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音樂 紀念馬水龍逝世10周年
「孕育於山海之間」 重現台灣音樂巨擘的經典與深情
在馬水龍(1939-2015)逝世10周年之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與國家交響樂團(NSO)攜手呈獻「孕育於山海之間」音樂會,邀觀眾一同走進這位台灣音樂巨擘的心靈世界,感受他筆下山海交織的情感與音符。 音樂會將於 9 月 11 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呈現,演出陣容堅強,由指揮張佳韻領軍NSO,鋼琴家辛幸純與梆笛演奏家賴苡鈞擔任獨奏,並由台北愛樂合唱團與朗誦者雅柏甦詠.博伊哲努、邱文隆共同演出,主持人為顏綠芬。 馬水龍是台灣音樂史上相當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與教育家,其作品融合西方現代技法與台灣本土情感,展現出獨特的音樂語言,也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形式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他曾連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總會5位執行委員之一,擔任過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暨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以及亞洲作曲家聯盟副主席等。作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創系主任與前校長,他在課程架構與教育理念的規劃上,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此外,他創辦了「春秋樂集」,鼓勵同儕與年輕人創作,並積極參與文化政策與國際交流,為台灣音樂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因其非凡貢獻,亦獲中華民國總統府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紀念音樂會中,將演出4首具有代表性的馬水龍作品,涵蓋其創作的中期與晚期,展現他音樂語言的多樣性與深度。首先為《梆笛協奏曲》,此曲應中國廣播公司委託創作,首演於1981年;全曲採用連樂章形式,融合梆笛的清麗音色與管絃樂團的豐富音響,展現出台灣音樂的獨特風貌。管絃樂曲《孔雀東南飛》以中國古代詩詞為基礎,融合西方管絃樂技法,呈現出濃厚的台灣情感。《關渡狂想曲》鋼琴與管絃樂以關渡地區的自然景觀為靈感,鋼琴與管絃樂的對話展現出馬水龍對故鄉的深情。《無形的神殿》男聲合唱與管絃樂結合李魁賢的詩作,表達對台灣土地與文化的敬意,音樂語言深刻而感人。 這些作品不僅是馬水龍音樂創作的精髓,也是台灣音樂史上的重要篇章。在同一場音樂會中,觀眾將有機會一同聆聽這些經典之作,感受馬水龍對音樂、對故鄉、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
音樂
從西區、百老匯到台北 音樂劇明星「重聚」獻唱經典歌曲
無論是來自紐約百老匯或倫敦西區,音樂劇向來以引人入勝的劇情、動人的旋律與充滿張力的演出形式深受觀眾喜愛。許多經典作品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與《西貢小姐》等,不僅在全球各地巡演無數場,也留下了琅琅上口的名曲,為樂迷所熟知與珍藏。但倘若能在一場音樂會中一次聆聽多部經典劇作的代表曲目,對許多音樂劇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場難得的盛宴。如今,這樣的願望即將實現「重聚(The Reunion)」音樂劇明星演唱會即將登場,匯聚來自倫敦西區與百老匯的主唱群,將多部知名劇作中的精選樂曲搬上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重聚」音樂劇明星演唱會將於9月中舉行3場演出,匯集來自倫敦西區與百老匯主唱群,由知名音樂劇演員拉敏.卡利姆盧(Ramin Karimloo)策劃與領銜演出,帶來跨越劇目與時代的音樂劇選粹。卡利姆盧曾在《歌劇魅影》中飾演魅影,是該劇歷史上最年輕的飾演者之一,也被譽為「情感最飽滿、最搖滾感」的魅影之一。隨後他並在續作《愛無止盡》中擔任全球首演的男主角。他的詮釋贏得來自觀眾與評論界的廣泛肯定,曾多次於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演出,擁有豐富的舞台與錄音經歷。
-
焦點專題 Focus 衛武營歌劇里程碑
