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鴻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眼中的《一一》
有一就有二
當NJ在日本與舊情人敘舊時,婷婷也在台北與胖子約會。片中特別藉雙方對話突顯出,同一時間在台北是9點,而日本是10點。時間有差,但主旋律一致,曲式由散到聚到散,不同時、空的複疊,自成一首賦格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重度樂迷的爵士風景
在爵士裡,他們聽到自己;因為喜歡爵士,他們的生活變得有些不一樣。透過爵士研究者、劇場導演、音響公司負責人、歌手/廣播電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記憶與感觸,讓我們一窺爵士的迷人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即時影像、新聞時尚 讓觀眾也「瘋狂」
歌劇走到現在,也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與現下的觀眾對話!即時影像、流行文化、服裝時尚、社會新聞、當代文本林林種種皆能入戲,甚至「聲音」也必須推翻窠臼,不只是管絃或人聲,還得開發獨特的聲響,打造非凡的聽覺混搭與混融,是當代歌劇牽起當代觀眾之手的必然途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歌劇放大鏡下 當代歷史說了什麼?
去年十月下旬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的《克林霍夫之死》,是描寫一九八五年義大利油輪遭到四名巴解成員綁架、並殺害一名美籍猶太旅客的歌劇,該劇一九九一年就首演,卻在這次重製演出引爆爭議,引來猶太團體撻伐,連前任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也來抗議。但這真的是一齣「反猶太」歌劇嗎?在《戰馬》導演湯姆.莫里斯的詮釋下,劇中對暴力的分析、以及對暴力的譴責,雙軌並陳,事實上是對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雙方的全面透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犀利詮釋 老劇本煥發新生命
甫在國家兩廳院的下檔的《奧賽羅》,獲得台灣觀眾的一致好評,是否讓您有意猶未盡之感?其實歐陸當紅導演凡.霍夫今年行程滿檔,秋天他在紐約亦有兩檔精采製作《婚姻場景》與《美國天使》,正好反映出其創作取材的另兩個面向:當代劇本及電影改編。前者取自柏格曼的電影劇本,將一則略嫌冗長的情感記錄,轉化成當前社會眾生的殊相與共相,是一次令人驚喜的新詮。後者則是完全空台,演員火力全開的表演,讓原著精采的辯證與諷刺,在連珠砲的壓縮下,被撲面而來的情感所取代。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你的墳上起舞
創意十足、屬性年輕的「布魯克林BEAT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三屆,其中賣座的節目《越界》是一個獨特的環境劇場製作,選在當地的「綠樹墓園」演出,帶領觀眾在此中探險。除了有導遊介紹墓園中與表演藝術相關的「住戶」,還有如舞踏的塗白舞者扭動掙扎、著十九世紀服裝的演員如鬼彈跳、法式白丑的傷心情事,最後收束在地下墓穴中的佛朗明哥歌舞,彷彿歌詠著生之悲愴、死之蒼涼。
-
演出評論 Review
顧小失大的歌劇新詮《莎樂美》
導演最大膽的一筆,落在結尾的五秒鐘。當國王喊出「殺了這個女人!」取代莎樂美之死的,卻是莎樂美突然拔槍將國王射殺,而黑落狄雅在上方高舉雙手,士兵們向她致敬母親的地位被抬高,回應聖經原始故事:莎樂美本來就是接受母親指使而行動。但是這層關係之前既無篇幅鋪排,突然高舉兩位女性的勝利,而軍方又毫無猶疑立即支持王后奪權,這一切顯得勉強而欠缺說服力。
-
焦點專題 Focus
政治永不缺席
從解嚴前後的一九八○年代起,台灣的劇場就瀰漫著批判政治與社會的聲音,甚至達到「遍地開花」的狀態,不管是小劇場或大劇場。後來雖因社會開放而使劇場的政治批判風潮稍歇,但創作者的自省也顯現在創作之中。隨著近期公民運動再起,以政治觀點思索社會議題的劇場氛圍也似乎開始重新復甦。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慢島劇團《鐵工廠》
貧富差距讓人不能無感的年代,讓人不禁想起從前被灌輸的「只要努力向上就能擺脫貧困」的美夢。事實上,階級差異從未消除。正如馬克思說的:「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係和對他們的剝削。」那麼,在最後的共產國度(中國)也轉型成剝削勞工不遺餘力的資本主義大國,勞工藝術的捲土重來,也是時機到了! 十月份,臺北詩歌節邀請了中國打工詩人代表鄭小瓊來訪交流;台灣自製的勞工音樂劇,也將在桃園展演中心登場。桃園的工廠特多,帳篷劇主力導演林欣怡+北藝大畢業的編劇陳雅柔,藉此為背景,以慢島劇團擅長的黑色喜劇與輕快的混搭歌舞,反映工傷、勞資爭議、移工、逃跑外勞、親子關係等議題。賴佩霞加上拷秋勤樂團范姜擔綱,還有陳世興譜曲。〈我不想做貧窮年輕人〉一唱,恐怕大家都要飆淚了。我想看看屬於這個世代的嘻哈反抗術!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雲門舞集2 「春鬥2013 搞不定」
