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欣寧
-
舞蹈新訊
《越界的女人》 再現葉陶的不凡人生
台南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作品向來關注女性在社會中受到的限制與自由,透過改編多位歷史上的女性生平為舞蹈,表現不同時代的女子如何尋求突圍。楊逵之妻葉陶便是代表性的例子。再度改編葉陶生平,這次《越界的女人》由林宜頻編創,自「葉陶一生就是一連串的的跨界之旅」呈現不同面向:揚棄裹腳布,跨越身體的文化疆界;走出家庭牆限,跨越女性生活空間的疆界;走進知識的殿堂,跨越思想的疆界;走入街頭與監獄,跨越社會實踐的性別疆界;誓死如歸,跨越生與死的俗世疆界。在傳統與現代交界的時代裡,葉陶憑著勇於挑戰生命的特質,不斷地跨越疆界,體現了無限的生命動能,更成為台灣社會史上「新女性主義」的典範。 作品也結合科技技術光雕投影與動畫,讓平面的牆或固有的建築物變得更加立體,藉由投射畫面改變實體面貌,而互動展演讓觀眾、舞者、影像與實體建築之間產生多變的視覺對話。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因為舞蹈,我們看見的比旅行更多!
認識一個國家或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踏上它的土地,用眼睛和心靈發現不同的生活、飲食、風景但逗留的時間再長,有時仍感到空虛,難道不遠千里來到陌生的國度,只為了印證這片土地一如之前認識、想像的? 比如越南:充滿法式風情的舊殖民地。越戰。嫁到台灣的越南新娘。河粉。葛林小說《沉默的美國人》裡安靜美麗的越南情婦。或者韓國:泡菜鍋。SAMSUNG。韓流偶像劇。媲美好萊塢的韓國電影。緊張的南北韓關係。 這些鄰近國家,曾幾何時已成為台灣人旅行觀光的主要去處,但旅行不只為了看見一片風景,如何看見更深層的文化風景?一場「在地製造」的表演,帶來的驚奇絕對勝過部落客們一再轉手的遊逛資訊,而超越語言藩籬的舞蹈所帶來的衝擊和感動,絕對比走馬看花的旅行讓你看見更多!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典範轉移的21世紀?
隨著政經局勢的變遷,廿一世紀,世界的焦點再度轉向東方,在表演藝術界亦然,從歐洲劇院紛紛以「亞洲」為策展主題即可見端倪。在這波亞洲熱中,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這股趨勢?而身居亞洲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舞│台》
反芻生命歷程 吳碧容鋪展「舞台人生」
經歷婚姻、生子、受傷,以及心儀的編舞家碧娜.鮑許過世,三十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吳碧容思索:跳舞、表演、創作之於自己,到底是什麼?進而領悟「因為舞台,所以作品存在;因為作品,所以生命不死。」反芻這兩年的生命經驗,吳碧容以《舞│台》搬演了一場抽象到具象、狹義而廣義的「舞台人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窮中求變 處處劇場
以身體、舞蹈與空間對話的創作方式,在台灣舞蹈界的例子也不少:從早年的俞秀青在公寓中的展演,近年周書毅在各個公共空間發展的舞作,到稻草人舞團、驫舞劇場等在非劇場空間的演出等,都可看到編舞家與空間對話的足跡。選擇非劇場空間表演,或有因找不到正規劇場空間的無奈,而「窮則變、變則通」,但對「表演」的重新質問,或許更是新一代台灣舞蹈人的創作立意。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雲門舞集舞者
黃珮華 迎向最亮的地方,跳舞
當年正是看了雲門舞集的《九歌》,讓從小習舞的黃珮華有了當舞者的念頭。從二○○七年首度詮釋心愛的角色「湘夫人」,到將在今年的製作中擔綱高難度的角色「女巫」,黃珮華一路以個人生命歷程讓角色鮮活呈現,迎向舞台上最亮之處
-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2世界舞蹈論壇暨國際舞蹈節
舞壇「下一波」 來台競藝
已有廿五年歷史的國際舞蹈學院舞蹈節,今年由北藝大舞蹈系主辦,共有來自各國的八所舞蹈院校在台北接力連演,展現新生代的舞蹈活力。同時舉辦的世界舞蹈論壇,則以「舞蹈.新世界.翻轉世界」為主題,探討下一代的兒童舞蹈教育。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羅曼史》
余能盛 再探柴可夫斯基的愛與樂
《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是旅歐編舞家余能盛第四度切入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世界,以芭蕾詮釋其人生與創作的舞劇;以柴氏的《弦樂小夜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編舞,余能盛藉此探討柴氏的數段親密關係。
-
藝@書
了解「電影導演」這一行的三種方法
關於「怎樣學創作」,從創作者的傳記和作品自述中能學到的,可能更多。從近期本地出版的電影導演黑澤明、北野武、岩井俊二等相關著作,不標榜「創意術」或「方法論」,卻提供讀者更廣泛的面向,探索電影創作的歷程,創作者如何自生命史汲取素材乃至形塑創作觀比起歸納化約為理論,這類讀物毋寧是更精采的「電影導演創意學」。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經典舞劇《舞姬》 東方風情中的三角悲戀
美國唯一的國家舞團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簡稱ABT),暌違台灣十二年後,將再度訪台,以一百卅人的大陣仗,帶來規模宏大、國內尚未曾全本演出的《舞姬》以饗觀眾。這齣由古典芭蕾教父佩堤帕編創十九世紀末的舞劇,結合當時流行的東方風潮,以印度王宮為背景,鋪陳一段三角戀悲劇,不同於公主王子式的童話情節,呈現人性的神秘陰暗。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臉書世代的生態報告
鑑於臉書對現代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深深介入影響,莎妹劇團編導魏瑛娟策劃了「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邀請六位新世代創作者余彥芳、許哲彬、蔣韜、李銘宸、陶維均和簡莉穎,共同以臉書為題,發表戲劇、舞蹈、行為藝術與音樂等風格形式不同的六齣跨界作品。
-
即將上場 Preview 「周先生與舞者」《重演—在記得以前》
如果,歷史是一齣舞蹈劇場
從去年在北美館演出的作品《重演》出發,抽取人類何以鍥而不捨尋求進步的關鍵問句,延伸出這個名稱雖同、內容卻大異其趣的作品,編舞家周書毅展現《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中令人驚豔的編創能力,將對現代生活的種種省思,化為視覺意象驚人、能量酣沛的舞蹈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文化部,你該知道的八件事!