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羅恩格林》首現台灣舞台
在我們習以為常沉浸的歌劇中,華麗的詠歎調、明確的分幕與耳熟能詳的旋律,構築出義大利歌劇的魅力與親切。然而,當一座劇院歷經10年耕耘,累積了觀眾的欣賞品味與藝術實力之後,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範疇,迎接一位被視為不容易認識透徹,卻又極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將用行動作出回答透過一部從德國萊茵歌劇院引進、風格大膽、設計深刻的《羅恩格林》(Lohengrin),開啟一場穿越古今、橫跨現實與神話的美學對話。 10年磨一劍,15部劇作鋪路而來 衛武營自2015年成立推動小組促成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及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合作以來,衛武營便將「歌劇共製」納入長遠藍圖。從2018年開館至今,15齣義大利經典與現代詮釋的歌劇已陸續登場。涵蓋《創世紀》、《驚園》、《杜蘭朵》等國際共製,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諾瑪》、《魔彈射手》,《費黛里歐》、《尤金.奧涅金》、《憨第德》等音樂會形式,更有當代歌劇《天中殺》及前衛歌劇《創世紀》等作品,參與團隊橫跨全球多達 20 個劇院與團隊。 一一數來,藝術總監簡文彬與團隊發現:「大家可能對義大利風格的歌劇作品比較熟悉,經過這些之後我們想,現在好像可以和觀眾一起挑戰一個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與前行:《羅恩格林》的時代意義 「事實上,如果搜尋史料,就會發現《羅恩格林》在華格納所有作品中,是最有義大利風格的一部。」簡文彬總監指出,這部1850年首演的歌劇,在音樂風格與戲劇結構上,仍保留著傳統義大利歌劇的特質。反過來說,《羅恩格林》對其他作曲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威爾第自己也說過,包括《羅恩格林》裡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可以找到幾乎是平行的對照。」簡文彬說,這樣的影響在《阿依達》開場的序曲特別明顯,甚至可以說那段音樂邏輯與《羅恩格林》的序曲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觀點也突顯出華格納與威爾第這兩位19世紀歌劇巨擘之間潛藏的相互對話。 此外《羅恩格林》更是華格納風格轉變的分水嶺。「這是華格納最後一齣以『歌劇』來稱呼的作品,之後他就全面轉向『樂劇』。」簡文彬認為,相較於《指環》這類龐大樂劇,《羅恩格林》既具備可辨識的段落結構
-
音樂
首度與梵志登合作 曾宇謙暌違5年演繹布拉姆斯經典協奏曲
今年9月,台灣樂壇將迎來一場令人期待的首次交會。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得主曾宇謙與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攜手,詮釋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場演出不僅是兩位音樂家首度合作,更標誌著曾宇謙睽違5年、重新演繹這首協奏曲的重要時刻。此外,樂團也即將演出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及布拉姆斯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以饗樂迷。 選擇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作為合作首演,對曾宇謙而言別具意義。即使從少年時期即已開始演奏這首樂曲,但為了維持樂曲的品質,他刻意將曲目封存沉澱。此次將它重新拿出來演奏,掐指一算已經5年,一上手,他便感到自己「有進步」。他坦言:「這幾年透過演奏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包括獨奏會、室內樂等,讓我對他的音樂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現在覺得可以將這首曲子重新拿回來演出了。曾宇謙認為:「真正的進步,是透過時間與生活經驗的累積。放下一段時間再回來,或經歷更多布拉姆斯作品的演奏,都讓我對這首曲子有更深的理解與詮釋。」如今再度回歸,他不但重新思考結構與運弓方式,在詮釋與技術之間取得新的平衡,也對整體樂句的理解、細節的處理有更多想法。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以其龐大編制與高強度的演奏需求聞名。曾宇謙認為,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於樂曲進行中維持體力與音樂的張力。「這是一首需要維持40分鐘爆發力的曲子,要避免聲音太衝、太粗糙,同時又要與樂團融合、交織。」為了應對演出所需的體能,他平時透過游泳、慢跑與核心訓練保持狀態,並注意避免對手部造成過多負擔。
