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國慧

發表文章 113 篇
  • 與會座談人有來自亞洲各華文城市的策展人、學者和藝評人。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節」與「城」的共生 各地策展人座談交流

    在十一月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進行同時,也舉辦了「節與城:共生的可能與挑戰亞洲交流座談會」,邀請來自亞洲各華文城市的策展人、學者和藝評人,探討「藝術節如何有機地與社會、藝術家和觀眾連繫對話,使文化能植根於城市?」而這次的交流,也有助於往後建立各城的藝術節網絡。

    文字|陳國慧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當年《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的四位女主角,在《我和秋天有個約會》以夢中相會的形式重聚。(表演工作坊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春去秋來 經典廿載

    作為香港一位具代表性的劇作家,杜國威選擇不迴避《春天》的光環而讓《秋天》迎向面對另一個時機、另一批觀眾和另一種劇場發展狀態的挑戰,是他對香港戲劇「感情之所在」,亦見其對香港劇場的承擔。他把《秋天》視為對香港話劇團和觀眾致意之作,這份情意直如劇中小蝶在養子Danny(即死去的鳳萍之子)身上投射對姐妹的懷念。

    文字|陳國慧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今年「新視野藝術節」開幕作品是優人神鼓的《時間之外》。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過十年 前瞻更多可能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文字|陳國慧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ADC藝評獎」的活動網頁。(香港藝術發展局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發局主辦「藝評獎」 獎金豐富嘉許優秀藝評

    香港藝術發展局為了推動藝評發展,除了於去年推出「藝評啟導計畫」外,今年則推出「ADC藝評獎」,期望藉此發掘新一代的藝評人,而令人眼睛一亮的是金獎得主將獲獎金港幣五萬元,遠遠高於一般藝評稿酬。

    文字|陳國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為中國戲曲節揭開序幕。
    香港

    中國戲曲節 粵劇《李後主》新版揭幕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自六月初開始進行約一個半月,規模似乎較去年小,但也配合傳統與創新並重的主題,當中不乏有心思的安排。開幕大戲是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由剛在中國憑《情話紫釵》獲得「時尚戲曲大獎」的資深導演毛俊輝執導,由葉紹德編劇,粵劇紅伶龍貫天、南鳳及尤聲普擔綱演出;貫徹新舊融和的精神,《李後主》加入了不少現代劇場的設計元素。

    文字|陳國慧、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舞周臨時變陣以「中國舞蹈新勢力」應戰。(取自舞周官方網站)
    廣州

    經濟政治陰影下 「廣東現代舞周」將說再見

    今年舉辦第八屆的「廣東現代舞周」,向來堅持獨立運作,並以推廣中國新生代舞者、編舞、作品,和強化國際交流網絡的包容、多元的形象而聞名,卻在愈來愈重的經濟壓力下,正式宣告要「暫別廣東」;而今年主辦單位也遇到政治陰影,原本的主題「挪威.挪威」因諾貝爾和平獎事件致使團隊無法入境,只好臨時改為「中國舞蹈新勢力」系列因應。

    文字|陳國慧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亞洲劇力無邊界」戲劇節宣傳海報。
    香港

    「亞洲劇力無邊界」 再掀香港小劇場活力

    由「小劇場.大戲劇」主辦及製作的「亞洲劇力無邊界」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劇場節,內容雖只包含三個小劇場作品,但卻是來自廣州、香港和日本的創作,也有創作人帶領的工作坊、座談會等,似乎要發起一次小劇場的革命。這次節目以「日本」為主題的理念,是創作者回應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即便作為計畫主題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也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文字|陳國慧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動物農莊》首度參選,連奪四獎。(取自Theatre Noir網頁)
    香港

    第廿屆香港舞台劇獎 《香港式離婚》奪最大獎項

    第廿屆「香港舞台劇獎」,於四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其中《香港式離婚》、《動物農莊》等劇都奪得多項大獎,而最大獎項「最佳整體演出」則由香港藝術節製作的《香港式離婚》獲得。雖然此獎的評審過程透明度和評審委員看戲是否「夠多夠廣」一直為人所詬病,也有人因此表明不再參與,但作為香港目前最有歷史的劇場獎項,由此觀察劇場現況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文字|陳國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在古蹟級的孫中山博物館內演出,歷史氛圍濃厚。
    香港

    古蹟活化當劇場 《學良事變》帶入歷史氛圍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最近積極發掘轄下古蹟容納演藝活動的可能性,看來是針對場地多元性不足與缺乏個性的相應策略。如「詠懷古蹟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館內進行,其中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就選在孫中山博物館演出,觀眾反應熱烈,表示該劇在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內重現「歷史」也製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

    文字|陳國慧、張志偉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起舞,在秋天

    不只台灣,在蕭瑟卻充滿詩意的季節跳舞,是許多國家妝點其城市意象的默契;秋天的舞蹈節更是某些城市行之有年的旅遊號召。本刊特別連線里昂、紐約、首爾、荷蘭、英國、香港等六個秋天舞蹈節慶,在紙上遊走、盡覽世界各地舞在秋天的姿彩與鋒芒。

    文字|陳思宏、陳國慧、王如萍、鄒欣寧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北京人》是原味演出。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慶祝曹禺百年誕辰 大型專題戲劇節揭幕

    今年適逢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劇作家曹禺百年誕辰,不常為特定劇作家舉辦專題藝術節的香港,也特地在今年十月至十二月舉辦「曹禺戲劇節」慶祝紀念,透過演出與書寫,引領香港年輕世代認識曹禺的不朽和當代性。除了演出與講座,「曹禺戲劇節研討會」也會同步進行。

