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邁入新階段,讓花蓮藝文更添蓬勃活力。圖為在該地舉辦的「原聲音樂節」,集結音樂的創意與力量,吸引許多民眾參加。(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洄瀾起「藝」 尋找表演藝術的趣味

「藝享天開.文創發芽——花蓮101表演藝術節」

自即日起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開的「藝享天開——花蓮101表演藝術節」,由國光劇團策劃執行,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團體到花蓮發表創作,一方面徵選花蓮的表演團體共同參與,策劃的思考是以發揮表演藝術的想像力,讓表演藝術環境更加茁壯,具有持續力的心意;兼具展演觀賞、青年創作者培力、親子共賞等面向。

自即日起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開的「藝享天開——花蓮101表演藝術節」,由國光劇團策劃執行,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團體到花蓮發表創作,一方面徵選花蓮的表演團體共同參與,策劃的思考是以發揮表演藝術的想像力,讓表演藝術環境更加茁壯,具有持續力的心意;兼具展演觀賞、青年創作者培力、親子共賞等面向。

住在花蓮,深感這兩年藝文活動愈見頻繁,即便到了一年之終,竟然還有「藝享天開——花蓮101表演藝術節」,以表演藝術延續這股勃熱的溫度,讓花蓮藝文再度沸騰。活動日期將從十一月卅日至十二月九日,包括「藝享劇場」、「大師講堂」、「文化論壇」、「團體競演」、「星光劇院」、「體驗工坊」,琳琅滿目的節目內容,兼具展演、教育、培力等面向,可以想見,將是一場何等熱鬧活潑的表演藝術盛會。

國光劇團要在平日行程滿滿的忙碌團務之外,再承辦這一次的表演藝術節,並不輕鬆。但說起國光與花蓮的關係,也非毫無淵源。國光劇團於二○一一年擔任東華大學駐校藝術家,近期亦策辦「京采東行——京劇藝術台東行動專案」,明年有意到花蓮持續推行這份專案,在東部仔細耕耘推廣,讓更多人體驗京劇的巧妙滋味。鍾寶善團長以平台的概念看待這一次的藝術節,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團體到花蓮發表創作,一方面徵選花蓮的表演團體共同參與,並且希望將各種資源與在地團體及年輕學子分享,加入灌溉地方表演藝術環境土壤的行列。從「藝享天開.文創發芽」的主題可以看到,策劃的思考是以發揮表演藝術的想像力,讓表演藝術環境更加茁壯,具有持續力的心意;兼具展演觀賞、青年創作者培力、親子共賞等面向。國光劇團同時關照在地脈絡,與東華大學進行教學、實習等合作,藝術節與地方及教育有更為緊密的結合。節目千羅萬象,但保證老少咸宜,適合闔家共賞。

觀賞、講座、論壇  營造體驗與激盪

「藝享劇場」的節目每週五、六、日上演,內容包括 屏風表演班長青劇目、日前才在「2012華山藝術生活節」焦點劇埸連演卅場全數售罄的《三人行不行》、三缺一劇團仿效歐丁劇場精神的身體表演實驗之作《LAB系列.動物狂想曲》、躍動打擊樂團獻給小朋友的《跟著音符叮叮咚》、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省思人與環境的親切新作《鯨生:海神公主與神秘的龍宮城》、  紙風車劇團《紙風車戲劇萬花筒》、花蓮專事「一人一故事」劇場形式的花天久地劇團帶來的《洄瀾生活.詩》等,以及兩場講座,分別是屏風表演班、原舞者舞團主講的「在a-zone遇見《百合戀》」、廣告才子范可欽主講的「創意人生」。

「創藝講堂」同樣令人期待, 資深戲劇學者馬森分享「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前世今生——從話劇《雷雨》到電影文創」、「和萬芳一起看見更好的自己」微紀錄片分享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錦誠分享「藝文社會企業的創意發想與實踐」、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分享「319孩子的第一哩路」、周美玲導演分享「不只是偶像,我要做實力派演員」、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和京劇名角朱勝麗分享「胭脂水袖與三寸金蓮——京劇藝術之美」,

十二月二日及九日兩個場次的文化論壇,皆由具有創作者、策展人、研究者多重身分,活力十足的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潘小雪教授主持,第一場闡述「文化的母體(文化議題)」,與談人有 門諾醫院基金會執行長黃勝雄、《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與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童春發教授。第二場探討「文化的身體(表演藝術議題)」與談人有冉而山劇場團長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楊政賢助理教授,以及臺北藝術節耿一偉藝術總監。

