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周伶芝

發表文章 86 篇
  • 《宅想新世界》以物件和人的對話,創造一個專屬於劇場和我們時代相抗衡的變形寓言。
    特別企畫 Feature 《宅想新世界》創世神

    喬治與德弗 面對這個時代,除了幽默還有別的可能嗎?

    兩位不按牌理出牌,作品跨越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講座演出、舞蹈呈現的藝術家,以變色龍般的思維面對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說是恰如其分似乎也不為過。本刊特地透過信件訪問兩位藝術怪傑,一談他們的創作思考與想法。

    文字|周伶芝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編舞家瓦旦.督喜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瓦旦.督喜 在「跳舞那個地方」翻傳統的土

    從小在部落生活,後來才到台北居住、成長、念書,編舞家瓦旦.督喜因為高中時觀賞「原舞者」的演出被觸動,大學就加入舞團,踏上回部落田調創作的路。成立TAI身體劇場後,瓦旦帶著各族來的成員住在花蓮,學習、沉浸在部落生活中,他認為要做的是對傳統的重新論述,「很像在翻土,把找到的一層層翻上來,看能否從部落的傳統長出身體的可能。我們的排練就是在勞動、在翻土。」

    文字|周伶芝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趨近黑暗》彷彿在實驗各種以舞者為中心的圓周運動方程式,創造出不斷重組的關係和動線,又有最純粹且繁複的表現。
    舞蹈

    黑暗中的雙人舞 一種倖存求生的方法

    《趨近黑暗》是法國編舞家赫佐探究大眾舞蹈三部曲的第二部。三齣舞作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處理赫佐個人對舞蹈的記憶以及建構舞蹈書寫系統的可能。《趨近黑暗》在黑暗中開展雙人關係的敘事,除了轉化民間舞蹈中常見的雙人舞形式,更重要的是試著更精確地創作關於共同體的書寫。這齣雙人舞對赫佐來說,是一種倖存求生的方法,探討何謂活著,更要以舞蹈延續舞蹈的生命。

    文字|周伶芝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儘管表演上不時陷入激情悲苦的刻板手法,《天堂鳥》卻透過帳篷形式翻轉了權力展演。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死亡轉換過來的失語者敘事

    說故事,就是這三齣作品的創作核心,也是它們別具力量的所在。無論是《天堂鳥》引領觀眾在帳篷內遊走,以片段化的敘事打造一段獨裁政權下的時間和心靈之旅程,或是兩齣獨角戲《等待》和《離╱合》,各自從個人生命史架構出種族隔離和屠殺歷史中的失語者觀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非洲創作者如何在當代劇場中繼承口述傳統,進行班雅明所言對過去的「再回憶」工程,以修復大事紀底下的「無名者歷史」,受壓迫者的非正式歷史。

    文字|周伶芝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和Baboo合作的《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帶入奧姆的「一分鐘雕塑」概念。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打造平台培育推廣 深化創意連線當代劇場

    隨著許多國外新馬戲製作的來台演出,國人對馬戲雜耍表演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想像。在這一波預備為台灣馬戲尋求表演藝術正統性、亟待連線當代劇場的開端,幾個南北藝術節的策劃,都試圖納入台灣馬戲向外喊話的能量,提供先前默默練功的雜耍人才浮出水面的平台。另也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圓劇團等團隊致力開創台灣的當代馬戲創作,雖仍在摸索階段,但可看出他們朝在地創作目標發展的潛力。

    文字|周伶芝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亞蘭.布拉德勒《梔子花》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滯緩與疾馳之間 當代舞蹈的生命政治

    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文字|周伶芝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激發你的風暴》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教育風暴—話語如同親臨自我和世界的存在

    由現任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知名法國導演歐利維耶.畢所寫的《激發你的風暴》Cultivez votre tempte,是他在華文世界的第一本書,內容由他的四篇文章集結而成,分別以藝術、教育、政治和總論,探討他身處其中的感受與省思。同時身為詩人、劇作家、導演與演員的歐利維耶.畢,具有深厚的文學、哲學、宗教素養,筆下文字精練雋永。本刊特選書中〈教育風暴〉一章片段摘文,以饗讀者。

    文字|歐利維耶.畢、周伶芝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伊斯雷爾.卡勒凡與阿喀郎.汗合作的Torobaka。
    特別企畫 Feature

    佛朗明哥 沙塵烈火中的流浪與死亡

    佛朗明哥的形象和力道鮮明,讓人較難想像它的當代面貌的可能性,不過,在歐洲當代劇場界,伊斯雷爾.卡勒凡卻是個特立獨行、不容忽視的重要舞蹈家,將佛朗明哥舞出延續傳統精神的當代詮釋。他幾乎總是獨自一人,或說,在樂手的包圍下和孤獨共舞,加上他極度重視材質和聲音上的實驗,對於正統佛朗明哥舞蹈而言,顯得有如異端,但在當代觀眾眼裡,一如特地為他著書論述的法國哲學家迪迪-于貝爾曼所稱「間歇沉默中的複數孤獨」。

