊,發表兩首委託創 作,TCO「臺北.臺灣.世界」,肯定是本月國樂首選場次。 運用傳統民族樂器音色,結合西樂演奏技法,四首大型曲目,從頭到尾兩團 一百多人在台上演出。終曲壓軸再加上兩百人合唱團,鍾耀光新作《臺北六部曲》,由黃光男(前臺灣藝術大學校長)作詞,世界首演作為本場策展引爆點,意圖測 試音樂廳音響效果的極限。富有台灣音樂的特性,邁向國際進軍,年度大製作,除了這場大型音樂會,已別無選擇。
-
音樂新訊 NSO「蒼穹天河」
赫比希揮動魔杖 布魯克納《第五交響曲》莊嚴降臨
二○○九年,赫比希在舞台上指揮國家交響樂團,上演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優美的旋律來到第三樂章時,廳內突然傳出不尋常的聲響,那不是外在竄進的聲音,而是地震。建築相互擠壓吱嘎作響,伴著座位上下的晃動,不少人因為心驚而分神,但團員篤定的神情及指揮的掌控得宜,給了觀眾安定的情緒,確信這音樂將繼續走下去。最終,音樂家們以專業結束了這段意外插曲,精采的演出更成為許多觀眾此生難忘的經驗。 作曲家布魯克納和同期的華格納、馬勒雖可說是站在同一條陣線上,但作品的特性卻迥然不同。由於他的創作模式有一定的起頭、節奏、休止和模進,欣賞他的樂迷並不多,但只要敞開心胸接受,必能徜徉在他規模宏大的交響天地。虔誠的布魯克納將音樂視為上天的神諭,他的責任就是創作,因此他的交響曲從來都埋著純淨與莊嚴。《第五交響曲》更是如此,樂曲從靜謐的絃樂撥奏開始、經過令人聞之動容的慢板樂章,直到最後賦格的磅礡氣勢收尾。一場八十多分鐘的洗滌和淬煉,就是一種探究的過程,而循著聲音的軌跡,最後終獲得寧靜與無瑕的感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春之祭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兩個月 夜晚降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內,霓裳羽衣,冠蓋雲集 觀眾席裡,人們好整以暇地談論 不知這個狄亞格列夫、舞蹈之神尼金斯基、斯特拉溫斯基合作 名喚《春之祭》的作品,會端出怎樣的驚喜以饗觀眾? 巴松管悠悠劃破寧靜 豈知這道寧靜只是序曲 古怪的旋律聲響敲醒安逸的觀眾 台上違反芭蕾美感的舞蹈動作更令他們惱火 噓聲、唾罵、互毆台下的躁動呼應著樂曲轟然的節奏 誰能料到,這場暴動將在日後成為《春之祭》傳奇的最佳註記? 經歷兩次席捲世界的大戰 革命性的《春之祭》儼然也註解了廿世紀初的人類歷史 尼金斯基後,這支有如轟炸機投射聽覺的樂曲 已成為全世界的編舞家挑戰自我重要標的 碧娜.鮑許、瑪莎.葛蘭姆、莫里斯.貝嘉、保羅.泰勒、安哲林.普雷祖卡、林懷民、黎海寧、劉鳳學、張曉雄、姚淑芬、沈偉 《春之祭》的現代舞版本不計其數,不同詮釋各自擅場 今年,這個將表演藝術推向歷史新頁、至今毫不褪色的作品滿百歲 世界各國不約而同推出《春之祭》祭的經典或新詮 台灣除了三月份碧娜.鮑許來台演出的《春之祭》外 劉鳳學也將於秋天把這場祭典再度搬上舞台 無論是瞻仰經典,思索藝術如何顛覆革新 你都沒有錯過這場百年祭禮的理由 請跟著我們進入這場春天的紙上獻祭!
-
企畫特輯 Special 專訪臺灣國樂團新任首席客席指揮
閻惠昌 演繹本土精神 開展國際視野
知名指揮家閻惠昌,去年底首肯接任國立臺灣國樂團(NCO)首席客席指揮,讓指揮一職懸缺多時的團隊如吃定心丸,並對未來充滿期待!閻惠昌與NCO結緣多年,合作頻密,他表示,樂團的名字就代表了它的定位,未來他也將帶領樂團努力呈現「台灣的聲音」,更期待在培養作曲家及指揮家方面,樂團能著力更多。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科技到人文 讓藝文與企業雙贏
在董事長施振榮的理念推動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動了藝企合作的「藝集棒」專案,號召國內十四家企業共同響應捐助成立,該計畫設計了各項服務來爭取企業界的福委會預算、帶藝文進入企業。去年底該專案推動了「藝文尾牙秀」,有十數家企業大力響應,讓員工體驗不一樣的尾牙活動!
-
企畫特輯 Special
ARTalks,藝術與誰Talk?