工坊實作  接觸訓練課程

「藝動工坊」包括王友輝、三缺一劇團、國光劇團聯合主持的「神形俱到角色實驗室」, 何鴻棋、李小平、金彥龍、朱勝麗共同調度的「戲弄.節奏」、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傳授「屬於偶的變形劇場」,王友輝、許子漢、秋野芒劇團齊力合作的「許願樹.Smart發芽」繪本兒童劇工作坊,希望在觀賞展演節目之餘,也能讓喜愛表演藝術的朋友,有更多機會接觸各種實際的訓練課程。         

「星光劇院」將在園區的廣場,放映屏風表演班經典喜劇《莎姆雷特》與國光京典好戲《閻羅夢》的劇場錄像,讓沒有在現場親賭演出的朋友也能透過影像一窺究竟;另外還安排播放電影《刺青》與《不老騎士》,在夜晚緩緩感受劇場與電影的美好。白天的廣場,則搭設舞台提供地方團體競演,經過嚴謹的評審機制,最後由馬太鞍邦查藝術團《慶豐收》、聲子樂集管樂團《平安的季節》、洄瀾擊鼓樂團《藝享天開.鼓動洄瀾》、原韻絲竹樂團《嘻遊東方樂陶陶》等四個團體出線,國光劇團也以《京劇健身操》錦上添花,一起熱鬧。

文創園區新階段  為舊酒廠找新面貌

藝術節的所在地是「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個在花蓮人口中以「舊酒廠」存在,占地約三點三公頃的文創園區,歷經近百年的時間淘洗,最初以製造紅酒、米酒為主,曾經歷戰爭、地震的摧殘後數度修建,直到一九八八年遷移至美崙的新廠,舊酒廠便因而閒置。轉捩點發生於二○○二年政府提出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那是文化創意產業首度被國家納入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這座隨著廠房遷移漸次暗淡的酒廠在文建會的運籌帷幄之下,成為文創園區,○七年六月正式重新開放。因為園區坐落於市中心的區位優勢,以及建築充滿日式遺痕風格,一直被地方寄予厚望。營運之初前四年的經營單位皆為不同廠商,一方面逐步架設基礎設施及整建內部空間,到了二○一一年改以ROT模式,委託「文創花蓮聯盟」(已更名為「新開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自此邁入新的階段。

營運單位說明,園區未來分為三期營運階段,「開始,進行園區空間整備、營運與各項活動,預期將園區倉庫的軒敞,湧泉的清涼,檜木散發的香氣,大牆灰綠的溫柔與深庭中翩翩飛舞的陽光,給所有的當代生活、藝術、音樂、舞蹈、光與影。」今年十月,因為「原聲音樂節」的緣故,我曾走進又翻新了一遍的園區,發現近晚時最別緻,營運單位善用光源照應各個小建築體,處處微光。這讓我不禁想起常去的園區靠自由街一側的一間小店,老闆娘說因為園區的閒置,這一條街黯淡了好幾年,她也很期待園區的未來發展。

曾是酒廠的這一個園區,承載的不只是國家文化政策的想像,也裝滿了花蓮民眾的集體記憶。誠然,園區從OT轉為ROT營運模式,有如○七年改以BOT模式委外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一樣,營運單位都面臨到經濟生存的壓力,營運單位能否在這股壓力下保持對文化的活絡思考,同時付諸實行,將成為不可豁免的考驗。趁著「花蓮101表演藝術節」的舉辦,花蓮文創園區雖然繼十月份熱鬧酣暢的「原聲音樂節」之後,再度奏起同樂的號角,前述的問題仍然需要審慎以待。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期待更豐富的藝術花園—花蓮展演空間小巡禮

文字  吳思鋒

官方場地各有所屬

除卻隸屬於文化部的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外,地方政府其實建有不少展演場館,有的因為八○年代「一縣市一文化中心」的國家政策而興蓋,有的是依隨族群角度闢建。譬如民眾最熟悉的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擁有近九百個座位,技術設備也相對齊全,一直以來就是大型演出的首選;位於吉安鄉的客家民俗會館,以及坐落於花蓮市,東邊鄰接七星潭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各有近五百個座位,則屬於族群性的思考而建造。

