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慧
-
香港
風水大師李居明的創意 《粵劇特朗普》為沉悶香港突圍
四月的香港,上演了由風水大師李居明編創的《粵劇特朗普》,在香港目前唯一活躍的商業劇場新光戲院演出。劇作內容全屬虛構,描述特朗普與其「孿生兄弟」川普分離和重逢的故事,不少年輕觀眾因宣傳海報中的「特朗普」造型奇趣於是買票觀看,全劇如港式綜合節目般結合扮演、嘲諷,盡顯粵劇作為民間娛樂的精髓。
-
香港
香港電台藝評節目停播 媒體流動下如何拓展藝評空間?
作為公營的香港電台,在堅守廣播方針的開放性與獨立性下,還能顧及商業電台所未能兼顧的文化板塊。然而二○○五年開始的藝術評論節目「演藝風流」,在時代變遷、閱聽模式改變的趨勢下,終究迎來了停播的命運。節目停播一方面反映公營電台欠缺有視野的文化承擔,但更需探索的是,在如此的媒體環境下,藝評要可持續地在公共空間被看見,需要怎樣的方式與策略。
-
香港
真正體現《路.一起走》 劇場共融詩意躍動
一月重演的共融劇場作品《路.一起走》,在比首演場地大了數倍的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演出,導演及劇本改編陳美莉表示重演的兩大調整,一是劇場視形傳譯員將更自由地在舞台上演出,二是以展能藝術家作為藍本的角色,由藝術家本人、演員和劇場視形傳譯員共同呈現,在詩意的調度安排中,和大家一起去討論「什麼是藝術」。
-
香港
素人參與演出 「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尋生活真實
今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舉辦的「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由香港話劇團與西九文化區聯合主辦,主題為「尋常見.見尋常」,企圖把「真實放諸舞台」,策展參演劇目較之前兩屆具挑戰性,除了結合真實與虛構的劇碼,也有素人參與的演出,讓劇場與現實進行多樣的對話。
-
香港
進念《做好香港地》 「東宮西宮」美學怎樣介入參與?
向來積極參與政策、社會觀察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團,在二○○三年推出的「東宮西宮」系列備受討論,討論、批判、戲謔弱勢政府的姿態成了「進念」的劇場路徑,也似乎是與劇團一直的「實驗」精神契合。近期香港政府展開土地利用議題公眾諮詢,進念也推出參與式政策劇場《做好香港地》,但從演出現場的狀況看來,這個延續自「東宮西宮」的美學策略,似乎未能深化
-
香港
「大館」新開活動不斷 港版《遙感城市》略顯尷尬
前中區警署的建築在古蹟活化計畫的改造下,於今年五月開張,轉化為展演創作空間,開幕後推出「劇場季」活動,之後還有「舞蹈季」等,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個曾經戒備森嚴的警務機關。而在大館劇場季中,也推出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的香港版《遙感城市》,然而在香港這個充滿焦慮、空間狹窄、速度極快、人們相對冷漠的城市,《遙感》在很多環節都顯得有點尷尬。
-
香港
香港藝術中心跨界策展 多元感受作品打開觀眾視野
香港劇場近年跨界製作不斷,獨立場地也嘗試挑戰傳統劇場想像。香港藝術中心今年推出的「跨界大龍鳳藝術節」有「跨媒介、表演形式」的主題,也「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多元化感官體驗」、「了解藝術與生活關係」,如瑞士藝術家、音樂家及導演Dimitri de Perrot除了有在商場中的藝術裝置,也有MYOUSIC演出,於「在」與「不在」之間探索生活、劇場、藝術的虛與實。
-
香港
2017香港演藝界各有成績 不同獎項鼓勵業界再進一步
近期適逢各表演藝術獎項發表,也可一覽過去一年的業界成績,除了有劇場人跨足電影圈得到好成績外,表演藝術界舉辦經年的「舞台劇獎」與「小劇場獎」也備受關注。其中年輕編劇胡境陽的成績受兩獎肯定,顯見香港年輕編劇的能量提升;另方俊杰以素人學生演繹的音樂劇《奮青樂與路》拿下舞台劇獎最佳導演,也以與演藝學院學生合作的《Lysistrata》獲小劇場獎最佳導演,成果斐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四)
「不收集」的資料中心 協助支援的專業平台
不同於其他劇場資料中心收集保存實體或數位資料的方式,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東北方的古老小城梅赫倫的專業支援中心Het Firmament的有趣和獨特之處,卻是其「不收集」的原則,充滿著創意與能動性。Het Firmament為團隊提供專業的意見、可行而合適的方案等,培養其以專業的心態整存其資料和檔案,各自在「去中心化」、卻又「人人有責」的情況下,為演藝文化遺產的保存作出共同的承擔。
-
香港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廿歲 業界齊聚「非懷舊」深度交流
香港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今年歡慶成立廿周年,以四季為主題策劃了相關活動,在春季主打的文件展中,前進進在牛棚劇場展出相關歷史文件,以劇團發展的不同階段勾勒時代;劇團並在四月初舉行「圍爐不取暖:業界廿年逸話」活動邀請在不同時間與「前進進」合作過的劇場工作者分享,從小的個人回溯作為窗口去打開有關「劇團」、「評論」、「觀眾」、「作品」等大環境的關鍵詞討論。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三)