文化部掛牌成立了,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從文建會變身文化部,到底有什麼不同,相信還是霧煞煞。本刊特地整理出提綱挈領的「八件事」,讓大家知道,文化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位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心聲
文化部的眼裡要看得見前人、今人和後人
飛人集社劇團藝術總監 石佩玉:可以廣建小劇場,為在地表演藝術扎根嗎? 最近,劇團主動安排了一趟台灣巡迴演出。計畫規劃了將近一年,行政人員打電話至各地縣市中心尋找兩百人席次以下的場地。全台灣打一輪,好不容易找到六個。原來,台灣的小型場地居然這麼稀少。每一個縣市都有一座上千人座位席的文化中心,卻沒有兩百人座位席的小型實驗劇場。 聽說,大團隊到文化中心演出時都可以票房全滿,這表示藝文推廣的確開始在各地開花結果。但是,這畢竟是外地來的演出,不是在地人的創作,小型展演空間就是用來鼓勵在地創作的。試想,如果當地藝術家或深具潛力的創作者希望作品發表,誰有辦法可以隨便花大錢上大舞台?他要如何「練習」更完整表達在地文化?於是只好遠赴他鄉如台北或美國或歐洲,於是文化出走。 文化來自在地生活提煉,表演藝術則是文化的結晶,而小型演出空間更是孕育在地創作的搖籃,只可惜現況是,被官員以「觀眾人數太少效益太低」而一筆刪除,甚至讓民間苦撐的小型空間自生自滅。 文化部,有可能從中央角度於各地興建空間,深度培養文化,做「在地表演藝術扎根」的動作嗎? 劇場工作者、花蓮冉而山劇場核心團員 吳思鋒: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 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如果預算不能透過有效、透明的機制,找到適當的人、適當的活動模式讓它發揮作用,文化環境的孕育仍然遙遙無期。例如我所居住的花蓮,地方政府依然以興蓋硬體為主要的方向,卻忘了軟體才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過去以來,文化局雖然利用既有館舍,協助地方團體舉辦展演,卻忽略行政、策展、創作等面向的人才培育舉措,乃至進行各種交流,以及補助、行政制度未加完善,使用者付費的習慣亦未於地方被推廣,只是將每年展演次數的增加便宜行事地與文化環境的累進劃上等號,凡此種種皆對藝文團體在地發展形成不夠友善的環境,反而導致本來就極度缺乏藝術行政人員、製作機制的地方藝文團體處處掣肘。 經費並不能夠療癒這些積習已久的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部看過來!這是我們的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海港城市藝文美景 誰「人」來繪就?
曾幾何時,高雄這個工業之城、港口之都已染上濃郁的藝文氣息,勞動階層為主的人力多了餘裕和機會走進劇場聆賞表演藝術,隨著大東、岡山、衛武營等表演場館陸續修整或落成啟用,愈來愈多表演湧入高雄,高雄是否將變身為一座藝文之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規劇場空間之一
高雄表演藝術起步的見證者──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成立迄今卅年的高雄文化中心,是許多演出進到高雄的唯一選擇,它也見證了高雄在地表演團隊的崛起和進步。而在新場館陸續出現的未來,它會走出一條新的路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規劇場空間之二
藝文熱氣球,帶領觀眾飛向天際──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開幕迄今不到三個月的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高雄地區最新的藝術場館,自許的定位不僅止於地方性藝文場所,更希望成為國際性的中型表演場館。而因應鳳山民眾長期欣賞傳統戲曲習慣,更將歌仔戲和親子劇種作為重點經營的節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一
文創園區的南部代表案例──駁二藝術特區
當年意外被挖掘出來的駁二特區,從一群藝文人士的啟動,引進表演與視覺藝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以設計、動畫、塗鴉、公共藝術造景為主的文創園區,加上每年夏秋時節的「正港小劇展」,也為高雄打造了色彩鮮豔的藝術風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二
深刻扎根栽植文化綠意──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全國表演藝術人士都在引頸期待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南部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工程。從一方國防部營區到未來的「衛武營兩廳院」,籌備處一步步扎根奠基,除了硬體建設,也積極培養觀眾、扶植團隊,為日後的文化綠意鋪設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