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墨林改編尤金.奧尼爾晚期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是本屆澳門藝術節的重頭戲。(許斌 攝)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差異共振的劇場旅程

澳門藝術節中的台灣澳門跨地域製作

此次澳門藝術節中「台」味濃厚,不是台灣表演團隊應邀呈現在台灣的製作,而是邀請台灣導演與演員,與在地劇場工作者合作,共同鋪展一場互相撞擊激盪的劇場之旅。包含王墨林與澳門演員的《長夜漫漫路迢迢》,高俊耀、鄭尹真、王肇陽參與的《大世界娛樂場》與馬汀尼執導澳門青年劇團的莎劇《冬天的故事》,這樣的過程,為兩地劇場工作者帶來怎樣的體驗與思索,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此次澳門藝術節中「台」味濃厚,不是台灣表演團隊應邀呈現在台灣的製作,而是邀請台灣導演與演員,與在地劇場工作者合作,共同鋪展一場互相撞擊激盪的劇場之旅。包含王墨林與澳門演員的《長夜漫漫路迢迢》,高俊耀、鄭尹真、王肇陽參與的《大世界娛樂場》與馬汀尼執導澳門青年劇團的莎劇《冬天的故事》,這樣的過程,為兩地劇場工作者帶來怎樣的體驗與思索,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甫於六月二日閉幕的澳門藝術節,時間跨度長達一個月,應是歷屆之最,而台灣導演在本屆的曝光率,以及被重視的程度,亦應記上一筆,作為台灣劇場跨地域製作的一項記錄。而且很巧的,這三齣戲竟然都在同週上演。當週,不少台、港、澳門本地劇評人紛至,觀賞與評論,不經意間隱隱拋射華文劇場世界的小小縮影。

深層的劇場文化交流

王墨林改編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晚期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是本屆澳門藝術節的重頭戲,由文化局委託身體氣象館製作,並且公開徵選五位澳門演員與一位香港演員參與演出,舞台美術與影像設計亦由澳門劇場工作者擔任,使得本劇除了重新詮釋經典劇作的創作意義以外,更進一步落實跨地域製作的深層文化交流。

澳門藝術團體「足跡」的《大世界娛樂場》,邀請馬華在台劇場工作者高俊耀擔任編導,聯手獻上書寫澳門博奕產業的盛世危言之作。細數《大世界娛樂場》的台灣劇場參與者,還需列上演員鄭尹真、王肇陽,舞台設計吳修和、聲音設計黃大旺、張又升(旃陀羅公社)。而高俊耀並非首度獲邀,早從二○一○年開始,他即赴澳門演出過《忿怒》、《死亡紀事》(2010、2011澳門城市藝穗節)、主持過「劇本創作坊」、「waking up身體探索與展現——身體訓練工作坊」等活動。

澳門青年劇團初生之犢不畏虎,於本屆藝術節挑戰莎劇《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這一個二○○九年才成立、附屬於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劇團十分年輕,主要成員為演藝學院師生。澳門演藝學院校長李宇樑於場刊中說到:「澳門較少上演足版而又靠近原著的莎士比亞名劇,澳門市民在觀賞原版莎劇的機會也不多,因此,澳門青年劇團早有打算為澳門觀眾介紹由本地製作的莎劇。」去年即受邀至澳門演藝學院主持大師班,對莎劇固有鑽研與豐富導演經驗的馬汀尼教授,便順理成章地接下本次莎劇的導演。馬汀尼亦將這部澳門版《冬天的故事》,改換原作中的場景為伊比利亞(la Península Ibérica)與澳門,並由莎翁寫作此劇的西方時間軸,轉置為(約莫同時期)東方的明末清初,因此更添一份澳門味道。

跨文化的激盪體驗

前述提及的這三組團體,其實早在本屆藝術節之前,便已有意開展台澳合作的劇場途徑:身體氣象館與澳門石頭公社、牛房倉庫的來往聯繫,近期便是藉由王墨林於二○一一年編導的《黑洞3》,串連雙城劇場基地(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澳門牛房倉庫),澳門演員張楚誠也是演員之一;澳門足跡二○一一年及一二年劇場作品《漂流者之屋》、《咖哩骨遊記》皆邀請再拒劇團黃思農出任音樂設計,林人中亦有參與後者的演出;至於澳門青年劇團,二○一一年即已邀請姚坤君執導百老匯喜劇《憎死哈姆雷特》,今日回視這些,可說默默為本次跨地域製作奠下基礎的交流工程。

對王墨林而言,在澳門文化局這次提供充裕的條件,以及澳門演員(其中一位來自香港)與工作人員皆願意拋卻過往的工作框架,與他共同磨礪出這一齣戲的製作狀態之下,讓他得以將意欲嘗試的美學實驗一步步撞擊出來。譬如他告訴演員不去「扮演」角色,而是從內在控制的表演情境,從自己(演員)身上,慢慢長出角色的樣貌。王墨林丟出的各種美學意見,對於演員的影響並不在演出結束即中止,在幾位演員的臉書頁面,至今我依然不時可在網上閱讀到演員反芻這一次演出的感想回聲。王墨林也在六月底,演出後一個月再赴澳門,為的是與澳門演員、工作人員好好總結這一次的合作經驗,審慎看待此等跨地域製作的深意。

邀請高俊耀執導《大世界娛樂場》的足跡駐團導演莫兆忠,也提到台灣導演及演員可以提供澳門演員更多刺激的觀察。澳門劇場演員多為業餘(平日為上班族者居多),連帶影響專業演員環境的養成;就他的經驗,台灣劇場演員表演的主動性較澳門演員來得高,因此有高俊耀、鄭尹真與王肇陽加入這一次的編導演陣容,亦可加深這一層面的交流。他說:「對演員的訓練而言,俊耀不像我或其他澳門導演,他不會因為演員大部分是業餘的就輕易放過或遷就,無論就表演和創作,這對演員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經驗」。

鍛造一個關照彼此差異的對話情境

或許,跨地域製作首先面臨的不是跨地理的問題,而是需要將跨文化作為前提來思考的製作模式。例如這三部作品的參與者雖同屬華人,但每個人歷處的背景、社會的語境都不同。因此,這種製作模式反映的其實是文化差異,而每一種文化又有各自的形成脈絡,那麼,主事者與參與者如何通過這種製作模式共同鍛造一個開放的、關照彼此的差異的對話情境,並視為從前置到謝幕的必要意識,同時找出符合實情的操作方法,大抵便是這一類製作,難為人知但又需要面對的處境罷。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