-
音樂
莊東杰帶領北市交 打造夏日午後燦爛
「夏日音樂漫步」作為TSO自2024年起推出的夏季系列活動,透過輕鬆、跨界的編排設計,為樂季與暑假之間注入清新氣質。這個8月,現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莊東杰將率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於中山堂,呈現兩場風格輕快、戲劇感十足的夏日音樂會。 首先,莊東杰將由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拉開序幕,隨後由張凱閔演譯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位入圍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年輕鋼琴家,目前是樂迷眾所期盼的選手,在今年賽事前夕的演出不但展現他的優秀琴藝,也能藉此累積更多與樂團合作的經驗。下半場為TSO本樂季紀念蕭斯塔可維奇逝世50年的節目重點之一,即將演出作曲家為劇場樂團而作的組曲。莊東杰解釋:「這是一首少見地將手風琴、吉他與薩克斯風融入交響樂團中,營造出接近小型劇場的作品,總共8首組曲,全曲有25分鐘,但加了這幾個樂器,就會出現讓樂團出現小酒館的聲響質地。」
-
音樂 擔任TSO駐團藝術家
鋼琴家林易邀集好友 以協奏曲與室內樂共譜夏日音樂篇章
2024年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特別邀請知名鋼琴家林易(Steven Lin)擔任駐團藝術家,攜手規劃「夏日音樂漫步」系列演出,以「青年音樂家.好朋友」為主題,為夏日音樂舞台注入清新活力。今年的系列演出中,林易將參與協奏曲演出,並策劃多場室內樂音樂會,帶來結合深度與親密互動的聆聽體驗。 攜手TSO 激盪舞台新火花 TSO團長郭佩瑜指出:「跟林易之前的合作是2015年跟2023年時,他跟樂團演出後,團員希望能夠與更多台灣音樂家合作,我們覺得室內樂也能夠再多做一些發展,因此邀請林易來幫我們做好朋友系列的策劃。」林易對樂團的默契與支持印象深刻,他表示:「我對TSO樂團的感覺就是能夠互相傾聽,因此雖然樂團很大,但感覺上聲音卻是像室內樂一樣地親密。讓我身為獨奏家,每次合作都是非常地舒適。」這份默契與熟悉,促成他此次以駐團藝術家身分,深入參與TSO的演出與規劃。 林易曾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銀獎,13歲即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展露音樂才華。近年在卡內基音樂廳主廳首演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獲《New York Times》讚譽:「完美無瑕的表達,有著令人驚嘆的音色和精妙絕倫的力度、色彩變化。」2023年與美國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贏得觀眾熱烈掌聲。他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與碩士)、柯蒂斯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以跨國合作與親民魅力深受樂壇與教育界肯定。
-
焦點專題 Focus
數字之中見感動 全世界馬勒愛好者的歡欣慶典
56,000名來自全球56個國家的觀眾、超過1,100位音樂家、23場爆滿音樂會、27場電台直播、11場電視直播、380萬社群媒體觸及人次──這不只是一場音樂節的成績單,而是一場文化記憶的高峰。 2025年5月,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見證了該廳歷史上第3屆「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的盛大落幕。來自歐洲、美國與亞洲的6支世界級樂團、7位指揮與5個合唱團輪番登場,傾力詮釋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10部交響曲與52首藝術歌曲。從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由薩卡里.奧拉莫(Sakari Oramo)指揮壓軸演出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到鋼琴家朱利葉斯.德雷克(Julius Drake)在獨奏廳伴奏的馬勒歌曲全曲目,再到馮德爾公園(Vondelpark)座無虛席的露天轉播,音樂在各個場域中激盪人心,展現馬勒作品橫跨世代的生命力。
