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創作作出了宣示,不鼓勵過於市場化的作品,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又說「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可以想見一種「向左走」的主流風潮將會逐漸顯現。
中國這兩年的「打貪禁奢」行動,確實對藝文表演市場出現極大的影響,因為各種節慶的開幕、閉幕式或晚會形式的表演減少了近八成,轉企改制(註)之後的各類國有院團,前幾年靠著這些表演機會賺得盆滿缽滿,如今收入驟減,維持都成問題。但同時,打貪禁奢真是一件好事,因為看多了某些國有院團在舞美、服裝上極盡奢華,而內容一般的劇目,製作費卻以數百萬乃至千萬人民幣計時,會覺得這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啊,是該杜絕浪費了。
習近平講話啟動「向左走」風潮
打貪禁奢如火如荼的同時,十月十五日,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創作作出了宣示,無可避免地將影響到中國今後數年藝文創作的走向。這篇談話自然是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無甚新意,但經過藝文界人士的學習解讀之後,可預見一種「向左走」的主流風潮將會逐漸顯現。
這篇講話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其中的幾段文字難免不被演藝界放大作為未來創作的準則,但同時又與現實情況相互矛盾,如:「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過於市場化的作品不受鼓勵,但目前中國演藝的市場化正是顯性機制,如國有院團的轉企改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所有表演團體都以生存為前提,國家的補助政策又治標不治本的情況下(如補助作品卻沒有培養創作人才的機制、票價惠民卻不降低劇場的租金等等),未來市場的情勢可能還得繼續混沌幾年。
另一個意料之中的情況是,作品表達的多樣化肯定會受到限制。因為講話中說到:「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醜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及「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形式與內容上都做了一個走向的指導,審美的標準成了定性指標後,藝術家創作的空間,可想而知只能轉入地下去尋找了。
大師的任性開了觀眾眼界
相較於中國在藝術創作上保守風潮的山雨欲來之勢,十一月及十二月在北京舉辦的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多數國外劇目的風格就顯得反差極大。前所未有的,多位當代最重要戲劇大師的作品在這兩個月裡集中在北京展現,這場戲劇盛宴最重要的意義是,讓中國的戲劇專業人士與一般普羅大眾開了眼界。多數來京演出的劇目既不商業也絕不主旋律,不論看懂或看不懂,畢竟讓觀眾見識到了如此多樣而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認識到了開創性與經典性是互為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
同時在觀賞的素質上,北京的觀眾也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體認到在劇場中藝術家可以如此地任性,而這種任性正是這些大師們必須被尊重且之所以被尊重的原因。例如:羅伯.威爾遜自導自演的獨角獨幕劇《克拉普的最後錄音帶》,只因為情緒問題,開場前十分鐘才開始驗票(事前揚言要延遲一小時),且逐一確認關閉手機,致使演出推遲廿分鐘,加上進場後不准中途離席、不准開手機的諸多限制,對觀戲習慣並不良好的北京觀眾不啻是當頭棒喝。
與當代戲劇大師作品相反的是,中國參演劇目幾乎一律走傳統路線,勉強算是先鋒的孟京輝作品相較之下也顯老態,提不出(或不願提出)具有前瞻性與開創性的劇目,似乎坐實了中國表演藝術作品創作未來的主旋律走向。這不禁令人擔憂,如果不能體認藝術的生命乃在表達形式的不斷翻新,仍然一味地留守在傳統「話劇」的線性敘事邏輯裡,或沉迷於歌頌祖國與民族的偉大主旋律中,藝術終究會離人民遠去的。
註:原國有院團為事業單位,改變制度轉為企業單位。即原來為各級政府所有的院團,變更制度為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