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欣寧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臉書世代的生態報告
鑑於臉書對現代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深深介入影響,莎妹劇團編導魏瑛娟策劃了「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邀請六位新世代創作者余彥芳、許哲彬、蔣韜、李銘宸、陶維均和簡莉穎,共同以臉書為題,發表戲劇、舞蹈、行為藝術與音樂等風格形式不同的六齣跨界作品。
-
即將上場 Preview 「周先生與舞者」《重演—在記得以前》
如果,歷史是一齣舞蹈劇場
從去年在北美館演出的作品《重演》出發,抽取人類何以鍥而不捨尋求進步的關鍵問句,延伸出這個名稱雖同、內容卻大異其趣的作品,編舞家周書毅展現《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中令人驚豔的編創能力,將對現代生活的種種省思,化為視覺意象驚人、能量酣沛的舞蹈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文化部,你該知道的八件事!
文化部掛牌成立了,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從文建會變身文化部,到底有什麼不同,相信還是霧煞煞。本刊特地整理出提綱挈領的「八件事」,讓大家知道,文化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位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心聲
文化部的眼裡要看得見前人、今人和後人
飛人集社劇團藝術總監 石佩玉:可以廣建小劇場,為在地表演藝術扎根嗎? 最近,劇團主動安排了一趟台灣巡迴演出。計畫規劃了將近一年,行政人員打電話至各地縣市中心尋找兩百人席次以下的場地。全台灣打一輪,好不容易找到六個。原來,台灣的小型場地居然這麼稀少。每一個縣市都有一座上千人座位席的文化中心,卻沒有兩百人座位席的小型實驗劇場。 聽說,大團隊到文化中心演出時都可以票房全滿,這表示藝文推廣的確開始在各地開花結果。但是,這畢竟是外地來的演出,不是在地人的創作,小型展演空間就是用來鼓勵在地創作的。試想,如果當地藝術家或深具潛力的創作者希望作品發表,誰有辦法可以隨便花大錢上大舞台?他要如何「練習」更完整表達在地文化?於是只好遠赴他鄉如台北或美國或歐洲,於是文化出走。 文化來自在地生活提煉,表演藝術則是文化的結晶,而小型演出空間更是孕育在地創作的搖籃,只可惜現況是,被官員以「觀眾人數太少效益太低」而一筆刪除,甚至讓民間苦撐的小型空間自生自滅。 文化部,有可能從中央角度於各地興建空間,深度培養文化,做「在地表演藝術扎根」的動作嗎? 劇場工作者、花蓮冉而山劇場核心團員 吳思鋒: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 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如果預算不能透過有效、透明的機制,找到適當的人、適當的活動模式讓它發揮作用,文化環境的孕育仍然遙遙無期。例如我所居住的花蓮,地方政府依然以興蓋硬體為主要的方向,卻忘了軟體才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過去以來,文化局雖然利用既有館舍,協助地方團體舉辦展演,卻忽略行政、策展、創作等面向的人才培育舉措,乃至進行各種交流,以及補助、行政制度未加完善,使用者付費的習慣亦未於地方被推廣,只是將每年展演次數的增加便宜行事地與文化環境的累進劃上等號,凡此種種皆對藝文團體在地發展形成不夠友善的環境,反而導致本來就極度缺乏藝術行政人員、製作機制的地方藝文團體處處掣肘。 經費並不能夠療癒這些積習已久的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部看過來!這是我們的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海港城市藝文美景 誰「人」來繪就?