-
音樂 2025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喜迎30周年
從宜蘭出發,與世界合唱共鳴
亞洲最重要的合唱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TICF)將自2025年7月25日起盛大登場。台北愛樂從1996將音樂營擴展為音樂節,在今年邁入第30個年頭,以「從宜蘭展望世界」為策展主軸,不僅帶來全球頂尖合唱團隊的精采演出,更首度於宜蘭舉辦特展與世界首演,為國內合唱文化開創全新視野。 「祝福之地:愛與奉獻的回聲」主題展覽自6月起於宜蘭蘭燈空間登場,向深刻影響宜蘭發展的兩位重要人物斯洛維尼亞天主教靈醫會醫師范鳳龍(Janez Janež,1913-1990)與台灣工業推手林燈(1914-1992)致敬,展覽以文獻、影像及空間敘事,勾勒出兩人跨越國界與領域的奉獻故事,突顯宜蘭作為「文化祝福之地」的深層意涵。 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委員莊文生教授指出,人稱「Oki」或「大醫師」的范鳳龍,及素有「水泥之父」之譽的林燈有數個共通之處:前者來自共產時期的斯洛維尼亞,後者則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宜蘭。范鳳龍1952年來到台灣,而林燈則在當年當選台灣區水泥小組主任委員,隔年擔任水泥工會理事長。前者落腳宜蘭之後就未再離開過,而後者一輩子未將戶口遷離宜蘭,並對家鄉有諸多貢獻。
-
音樂 聯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小提琴家奧古斯汀.哈德利希 為台灣獻上「亞洲唯一」
當代小提琴傳奇奧古斯汀.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攜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Berliner Barock Solisten,BBS)這一組合,將首度在亞洲登台,並獨家選擇台灣作為全亞洲唯一演出國。這系列難得一見的音樂盛會,將於7月10日、12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7月13日於台南文化中心登場。 哈德利希指出:「我第一次來台灣是兩年前,當時就被觀眾的熱情深深打動,這是一段非常棒的經驗。」他盛讚台灣觀眾的專注與年輕特質,「這在許多國家是很難得一見的現象。」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執行長萊瑪.歐洛夫斯基(Raimar Orlovsky)也表示:「非常榮幸2025年能再度受邀來到台灣演出」,雙方對本次合作充滿期待與感謝。 當代音樂家共同創造的舞台語言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由柏林愛樂團員自發組成,旨在以現代樂器詮釋巴洛克與古典作品。中提琴團員Walter Kssner回憶:「BBS因此誕生,並以現代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讓這段傳統得以在今日延續與發展。」 BBS執行長歐洛夫斯基補充:「雖然我們無法演奏布拉姆斯、馬勒或柴科夫斯基等浪漫派大編制的曲目,但BBS的精神正是在這些早期經典中展現細緻與深度。」大提琴yvind Gimse則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貢獻自己的靈感與想法,這讓我們不僅僅是在演奏音符,而是在共同創造一場音樂的對話。」 首席Dorian Xhoxhi表示:「我們現在已是音樂上的朋友」,這份合作情誼讓演出更具深度。中提琴團員Julia Gartemann說:「我們一起排練、演出、吃飯,有時晚上還會小酌,這樣的社交互動讓旅程更充實、更愉快。」年紀最輕的Eva Rabchevska也提到:「我學會如何做音樂上的決定、如何聆聽、如何從其他聲部中掌握整體演奏的語境。」
-
音樂 打造沒有年齡限制的兒童音樂活動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邁入第2屆 為幼兒推出「寶寶的交響樂」
