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
焦點專題 Focus Q:後輩 賴玟君 A:前輩 鍾欣凌
演喜劇 是一種走鋼索的藝術
她們都是北藝大戲劇系的畢業生,也都有著令人一見印象深刻的胖胖可愛外型「粉紅豬」鍾欣凌從舞台演到影劇,拿下金鐘獎證明自己的實力,近幾年在劇場中相當吸睛的賴玟君,表演備受矚目她們是大多扮演讓舞台愉悅輕鬆的角色,卻深知喜劇背後不一定總是明亮,也有悲傷、無奈,知曉月之暗面才能當舞台上的暖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教你如何像孩子一樣思考、想像
這是八十歲的小野洋子致贈網路世代的箴言,輕薄且寓意深刻。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間,她花了百日,以一天一則的速度進行一個網路行為事件,分享她的觀察、思考,她提供一個情境,予人不只一個選項的選擇,要人打破慣習,重新審視生活中微小的物事,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的書,而是教人如何像孩子一樣思考、想像。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瑪華.香卡 舞動古典優雅的印度傳統
《寶萊塢生死戀》自一九一七年以來被翻拍無數次,而二○○二年上映的版本是其中之最,本次來台演出的瑪華.香卡(Mahua Shankar)就曾在這部堪稱印度的國民電影中參與演出。 香 卡十四歲時投入印度古典舞蹈的傳奇性代表人物Pandit Birju Maharaj門下,是當時最年輕的弟子,如今已是印度表演藝術家的佼佼者。本次來台演出的是有兩千年的傳統,北印度最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卡薩克舞蹈 (Kathak,另譯卡達克),這位寶萊塢明星不只傳承,也擅於從傳統翻出新意,卡薩克的快速腳踏、連續轉圈,與優雅肢體為特色,都承襲自古典宮廷的高度 審美精緻文化傳統神話來源,與中世紀以來的伊斯蘭文化。 有趣的是,本次節目在音樂選擇上亦結合中西特色,除了有在印度被譽為樂器之王的塔布拉鼓(Tabla)、具廿條弦奇幻音色的西塔琴(Sitar)外,還有小提琴配合。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策馬進3城」 舞出對嘉義的想像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與雯翔舞團自二○一二年首度合作開創「嘉義新舞風」,年年邀請三位編舞家發表作品,這個年輕創作者的演出平台,過去四年分別以「速極」、「未來式」、「看不見的溫度」、「獨語」為主題進行編創,至今已邁入第五屆。 有趣的是,今年度以「策馬進3城」為題,除了邀請台灣民謠學者簡上仁彈唱鄉土歌謠引述諸羅意象外,亦首度邀請編舞家實際駐地進行文史採集,三位編舞家蘇品文《Spirit》、黃懷德《3》及鄭伊涵《四人房》將納入地方的土地風格進行編創,比如黃懷德《3》即是「山」,從嘉義的古名「諸羅山」出發,演繹山的地方風采。 除此之外,今年度亦邀請雲門2舞者李尹櫻進行講座分享,邀請鄰近社區民眾及國高中學生共同參與,推廣與擴大對舞蹈的想像。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讓舞者成為水 找尋變動不居中的身體
向來理性先於感性的林文中,一路在創作上留下清晰的思考軌跡,之前的《長河》、《空氣動力學》從思索身體如何動,鍛造賦予舞者群體如水、如風變幻莫測的型態,而新作《流變》則試圖走得更遠,物質(身體)表現非物質(水)的流動方式依然是本次創作母題,但他這次不去模仿水,而是要舞者成為水。「我們不再去扮演波光粼粼,而是利用身體的皺褶、關節的鬆緊而去強化水的閃動、流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繞遠路,才回得了家