曾幾何時,高雄這個工業之城、港口之都已染上濃郁的藝文氣息,勞動階層為主的人力多了餘裕和機會走進劇場聆賞表演藝術,隨著大東、岡山、衛武營等表演場館陸續修整或落成啟用,愈來愈多表演湧入高雄,高雄是否將變身為一座藝文之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規劇場空間之一
高雄表演藝術起步的見證者──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成立迄今卅年的高雄文化中心,是許多演出進到高雄的唯一選擇,它也見證了高雄在地表演團隊的崛起和進步。而在新場館陸續出現的未來,它會走出一條新的路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規劇場空間之二
藝文熱氣球,帶領觀眾飛向天際──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開幕迄今不到三個月的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高雄地區最新的藝術場館,自許的定位不僅止於地方性藝文場所,更希望成為國際性的中型表演場館。而因應鳳山民眾長期欣賞傳統戲曲習慣,更將歌仔戲和親子劇種作為重點經營的節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一
文創園區的南部代表案例──駁二藝術特區
當年意外被挖掘出來的駁二特區,從一群藝文人士的啟動,引進表演與視覺藝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以設計、動畫、塗鴉、公共藝術造景為主的文創園區,加上每年夏秋時節的「正港小劇展」,也為高雄打造了色彩鮮豔的藝術風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二
深刻扎根栽植文化綠意──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全國表演藝術人士都在引頸期待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南部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工程。從一方國防部營區到未來的「衛武營兩廳院」,籌備處一步步扎根奠基,除了硬體建設,也積極培養觀眾、扶植團隊,為日後的文化綠意鋪設沃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在地人帶路 品味玩藝好空間
外來的旅人,要怎麼體驗高雄的藝文氣息?我們訪問了多位在地團隊的領導人,請他們帶路,推薦他們心中的「玩藝好去處」!
-
舞蹈新訊
肢體音符舞團《桃花緣》 詩詞引領悟「情」字
在大提琴與女聲的吟誦下,女子啣著桃花枝影綽起舞,似曾相識的畫面隨著花香,勾起了若有還無的悠遠記憶,那彷彿來自古遠前世的戀人身影,召喚著女人和男人一探究竟,卻不知這番試探,逗引人們尋覓的是真愛的緣,或是執著的怨 肢體音符舞團創團至今來到第十五年,藝術總監暨編舞者華碧玉素以古典、民族舞的創作見長,近年則在開拓觀眾族群等考量下,不只提攜編舞後進,創作也逐漸轉以古典身體語彙結合現代題材,拉近年輕觀眾與傳統舞蹈的距離。《桃花緣》的編創概念,始自華碧玉感慨周遭朋友多有陷於情關、執著不放的經歷,無意間讀到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寫的情詩〈最好不相見〉、〈那一瞬〉、〈見或不見〉等作,訝異於出世的喇嘛竟對愛情有此體悟,遂以詩詞入舞,發展成前世到今生的情境式舞作。詩詞由知名音樂人林隆璇編曲,以現場吟唱的方式,引領觀眾細細領略落英繽紛後,了然寂靜的情與悟。
-
舞蹈新訊
紀念史擷詠 谷慕特舞蹈劇場獻舞
二○一一年八月過世的配樂大師史擷詠,留下珍貴的音樂資產眾多,其中,原住民音樂創作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承襲音樂家父 親史惟亮對原住民音樂的貢獻,史擷詠在○七年時將父親當年採集的原民音樂重新整理,配合古典音樂和當代原住民歌者的演唱,製作了《夢土:部落之心》專輯, 不僅重喚樂壇對原民音樂的重視,更賦予台灣原民音樂的當代感與世界性。 鑑於此,由阿美族舞蹈家谷慕特.法拉(魏德慶)領軍的谷慕特舞蹈劇 場,以史擷詠的音樂為題,編創舞作《夢土(一)當太陽升起――山海戀》,除了紀念大師的音樂貢獻和終生熱忱,也將原民文化對於自然的敬仰和依戀鎔鑄其中, 期令觀眾在欣賞過程領受人與自然、與看不見的力量共舞的神聖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This is Modern! 現代芭蕾魅力迸現
去年帶來改編自韓國民間傳說的全本舞劇《沈清》,二度訪台的環球芭蕾舞團這次將展現全然不同的舞蹈風景四支舞碼分別是季里安、佛塞、納哈林三位當代編舞家的現代芭蕾作品,也是編舞家首度授權亞洲舞團演出。亞洲舞者如何以詮釋這些精采舞作?值得走進劇院一探究竟。
-
即將上場 Preview 姚淑芬與黃嘉祥聯手
《器官感性》 一場時尚舞蹈大秀
編舞家姚淑芬繼《婚禮/春之祭》後,再度踏上女性情慾的探索之路,新作《器官感性》重回擷取繁複元素、組合跨領域的創作路線,與時尚設計師聯手炮製一場時尚舞蹈大秀。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驫舞劇場藝術總監
陳武康 芭蕾流氓 跳出不一樣的兩男關係
作為台灣唯一「全男班」舞團,驫舞劇場的獨特風格始終引人注目,擔任舞團總監的陳武康,笑稱這群男人是一群「芭蕾流氓」,強調:「男人跳芭蕾真的很屌,我不懂為什麼說它是娘娘腔活動?它要很多力量、耗費很多體力,跳舞的過程很man、很帥」這回,他要與好哥們蘇威嘉跳兩男雙人舞,在香港導演林奕華的引導下,不談同志議題也不賣弄man power,他們會擦出怎樣的兩男關係?