不過若以空間的開放性與親近性來說,近可俯瞰太平洋與花蓮港,又富盎然綠意的松園別館應是首選。這個曾經是日本重要的軍事指揮所,○六年獲選為「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館舍之一後,便有不一樣的變化,每年的「太平洋詩歌節」儼然是文學界的一大盛事,靜力劇場、再拒劇團、花天久地劇團等團體也都曾受邀演出。比較不為人知的是,改變松園別館命運的轉捩點發生在一九九五至二○○○年之間;當時一群藝術工作者聚結,介入閒置空間,企圖改變退輔會原先規劃作為旅館興建用地的想法,情節看起來有點像過去的華山,這的確是一段不容易也不輕鬆的爭取過程,卻也奠定了松園作為地方文化館的基礎。

這兩年,有個官方空間正夯,那就是位於舊火車站的花蓮文化鐵道園區,而且有一館與二館。以今年來說,本地的婆娑舞集、台北的林文中舞團都在這裡駐館創作與發表,或者舉辦系列研習及工作坊,兩團最終的展演也都選擇環境式的表現手法與場面調度,針對過往的鐵路空間,發展因地制宜的舞蹈作品;同樣是結合建築特色與舞蹈創作的例子,還可以回溯到去年底的一場環境舞蹈演出,地點是位於中正橋畔的將軍府日式建築群,那是東海岸文教基金會所策辦,源自第三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的演出項目。舞者在這些時光淘洗數十年的建築空間,內外穿梭,緩行或疾走,帶觀眾暫離現實,接近藝術的現場,也呈現舞蹈的不同意境。

民營空間藝力蓬勃

至於全然民營的空間,璞石咖啡館大抵最為耳熟能詳。美術背景出身的武訓,從台北回歸家鄉,他的美感經驗與專業能力,為璞石咖啡館打好空間設計感的基礎;隨丈夫來到花蓮的玉萍,則發揮她的企劃、編輯專業,連同生活旅人工作室的伙伴,一手編輯介紹花蓮的刊物《O’rip》,一手策劃各種活動,在璞石咖啡館發生。我也因此受惠,參加過幾次在璞石的音樂會,聽雷光夏、陳明章,後來也與花蓮動物權益促進會前進璞石,舉辦公益音樂會。再更早幾年,彼時我尚未移居花蓮,據說婆娑舞集、畫家阿緹蓉都曾在此獻出別緻的劇場創作。

聲子藝棧則是民營空間裡,技術設備相對齊全的。聲子五樓是間可容納八十至一百一十人的展演廳,雖然平常的活動以音樂居多,不過魏雋展的《罰》、禾劇場的《忿怒》、蕭紫菡《流浪記》、周力德《行動前夕的暖身》、乃至澳門藝術團體「足跡」(Step Out)的「冇眼睇:觸感、記憶及即興創作」表演工作坊,都曾在這裡陪同參與者經歷劇場的魔幻時刻,花蓮的新劇場團體「Tai身體劇場」於十二月也將前進聲子藝棧,演出創團作《身吟》。

今年還多了一個新興空間,名字是Taluan No Niam藝文展演空間,「Taluan No Niam」的意思是「我們的打魯岸」,阿美語的打魯岸(Taluan)是工寮,部落族人工作與休憩的聚會所,對部落族人具有高度的象徵及實質的意義;不過戲劇節目占的比例非常少,主要仍是音樂,過去我只在這裡看過太魯閣族年輕創作者東冬‧侯溫的兩部作品。不過這個空間營運以來,一直保有策劃的主動性,讓人期待它未來的發展。

期待專業小劇場空間

日前巧遇一位之前曾來電詢問花蓮展演場地的劇場行政的朋友,聊著聊著,發現花蓮展演場地的技術條件,確實無法做到她們要的,只好各嘆一口氣然後互相道別。的確,花蓮無論官方或民營的空間,劇場技術設備都不完備,他們本來也未必要涉足劇場,但無論是外地團體詢問花蓮的展演空間,抑或花蓮的表演團體想找一個技術設備完備的小劇場空間,從目前來看,連選擇都很少,非常缺乏小型展演空間。如果說一部表演藝術史就是一部展演空間史,未來這冊史頁要怎麼寫下去,無疑需要官方與民間持續努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