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輯米
劇場工作者,現任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理事長
-
特別企畫 Feature
AI日常助理協助工作,消除身體、製作分身、創造奇觀皆可能
人工智能在開發至今將近70餘年後,終於讓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了,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它在表演藝術領域上,協助在創作與製作面上的各個環節。創作者將所有田野資料或是參考劇本上傳,產生一份重點摘要,再依照編劇的方向,產生一份全新的創作文本大綱甚至劇本初稿;接下來導演可以將劇本上傳給AI助理,請它以不同人物的聲音將劇本冷讀給導演聆聽,並產生各個設計部門的參考圖片、影片或是音樂,交付給設計人員們。倘若有屬意的演員人選,還可以加上演員的聲音、照片資料錄製給AI助理,並對應劇本人物,生成一部線上讀劇會。而設計們就依照導演生成的參考素材,請AI助理產生舞台、燈光或戲偶設計圖,甚至可以直接產生音樂或是電腦燈存檔。至於布景、戲偶及服裝道具等實體,除了比較小型的可以透過3D列印外,大多還是需要設計人員與創作者的密切溝通並製作出來。 然而,若要將人工智能納入表演,或許可以先思考如何將人體肉身消除;如同所有競技比賽,正因為人體有其限制,所以才會讓人感到精采,但 AI 卻可以附在任何形體上,超越人體的限制,例如一秒解開魔術方塊,但那就失去意義。因此,若將演員與觀眾置於沒有現實限制的環境裡,例如網路世界、VR等,在這裡觀眾就是體驗者,完全沉浸在整個都被AI自動生成的世界或環境中。 若不消除肉身,那麼將 AI 奇觀化也是一法;如果《黃翊與庫卡》是工業時代的作品,將機器手臂模擬人類的行動,但在實際上卻是將人程式化,因此我們得以看見人類動作的精準;那麼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將以另一個方向呈現。如同之前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或《恐怖谷》,或是馬戲團將大象當成表演者,將AI的身分揭露,透過表演者與其關係看見物種之間的差異,進而尋找共同不變的事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R│Rights
舉手,為自己權利做對的事
收到這篇書寫邀約時,得知獲得的字母是「R」,要談「劇場中的權利」,於是突然好奇為什麼「R」是「權利」,我想應該就是「Right」吧!但為何「右邊」是「權利」?又為何是「正確」?查資料的時候,知道右邊與西方信仰的關係,但我加上了自己的想像,讓這個詞更具有畫面:當投票的時候,人們舉起慣用手右手作為同意票;又或是舉起手在抗議現場表示反對現況,作為自我權利的爭取。有人將手舉起來表達了自己贊成或反對,這是我對「Right」的想像,要舉手才會獲得屬於自己的權利。 請問,有沒有便當? 我剛接觸劇場的時期,是現在所謂「小劇場運動」的後期,那時我常常在許多為各種社會議題倡議的小型劇團演出。由於住在家裡沒有房租的經濟壓力,覺得自己可以幸運地降臨在這個世界,能夠以一點點能力為這個社會付出,其實是開心的。以致於演出都不會很在意工作費,常常一個演出下來,可以獲得一個簡單的便當,和劇組一起吃就很滿足。而慶功宴更是那時在排練高壓期,鼓舞整個劇組的動力。還記得有一年我計算自己整年度的收入,大約是6萬吧,那是在我離開每個月3萬2的軟體工程師之後的幾年。 有次我在一個經常為弱勢發聲的劇團,擔任小型呈現的導演。