-
舞蹈新訊 舞動在家居場景間
顏鳳曦《關係》 以栽種植物比喻愛情
多年來默默於南台灣耕耘現代舞創作的顏鳳曦,過去以獨立編舞家的身分,先後應雲門青春編舞營、國家劇院新點子舞展、高雄城市芭蕾「點子鞋」系列等邀 請,發表《箱子》、《流言》、《生趣》等作品。顏鳳曦的編舞多從生活出發,透過舞蹈與空間、物件的對應關係,展現出靈活不失細膩的調度,也令人感受到從生 活長出的舞蹈鮮活動人的深度。 二○○五年顏鳳曦回到台南創立「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強調在地人才、跨領域原創性作品,近年陸 續演出《痕跡.紋路》、《詠而歸》等作。即將於三月份在原生劇場演出的《關係》,延續生活創作風格,以栽種植物比喻愛情關係,沉默的植物需要細心凝視呵 護,稍一不慎就容易枯萎凋零。舞台則呈現一個寫實的家居場景,讓舞者在家具間舞出蜿蜒纏繞如植物般的互動,營造現實與超現實並存的視覺印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YO MAN,You are what you WEAR!
寬大的T恤、褲襠低垂的垮褲、反戴的棒球帽、大戒指與粗項鍊這些打扮構成人們對嘻哈族群的鮮明印象。然而,在急著將嘻哈穿著與不合身的寬大畫上等號前,可曾注意到,近年時尚對街頭文化擷取、吸收、混搭,早已創造出更繁複的嘻哈裝扮,與所謂的街頭潮牌。 早期嘻哈的寬鬆裝扮,一說與非裔、拉美裔美國人多屬較貧困的弱勢階級,因此多購買大幾號、可多穿幾年的服裝有關。這樣的說法雖不可考,但對於物質不富裕的街頭青少年來說,在有限的資源中突顯自我風格、尋求認同,又可滿足街頭生活(跳舞、街頭籃球、塗鴉)的實際需要,可說是嘻哈裝扮殊途同歸的訴求。 例如,嘻哈打扮常見個人或團體名號的書寫,一方面襲自幫派繪製標記、辨別敵我的傳統,也反映了重視自己名字、外號勝於設計師名稱的強烈個人意識;而用鞋帶替換腰帶,或是在寬版鞋帶上彩繪自己的名字,體現了「窮得有風格、有特色」的穿搭主張;塗鴉客經典的連帽運動衫和毛衣,便於遮掩面貌,也可在越過地鐵鐵絲網時保護自己不被刺傷;風行一時的畫家帽、金項鍊、衝突色系或冬衣夏穿無不是表彰個人風格、而後被挪用為主流所趨的打扮。 在嘻哈世界中,you are what you wear絕對言之成理。不相信,下次把自己扮成個B-Boy或B-Girl,其他嘻哈客必定能輕易認出,給你一句:Hey yo~~whats up?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以舞之名 挑動追求自由的神經
與嘻哈音樂一樣來自街頭的「街舞」,展現的正是街頭少年渴望發洩的精力與體力,透過高難度的舞步,讓「自己」綻放發光!吸納非洲戰舞、拉美社交舞、騷莎等等元素,街舞沛然成形,更在日後不斷跨界吸納,在影藝圈與流行音樂圈造成風潮,蔚為流行;而今更與現代舞等結合,跨入藝術殿堂。
-
藝妙人物事
燈亮前,請準備——雲門舞集幕後技術探秘
「如果有十個角色,其中一個人不見,那就要找出他不見的原因。獨舞時看得到,群舞卻看不見了,也要解決。」有時問題不一定出在燈光,可能是舞台位置或服裝的問題,這些也多靠排練場上的try out發現、改善。 對雲門來說,《如果沒有你》是從黑白片跨入彩色片的新體驗,李琬玲從工作中再次得證:最好的設計,就是最簡單的設計:「我花了很多力氣想,怎樣能夠簡單又達到我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