台灣重要的民間藝文獎項台新藝術獎,在跨越了具歷史意義的十周年後,為了回應當代藝術的跨越疆界趨勢,新的台新獎將打破以往的分類觀念,在評審機制上做出重大變革。除了取消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分類,並提高總獎額達到新台幣三百五十萬元外,新的台新獎亦強化了「藝術社會參與性」的評審標準,並建立了台新藝術獎專屬網站ARTalks,作為藝術生產者、七位提名觀察人與社會大眾互動的平台,期望透過專責提名觀察人觀點的公開、跨域對話,與大眾交流互動,將評選的過程做最大程度的公開透明。 本次座談會除為台新獎新制與ARTalks網站的正式發表外,並邀請五位提名觀察人表達其參與的立場及期許,並接受各界提問。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碧娜.鮑許與《春之祭》
要不是本期專題,我們不會發現,碧娜.鮑許與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冥冥中命運相繫。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由斯特拉溫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狄亞格列夫率領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芭蕾舞劇《春之祭》,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首演。不同於傳統芭蕾舞劇音樂的悅耳和諧、旋律優美,《春之祭》複雜而大膽獨創的節奏、狂野而原始的不協和音,不斷挑戰當時聽眾的聽覺感受。這部完全擺脫印象派與浪漫主義,離經叛道的大膽作品,讓當晚的演出發生一件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音樂廳暴動,覺得音樂吵鬧刺耳又野蠻的現場觀眾大喊:「快停下來、不要演了!」甚至有些觀眾還打起群架、對台上扔東西,到最後必須藉助鎮暴警察進入廳堂內來控制秩序。而據說,斯特拉溫斯基則乘機悄悄地從後台窗戶溜走,連媒體都指稱當晚演出並非「春之祭」,而是「春之殺戮」(Le Massacre du Printemps)。 《春之祭》的首演雖然引起極大騷動,但如今看來,它卻開啟了現代樂派的革命性風格。斯特拉溫斯基刻意強化樂曲中的音響效果與音樂的節奏性,讓音樂中難以預測、衝突、如脫繮野馬般的表現力,以極具挑釁與暴力的手法,召喚出人們內心原始的恐懼。《春之祭》不僅是指揮家和管絃樂團心動又心悸的挑戰,其狂野不羈的音樂性也是現代編舞家爭相駕馭的樂章。繼尼金斯基後,世界各地許多知名編舞家前仆後繼以此曲為靈感創作,其中最知名的版本,當出自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之手。 一如《春之祭》改變了音樂的傳統思維,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也從根本顛覆了表演與身體的美學觀點。然而她的革命性創造,並不是一開始就為大眾所擁抱。她的舞作,以戰敗後的德國為背景,在批判與戲劇性的基礎之上,加入年輕時赴紐約兩年親見「偶發藝術」以身體行動呈現藝術理念,乃至極限主義舞蹈中同一舞句的反覆變奏,以及歐洲長年人文素養的支撐,與她在福克旺舞蹈學校的訓練和烏帕塔舞團的演出經驗,發展出全新的表演藝術形式與內涵。她讓舞蹈不單純是舞蹈,甚至成為表達內心情感、慾望的肢體橋梁。她的作品傳達了許多人類拒絕知道的事情,太過暴力,太過赤裸,太過強烈,讓許多觀眾受不了,有人憤怒離席,有人吐口水,甚至被德國駐印度外交官貶為有損國家顏面。 時至今日,碧娜.鮑許的大師地位早已備受推崇,她的影響不僅在舞蹈圈,甚至擴及整個表演藝術界。雖然大師已經殞落,但她生前領
-
專欄 Columns
自我臨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謝謝《易經》裡這句老話,不息。那些令我如此痛苦的我,既是我也不是我,就像三歲時候的照片,既是我也不是我,是我,因為那不是別人的照片,不是我,因為我已經不是那個樣子了,就像蛇的蛻皮,蟬的脫殼,它只是建立在我的痛苦上面的紀念碑。
-
專欄 Columns
直覺萬歲
我們的意識與直覺不斷地交相運作,讓我們得以正常過日。在直覺的天地裡,感官都是打開的,不只是看得到,聽得到,連呼吸也可以聞得到,皮膚可以接收得到,然後直覺就像樹上自己掉下來的果子,隨手可撿。你問這是怎麼來的,沒人可以回答。
-
專欄 Columns
小心,「拜爾」就在你身邊!
終於,有個人忍不住,說:「拜爾啊~就是拜爾啊!怎麼可能有人不知道什麼是拜爾!?」當我解釋,我從來沒有聽過『拜爾』時,他們用了更不可置信的眼神打量我,這種感覺,就好像一群德國納粹發現有個美國間諜一樣。就像在說,怎麼有人信誓旦旦自稱是美國來的鋼琴博士,但是卻完全不知道這種最基本的鋼琴教材?
-
專欄 Columns
分
比較一下這兩組詞彙:「內在、靈魂、內容」vs.「外在、身體、形式」,會不會覺得前者比較有深度、純淨、紮實、浪漫,後者比較表面、骯髒、輕浮、無趣。這是語言二分後生產的「感覺」,難道強調身體鍛鍊和外在節奏就失去靈魂和內在情感?難道自以為有強烈動人的內在,就可以在台上把身體晾在那裡?
-
紐約
舞台展露六塊肌 男星也「為劇情犧牲」?
在百老匯與外百老匯,忽然同時掀起「男色」風,不少舞台劇男星在劇中裸身上陣,露出一身波浪起伏的六塊肌,說是商業考量雖通,但就劇情來看,也是角色設定需要,並非「無的一脫」。不過現代健美標準更嚴苛,現在男星要在舞台上一脫驚世,可不像保羅.紐曼當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