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粉絲話劇」到經典笑場 成也觀眾敗也觀眾
最近改編自當紅小說《盜墓筆記》系列的舞台劇,以「眾籌」(群眾集資)方式,完成了市場上的票房奇蹟,也打造出「粉絲話劇」的新興名詞;而北京人藝的經典大戲《雷雨》學生公益場時被觀眾笑場,引發演員不滿,但時代已經不同,經典的詮釋是否也該與時俱進?亦值得深思。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凱蒂.米契爾《朱莉小姐》 天津北京聯演引爆討論
天津大劇院將二○一四年定位為戲劇年,主辦單位從歐洲引進了幾齣在國際上口碑極佳且具前衛性的戲劇作品,如《假面.瑪麗蓮》、《朱莉小姐》和《耶德曼》,在北京藝文圈引起一陣騷動。其中《朱莉小姐》還應邀到北京演出。但其以電影的拍攝場景結合獨特的音效呈現,創新形式也引起質疑聲浪,就傳統觀賞習慣而言,觀眾確實沒看到一場「戲」,而是紮紮實實地看了一場表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孟京輝劇場上海開分店 讓先鋒戲劇有價值也有「產值」
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先後在北京及上海成立自己的劇場、集創作、生產、展示、活動為一體,成為培養青年戲劇工作者的基地。表演藝術的產值不可期待,它的價值仍待開發。孟京輝經營蜂巢劇場似乎讓人看到了嚴肅表演藝術產值的可能性。他的經典劇目《戀愛的犀牛》和《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因為有劇場可以長期駐場演出,才能夠突破千場,使得先鋒戲劇的產值成為具體的事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低價「惠民」刺激文化消費 「打壓」票價只能治標?
在中國看表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票價居高不下。為了刺激文化消費,北京、天津、煙台紛紛推出「文化惠民」辦法,以低票價吸引人民看表演,成效不錯。然而「打壓」票價是治標的做法,因為不可能綿綿無絕期,而且觀眾因低票價而非合理票價走進劇院,長遠看來對健康的文化市場消費並無助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荒誕喜劇《驢得水》 靠口碑打出長紅票房
《驢得水》是北京近兩年頗受矚目、票房滿座的小劇場戲劇,除了荒誕喜劇的趣味與背後探討主題的深度,透過網路社群的傳播,口碑醞釀出的效應非常可觀,對宣傳資源少的小劇場戲劇來說,《驢得水》算是這兩年北京一個以口碑建立票房基礎的最佳範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孟京輝作品再破千場 從藝術到市場可以成功?!
中國知名導演孟京輝的作品《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十一月初舉行千場紀念演出,頗受矚目,這已是孟京輝繼《戀愛的犀牛》後第二個演出破千場的作品,為何可以演破千場?議題切中觀眾體驗、手法一針見血,都是原因,而更重要的是觀眾基本盤,沒有觀眾,戲再好也不會有多大的持續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志願者是誰? 中國劇目監管變本加厲
中國劇場演出的審批制度,相信曾到過彼岸演出的團隊都印象深刻,近期北京市府更公布了新的命令,宣布將組建「義務監督員」(志願者)隊伍前往小劇場觀演、及時回饋演出情況的任務及「淨化演出內容」的目標。此一強化監管的舉措,引發劇場圈一陣譁然
-
企畫特輯 Special 北京國家大劇院打造京味新經典話劇
《王府井》 戲說北京人的精、氣、神
北京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話劇《王府井》,本著「打造京味新經典話劇」的企圖心,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一級編劇鄭天瑋歷經兩年構思編創,藉著這條街在百年裡隨著政治、社會、經濟變化所帶來的人事變遷,呈現出北京人的精、氣、神。經過六輪七十二場的演出,《王府井》以滿座的票房獲得北京人民的高度認同。九月份,這齣戲將首度走出北京國家大劇院,以台灣為起點,踏上巡演之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如市場,藝術情何堪?
趙梁導演的舞劇《警幻絕》雖是取材《紅樓夢》的「太虛幻境」,表達人生如夢的禪意,但極盡奢華的視聽表現卻難免與此背道而馳。而在天橋劇場的觀賞過程,亦因觀眾的嘈雜言談進出與毫不忌憚的拍攝,令人難以體會藝術家意欲傳達的感動,如市場般的劇場,讓創作者與觀眾都成了受害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直營或加盟? 劇院院線遍地開花
因幅員遼闊市場廣大,中國的劇院經營也獨特地形成了「院線」模式,這個模式在中國也至少具備三種類型:一是劇院本身發展出來的院線,二是演出經紀公司自行成立的院線,三是比較鬆散的聯盟或院線。但表演藝術界的生態複雜,院線效益的顯現恐不是這幾年之內看得到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天橋與天壇 西城與東城的競與合
在上級政策推波助瀾、文化產業成為新興熱門行業的大潮下,「文化圈地」與「文化地產」成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而由政府主導的開發案則更令人期待:北京有西城區的「天橋演藝區」,預計在廿年內建設五十座劇場;東城區則有「天壇演藝區」計畫,預計在五年內新建卅四座劇院並改造廿七座劇院。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製作不斷前仆後繼 中國將成為歌劇強國?
北京國家大劇院從○九年開始舉辦歌劇節,今年活動將於四月開始至七月初,一共上演十二齣歌劇。國家大劇院對歌劇的看重從其自製節目中的占比可以看出,五年間自製的廿八齣作品中歌劇就占了廿一齣。而距北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天津,也有天津歌劇院今年以「有歌劇的城市」為主題,自三月廿日起陸續演出九齣經典歌劇。這樣傾力於歌劇發展,是否寓意了中國意圖邁向「歌劇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