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瑪迪霖(Ljuzem Madiljin)、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與林文中產生交集的時間點很早,早在這對屏東地磨兒部落出身的排灣族姊弟邀請台北編舞家駐地編創《去排灣》之前,也早在三人紛紛踏上舞蹈之路之前。
蒂摩爾古薪舞集 2020《去排灣》
11/20~21 15:30、19:30
11/22 10:30、14:30
11/27~28 15:30、19:30
11/29 10:30、14:30
屏東 蒂摩爾古薪舞集劇場
12/4~5 19:30
12/6 14: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INFO 08-7994849
Q:新作《去排灣》看得見這些嗎?
文中:《去排灣》設定在特定空間演出,舞者穿著跟一般人一樣,可以安全地混在觀眾之中。因為我注意到巴魯的作品大多是能夠巡演的鏡框式舞作,假設一個舞團是一個工廠,有不同的產品線,我希望這個特定空間的作品能補足目前舞團的空缺,未來他們去別的城市,或許巴魯的作品可以在劇院演,《去排灣》就可以在藝廊、美術館等地方演。
這段時間去排灣,我想有沒有可能做一個去排灣風景的排灣樂舞,讓觀眾看見排灣樂舞的本質。為何要去風景化?因為我覺得,剝除外在裝飾,本質會更鮮明。他們有很多樂舞的資產,如何讓人專心地聽歌,更貼近台灣樂舞的核心——我想做的更簡單,要有信心。我來到部落,感覺溫暖,被歡迎,被當作朋友地在一起,我希望這個作品可以表現出我的感受。排灣的包容精神,一起學習、體驗是可以在劇場中被感受的。
我問我自己,究竟,我是如何去欣賞「藝術」?過去,我愛慕一支舞,是因為我跟它的不同,是因為它的稀有性、異國風情……我希望也能在《去排灣》中討論這件事,也因此刻意以去風景化的方式進行編排,讓觀眾思考:我平常看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說,不是因為它跟我們不同,我們才喜歡,而是去除你我之別,以更普遍性的原則去欣賞,去看見一個文化的本質,像是排灣的愛美、對家族的愛、對世界的包容——當然,愛也伴隨規則。
巴魯:排灣族語叫gagudan(規範),任何事情都有gagudan。
路之:一切美好,都在規範之下。我記得文中曾跟我說,在這裡他「過得像個藝術家。」他可以不用想太多,能夠舒服的創作。但這舒服與自然的背後有非常多規範,比如包包不能亂放、車子不能亂停……(巴魯舉起他的保溫杯,補充:「現在只有這個可以進舞團,飲料杯不行!」)這幾年,我們拿了各種經費、補助,這都來自人民,我們有社會責任,不能只憑喜好做事——我們有了這個空間,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只關乎自己,在這裡,我們可以很自由,但自由過了頭,隔天要如何持續工作?
巴魯:很多朋友來團裡,都說「你們很不原住民個性捏!,怎麼這麼『安靜』。」我就說,什麼是「很不原住民」,沒有人可以定義。我們以前是全世界最早上班的舞團啊,八點,根本公務員。現在是九點,很操喔,每天的工作行程都有嚴格規範,按表操課,很多活動,還要參加婚禮欸!
地磨兒部落的靈感角落
文中推薦 ▶ 地磨兒國小的運動場和籃球場
「這裡可以看見一整片,沒有阻隔的山。每次去那裡都可以遇到很多人,婚禮、收穫祭都在那裡,而且他們都是畢業校友,那應該是部落許多人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