即將演出的前兩個小時,問製作人前輩便當什麼時候來,還記得她原本平淡的臉,突然將眉毛轉成八字眉、嘴巴噘起來,苦臉的表情說:「因為這個計畫沒有通過補助,所以沒有便當。」我這才知道,原來有演出不但沒有演出費,連便當都沒有。有便當不是理所當然,看著演員們的表情,自己感受很懊悔,如果一開始就說清楚,就會有心理準備或是不參與。而這段經驗就成為了後來在藝創工會做的論壇劇場《請問,有沒有便當?》,為的是未來不要再有懊悔的我。 簽一份「對」的合約 而在以工會理事的視角觀察了藝文領域兩年之後,發現合約在台灣,尤其是藝文界非常不盛行,除了不習慣之外,有聽過一種說法是,寫合約會把很多事情說死了,如果之後演出盈餘多了也不方便分給大家。相信讀者們一定知道這個說法的結局,演出沒有砍人事費就萬幸了,怎麼可能有盈餘? 又或是另一種更具夢想的說法是,藝術作品的誕生過程,充滿著那些無法被言說、文字的事物,而那些事物正是藝術工作者一直被吸引的,因此,應該把重點放在那些真
-
練物闢
無線
線材是將訊號透過實體的線路傳輸到線的另外一端,達到訊號傳遞的效果;隨著時代科技進步,在劇場演出中也開始有了無線傳輸,讓演出進行過程中可以不受到線路的影響,變得更為自由。無線傳輸是透過電磁波傳遞,隨著不同的頻率、強度就有不同的應用,例如手機行動設備、廣播、微波爐、無線電、Wi-Fi分享器甚至X光等。 還記得2000年時有一則新聞,一位來自中國的女士張穎,她自稱能隔空抓藥治病,在那個通訊科技還停留在B.B.Call、黑金剛的時代,她居然可以連線太乙真人,從空氣中的電磁波裡取得仙丹,讓信眾服用來醫病。雖然現在就像我們用筆電以 Wi-Fi 下載資料,然後就可以3D列印出一尊航海王玩偶一樣,但這在當年簡直神奇非常。隨著信眾愈來愈多,張穎竟然也成為像宗教一般、許多人趨之若鶩爭相拜訪的對象,直到最後被一位魔術師踢爆造假斂財,事件才告一段落。但這則新聞卻也同時將無線與中心化的概念,以非常生活的形式展現出來。 無線傳輸透過無所不在的電磁波作為介質傳遞訊息,除了接收與發送端,也需要對頻。可以如此想像:有一對小情侶在談戀愛,他們必須知道目前彼此正在談戀愛,所以要是沒有類似告白的舉動來調整頻道,就可能有一方還以為彼此只是朋友或同事,繼續以錯頻的方式相處;但若告白成功,調頻也就成功了,就可以正式取得連線。月老在他們小指上綁了一條看不見的紅線,兩個原本獨立封閉的個體,彼此將原本沒有意義的物件,透過自己將愛意傳遞給對方,也許是今天穿的衣服,說了一些濃郁情話,或是買了一朵花。同時彼此也開啟了感官接收,看到對方穿上自己喜愛的洋裝,聽到對方表示為什麼喜歡自己,或是收到那一朵玫瑰花。以上這些通訊雖然都看不到那一條紅線,兩人卻因此而更了解對方。 只是,雖然他們是用無線傳輸,但其中一邊背後所連接的,有可能是一排以線材連接的伺服器群。然而,讓更多的無線設備連接到自己的伺服器,將對方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心化。就好像臉書、Google,它們就是本體為伺服器,透過無線設備連接到自己。如此,即便說是無線,但嚴格來說,也只是有線的延伸。 在過去,中心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真空管電腦,人們必須到眼前這台電腦膜拜。隨著時代進步,巨大的電腦成為了一台台的桌上型電腦,但我們依舊到公司、機構去使用它們。現在,人人都有一支手機,透過無線網路連線到伺服器。其實,無
-
練物闢
線材