去年首度舉辦的「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短短兩天16場售票音樂會、兒童友善市集、免費快閃演出等活動,創下了將近萬名愛樂親子到訪的空前佳績。今年的第2屆再次將音樂活動帶入臺灣戲曲中心,加碼於7月11日至13日舉辦為期3天的17場精采音樂活動。不僅糾集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微光古樂集、台北打擊樂團、藝心弦樂四重奏等台灣領先的音樂團體進行表演,更首度舉辦「寶寶的交響樂」音樂會,打造沒有年齡限制的0至12歲兒童音樂年度優質活動。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創辦人孫家璁提到:「去年的音樂節受到的反應遠超預期!也證明了台灣確實有這方面的觀眾需求。第2屆的設計會更為多元,透過不同主題啟發音樂、美術的想像力。」今年預計在巨大表演樂池區建設「寶寶搖擺區」,讓0至3歲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動,近距離感受正規管絃樂團的奇妙。當然,主題是為了幼兒至兒童而設計,但他也強調:「對於大朋友來說不是陪伴者,也能夠找到欣賞表演活動的意義。」 音樂節顧問暨指揮家張尹芳認為,辦音樂節看起來很容易,但要拼起來做音樂遊樂園的概念,又是另外一回事,她表示:「今年一樣以遊樂園概念來設計,要像兒童樂園一樣隨時隨地都有音樂節目發生。」 比較去年與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推出年齡向下發展、0到3歲的「寶寶的交響樂」,由張尹芳領導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父母可以讓小朋友在類似樂池的安全環境下近距離、沒有壓力地聆聽。今年還推出了「繪本音樂會」,挑選合適的古典樂來搭配繪本的內容進行,主辦單位特地與出版社「小天下」合作,選用曾兩度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的插畫家陳又凌兩本作品《尋找祕境》與《會生氣的山》。張尹芳表示,《會生氣的山》帶有環保的概念,但同時用山的情緒來敘述;特別在過去幾年疫情中戴口罩,兒童只能靠眼睛溝通,情緒溝通表達接收較以往不同,這用音樂表達最直接。而《尋找祕境》透過可愛貓咪的故事,也相對影響小孩內心最純潔、最美的祕境。一動一靜、內在外在,跟音樂一樣有很不同的色彩。 在今年的音樂節中,除了在大表演廳演出「寶寶的交響樂」及《彼得與狼》的大型演出之外,,包含微光古樂集、藝心弦樂四重奏、台北打擊樂團、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等團隊,也會在小表演廳推出多場寓教於樂的精采節目,為孩子們打造一場音樂與探索的奇幻之旅。 去年以
-
音樂
道別的那首歌,在天河的盡頭回響
來到這個世界,像是一個「獲得」,卻也必須不斷學習「失去」。而當失去毫無預警地降臨時,如何接受悲傷的事實,則是一門終其一生的課題。2024年在高雄衛武營「小時光」系列首演、深具溫度與想像力的作品的《天河旅記悲 歡 離 愁》(下簡稱《天河旅記》)當時廣受觀眾好評,將在6月中北上演出,帶來全新感動。 《天河旅記》是一場融合六重奏與說書人聲音魔法的音樂說故事劇場,觀眾將隨著悠揚的旋律與多變的角色聲線,搭乘一列夢幻的銀河鐵道,踏上一段穿越悲傷、擁抱療癒的心靈旅程。 自1993年定居台灣的作曲家櫻井弘二(Koji Sakurai),從流行音樂製作人轉身成為跨界創作者,作品涵蓋音樂劇、舞劇、打擊樂、電影配樂、國樂、合唱等領域,曾擔任「高雄世運」與「台北世大運」開幕式的音樂總監,長年與國內眾多表演團體合作無間。櫻井弘二擅長「以音樂說故事」,《天河旅記》正是他最具個人情感與哲思的代表作之一。 本作靈感來自日本作家宮澤賢治經典作品《銀河鉄道の夜》,這是一部因親人驟逝而誕生的童話,也是一段療癒失落、同時尋找希望的哲理寓言。櫻井弘二說:「宮澤賢治因為妹妹離去的哀傷,從東北搭上火車一路往北,跨海經過北海道、續往庫頁島回來之後寫下這個故事。」 2005年,櫻井弘二首次以該作品為基礎,應國家兩廳院之邀創作多媒體音樂劇場《銀河鐵道の夜》,2006年更赴上海當代戲劇節演出,原聲帶更入圍金曲獎最佳跨界專輯。2007年,他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作百人木琴版《銀河鐵道的另一夜》,選用原作旋律重新詮釋,並收錄於傳藝金曲獎入圍專輯中。2010年,櫻井再次應文建會之邀製作新版音樂劇場,並加入周東彥的影像設計。2022年,他重拾創作初心,以六重奏為編制重新打造《天河旅記》,展現更細膩、更私密的音樂敘事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家交響樂團(NSO)日本巡演:東京終點站
東京歌劇城迎來巡演終章 歐洲經典與台灣原創展現文化實力
