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橋演藝區」建設中的「天橋藝術大廈」外觀。(攝影 王泊)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天橋與天壇 西城與東城的競與合

在上級政策推波助瀾、文化產業成為新興熱門行業的大潮下,「文化圈地」與「文化地產」成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而由政府主導的開發案則更令人期待:北京有西城區的「天橋演藝區」,預計在廿年內建設五十座劇場;東城區則有「天壇演藝區」計畫,預計在五年內新建卅四座劇院並改造廿七座劇院。

在上級政策推波助瀾、文化產業成為新興熱門行業的大潮下,「文化圈地」與「文化地產」成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而由政府主導的開發案則更令人期待:北京有西城區的「天橋演藝區」,預計在廿年內建設五十座劇場;東城區則有「天壇演藝區」計畫,預計在五年內新建卅四座劇院並改造廿七座劇院。

中國的「十二五」(2011-2015)規畫建議中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訴求,影響所及,中國各地對文化建設的呼聲與計畫風起雲湧,成了不可遏止之勢。從經濟建設回歸文化建設絕對是好事,但文化這件事由上拉拔,而非一般人因自覺而生的需求,在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特殊的景象。

在表演藝術方面,首先是各個具規模的城市幾乎都提出了建設劇院的計畫,而且都往演出所謂「高雅藝術」的大型劇院發展。悲觀一點想,在市民並沒有習慣買票看表演的城市,觀眾從哪裡來?在劇院管理人才及觀念銜接不及時,是不是就成了蚊子館?在節目規畫不到位的情況之下,「高雅」劇院會不會成了晚會和同樂會的場所?但相反地,樂觀地看,硬體先行的好處就是,需求明顯地擺在那兒,培養觀眾、培育管理人才和為劇院的形象定位都成了鋼性需求,反而可能促進劇院管理界的良性發展。

東西城區各有演藝開發計畫

文化需要空間,蓋劇院需要地,文化大發展坐實了「文化圈地」與「文化地產」這兩個名詞,這兩者的出發點都是正向的,因為文化讓地域更具有特點,讓住宅或商辦更具有質感,對於提升城市生活品質與涵養市民的文化修養有著絕對的助益,只是,好的訴求並非都能得到好的結果。以北京為例,兩千多萬的人口生活著,自然寸土寸金,地產開發商唯有以文化之名才可能圈得到地,住或商與文化結合,形成文化地產。這幾年,中國的文化產業是新興熱門行業,但大多不是由地產開發商主導就是政府委託他們開發,其結果往往因複雜的利益糾葛而不如預期。因此,同樣的文化地產概念,少數由政府主導的開發案則令人期待,如北京西城區的「天橋演藝區」。

「天橋演藝區」提出了廿年的建設計畫,分為「起步區」(至二○一五年)、「核心區」(至二○二○年)和「幅射區」(至二○三○年)三期,完成時,以天橋為核心,整個西城區將成為文商旅結合、具有國際水準的首都演藝中心區。第一期計畫裡,由小商品市場修整改建而成的天橋藝術大廈將於今年六月啟用,這是天橋演藝區的商務辦公中心,將聚集演藝相關機構和核心企業,並成為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及公共服務的平台。天橋藝術中心將於二○一五年建成開幕,共有一大一中二小四個劇場,以現代時尚為定位,容納各種類型的表演。至第三期計畫完成時,西城區將建成至少五十個劇場,成為名符其實的演藝集聚區。

無獨有偶,緊鄰的東城區在北京市政府主導下,二○一二年五月與港中旅集團簽訂「天壇演藝區」的建設合約,於五年之內,在北京東南二環內核心城區裡,新建卅四座劇院,改造廿七座劇院,形成一個劇院集群及演藝人才集群,並成為中國首個中央文化商務產業集群區。

上百劇場的蓬勃遠景

「天橋演藝區」以「北京的天橋,世界的舞台」為口號,首張支票即將兌現,初步成果即將面臨檢驗;而「天壇演藝區」曾以「看戲到東城」為號召,但規畫概念目前仍停留在規畫者的腦子裡,只聞樓梯響,無從聞問,希望它是弦上未發之箭。想像數年之後,占地僅僅千分之五,人口僅有百分之十的西城與東城兩區內的劇場數(約一百座)將占北京表演場地的半數,演藝的產值至少占北京市的八成以上,這是何等的榮景?

天橋與天壇兩個演藝區將如何以各自的特質競爭?如何分進合擊在演藝市場上各自發揮潛力?同時,如前所述,硬體建設是否能成為帶動產業良性發展的領頭羊?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