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資深館員帶路!
引路人 簡比倫,生於香港,於1987年來台就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於表演藝術圖書館創立初期即加入團隊,見證圖書館搬遷、新建至圖書館自動化的過程。2009年起表圖接收樂評家曹永坤遺贈黑膠唱片等視聽館藏後,更以曲目及表演者為關鍵字建置,讓研究者及愛樂者可以準確找到特定曲目的總數量或者單一演出者全館出現的筆數,細節的建置,提供館讀者檢索資訊更便捷服務。為了提供使用者更便捷服務從早期簡單加入LD、CD及DVD視聽資料封面,並且盡量在CD及DVD書目檔內加入中文曲目及劇目記載,讓使用者跨過艱澀的歐語,使用者可利用相熟的中文查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數位典藏系統中,以戲劇、舞蹈、音樂主辦節目進行搜索,可見國家兩廳院自1987年成立以來共有3939筆節目檢索結果,數量持續增加中,且都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與相關文件記錄。在龐雜的檔案庫中,我們邀請了策展人與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分享她觀察最近10年來的戲劇、舞蹈類主辦節目的看戲筆記,梳理對台灣社會與創作彼此交纏的洞見。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從藝術家駐館的「現在」作為「未來的檔案」的觀點來看,雙方的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未來文化資產的創造。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李育昇:劇場已是前夫,給彼此距離,更能開心扶養孩子
在結束一場一度無法掀起舞台大幕的演出後,李育昇心想,中年危機似乎提前到來了,那最後一根稻草壓在2017年,那年他34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楊乃璇:務實之後,更能起舞造夢
這位剛過40歲的編舞家很務實,楊乃璇說:「我們是不得不跨領域,都是為了生活,經營工作就是經營人脈。」目前合作過的歌手有吳青峰、瘦子、林宥嘉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輩真情相談室
黎煥雄:「去談場夠重大的戀愛吧!這是最後關卡了。」
他們都曾站上風口浪尖,卻也在人生路口做了選擇,離開安穩,踏出框架。走過紅塵的表藝界前輩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與當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次世代想什麼
陳履歡:學會據理力爭,不因年紀而妥協
江湖傳言,三年一代溝,而距離40歲有五個溝的次世代──Gap Year學姐弟陳履歡與陳明緯,他們正在想什麼?煩惱著什麼?又是如何看待這群40世代的前輩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次世代想什麼
陳明緯:前輩教會我,我看見時代需要什麼
江湖傳言,三年一代溝,而距離40歲有五個溝的次世代──Gap Year學姐弟陳履歡與陳明緯,他們正在想什麼?煩惱著什麼?又是如何看待這群40世代的前輩們?
-
跨界對談 布拉瑞揚X阿爆
用母親的舌頭,回家找自己的文化
我們來到「Buliblosan」,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排灣族語中,bu 是多,libosan 為霧,山城多樹,多雲霧,如多數都市原住民都曾在求學階段離開家,布拉瑞揚、阿爆兩人在往全世界四處跑之前,這裡是他們的家。 這對相差9歲、不同世代的表兄妹在不同時間點離家,錯過了彼此的青春期,童年記憶中各自面貌模糊,都得透過家中長輩口語拼湊遠方親人樣貌。沒想到,繞了一個大彎,長大成人後,各自走向創作之路,作為編舞家與音樂創作歌手回望血脈與家,也讓兩人開始有了交集,更能誠實交流彼此對作品的想法,在創作的路上,一起陪伴、成長。 兩人在2020 年末滿檔行程中,偷了個小空,相約回家,描摹童年的形狀,日常瑣事,相遇的人,在意的事,正在進行的計畫讓生活中的拋接與滾動,化為各種創作可能的蔓延。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製偶最迷人的,當然是當它動起來的時刻
一個表演藝術作品,要經由多少人的手,才能揉捏成形?在舞台上,創作者、演出者經常都是自由的,但幕前的開闊,得由隱身幕後各種繁複的手藝所拓展。習慣隱身在操偶演員與偶之後的鄭嘉音、葉曼玲、阮義、余孟儒是製偶師,各有美術設計、結構設計、製作專長,「職人的門道」掀開大幕,要去看見那些精密創造的製偶工序,如何立體建構出非人類觀點的新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在地磨兒部落,一起「去排灣」
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在地磨兒部落,一起「去排灣」
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在地磨兒部落,一起「去排灣」
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在地磨兒部落,一起「去排灣」
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創作不停歇 藝術創新上線
在疫情影響下,「2020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原訂規劃的節目被迫延後,但為了支持在地藝術家繼續創作,藝術節製作團隊另行延伸了「更新視野」(ReNew Vision),以線上網路為載體,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嘗試各種創新實驗。透過新科技與網路,創意更是無遠弗屆,包含現代音樂、數位藝術、VR電影,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精采展演。
-
焦點專題 Focus 編舞家 林麗珍
玩著種籽 像個孩子
「妳看!美嗎?」林麗珍的種子收藏來自世界各地逾三百種,她隨性地捏了其中一顆,那是白色細條貼著深核色紋理的狐尾櫚,她將之擺放在胸前、袖口展示,改口道:「不,不能說美麗,是真實,是活生生的。它的生命力在裡面,你以為死了,不是,它們只是藏著,等待機會。我看著它們,不曾感到厭倦。」這位剛過七十歲生日的編舞家圓框眼鏡後的眼睛大大,身材小小,面容素潔,只抹上了豔色的唇彩,玩起心愛的物事,像個孩子。她笑得很開心:「創作從大自然來啊,無限寬廣。每個種子都有它的家。」
-
焦點專題 Focus 聲音藝術家 張欣
帶著自己探看歷史的朋友
「我是一個內部的人,植物跟我的性格很相似,有很多限制,有不同於人類的時間感」年少時期學習聲樂的張欣,嫻熟身體內在肌肉的空間形塑技巧,後來她轉向聲音創作,過往強調「內在氣息流動」的身體訓練自然地依附到了她對植物的想像。她相信微小的生命也映照著宏大的世界,「植物是媒介,像幫助我進入某種狀態的朋友,讓我得以回顧歷史,重新去面對反覆發生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