2025年6月4日晚間,國家交響樂團(NSO)於東京歌劇城音樂廳舉行日本巡演「來自臺灣」的最終場,為橫跨熊本、大阪與東京的5日行程劃下完美句點。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擔綱指揮,曲目涵蓋台灣原創作品與歐洲經典,充分展現台灣音樂實力與文化厚度。 台灣原創與歐洲經典並陳 展現音樂實力與文化厚度 音樂會上半場回到日巡前兩場由台灣作曲家蕭泰然的《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作為開場,向觀眾呈現源自台灣這片土地的濃厚音樂情感。隨後布魯赫的E小調雙重協奏曲原訂由小提琴家黃俊文及中提琴家今井信子擔任,但後者在日巡前因健康因素臨時取消上場,NSO隨即在極短時間內隨即安排邀請德國中提琴家維特.赫譚斯坦(Veit Hertenstein)接替登台。赫譚斯坦是一位活躍於國際音樂界的德國中提琴家,1985年出生於德國奧格斯堡(Augsburg)。他以精湛的技巧、深沉的音色和細膩的音樂詮釋著稱,活躍於獨奏、室內樂和教學領域,現在所使用的義大利名琴是製造師阿瑪蒂在1616年製造的中提琴。2015年起接續今井信子擔任德國德特莫爾德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 Detmold)的中提琴教授,並自2016年起5年間起擔任英國曼徹斯特皇家北方音樂學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的客座教授。兩年前加入國際上知名的德國「舒曼四重奏」(Schumann Quartet)的美國經紀公司,恰巧在2年前也簽進了黃俊文在美國多年的經紀公司AMG。 雖然臨危授命,卻已與黃俊文是多年舊識。黃俊文回憶:「跟他認識,是兩人同時在2011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家交響樂團(NSO)日本巡演:東京第三站
首度登上東京三得利音樂廳 揮灑三世代台灣作曲家璀璨樂章
2025年6月2日晚間,國家交響樂團(NSO)首度登上日本最具指標性、享譽國際的東京三得利音樂廳(Suntory Hall),以一場充滿「台灣味」的音樂會向日本觀眾展現台灣文化的深度與多元。這場曲目橫跨古典與當代、貫穿多元文化記憶的音樂會,不但呈現出台灣在地記憶與國際語彙交織的聲響風貌,更是一次以音樂為橋梁,深情傳遞台灣故事與價值的文化之旅。 本場音樂會隱含著許多的「第一次」:NSO首次登上三得利音樂廳、作曲家陳可嘉合唱新作《家的呼喚》首演,以及金希文第五號交響曲向李登輝總統致敬第三、四樂章首次於日本公開演出。從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到當代台灣原創作品,加上安可曲演出前輩作曲家蕭泰然《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3個世代作曲家的作品並列舞台,象徵著台灣音樂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名人齊聚 見證台灣音樂力量 音樂會吸引眾多日本政界、藝術界、文化界人士,且包括超過10位的日本國會議員及多國駐日大使館代表雲集,充分體現NSO的國際影響力與音樂的跨界魅力。特別的是前首相安倍晉三夫人安倍昭惠及前總統李登輝的女兒李安妮也雙雙出席。 節目由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揭開序幕。擔任獨奏的是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他的演奏展現極高的音樂素養與細膩詮釋,以清澈圓潤的音色,精準掌握旋律線條的流動與層次轉折,讓這首經典作品在溫暖與張力之間取得絕妙平衡。黃俊文透露,這首曲子看似龐大,實則蘊含室內樂般的對話與精緻感,而追求最貼近作曲家意圖的詮釋後,精湛演出深獲現場樂迷與專業觀眾一致讚賞。 他分享,這首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家交響樂團(NSO)日本巡演:大阪第二站
溫柔與力量的交會 大阪交響音樂廳中的動人樂音
2025年6月1日,國家交響樂團(NSO)的日本巡演第二站來到大阪,於著名的大阪交響音樂廳(The Symphony Hall)獻上精采演出。延續首場曲目,由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指揮,攜手小提琴家黃俊文與日本知名女高音森麻季,以豐富深刻的曲目與精湛演出,讓大阪觀眾深受感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家交響樂團(NSO)日本巡演:熊本首站
「來自臺灣」奏出跨海樂章 展現台日新世紀連結