    文字|周伶芝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勒華在《春之祭》中的演出。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薩維耶.勒華 有機的變異 無以定義的身體

    原本研讀分子生物學的薩維耶.勒華,在準備博士論文的中途放棄,轉而奔向舞蹈創作,但細胞體的研究影響並未就此遠離,他的作品充滿實驗性格,有的甚至直接採用論壇形式,我們亦可在他的肢體發展中感受到生物學的氣質,例如不同系統相互作用的關係。勒華的獨到之處,正在於身體生產的過程和動的交換,他的身體製造感官的位移、擺脫隱喻,而透過作品,讓人重新思考表演與觀看的關係。

    文字|周伶芝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波瑞斯.夏瑪茲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波瑞斯.夏瑪茲 檔案與器官的文本混種

    曾是備受期待的芭蕾明日之星,但波瑞斯.夏瑪茲毫不戀棧學校老師口中的天賦,走向另一條非典型的道路。他的創作一直以來不安於室、淨找麻煩,從問題出發,思考舞蹈的本質與顛覆、身體動能的路徑與衝突,並且強調各種媒介的挑撥和共舞。○九年接任雷恩國立編舞中心,夏瑪茲將其改造為「舞蹈博物館」,藉此發展遊牧的概念,同時是保存舞蹈檔案的場所、臨場發生的實驗場域,也是四處移動的策展概念。

    文字|周伶芝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May B裡十個舉步維艱但仍持續踩踏的「人像」,在不見盡頭的路途上逐漸交會,互相依存。
    焦點專題 Focus

    May B 孤寂靈魂的地質學

    瑪姬.瑪漢從《終局》、《莫洛伊》、《等待果陀》等一連串的閱讀開始認識貝克特,震驚於他的寫作即使無明顯、特殊的情節和結構,且筆下人物多是以喃喃自語或無用的對話去面對無可奈何、虛無的日常,然而這些文字勾勒的生命情境、舞台指示裡明確的身體動作及台詞的音樂性,竟能精準表現流動的劇場空間感,和舞蹈身體的新想像。捨棄芭蕾舞、質疑傳統舞蹈,瑪漢轉向探究肢體的原始衝動和敘事能量,而May B便是她進入舞蹈劇場的前衛實驗,因貝克特作品的驅動或啟示而生的獨特舞作。

    文字|周伶芝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歸屬習題》反映網路媒體的影響:私密與公眾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外在資訊愈豐、移動速度愈快,寂寞也隨之坐大難擋。
    焦點專題 Focus

    《歸屬習題》 全球化的精神抽搐

    當代處境裡人與體制結構的關係,向來是德國當紅編導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所關心、深挖的創作主題。他與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發展出文本與編舞寫作齊發並行的工作方法,結合言說與肢體兩種舞台語彙,意圖精 準表現公眾與私密、控制與失控的交錯關係。《歸屬習題》是他倆的第五度合作,探討全球化跨國界的移工現象與社群媒體時代個體的身分認同,演出中,文字與身 體互相撞擊翻滾出連串的抽搐、痙攣與顛倒,呈現全球化底下的精神焦慮與時代面貌。

    文字|周伶芝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伊蓮.雅各在機器人版《蛻變》中飾演母親一角。
    焦點專題 Focus

    伊蓮.雅各 母親、歌手和演員 一派優雅與自在

    她是影迷心中永遠的「維若妮卡」,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鏡頭下,以靈巧的鄰家女孩氣質、精緻立體的五官和些許神秘的魅力攫獲你心。但這只是她的人生一段,原本就出身於劇場的她,不眷戀大銀幕,現在更享受音樂和劇場的演出,優遊於劇場演員、音樂會的說書人、爵士樂歌手等角色中。這次與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扮演母親一角,雅各認為,劇本討論的並不是一個變成機器人的男人如何面對他的家庭,而是一個有兒子變成機器人的家庭如何重建。

    文字|周伶芝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日本編導平田織佐
    焦點專題 Focus

    我們人類,真的和機器人有差別嗎?