大部分劇場使用的物件都是獨立設備,但不少設備都需要線材,才能將電源連接、將訊號傳遞。線材的任務是傳送訊號與電力,它們將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與訊號從A點傳到B點,而它的構造也非常簡單,就是一條條粗細不同的金屬線,包裹上絕緣物質,並在兩頭加上接頭。 除了粗細,線材也包含了接頭。隨著不同功能的需求產生,愈來愈多不同長相的接頭問世,就拿日常生活常見的1對3手機充電線,光1條線就有4種不同的接頭,以滿足不同手機的需求。而線材連接的終點,往往也是另一條線材連接到其他地方的樞紐,就像是大腦裡面的突觸一樣,集結了各種不同來源的電力與訊號。若說接頭終端是大腦的突觸,那麼訊號線就是連結和驅動身體各個器官部位的神經線,而電源線則是全身上下提供養分的血管。作為劇場的神經線與血管,線材將各種器材串連起來,連結空間中的光、聲響、溫度等感官刺激,製造出劇場的魔幻效果。 一樣都是電,因應不同的設備,而有了不同的身分與工作內容,線材也像是一台高速列車,而坐在列車裡的電,就像一個個排隊的新生兒,透過發電廠超大的電壓推力,將電線列車裡面的新生兒往下一個地方推,它們一開始活力十足地經過變電所,就老了一點,到了變電箱之後再進到劇院大電電箱;它們走在電力線這條人生的道路上,到了劇院的大電電箱之後,就決定了它們這一生將要扮演的角色,到了這裡之後,他們的工作不會是醫院裡的醫療儀器,不是作家桌上的檯燈,也不是股票交易所的螢幕看板。它們的下一階段也許要去燈光Dimmer,也許要去音響系統,或是旋轉升降舞台的動力系統。 一旦到了劇場週,劇院開門了,劇院舞監就會按下電源按鈕,將它們從發電廠帶來到這個世界,舞監助理將不同規格、形式的訊號線接上不同的設備,將設備的電源線接上H插,這些來自交流電的電力小子們也就開始交流交流了。而其中有些小子會被變壓器學院變成穩定的直流,不像之前那樣活蹦亂跳,開始走入溝通、下達指令的訊號人生道路上,例如燈控台、音控台。 這麼看來,電力線線路都已經固定,這些電力小子們的人生似乎就是如此宿命,如此必然,難道沒有其他改變的可能了嗎?或許對於其他環境的電力小子們而言,的確如此,它們成為了法院訴訟調解室裡的T5日光燈,或是一般家裡的冰箱,除非汰舊換新或重新裝潢,否則它們接下來的人生道路就算有變化也微乎其
-
練物闢
煙機
劇場或是各類現場演出類型的效果中,有一個特殊的視覺效果叫做煙,這個效果可以造成隱蔽、忽隱忽現,及讓光被看見,而且隨著空氣的流動,還會造成各種風景,使得原本在室內的表演空間也可以有像是戶外的錯覺。 煙,是一個介於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物質,存在於空氣中,隨著不同的來源內容,可能會上升,可能會下降,例如乾冰。而光因為無法穿透,所以就會產生像是雲一樣的畫面。更多時候,為了看見光本身,還要放出煙,才能夠顯現光的形狀,因為光本身無法被看見,所以當我們在劇場中看見「一道光」打在舞台上,實際上並不是看到光,而是看見光打在煙上所顯現的樣子。 「煙機」就是將這些物質產生的設備,將煙油加入煙機後,舞監在控台下指令,接著煙機就加熱,讓煙油產生煙,並且被吹往出口,一群一群煙小孩就從那小小的管道被嘶嘶地噴出來,它們原本集中在一罐桶子,後來像是火箭發射器一樣,將這些小孩彈出去,飛到空氣中準備進行一場日光浴。讓原本皮膚白色的煙小孩,在劇場中的9個太陽照射中,變成一片片機機喳喳的雲朵。 劇場像宇宙一樣是黑色的,而那些白色的煙小孩和太陽們讓劇場的黑,有了不同的顏色。也因爲它們是白色的,所以當太陽們換了一個顏色,像是夕陽般的橙紅色,孩子們也同時被染色,那一片潔白無垢的白雲,就變成了一片絢爛晚霞。而這些美麗的彩霞都還是這群孩子擠在一起的風景,隨著它們獲得了飛翔的空間,孩子們四散到劇場的各處,於是雲層散去,天上地下都可以看到它們被陽光染上的顏色,好像整個世界都是彩色的。隨著后羿舞監把一個個太陽熄滅,漆黑的劇場宇宙裡,剩下1座像是三角錐般,被這些孩子們占據的光塔,光塔裡站著一位老者,訴說著他的話語。如果只有太陽和老人,我們只會看見被染色的老人,但因為這些孩子在他身邊跳舞,於是我們看見了他周遭的空氣顏色。 在劇場中,煙機藉由汽化煙油所噴出來的煙霧,可以做到視覺上的動態遮掩,讓煙霧後面的人或物產生若隱若現的美感,如同薄紗般地讓場上的一切都變得更美,燈光打下去還能讓整個空間改變,整個空間視覺就像是讓觀眾戴上了濾鏡,隨心所欲地控制空氣與氛圍,除了美化,當然也可能被醜化或其他可能性。 和煙一樣,水也是光的介質,而且還能改變氣味,雖然本身沒有味道、顏色,也不吸引人,但當我們加上了各種化學調味劑,就可以有了不同的味道,可以是檸檬水、咖啡,也可