「欸,這個路要怎麼走啊?」休旅車上導航始終開著,布拉瑞揚緊抓方向盤,拉直脖子盯緊路,最終還是揚起聲,問了坐在後座的台東攝影師。回台東近兩年,這裡對他而言仍是一個新的城市。 排灣族血統,出生嘉蘭部落的布拉瑞揚,操著台東的腔口,思考時語調拉得很慢很長。即便如此,現在的他不僅對台東的路不熟悉,離部落也很遠,去年年初甫宣告成立的「布拉瑞揚舞團BDC」也正年輕,「有人會把舞團和原住民舞蹈畫上等號,是,也不是,老實說我也做不來,我沒有這些養成。真的要做得很用力,要花時間,要有很多人幫忙。」 布拉瑞揚像典型台東青年,十五歲早早離家,一走就是廿三年。先是高雄、台北,接著往全世界跑,直到二○一一年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時動心起念才停下腳步,「希望未來謝幕拉的手,是部落孩子的手。」 那年他卅八歲,自嘲「失業又失戀」,返台徬徨無依時,陸續認識了歌手桑布伊、原舞者這些在他過往生活始終錯身而過的人物一個一個出現,他創作的面貌開始改變,《拉歌》(2012)、《找路》(2013)、《Yaangad.椏幹》(2014)等,作品中長出某種真實的生活氣味和呼吸,有表情、有厚度、有心,「像是有vuvu(祖靈)領路。」 但vuvu領進門,修行還是看個人。在街口拐錯了彎,又繞了遠路的布拉瑞揚有些習慣地無奈又抱歉地笑了。 咖啡店的專屬座位 返家路迢迢,過往生活的慣習,身體都牢牢記著,比如每天要來一杯。 一杯不是小米酒,是咖啡。布拉瑞揚嗜咖啡成癮,台北生活殘留的日課是每日晨起離家上咖啡館。過去混咖啡館是不得不然,創作仰賴進咖啡館等靈感,「在台北很難獨處,很需要一個人安靜的空間。」說著,他摀住臉直笑,「有點假掰吼~」如今身在台東天廣地闊,作品從生活練習中產生,無須刻意尋找獨處空間,這習慣卻銘刻進身體裡了。 下午兩點進舞團前,他總窩在「好時x好食」的吧檯後一角吃早午餐,就在書架與臨街窗前,同時給予他開放與私密感,那裡已是咖啡店留給他的專屬座位了。 台東糖廠舞團的家 這天不團練,是出遊的日子。布拉瑞揚招呼著舞者準備出發,狗狗貓貓們看家。 舞團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棲睞》 手牽手,找到生活的位置
布拉瑞揚的新作《阿棲睞》,舞者得牽手六十分鐘,這是來自原住民歌舞的傳統意象,「在部落,牽手表示我們都是一家人,最尾巴的人還能感覺到頭,精神是同一的。」一齣精神狀態超過技術的舞作,在時間醞釀中成形,更是生活共度的點滴凝聚。
-
特別企畫 Feature
鐵道旁的一日
採訪這天,四月陽光暖融,近乎盛夏,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騎著單車赴約,我們散步在劇團旁的舊鐵道路廊,這條木棧道貫穿台東糖廠、鐵花村、鐵道藝術村等台東知名觀光景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李韻儀 在邊緣回應整個世界
來到都蘭,大概都不會錯過都蘭山腰靜靜遠眺太平洋的那幢日式建築月光小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力曼 與自然溫柔共處
阿力曼館長的一天從凌晨四點就開始了。這樣的日子,自森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持續至今已逾十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劉誥洋 腳步放慢,用力蹲
推開古舊日式宿舍老建築紗門,劉誥洋連聲道歉採訪推遲了些時間,妻子抱著剛滿兩個月大的寶寶跟在後頭。即便他因過去工作型態早已習慣南來北往的忙碌匆亂,新生命加入家庭,步調仍在調適,正如這個成立甫一年的共同工作空間「邸Tai Dang」。
-
特別企畫 Feature
Haluko Rupi 誰說旅行不可以只是單純的野放?