    近年致力於「人形機器人劇場」創作的日本編導平田織佐,二○一三年以《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轟動台北,這次帶來與法國影后伊蓮.雅各等演員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改編自卡夫卡原著,但不同於原著中家人對異變主角的疏離淡漠,平田的版本溫暖許多,家人試圖去理解和接受眼前這具難以定義的身體,並且思索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我們人類,是無法證明自己與機器人差別的荒誕的存在。」平田如此解釋這個廿一世紀的機器人版本。

    文字|周伶芝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沉睡的巨獸》中,舞者們必須同時掌握身體的動感和話語的傳遞。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藉紙箱的詰問 開展肢體的辯證

    曾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過《橄欖樹》和《時境》,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相當懂得在舞作中展現其對敘事力道和詩意畫面的編排與調度。今年三度合作的新作《沉睡的巨獸》,創作構想則來自於麥斯卡利對於我們似乎已習以為常的民主與自由的疑惑與叩問,透過與三地舞者的合作,及與現場聲音、紙箱布置互動,探尋並展現不同地域人民的民主肢體想像。

    文字|周伶芝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舞台的白幕上投影著奧尼爾的肖像及其生卒年分,彷如作者包裹回憶裡棄屋的屍布。
    演出評論 Review

    消亡中的顯影

    曾經,光是啟蒙之愛,但今日的時代課題,闇,才是必要潛入的愛之漩渦。王墨林以《長夜漫漫路迢迢》揭示我們要不停不停地書寫幽靈,才有救贖的可能。黑夜裡草蔓荒徑,路遙而無歸宿,家園廢墟在一片城市霓虹的氤氳下,更顯無光、更如老歌般煙渺。唯有愈往黑暗處走去,才能探索孤獨、疼痛、迷惘與消亡,在夜霧裡體會光明,這是一種穿過霧牆的攝影,顯影時有粗黑粒子躁動。

    文字|周伶芝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王嘉明說:「理查在這個劇本裡其實是說書人,只是這個說書人最後會被幹掉。所以在這齣戲裡,是物件、是媒體帶領觀眾去認識這個故事。」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書人最終會被幹掉的解剖學劇場

    王嘉明版本的《理查三世》藉由改編莎劇,提示馬克思式的歷史意識,意不在為理查三世翻案,而是希望在建構中還原歷史的歧義和生產過程。就像他借用了羅馬尼亞哲學家蕭沆的話作為序言:「每個人身上都沉睡著一位先知,當他醒來時,這世界,就多了一位恐怖分子。」題點出個人與群體對於世界中心的狂熱、歷史空想的激情與虛妄,從中質疑並挑戰既定的理念。

    文字|周伶芝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歐利維耶.畢的歌聲如同他的扮裝,並不刻意捏高音裝女性,無過於誇飾的肢體,以微妙的表情和動作自我解嘲。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演員,化身為「小刀小姐」

    扮裝變身為人性發聲 盡情歡暢為黑夜中的愛恨

    相較於其他創作者多以扮裝強調身體或性別上的自由,對歐利維耶.畢來說,扮裝更是一種再度回歸劇場、回歸隱喻的方式,並非要成為女性的身體,而是一種轉換的冒險、顛覆性的創作,尤其是為隱匿的人性在劇場發聲。熱愛唱歌的歐利維耶.畢化身為穿著亮片禮服的小刀小姐,懂得溫柔也懂得驚世駭俗,拿自己不名譽的人生汙點為題,嘻笑怒罵生命向她開的玩笑他說,這位歌舞廳裡的歌手,是屬於藝術家的角色。

    文字|周伶芝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薪傳》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用身體 逼視時代容顏

    成立於一九七三年的雲門舞集,和台灣的政治經濟轉型的歷程並行迄今。從有限資源裡逐步開拓台灣現代舞的創作展演環境,雲門舞集著眼的不只是創作製作,亦思考著以一個表演藝術團隊所能產生的社會能量。而這樣對社會的關懷,自然也反映在創作上,即便是最為抽象純粹的作品,背後都隱含創作者對於身處時代的觀察與體悟。自創團起,雲門每一階段的創作特色,除了是編舞家林懷民對舞蹈美學的探索和其個人所思,台灣社會的變動和歷史轉捩點,更在在影響他決定舞作的方向與選材。

    文字|周伶芝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楊輝說:「過去的事物有被保存和傳承的重要價值,但是傳統的技術有機會可以在丟失時再被複製、恢復,真正難的卻是在『精神』的傳承。」
    藝號人物 People 旅歐偶戲創作者

    楊輝 漂泊在歷史中 關注生存的沉重

    二○一二年以《操偶師的故事》讓台灣觀眾驚豔的旅歐偶戲創作者楊輝,將帶著新作《牛仔褲》再度造訪。雖是布袋戲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但楊輝在創作上積極找出自己的路,戲偶的運用不限於布袋戲偶,劇場的運用也跳脫傳統、結合現代劇場思維。而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他,也喜歡在創作中展現自己對歷史的熱情,與對小人物的關照。

    文字|周伶芝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