-
練物闢
綠色乖乖
綠色乖乖在劇場演出可能不常看見,但對於技術人員及設備管理者來說,可是一定要知道的東西。我們先介紹一下綠色乖乖究竟是什麼。綠色乖乖就是到處都可以買到的老品牌零食,共有黃、綠、紅3種顏色,其中奶油椰子口味的包裝顏色就是綠色的。在台灣,它除了被當作零食外,還身兼另一個「保佑硬體設備不出問題」的用途。近幾年,綠色乖乖甚至被稱為「乖乖大神」,而且還被廠商開發出各種不同大小的保庇包。最初,這其實只是資訊業將它放在電腦主機上,希望機器可以順利運作的文化。過去的劇場並沒有那麼多人使用乖乖,也許是因為這幾年科技藝術的跨界、多媒體設備的需求愈來愈多,這個文化才開始在劇場蔓延。 一樣是乖乖,黃色和綠色命運大不同,前者被吃,後者被膜拜;一樣的內容物,口味不同,配上不同的外包裝,它就被賦予了不同的相信值。然而,現在的綠色乖乖之所以變成大神,嚴格來說,是個誤打誤撞的都市傳說。一般公司初二、十六或普渡,都會拜拜買零食謝神,旺旺、乖乖是供桌上的常客;黃色包裝的五香乖乖總會在拜完後被吃掉,而口味較甜膩的綠色乖乖就無人問津,加上早期的硬體設備沒那麼穩定,經常接觸不良,需要用手拍打才會恢復正常。因此,有些人就把沒人吃的綠色乖乖當成祝福放在設備上,希望他們像小孩一樣「乖乖」,同時綠色包裝也寓意著讓設備可以「常顯綠燈」,這樣既是祝福也不浪費,一舉兩得。漸漸地,這樣的祝福就像是「永保安康」的車票一樣,愈來愈多人知道,其他人也嘗試性地相信,綠色乖乖的靈格就此出現,再加上這幾年社群網路的推播,讓這個原本僅在資訊界中口耳流傳的習俗愈傳愈廣,影響層面也愈來愈大,但其實它最初也只是一包不受青睞的零食。 說到底,筆者認為乖乖大神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民間信仰的各種神祇,大多是在保佑古代人們的大小事情,連動物也有虎爺可以保佑,但當時沒有常故障的電子設備,所以沒有相關的神明,而因應現代資訊設備需求龐大,名稱直覺又接地氣的綠色乖乖,自然而然就成為這個領域裡的翹楚,簡直就是找到靈界的一片藍海啊! 不過,這種人為流傳而產生的靈格,倒是要注意避免將之妖魔化,因為一開始人們都是自發地將祝福轉變成形式流傳,要是有些人誤將形式變成信仰本體,而忽略那最初的祝福與本心,就可能會走火入魔,出現那種「如果不買、不拜,出問題的話,你能負責嗎?」的景況。劇組會為了讓大家安心而祭台、安置乖乖,但這些行
-
練物闢
行事曆
行事曆(Schedule)決定了1部戲從無到有的一切過程,舉凡企劃、設計、排練、宣傳、票務、演出週等等,這些大區塊行程定出來之後,還會有各種不同的小型時間表,排練有排練表、進劇場週行程表等等。它把一切未發生的時間與事件寫在一個空間(表格)裡,讓這些原本飄忽變動的時空,坍縮成為事實。而最為特別的是,在劇場的每個人,都各自有屬於自己的行事曆:表演者從排了許久的排練場來到了劇院;設計們將調整過的服裝、小道具帶至現場;舞台背版、燈光音響設備則被苦路們搬進實驗劇場,而這群苦路上週還在台中演出;甚至連觀眾們,也各自從不同身分、不同時間、地點買了票,才成為了星期五晚上場的觀眾;所有人事物的時間、空間,甚至身分都被折疊在一起,共享這將近兩個小時的彼此存在,完全就是everythingeverywhereallatonce,連作為分別的空白都沒有,同時全部合在一起。 