2025年5月31日下午,熊本縣立劇場音樂廳迎來了一場極具歷史意義的盛會國家交響樂團(NSO)日本巡演首站音樂會「來自臺灣」。在台積電於熊本落腳、掀起台日經濟合作新篇章的當下,這場音樂會不僅是文化的展演,更象徵著台灣軟實力與產業實力雙雙進駐九州重鎮。 作為九州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交匯地帶的熊本縣,隨著台積電(TSMC)熊本廠的設立與運轉,已成為台日關係的焦點城市之一。台積電的進駐不僅帶動當地經濟與就業,更促進人文交流與台灣社群在地扎根,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舉例:「如贊助當地籃球隊及地震後毀損的古蹟修復等等。」NSO選擇熊本作為本次日本巡演首站,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具有象徵性與橋梁性意義,傳遞出台灣不僅輸出技術也輸出文化,將「來自福爾摩沙」的音樂帶進當地人民的生活。 在正式演出之前(5月29日),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支持的黃俊文小提琴大師班率先登場,臺南市市長黃偉哲也特別蒞臨現場,為同樣出身台南的小提琴家黃俊文加油打氣。大師班的幾位學生在黃俊文因材施教的指導下獲得相當的收穫,更有接受指導的學生當場表示願意來台受教於黃俊文。
-
音樂 戴含芝.高瀚諺打擊樂獨奏會「Inception」
全面啟動,一場雙人打擊樂的高峰對話
走進國家音樂廳,對許多音樂家而言,是一段夢想旅程的起點。戴含芝與高瀚諺皆來自屏東,自小學習打擊樂,一路從學生時代加入朱宗慶打擊樂團,如今已分別在團中服務18年與12年,歷經無數演出與磨練,即將推出雙人獨奏會「Inception」。音樂會的命名不僅呼應電影《全面啟動》英文片名,更承載「啟始」、「開端」的意涵,象徵著從一個念頭萌芽、逐步成形,直到最終站上舞台的歷程。對他們而言,這場雙人獨奏會是一段積累多年後的自我挑戰與突破,也希望透過音樂,與觀眾進行更深層的對話與連結。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指出,團隊一年四季演出不輟,包含國內外巡演與邀演,但在這麼忙碌的期間推出兩位獨奏家,是因為「有些時候不演就過了,尤其是年輕人!」 他認為:「棒不棒已經不是我們的重點,一個演奏家站出來演出,到底要跟社會分享什麼?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才是他不斷追尋的本質。他也直言:「雖然是我鼓勵的,但很多人可以出來辦演奏會,為什麼要是你?」也因此,戴含芝與高瀚諺為自己設下極高標準,並持續超越。 朱宗慶分享,戴含芝從18歲進入北藝大開始就備受矚目,「當時就發現她有獨特演出的魅力,讓她參與很多重要活動與發表會,成立二重奏後又走上獨奏之路。」高瀚諺則在2012年小巨蛋演出《極度震撼》時首次被推出,2013年開始辦獨奏會,「他們的演出我聽了很多次,我都覺得很驕傲。」因此,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從小場地走到現在,即將站上國家音樂廳。
-
音樂
鋼琴家陸逸軒與北市交再度攜手 走進貝多芬的深沉世界
5月底,鋼琴家陸逸軒即將再次登上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下文簡稱北市交)的舞台,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這是他第二次與北市交合作,談起初次經驗,他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與北市交合作,指揮是現在的候任首席指揮亞歷山大里柏瑞契(Alexander Liebreich)。我們一起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那次印象非常深刻,因為蕭邦的作品不容易指揮,但他卻能非常理解音樂語言,合作起來很愉快。」 這次與北市交桂冠指揮殷巴爾合作,對陸逸軒來說既熟悉又期待。尤其即將演出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不僅是他比賽生涯中的重要曲目,更是與其音樂性格最為貼近的作品之一。 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獲獎無數 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陸逸軒,在國際鋼琴舞台上迅速崛起。2015年,年僅17歲的他便於華沙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獲獎,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他以20歲之齡奪下英國里茲國際鋼琴大賽首獎,躍升為國際聚焦的新星。此後,他不僅與華納古典簽訂獨家錄音合約,也與倫敦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等世界頂尖樂團合作,並登上全球重要音樂廳舉辦獨奏會。他亦是BBC「新一代藝術家」(20192022)成員之一,並於2021年榮獲美國音樂界重要的艾佛瑞.費雪事業獎(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陸逸軒的父親來自台灣高雄,母親來自中國上海。他自幼展現對音樂的熱愛,並非出於父母的要求,而是「自己想要」學的。家中音樂氛圍濃厚,姐姐學琴的過程也深深吸引著他。他曾表示,若自己能「再老一點」,或許會更適合過去那個講究深度、少些喧鬧的音樂時代。但他也認為,身為現代音樂家,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真正想做的風格,而不是為了迎合社群媒體而改變初衷。