雲2和驫舞,確是觀測新生代編舞動向的兩座風力站。 雲2今年端出這幾年積極栽培的三位編舞家、四支舞,都有讓我期待的焦點。 布拉瑞揚走出過往拿手的莊嚴凝重,這兩年不斷嘗試和年輕舞者的活潑性情激盪,這次竟還要和舞者臨場即興互動。黃翊的兩支舞分別拿探戈和手語做素材,雖然在 當代舞蹈中不算創新,但和他之前與服裝和科技影像對話的脈絡,都可看出突破傳統思維的企圖。而鄭宗龍則是紐約駐村後返國交出的新成績單英文題目的Blue Hour和中文《一個藍色的地方》一個指時間、一個指空間,就當是文字遊戲吧,卻也暗含他在失語處境下的誤讀、誤解、錯位所迸發的靈感。和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同一檔期演出,剛好可以讓我們看看卅年距離,今日舞蹈走到了哪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黃翊.胡鑑《雙黃線》
黃翊和周書毅、鄭宗龍可說是台灣舞蹈界最亮眼的後起之秀。黃翊尤其以對於影像和科技的大膽探測,一再創下佳績。只是,愈為概念先行,跳什麼、怎麼跳,卻似 乎愈來愈不重要了。這一次他「返璞歸真」,以「不插電」的方式逆向操作,只用一架鋼琴、一桌日用品、兩位舞者與一位音樂家,完成一支完整舞作。這種反省精 神再度帶來驚喜。沒錯,對於逐漸崛起的創作者,累積風格辨識度尚且不及,何來反省的時間?黃翊的新作,證明我們對他可以有更高的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歌劇「藝」視野
歌劇,到底要用耳朵聽,還是用眼睛看? 歌劇製作,劇場元素只為了音樂而服務? 歌劇歷史長達四百多年,十九世紀末,受到華格納提倡「總體劇場」的影響,歌劇成為現代劇場導演大展身手的舞台。廿世紀劇場赫赫有名的大師級導演,不約而同地跨足歌劇製作,為新一代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形式。 當代歌劇的舞台演出,長久以來一直有正反兩面的論戰:反對者宣稱,過度強調戲劇與視覺效果,損及了音樂本身;贊同者認為,音樂與劇場元素的充分融合,相輔相成。 在這波歌劇革命的新浪潮中,歌劇到底產生了哪些質變?當現代劇場遇上古典歌劇,作品如何被賦予迥異於過去的觀點與解讀?除了視覺的加乘之外,當代導演面對經典歌劇,又有何詮釋策略? 彼得.布魯克執導莫札特的《魔笛》即將在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本刊帶你一起挖掘,歌劇何以為劇場的極致範例,所有元素都極其劇場化,比劇場還劇場的「超級劇場」(mega theatre, hyper-theatre)!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古董大改裝 與當下時空對話
費森斯坦以降,許多導演企圖從現代角度檢驗歌劇演出,尋找一種與音樂之美與力相互匹配的表演形式;也有許多導演努力將傳統劇目和現實生活連結。在他們手中,古典世界不再只是懸空的心靈居所,而能夠幫助我們從中找到與時代的對位關係。歌劇在廿世紀吸引了更普及的觀眾,遠勝其前兩個世紀的創作全盛時期,這正是現代歌劇演出不斷求變求全的成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獄或天堂? 全看你怎麼玩!
面對限制重重的歌劇,導演可說是又愛又恨,歌手演員不好用,還要跟指揮「左右共治」,在此中如何揮灑創意,就看導演的想像與功力。不過,樂於接受挑戰的當代導演不少,更有各種奇妙策略執導出精采製作,無論是去蕪存菁的簡化、或是走表現主義的誇張,也都能在歌劇濃烈元素的基礎上,得到發揮的空間。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台灣海筆子《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
繼櫻井大造《蝕月譚─東亞絕望工廠傳奇》整整一年後,台灣海筆子又回來了!這頂帳篷的旅程一直在持續,這回由台灣海筆子成員到日本排練,巡迴日本東 北地震災區演出給福島受難者觀賞,如今又巡回了台灣,到新店的溪洲部落演出。奇怪的劇名中,聲稱「泛YAPONIA」是一塊一邊保持平衡,一邊掙扎的土 地,連結了日本災區與台灣都市原住民的離散聚落。 活力飽滿、火花四射的帳篷劇,招數五花八門、題材卻深深扣住土地與底層民眾,聞得到真實的汗水與心的熱度。劇情混合了現實社會議題與神話典故、歷史人物,以不可思議的邏輯串連在一起,組成了介乎夢與真實之間的奇妙劇場,這就是不能不看的海筆子。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與城市相遇 關於「真人實境」的學習