行事曆除了是多重宇宙集合體,也是一張張的符咒,製作人、舞監、排助像是被賦予法力的法師,他們以口頭約咒語或是紙本合約法器,將某些人的名字和他們要做的事寫進這張符咒,除非有更強大的法力將之無效化或摧毀,否則這些人就會在那些時間、地點出現,並完成符咒裡面要求的事情。 除了劇場行事曆這類工作類型的符咒外,農民曆也是未來天象的符咒:望日是小月十五、大月十六,那天的月亮會變圓;夏至的白天時間會被拉到最長,影子也會被剪到最短。但假設有更強的因素改變了天象,例如在驚蟄這天如果沒有打春雷,那麼今年的皮可要繃緊了,或許會有天災降臨。人們也會透過農民曆與人聚集,例如古時候人們會定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和商人進行交易買賣,那幾天會有像流動夜市般的市集出現。人們一有了物資,為求平安順利,就會先謝拜神明;而商人們則在隔天(初二、十六)謝神。換個信仰來看,基督徒則在要作禮拜的禮拜日聚集,與家人聚餐。透過傳承下來的行事曆,我們會在清明掃墓、中秋團圓,又或是耶誕節、感恩節等節日中,因著感念神明、祖先而讓人們做不同的事情,親朋好友們透過食物聚集、交流情感,讓人們在各自忙碌的工作中,還能夠回到群體,身心得以平衡。 在大多數的社會角色中,例如一般上班族、學生都是週一到週五要工作上學,因此他們的時間表早在入學、入職時就被制定,直到畢業、離職才會改變,而他們的隨機變動時間,是工作、課餘的休閒時間如週末、暑假,這時才
-
練物闢
伸縮吊衣架
劇院裡微涼的空調,和她冰冷靜謐的外表似乎融為一體;深黑的四肢與金屬般的上半身,與她不苟言笑的個性,似乎也極度呼應。雖然個子不算小,肩膀也相當寬,但她並不是一個亮眼的人,遠遠看到總是會和背景黏合,若沒有注意,可能無法發現她。當然,她在工作時就不一樣了,身上會掛滿一大堆衣服,簡直就像是一棵長滿了各式材質布料的樹。而當她被拉動,四顆塑膠輪子壓過後台房間的地毯,無聲無息,也像是一頭身上披滿了各式皮毛的野獸,伺機而動,她,是佇立在幕後的一叢影伸縮吊衣架。
-
練物闢
門票
這是關於一張門票的故事。 最初,我是一疊身上有印花的報表紙,這一天小文到櫃台說要買票,售票人員把我從一個紙箱拿出來,放到一台機器裡。售票員的手抓著滑鼠,一雙眼睛看著電腦螢幕,在售票系統裡選擇了某個場次,右手食指按下滑鼠左鍵,螢幕上的列印按鈕就被按了下去。「茲~茲~」電腦旁老舊的點陣印表機,將色帶貼在我身上,印表機拿起它的針,開始在我身上刺青,「嘰~~嘰~~嘰~嘰嘰」一列一列漸漸呈現出來,他像是拿著小P(P90衝鋒槍)往我身上掃射出一排一排的字,我一如往常地安靜。隨著刺青師在我身上用針槍刺上幾排文字,我的人生意義也被刻在裡面,只是我還不知道這些時間地點實際上是在哪裡,會發生什麼事。
-
練物闢
便當
工作人員提著一大包紅白塑膠袋,裡頭裝著一個個紙製或塑膠製盒子,盒子上有一雙免洗筷,裡面裝著排骨或雞腿,底下是白米飯和一些蔬菜。一塊被咬下的雞腿,隨著餐具進入口腔,舌頭將腿肉翻攪混雜著油脂脆皮,接著又送來一口白飯,每一粒白米在嘴裡散開,與之前的雞腿肉、油脂的味道搭配,產生了留白的美感,臼齒慢慢將之磨碎後,通過食道進入胃袋,一口一口地落下,填滿工作人員原本空虛的心靈與胃。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gital Dictionary
科技不PAR 小辭典
因為疫情,突然之間多了好多線上活動,讓原本實體的劇場演出,變得愈來愈像遊戲,同時也多了許多科技新名詞,使得人們跟著科技焦慮起來。不怕不怕,我們選了幾個名詞,並做成隨身小辭典,讓我們用簡單易懂的說法來認識這個「雲世代」。
-
練物闢
Cube
在劇場裡很常聽到Cube這個詞,大家在排練場把幾個大小不一的方形木箱搬到場中間當成道具。學生時期因為很窮,根本不可能為了演出,特地花錢去買道具,因此Cube就成為我們最常使用的替代品了。
