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吳思鋒

小劇場工作者、澳門《劇場.閱讀》副主編

發表文章 52 篇
  • 許斌說,他在排練場看見的是「生活」,是每個人的「生命狀態」。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鏡頭之下 劇場無所不在

    一幀幀粗樸的黑白排練現場照片,讓戲背後的戲,呼之欲出這就是資深表演藝術攝影師許斌的功力。相較於台前的光鮮亮麗,許斌看到的是更多背後的故事,他說:「一般拍劇照求的是美,要好看;排練場的影像,求的是三個真真誠、真情、真實。」透過鏡頭,他在排練場看見的是「生活」,是每個人的「生命狀態」,這是觀眾看演出時無法看見的。

    文字|吳思鋒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焦點專題 Focus 服貿協議,加速花蓮觀光劇場開發?

    原民文化只是包裝? 政商虎視眈眈

    回頭來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台灣以合資、合夥形式設立劇場、音樂廳演出場所的經營單位。大陸服務提供者總持股比例須低於50%,不具控制力」一項,除去可能引發種種審查效應之外,還必須把它跟服貿協議內對於金融業、旅行業等等的開放程度進行統整性的了解、比較,對照各縣市產業政策的規劃,才能看出「蓋(經營)一座劇場」更具擴散性的影響。

    文字|吳思鋒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克隆極樂》發想自赫胥黎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步行看戲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藝術節

    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將於五月二日至六月八日舉行,澳門本土及國際藝術家與團體,帶來卅一項精采的表演節目,加上延伸活動超過兩百場的展演活動,音樂、舞蹈、戲劇、兒童劇場、展覽任君選擇。不妨規劃一趟澳門步行看戲之旅,享受一下「整座城市,都是我的藝術節」。

    文字|吳思鋒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Theatre APP」搭起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企畫特輯 Special 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表演臺灣彙編」出版及「@Theatre APP」

    攀登雲端 搭建劇場與觀眾的橋梁

    二○○八年全球金融風暴重創全世界,各國藝術補助遭受空間壓縮。二○一○年,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在「刪減藝術補助」、「創意產業升級」和「經濟加值」的話語混亂中,登台亮相。面對這樣的混亂困境,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意圖以「破殼育成」突圍。除了推出以「臺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eti-tw.com)典藏為基礎的雲端出版計畫「表演臺灣彙編」,進而發表推動表演藝術閱讀文化的「@Theatre APP」,串連表演藝術與觀眾間的距離。

    文字|吳思鋒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 雲門舞集在池上稻田間演出《稻禾意象/雲門選粹》,當天天候不佳,仍有近兩千名觀眾來到池上一睹雲門演出。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4: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創作腳踏泥土 尋索「心的距離」

    「回歸土地人文」是今年表演藝術創作者一個顯見的脈絡:或踏足城市中衰敝角落,探索社區故事;或回返原鄉,以舞呈現謝天祭典;或整團帶到田中央,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蹲點,最後與族人以當地傳說發展出創作;而城市藝術節如台南、淡水,則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這些走出劇院的表演,於創作者而言是主動尋找安守位置與「心」的距離,而「在地化」的演出發展固然可喜,但如何在「觀光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化中,不失文化底蘊,則是必須慎思之處。

    文字|吳思鋒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溫吉興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小劇場學校」創辦人

    溫吉興 把從劇場體會到的給出去

    一九九○年代時,他是台灣前衛小劇場團體「臨界點劇象錄」的主力成員,與傳奇導演田啟元一起創作,也在田啟元因病過世後,撐起劇團繼續走下去。曾經離開劇場,溫吉興再回來則是與昔日臨界點老友一起創立了「小劇場學校」,讓想學習的演員有地方去「學」,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

    文字|吳思鋒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同黨劇團「當代經典讀劇節」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推廣練功都好 「累積」還需努力

    關心劇場活動的讀者應會發現,今年的「讀劇」活動特別多。這樣一種「排練中」型態的展演,從各主辦單位的舉辦內容來看,向外推廣或對內練功的目的都有,當然在表演功力與戲劇環境素養的灌注上都有助益,但深入來看,是否也反映了整體環境的匱乏?需要「用力」累積的,還有更多

    文字|吳思鋒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Pu'ing.找路》以尋根為主旨,描述一位原民青年回鄉追尋傳統,與歷史、神話相遇的旅程。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現代化衝擊下 他們以舞步尋根

    原舞者年度製作《Pu'ing.找路》以一位泰雅族青年為主角,描述他經歷現代化衝擊後回鄉尋找傳統文化的旅程,因此,他的「現實」匱乏有了出口,也與「神話」與「歷史」相遇。此劇由編舞家布拉瑞揚執導,面對非經現代舞訓練的表演者,布拉瑞揚嘗試增加身體與身體的接觸去讓表演者轉化、變換出不同動作,與過去原舞者從傳統出發的歌舞相比,「歌」還在,但「舞」已有相當的改變。

    文字|吳思鋒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王墨林改編尤金.奧尼爾晚期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是本屆澳門藝術節的重頭戲。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差異共振的劇場旅程

    此次澳門藝術節中「台」味濃厚,不是台灣表演團隊應邀呈現在台灣的製作,而是邀請台灣導演與演員,與在地劇場工作者合作,共同鋪展一場互相撞擊激盪的劇場之旅。包含王墨林與澳門演員的《長夜漫漫路迢迢》,高俊耀、鄭尹真、王肇陽參與的《大世界娛樂場》與馬汀尼執導澳門青年劇團的莎劇《冬天的故事》,這樣的過程,為兩地劇場工作者帶來怎樣的體驗與思索,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文字|吳思鋒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婆娑舞集2012年作品《我在街角拉著巴哈》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破浪落土起大幕 後花園的劇場園丁們

    在台北討論藝文團隊生存問題的場域,總是讓其他區域的藝術工作者感覺「跑錯地方」,因為台北之外的文化生態,實在是差距太大了!這次我們將焦點轉到位於東岸的花蓮,這裡除了有美麗自然風光與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外,也有愛好現代劇場藝術的團隊在此扎根,雖然不多,但也以多樣形式推廣藝術、發表創作,為後山打造豐富的藝術風景。

    文字|吳思鋒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ROT後的華山園區,原本充滿野性的空間,就也被規馴化了,園區原本獨有的氣味就消散了。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九:文化創意園區持續發展ROT

    產業想像下的園區經營 逐漸喪失的藝術活力

    跟隨台北華山的ROT模式,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在去年底在新團隊的經營下重新開張;而台北市的松山文創園區自去年起到今年,也成為許多表演團隊與策展單位的場地選擇。「文創園區」概念的形塑,無非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下,對老空間的再生運用,而其中原本可以提供藝術實驗的場域特性,卻也在這樣的空間規馴化下,漸失活力。

    文字|吳思鋒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邁入新階段,讓花蓮藝文更添蓬勃活力。圖為在該地舉辦的「原聲音樂節」,集結音樂的創意與力量,吸引許多民眾參加。(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洄瀾起「藝」 尋找表演藝術的趣味

    自即日起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開的「藝享天開花蓮101表演藝術節」,由國光劇團策劃執行,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團體到花蓮發表創作,一方面徵選花蓮的表演團體共同參與,策劃的思考是以發揮表演藝術的想像力,讓表演藝術環境更加茁壯,具有持續力的心意;兼具展演觀賞、青年創作者培力、親子共賞等面向。

    文字|吳思鋒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上一頁123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