冷冷倉庫中的溫暖守護
阿姆斯特丹劇場研究中心的藏品於二○一七年初遷入大學特藏倉庫內,收納了超過一萬六千幅設計手稿、一萬六千本表演藝術書籍、七千五百個錄影資料、兩萬八千個錄音資料、十四萬張照片、五百個設計模型、四千件戲服和接近一千八百個不同類型的木偶。在這個這個新建成的倉庫中,在恆溫、防火和抗霉各方面都有要求,讓藏品在專業的環境下保存。
-
香港
財政預算支持大灣區交流 藝文界憂為人開荒、忽視本土
新年度香港財政預算案公布,可見政府在許多地方投入資源,文化界亦然,但就內容看來是在原來的資助框架下投入資源,但對外在環境的問題與困境卻是助益有限;另方面,預算中有一億四千萬撥款支持表演團隊及藝術家到大灣區交流,「大灣區」指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在藝文業界組織「文化同行」的意見調查中,不少人對此存有在隱憂,更擔心創作受限。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二)
政策轉彎下縮減規模 低度運作線上蒐整資料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最早是從三位個人收藏家的藏品開始的。但自從數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換後連政策也轉變,劇場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關門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接管,同時縮減為一個只有三位全職員工的特藏部門。中心目前處於低度運作狀態,但仍維持協助出版戲劇年鑑和更新線上荷蘭劇場百科全書,藉由與「表演藝術媒體」宣傳平台合作蒐集各種製作資料。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一)
整理活用資料 扎根歷史奠基未來
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與文獻庫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劇場圖書館和資料館之一,藏品豐富;館藏以幾個範疇為核心:包含中心持續地整理當地專業劇團和劇院的製作資料和文獻,在捷克出版的劇場相關文章、表演藝術相關照片,還有舞台設計的相關資料等。透過外展、研究等將生硬的資料活化運用,上述資料成為文化的積累,成為未來劇場發展的資本。
-
香港
藏於鬧市的地下宮殿 蓄洪池首度變身媒體展場
擅於探索城市不同空間的藝術家伍韶勁,繼去年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鐘後》,近期選在深水埗大坑東蓄洪池推出《大禹之後》。大坑東蓄洪池是香港第一個大型地下蓄洪池,用以收集和疏導過多的雨水,空間本身就極具奇觀性,透過一幕幕配合燈光和音效的特長布條,在大型風機的運作下起舞,以「探討了人類如何面對全球各地出現的極端天氣」。
-
香港
穿梭百年體驗時間流動 活化古蹟再現歷史人情
由甄拔濤概念創作及編劇、李俊亮聯合導演的體驗劇場《她和他的時間之流》,讓觀眾透過耳機,以聲音導航,在藝穗會這個百年香港歷史,也是文化基地的場域中,探索記憶與過往;同時也透過吃食、物件的觸摸與拍照,建構多樣的體驗。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是「蓬勃」,還是「亂象」?
回顧香港過去一季的演藝節目,可謂高度密集,展現出一派「蓬勃」之勢,不管是官方或民間,都推出為數甚多的節目,但也稀釋了票房,讓不少難得一件的演出如世界文化藝術節的「躍動非洲」系列,上座率令人遺憾。本文試圖分析上述現象的背後成因與可能因應之策。而近期台灣劇場也面臨場館增多、節目增加、票房走勢放緩、下滑的類似狀況,透過對香港劇場的觀察,或也能成為本地劇場工作者的參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與社會關注帶動形式 香港首辦紀錄劇場節
香港劇團「一條褲製作」今年自五月起舉辦「紀錄劇場節」,透過連串活動,從不同面向探討紀錄劇場的定義、形式與各地實踐。其中紀錄劇場研討會於七月底舉行,多位藝術家與戲劇學者也到港分享,另有選讀英美兩地的紀錄劇場作品,不少是首次在港亮相。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她們的尋源問道 劇場的生命旅程
雖然西方劇場訓練對非洲戲劇發展而言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但在骨子裡,非洲的戲劇仍然保留了相當強的說故事傳統,沒有太多花俏的點子,也沒有複雜的敘事,只是述說快樂與悲傷、成就與失敗,透過再歷曾經,傳承經驗和歷史。有「非洲現代舞之母」美稱的謝曼恩.阿科尼與知名南非女演員泰姆比.姆沙利-瓊斯,都在劇場中自述平生,讓我們見識動人的說故事力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戲劇盛會」評審來港交流 配合網上錄像越洋觀劇
應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歌德學院之邀,兩位今年度「柏林戲劇盛會」的遴選評審艾娃.比亨特與緹爾.布列格利訪港與本地戲劇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國劇場現況。香港參與者先透過網上錄像觀賞入選今年柏林戲劇盛會的作品,再聽兩位評審分享德語劇場現況與美學,大開眼界也增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