-
練物闢
觀眾席
劇場的觀眾席應該是由劇組設計過的:會讓觀眾入場時,感受到空氣是在最舒適的28度;開演前,聽到入場樂、開演須知;正式開演時,上方光線漸漸變暗,身邊人們漸漸因為黑暗而消失,燈光再起時,只剩台上的世界。
-
練物闢
劇本
讓我們從編劇、導演的位置再往前一步,當劇本落實在演員本身時,也需要將劇本記錄在身體的副本裡面,有些人用腦袋背台詞,有些人不習慣台詞用背的,就用動作讓身體來記憶。
-
練物闢
揚聲器
揚聲器也可以製造出不同空間,例如明明就是中性的電影院、劇場,隨著音質改變,就可以變成市場或是空曠的荒野。
-
練物闢
門
我們都是從現實生活中透過劇場的門,進到另一個想像世界。若把門的組成拆開來看,門需要一個門框,而加上門板前的門框也只是一個通道,門框下方如果高一點,就變成門檻,再高一點就變成窗框。
-
練物闢
燈
那顆原本眾星拱月的發光發熱大燈泡,好像是一個個的明星、名人,在那光芒之下,我們的焦點只有那一個人。但現在的我們已從2微米進入到2奈米的年代,每個人不再需要那麼多資源就可以發光,而且只要有不同的組合,還可以千變萬化。一顆LED燈可以是跑馬燈、PAR燈甚至是紅綠燈。就像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網紅、播客或電玩直播主
-
戲劇
體驗型劇場所包裹的假民主糖衣
體驗型劇場之所以流行,其現象要指涉的,並非僅只是觀眾被有趣所吸引,而是反應人們對自身身體有所知覺,他們被賦予更多權力與體感經驗,並可對權力結構的回應,無論回應是對抗或沉默,都希望不再受到牽制,進而可在劇場沙箱中,完成對社會革命的預演。但倘若掌權(創作)者忽視更多細節的關照,或是害怕將權力下放,那麼這些看似自由的劇場形式,新穎的科技體驗,也許只是一個個偽裝民主自由的糖衣,將小說《1984》的情節不斷重演,而熱中新鮮形式的觀眾,還傻傻地高歌傳頌而不自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善用∞數位好工具=藝文體驗全方位
自從網路數位時代來臨,各種新興科技的日新月異,也讓愛好藝文的人士,多了許多可運用的工具,無論是整合藝文資訊的APP,記錄個人藝文足跡的行事曆,或是閱讀演後評論的訂閱器,整合美術館資訊與導覽功能的APP等,讓藝文體驗可以全方位行進,親近藝術更可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我所經歷的性事》
「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這個團隊是好久以前就聽說過的,他們的《小朋友評審團獎》是二○一六年 LIFT藝術節裡最後的一個節目。評審團由許多十二歲小朋友組成,他們實地觀看藝術節的節目,並在最後頒發獎項。其獎項名稱非常有趣,例如有一個躺在觀眾身旁說故事,有時會以手碰觸觀眾的節目,就獲得了小朋友們給的「最佳摸手表演獎」、「最佳侵犯隱私獎」。這個團隊的理念不是要作「關於」兒童的權利,他們要作的「就是」兒童的權利。 這次他們帶來的不是兒童而是老人,而且要來分享的是一般人難以啟齒的「性」。性對台灣人來說非常「私密」,常常會被以一種連提都不能提的眼神制止,好像這是骯髒、噁心甚至邪惡的,更別說在一般場合說出來,然而我們對「老人」這個身分,又是要以一種尊敬的眼光來看待。當這兩個衝突的標籤被放在一起時,我想不只對台上的分享者是一個挑戰,對台下的觀眾更是,為什麼老人就不能有情慾?「為老不尊」是不是我們所害怕的?而這些問題也是喜愛觀察觀眾的我要推薦這個節目的主要原因。 文字|張輯米 梗劇場行政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