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oney置富雜誌》第280期以藝評獎風波為封面。(圖片提供 陳國慧)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發局首屆藝評獎 金獎文章惹爭議

去年首度舉辦、首獎獎金高達五萬港幣的「藝評獎」,在二月底揭曉,由北京作者賈選凝憑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一文獲得金獎,但文中觸及了香港熱門的中港矛盾論述,引爆媒體關注討論,雖然讓人關注了原屬小眾的藝術評論,但讓活動失焦,活動主辦者也被嚴重質疑。

去年首度舉辦、首獎獎金高達五萬港幣的「藝評獎」,在二月底揭曉,由北京作者賈選凝憑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一文獲得金獎,但文中觸及了香港熱門的中港矛盾論述,引爆媒體關注討論,雖然讓人關注了原屬小眾的藝術評論,但讓活動失焦,活動主辦者也被嚴重質疑。

香港藝術發展局去年舉辦第一屆「藝評獎」,目的在於「獎勵和嘉許優秀的藝評人,促進香港藝評水平的提升和發展而設的獎項」。金獎獎金港幣五萬元開創了藝術文化類徵文比賽的先河,而且藝評對所評對象定義廣泛,只要是「本地的文化藝術作品/活動」都可以評論,一時間本地年輕藝評人躍躍欲試。

然而每個藝術範疇都有其獨特的美學呈現與評鑑方式,即若主辦單位強調「參賽文章應以普羅大眾為目標讀者」,但藝評獎不分門類評審文章的做法,與其促進水平提升的目標似乎背道而馳。同時早已公開的評審名單,大多數屬傳媒和出版界,表演和視覺藝術的評審不見影兒,令人摸不著頭腦,大家多少抱著「聊勝於無」的心態看其發展。

北京作者得獎文章引爆討論

即便高額獎金看起來誘人,但未知是否宣傳不足,比賽最後只收到六十多份作品,以其參賽門檻不太高的情況來說,這數量並不算太多。主辦單位在二月底公布評選結果,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中國女生賈選凝憑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一文獲得金獎評審認為文章「描寫當下中港關係的微妙變化,既具強烈的批判精神,亦不乏創意及獨特見解」。

然而因文章卻觸及了香港熱門的中港矛盾論述,文中指電影反映創作人/香港人的焦慮,「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今日的金主和老闆,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電影)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等句子,在「港媽求奶粉無門」的情況下引起媒體的熱烈報導。

首先是《蘋果日報》翌日的港聞版,以〈北京女奪藝評獎斥《低俗喜劇》辱內地人〉的標題吸引讀者注意,同時訪問了該片導演彭浩翔和男主角杜汶澤,他們對該評論都不表認同。創作人和評論人的張力一直存在,但以往藝評在香港只是「小眾」趣味,一般讀者,尤其是沒看過作品的讀者,對藝評興趣不大,這種張力一時間浮上水面令人覺得藝評「終於」有人關注。

加上曾看過該片的人有不少對賈文論述大表不滿,未看過該片的單看賈文的意識形態亦覺公帑用不得其所,往後整整一個月的討論讓藝評獎本來無甚聲色的狀態炒得火熱,包括「賈文與藝評組主席、評審之一林沛理的行文風格對照」、「作者與評審的私人關係」、「賈文是否評論文章」等,讓藝評被熱烈「消費」,失焦在對藝評生態的關注與推動、比賽機制漏洞和主辦方定義藝評的這些嚴峻問題上。

主事者被嚴重質疑

林沛理在三月初風波發生後兩週,通過藝發局發表聲明,指風波「甚至可以說是意外的收穫」,讓藝評終於有人關注,並指「不可失去與持不同觀點、不同信念人士對話和溝通的能力、自信和胸襟」。但文中把藝評獎預算(廿萬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全年行政預算(分別是六十九萬元與八十萬元)相提並論實有混淆視聽之嫌,加上藝評獎機制的問題令人懷疑他是否知悉、理解藝評現實以至能推動相應策略。

難怪剛舉行的「建立香港藝評──從藝評獎風波思考藝評本質、生態、位置與推廣策略」座談會上,有藝評人即席發起「倒林表態行動」。林的三年任期將屆滿,而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選舉也即將舉行,且看未來藝評發展在風波後能否揭開新一頁。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