「我的客人都是篩選過的喔!」牽著一雙兒女,Haluko Rupi不無驕傲地說了好幾次。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世紀當代舞團「慾土」 新詮《金瓶梅》的兩種方法
中國四大奇書之首《金瓶梅》挑戰道德極限,可說是愈禁愈奇的代表之一。該書發表於明代,從數百年前手抄本秘密流傳的奇書,到當代電影、劇場翻演不絕,本月世紀當代舞團「慾土」堪稱「金瓶梅擂台大賽」,命題式地邀請兩位相異領域創作者陳維寧《賤斥樂園》、張子健《金瓶梅》新詮該作。 陳維寧為世紀當代舞團近年力捧的新銳編舞家之一,編創作品多著眼於女性自我認同。《賤斥樂園》走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惡女們的內心,「看沒有空間主導權的女子、缺乏經濟獨立的女子、看似依附男人的女子,在毀天滅地的心理動機下,如何在時間停止的庭院深深中自處。」 新加坡十指幫偶劇團導演張子健則以舞蹈劇場《金瓶梅》,嘗試融合文字、舞蹈及畫面成為有機的整體,將潘金蓮的性、李瓶兒的權與龐春梅的自由不馴再現於於舞台,讓觀者以三名惡女視角重塑觀眾對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的想像。
-
即將上場 Preview 日內瓦大劇院芭蕾舞團
《仲夏夜之夢》 由內到外挑戰複雜錯亂
莎翁多線交織、錯中帶笑的經典喜劇《仲夏夜之夢》,在法國編舞家克雷梅尼斯手中,又翻出新貌。帶著百年老店日內瓦大劇院芭蕾舞團,克雷梅尼斯將舞台視角轉自仙王與仙后,以超現實的手法重新交織原始文本中錯亂的角色安排,別具一格的扮裝反串仙后,從原劇中關係的錯亂,進一步延伸到個體內在的複雜性。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頑童首度編舞
王嘉明《七》 透過身體再探人的「缺陷」
嫻熟於文字遊戲的導演王嘉明,這回放下擅長的武器,第一次編起舞來。《七》與楊乃璇、蘇品文、林素蓮、張堅豪、黃懷德、劉彥成六位舞者合作,透過身體,持續探索人的「缺陷」,他希望讓觀眾經由缺陷去進入真實生活的核心,戳破渴望與別人相同的「完美」的不可能。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
用祖奶奶的話 演當代女子的「更衣記」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找來因犀利語言評點紅毯女星穿著走紅的部落客「個人意見」合作,打開張愛玲的衣櫃,循著《更衣記》的軌跡,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更衣記」。內容取材張愛玲多篇小說的人物,以禮服、高跟鞋、內衣、名牌包、制服、新娘服等服裝配件對應,展示屬於當代女性的服裝政治學,看今日的女人,如何在人生的伸展台上,活出自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誰的城市? 誰的舞蹈博物館?
舞蹈的遺產是什麼?表演怎麼收藏?舞蹈怎麼展示?三月下旬,法國雷恩國立編舞中心藝術總監、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首度訪台,帶著在其「舞蹈博物館」創作概念下產生的《吃》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演出,並與二○一六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柯琳.狄瑟涵進行對談。透過對談,兩人討論舞蹈於博物館等公共空間體制的意義,身體如何刺激觀者思考空間的公共性,「舞蹈博物館」如何「收藏」舞蹈
-
即將上場 Preview 賴翠霜與謝瀞瑩的「第一次」
《發聲》 探索聲音記憶的溫度
自稱喜歡抱怨的編舞家賴翠霜,總是在創作中觀照社會中少為人關注的沉重議題,但這次的《發聲》則是「社會議題和抽象、美之間的權衡」。她首度與新媒體音樂家謝瀞瑩合作,從合作夥伴們的聲音記憶出發,以「聲響」創作,聲音與記憶都從舞者出發,賴翠霜說:「每個個體都是一個家。」舞台有一如屋簷的斜坡設計,她讓舞者們在象徵「家」的屋頂下發聲、講述記憶。
-
焦點專題 Focus 歸來嘉義
阮劇團 賣力撒種接地氣
一群嘉義孩子,在外出求學後,因為想把戲劇的感動與自己的鄉親分享,他們返鄉成立了「阮劇團」。但不是你想分享就可以分享,在找到正確路徑之前,阮劇團也曾重重跌一跤。這一跌讓團長汪兆謙清醒,意識到「接地氣」的重要性,觀眾不來,「阮」就走近觀眾。教育與觀眾培養成為他們日日琢磨的基本功,「草草戲劇節」、「劇本農場」等等計畫鋪展開來,汪兆謙說:「我希望至少在嘉義,能讓民眾對於戲劇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正常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和諧樂聲中,提點生命差異的雜音
在今年愛丁堡藝術節演出的《向前,走!》,是比利時當代舞團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與導演法朗克.范萊克合作的作品,從一個軍樂隊的彩排開始,透過微觀一名老人與樂團的衝突、角力與合奏,突顯群體與個體之別。比利時演員溫.歐普茹克在劇中演出齊整的銅管樂隊的「他者」,透過對樂隊成員插科打諢的質詢,在同質的樂隊中讓個人的異質性逐漸顯露,他們私密的慾望、愛、苦痛與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