-
焦點專題 Focus
春之聲的使者──專訪韓國小提琴家金本索里
在當代國際古典樂壇,小提琴家金本索里(Bomsori Kim)的名字幾乎成為「炙手可熱」的代名詞。她以驚人的演出密度與曲目廣度,穩坐同輩中最活躍、最受矚目的位置。每年超過百場的演出行程,涵蓋龐大曲庫,讓她多年來幾乎全年無休;不僅如此,與紐約愛樂、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等世界頂尖樂團、指揮大師的定期合作,更讓她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全球各大音樂節與音樂廳的焦點位置。金本索里以紮實的實力驚豔了無數樂迷與同儕。她的舞台,不只是演奏,更是一場場技藝與藝術性完美融合的盛宴。 事實上,這樣的成就是她不屈不撓,經歷多個國際大賽征戰脫穎而出的。獎項一字排開,有ARD國際音樂大賽,柴科夫斯基國際大賽、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大賽、西貝流士國際小提琴大賽、漢諾威姚阿幸國際小提琴大賽、蒙特婁國際音樂大賽、仙台國際音樂大賽等。最傳奇的,是2016年參加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比賽(International Henryk Wieniawski Violin Competition),波蘭全國電視轉播,被多數人預測將得第一名的她卻獲頒銀獎,使得號稱「蕭邦大滿貫得主」的波蘭鋼琴家布雷查茲(Rafał Blechacz)大為不平,親自寫信邀請她成為音樂夥伴。 名字裡的春天與希望 金本索里出生於韓國,由於祖父是位文學家,因此親自為她命名。有別於一般韓國人的名字有兩個字,她說:「我的名字有『三個音節』,不但不傳統,也沒有中文的漢字,所以每個韓國人都能直接了當地看懂。」她解釋:「韓文的Bom意思是春天,Sori則是聲音,所以整體的意義是『春天的聲音』」。如此優雅的名字聽起來幾乎是藝名,但卻是不折不扣的真名。除此之外,隱藏的含意更是深遠,她說:「我是12月出生的,時序其實是冬天,不過我祖父希望我是一個能為世界帶來希望、傳達光芒訊息的人。」 在韓國時,金本索里師從DG(Deutsche Grammophon,德意志留聲機唱片公司)第一位簽約的亞裔藝術家金永旭(Young Uck Kim);之後獲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碩士學位和藝術家文憑,師從羅森伯格(Sylvia Rosenberg)和柯普斯(Ronald Copes)。她的父母親都愛好音樂,尤其母親是鋼琴老師,因此從她4歲起,即親自教她彈琴。她笑說:「我們去很多音樂會,但我不
-
焦點專題 Focus
歌劇如何製作?小澤征爾音樂塾打造年輕音樂家的歌劇學習舞台
當代音樂教育中,歌劇訓練對年輕音樂家的成長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歌劇作為最具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之一,結合了音樂、戲劇、舞台設計與聲樂的表達,因此對於僅僅以器樂學習經驗的年輕演奏者來說,可說是提供一個全方位、極具挑戰性的學習平台。加入歌劇團隊演出不僅能精進音樂技巧與詮釋能力,更能讓他們學會在舞台上與指揮、導演、歌唱家及其他樂手密切協作,在實戰中培養舞台自信與職業素養。對於志在音樂專業發展的青年而言,透過歌劇,他們不僅在技術上成長,更學會如何用音樂來「講述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茶花女》的當代新詮釋!2025小澤征爾音樂塾歌劇製作現場與概念全記錄
《茶花女》是威爾第於1853年創作的三幕歌劇,改編自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的同名小說。故事圍繞著巴黎交際花薇奧列塔(Violetta)與青年阿弗列多(Alfredo)之間因社會與命運所阻而終究走向悲劇的愛情。作品中的旋律優美且情感深刻,從第一幕的相逢展現女主角掙扎與矛盾、第二幕父親與薇奧列塔的對唱,到第三幕的悲劇終結,威爾第巧妙運用音樂推動劇情,結合樂器配器與情感強烈的節奏對比,使整體音樂戲劇性十足。 今年,小澤征爾音樂塾選擇這部經典作品作為成果演出,由長期合作的導演大衛.尼斯(David Kneuss)執導,並邀請來自委內瑞拉的指揮家迪亞哥.馬修斯(Diego Matheuz)擔綱指揮。整體看來,不僅是一場音樂演出,更是一場藝術教育的傳承與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