由阿根廷導演Lola Arias與德國導演Stefan Kaegi共同策劃的《平行城市》演出計畫,邀請來自各國的八位藝術家在包括旅館、圖書館、工廠、法院、購物中心、車站、住家、大樓屋頂等空間創作演出。目前已到過布宜諾斯艾利斯、華沙、蘇黎世。在不同城市,這些創作者都是與當地表演者合作,在同一概念下發展出不同的作品,其中多數表演者都是在人生中第一次參與表演。換言之,這是一種如假包換的「真人實境秀」。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進念.二十面體《夜奔》
說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對港台卅年來的現代劇場影響深遠,絕不為過。他們除了戲劇上的多種實驗路向,更積極參與文化政策,扮演反對者、干預者的角色。 近年來,進念主要演出包括政治批判劇場、巨星演唱會,還有以傳統戲曲為根柢的實驗表演,令人隔岸豔羨。這次的《夜奔》便是後者的終結篇,從香港藝術節、上 海世博、一路演到了台灣。主演的是江蘇崑劇院院長柯軍和他的年輕學生楊陽,這就先保證了技藝的品質。但榮念曾是不甘心只在戲劇框架內做實驗的。林沖反叛不 義的體制,奔向另一個體制,在榮念曾手裡必能處理成絕佳的政治與個人生命隱喻。 榮念曾善於提問,有時由於太善於提問了,反而觀眾只 記得排山倒海而來的問題,而忘了去想答案。不過,或許正由於他旨在提問,所以沒有那種讓傳統和現代搓湯圓聯誼的美滿假象。和台灣盛行的戲曲改革迥異,這齣 戲的目的絕不是(或絕不只是)傳統戲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舞台上以清唱或現代服裝反襯出的崑曲美感,在所有聲音、空間、文本交互錯位作用下,可以產生複雜 的感知輻射。元素精簡,卻意韻複雜,這也是愈來愈好大喜功的台灣劇場可以思索借鏡的。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朵茶花 四味芬芳
法國文豪小仲馬的經典小說《茶花女》,其實出自作者個人的親身經歷,書中描繪的社會現實與愛情波折,充滿戲劇張力,所以不止小仲馬本人曾改編成舞台劇演出,後來更有威爾第的歌劇改編留芳後世。而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的新編版本又與之前的小說、舞台劇與歌劇有什麼不同的詮釋手法?本文將從小說到最新版本逐一分析。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綠光劇團《清明時節》、伊凡.費雪&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
鄭清文的小說雖然往往是通俗情節、寫實外觀,但最精采的,其實是人物的內在波濤。例如〈清明時節〉,丈夫的兩個女人上山掃墓的兩種心路,一前一後,巧妙極了。〈苦瓜〉寫的也是外遇,戲劇性較濃烈,還有法庭戲,但最吸引人的也是妻子的內心戲。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改編電影的浪潮中,鄭清文竟被忽略,就知道他的小說不是那麼容易用影像呈現出高度的。 吳念真在推展《人間條件》之餘,以他累積的劇場能量,活化前輩的小說瑰寶,值得感佩。他如何將鄭清文拿手的內在經驗具體呈現在劇場中,也讓我十分期待。在新生代導演沈迷新科技與跨領域時,以紮實的人情世故成就的劇場,更顯可貴。 十年前皇冠曾製作五位小劇場導演的「台灣文學劇場」,南風劇團這兩年也改編了葉石濤的《簡先生》。不過這次綠光的演出更具規模,若能誘引起新一波熱潮,讓更多人一讀鄭清文,善莫大焉。 文字|鴻鴻 詩人、電影暨劇場導演 不要迷信什麼世界排名第九的樂團,也無須執著於誰是匈牙利音樂代言人,單純從音樂角度來期待這場演出,就足以令人興奮。這不僅是國際級的名家表演,也可視為一場進階級的音樂饗宴(終於不只有德奧曲目了)。伊凡.費雪與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在這次亞洲巡迴所排出的巴爾托克《羅馬尼亞舞曲》和《管絃樂協奏曲》,前者是短小精悍、暢意酣然的民族組曲,後者則是窺探這位偉大匈牙利作曲家的最親民經典。 但是,音樂會若如果沒有話題性,還是不足以吸引觀眾。我很好奇指揮家費雪如何在不到三十年時光,便把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提升到頂尖的地位?而且通常冠上「節慶」字樣的樂團,多是臨時湊齊的編制,費雪與BPO是怎樣創造出所謂的「匈牙利傳奇」?再憑這一點,就該親臨現場目睹兼耳聞。而加上正在國際樂壇炙手可熱的克羅埃西亞鋼琴家拉錫克,合作演出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是這場音樂會「附贈」的驚喜。 如果有一朝,台灣也有像費雪所規劃的「驚喜音樂會」這般,事先不公布演出曲目便能賣出滿座,那我們的音樂欣賞水準也將讓人驚喜了! 文字|林伯杰 金革唱片研展企劃處協理
-
紙上讀劇 Playwright & Reader 《窗明几淨》劇作家
莎拉.茹爾 讓電梯下雨的奇想高手
莎拉.茹爾今年卅六歲,生於伊利諾州,現居紐約。二○○四年的《窗明几淨》讓她聲名大噪,從外百老匯逐步邁向百老匯,在美國的商業劇場界算是新生代,雖然尚未得到幾個品味保守的戲劇大獎(幾度在普立茲和東尼獎的決選名單上徘徊),然而已受到評論愛戴與國際矚目,被視為美國新生代劇作家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