    文字|陳國慧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澳門城市藝穗節令人想起英國愛丁堡藝穗節。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澳門:澳門城市藝穗節 另類空間展活力

    創辦迄今已經第十屆的「澳門城市藝穗節」,特色即在城市中以各種不同的空間找尋展演的可能性,多年來也累積了很多創作環境劇場、特定空間劇場和發掘另類劇場空間的經驗,加上面對城市的發展和轉變,令這些作品充滿特色。今年的活動從十一月十二日至廿八日舉行,其中即有不少可堪玩味的演出。

    文字|陳國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雷動天下舞團在黃花崗劇院搬演由近年創作力旺盛的李捍忠和馬波編舞的《輕描淡寫》。(廣東現代舞周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廣州:廣東現代舞周「發現亞洲」 為中國現代舞打開世界之窗

    「廣東現代舞周」由香港編舞家暨重要的中國現代舞推動者曹誠淵於二○○四年創辦,今年已經堂堂邁入第七屆。愈辦規模愈大的活動可說是中國與世界的現代舞交流平台,今年舞周由廣東星海演藝集團及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主辦,以「發現亞洲」為主題,集中邀約亞洲重要現代舞團隊和藝術家參與。除了舞蹈展演更包含了豐富的工作坊與大師班,讓年輕舞者得以密集地與世界舞壇互動激盪。

    文字|陳國慧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工廠大廈創意空間」公開論壇內有藝術工作者表達不滿。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活化工廈」政策惹疑慮 藝術家拉布條抗議

    在六月初舉辦的「工廠大廈創意空間」的公開論壇中,由於對政府提出的活化工廈以支援藝文創作的措施深感疑慮,加上與會的官員無法為工廈藝術家釋疑,使得部分工廈藝術工作者在官員背後拉出抗議布條,使得這個意在溝通交流的論壇也就此草草結束。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藝評雜誌生存受阻 《文化現場》面臨停刊危機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資深文化記者籌畫發行的藝評雜誌《文化現場》,雖然雜誌的成績得到藝發局藝評小組認同,認為可考慮接納其申請,但建議上遞至握決定權的藝發局大會時卻不獲通過,雜誌面臨停刊命運。

    文字|陳國慧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聖》劇中的奇情謀殺案,是主角表面平靜生活的潛在壓力之一。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心理剝繭到剖解身分焦慮

    首演於二○○九年三月的「香港藝術節」委約製作《聖荷西謀殺案》,為本年度香港原創劇目的話題之作;作品是年輕女劇作家莊梅岩自英國留學後的首部發表作品。「年輕」和「女性」雖容易把莊梅岩歸納和分類在目前香港舞台劇作家光譜中,但一定是過於約化的詮釋;其才華一直未受意識形態框架所約制,反而更見諸於其作品的格局和題材,正是貫徹了莊一直嘗試跨開存在狀態的探索闊度、直搗人性呈現不同面向的風格,這與她念心理學出身的背景有莫大關係。

    文字|陳國慧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胡恩威唸建築系出身,雖沒有成為建築師,卻實在築建起自己一套胡氏文化事業和理念的風格。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媒體構景 打造胡氏大樓批判之窗 胡恩威的劇場風格

    胡恩威批判目光之「快、狠、準」令他即使是批是鬥,也幹的跳脫漂亮,他安然自若地站在當下,聞風不動、有條有理地繼續放出一把又一把利刃,從建築到劇場、從娛樂到政治、從天主到佛教,幾乎處處都見其身影、聲音和評說。香港不少舞台導演喜用多媒體元素,但能夠掌握多媒體的冷冽而能夠將之轉化為具氣息的溫熱的卻不多,胡恩威可說是其中一人。

    文字|陳國慧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天地混沌初開洪荒之中女媧始祖造人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未敢遊戲到底的顛覆 談「高行健藝術節」的《山海經傳》

    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的劇作《山海經傳》首度搬上舞台,在五月三十日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圓形廣場舉行世界首演,這是香港「法國五月」藝術節之「高行健藝術節」中最受人矚目的演出,由「香港戲劇工程」製作、香港資深藝術工作者蔡錫昌執導。高行健的每一個劇作都是一場徹底的劇場實驗,《山海經傳》探索的是中國神話和文明起源與當下的「我」的關係,本刊特邀香港劇評人陳國慧為本刊讀者評介這一場「實驗」的過程。

    文字|陳國慧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北京人藝《茶館》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華文戲劇百年 兩岸四地燦爛風華 第六屆華文戲劇節在香港

    兩年一度的華文戲劇節今年再回香港,以「華文戲劇百周年」為今年戲劇節的展演主題,頗見主辦者回顧歷史的用心,今年的展演也是歷屆最為豐富的,除了兩岸四地的精采作品,也看到香港本地的戲劇傳承樣貌,同時也展現了傳統戲曲化入現代劇場的新嘗試。

    文字|陳國慧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 高街是遊人必到的地方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把「愛丁堡藝穗節」從想像中拉出 陰霾下,緊張又豐富的英國之旅

    近年屢屢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目標的英國,不為恐怖主義所屈,盛夏的藝術節慶依然綻放繽紛。今年的愛丁堡藝穗節恰逢六十大壽,在英國甫完成戲劇碩士學業的香港劇評人陳國慧,趁此機會到藝術山城愛丁堡「朝拜」,看見豐富多彩的實驗作品,發現英國表演藝術界也吹起「日韓風」,異國情調又逗趣娛樂的日韓演出票房一片蓬勃。

    文字|陳國慧、陳國慧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