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2:陪伴吧! 只為了自己與親密之人所浪擲的時光
林慈音 轉念沉澱 畫下心中的獨唱
因為合作的外籍音樂家確診,突然被要求隔離在家的林慈音心情是很複雜的,但現在回頭去看,她也已釋然。「沉澱也好」林慈音說:「平常的一天被教學、排練或演出等切割了,但現在至少有整段時間可以好好利用。」在這十四天裡,她烹茶、勾毛線玩偶、畫畫,也整理鍾愛的曲譜,為下一次的獨唱會做好準備帶著樂觀的心,迎接開門後的陽光燦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奕盛 就是不想被定型
在主修舞台設計的背景上,王奕盛將影像當作「光」一般思考,讓它與空間完美結合,從劇場到商業舞台,他的光影設計跨足多種領域。對於自己的風格,他從兩個層面分析,一是很幸運,因為不會局限在某個領域,所以可以自由創作;另一方面有趣的是,自己刻意花幾年想培養一種風格,但一旦建立後卻反而討厭被定型。而在繁忙的工作外,雙魚座的他卻有著一顆少女心:愛追日韓劇、喜歡碎花襯衫,還有滿桌子的鋼彈、哥吉拉、超人力霸王模型王奕盛得意地說:「他們都在保護我!」
-
焦點專題 Focus
疫情肆虐下 一探劇場未來
肺炎疫情襲來,以現場性為本質的表演藝術更是重災區,現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建議停辦「百人以上室內活動」,更多演出面臨停演抉擇。作為台灣表演藝術界重要場館的國家兩廳院,一舉一動都是其他單位的參考指標,藝術總監劉怡汝指出,除了透過疫情期間特別方案,以配套措施讓表演藝術圈獲得喘息、以協力方式讓團隊延續創作活動外,她也覺得這次疫情正是表演藝術界自我體檢的機會,可同時思考未來劇場的欣賞模式與可能性。
-
音樂
劇場就是音箱 解構六十分鐘的共鳴
繼《凱吉一歲》之後,作曲家林桂如歷經多年醞釀,與聲音裝置藝術家王仲堃、打擊樂團體「自由擊」,共同創作了新作品《共鳴体》。藉著「震動式喇叭」的運用,將表演空間轉化為可以共鳴的大音箱,結合肢體、裝置、互動,要讓到場的觀眾,在沒有片段、沒有中場的六十分鐘裡,感受另一種共鳴。
-
音樂 NSO「牧之神.森之靈」「來自臺灣」
再度踏上歐陸 以音樂展現自信與多元
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將在本樂季結束後卸任,在此之前將在四月中再度帶領樂團赴歐巡演,這回巡演準備了德布西《海》、拉威爾《達芙妮與克羅伊》第二號,及柴科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也將演出作曲家李元貞《美濃之道》表現台灣特色,並邀請鋼琴家周善祥同行。出訪前將以「牧之神.森之靈」、「來自臺灣」兩場音樂會呈現上述曲目,讓台灣樂迷搶先聆賞。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一封信打開的「對流」 文字與聲響的「共感覺」
在讀了作家吳明益的小說《單車失竊記》之後,鋼琴家王佩瑤將迴盪腦海的聲響、氣味、觸感,融合了自身的記憶手寫了一封信。遲遲未鼓起勇氣交遞,卻依據這些感動挑選了少見卻傑出的樂曲,製作成一場音樂會。但那不只是一個晚上的演出,而是將由攝影師以不同類型的相機記錄當時的場景,再一張張手工沖洗出來。會後一個月,作家吳明益也將為音樂會撰寫一封信,連同照片送給現場共同經歷這一段時光的觀眾。在經過時間的沖刷之後,褪色的印象和鮮明的相片,對照著文字與音樂的韻律,即使衝突,倒也精采。 從一封信的起頭到一封信的結尾,中間經歷的是無限的刺激和啟發,音樂與文字藝術的「共感覺」(註),就聽他們兩人娓娓道來。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懵懂共渡音樂海 攜手逐夢真知己
遠看,你認得他是陳建騏,身旁坐著魏如萱;靠近一點,會感受一個總是微笑淡定,一個則是轉著骨碌碌的大眼睛,搜尋著驚為天人的妙點子。在我們的生活中,總能巧遇他們散出的蛛絲馬跡。不是如雷貫耳或是強迫推銷的那種,而是打開電視、進入劇場、聆聽廣播,甚至身處捷運中都可以聽得見聲音。不被發現也好、伴隨著日常也好,等哪天側耳聆聽,就能感受到他們輕輕撫觸著心靈。 曾經,他們住樓上樓下,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一起做夢失意時相互安慰,有能力時拉對方一把。那樣的單純中,才知道創作並不是刻意揉捏,而是在角落拾起日常。也因為這樣,筆下的樂曲才有了血肉。如今他們各有一片天,即使伸出觸角多方探索,音樂仍是他們最大公約數。一碰頭就互相吐槽、笑鬧,卻也不經意地替對方說出尚未脫口的下句話兩人不管是房東或房客、不管是製作人或歌手、不管是譜曲或填詞,彷彿是有對方為伴,就有勇氣放手追逐!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春季音樂會「美好關係」
從演奏到作曲 取材生活創意出擊
每年春天,朱團總是以萌發新意的創想製作音樂會。由於近年來,具備作曲家身分的打擊樂家愈來愈多。他們除了深入掌握各種打擊樂器的演奏技法,也充分利用打擊樂「從生活中取材」的發展特性來進行創作,因此樂團即以「美好關係」為題,精選六位兼具擊樂演奏家身分的作曲家作品,再加上一首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的全新創作,在三月中旬展開演出。
-
音樂 TCO「書信音緣—鄧麗君與莊奴的空中交會」
讓一代巨星歌聲 重揚字裡行間
今年是鄧麗君逝世廿五周年,四分之一個世紀看來長久,但卻不曾被歌迷遺忘,唱起一首首老歌,優雅的詞彙裡,作詞者莊奴的名字總也如影隨形,兩人書信往返,建立起不渝的師生情緣。臺北市立國樂團以「書信音緣」為題舉辦音樂會,在台大教授沈冬的發想下,以詞人與歌手、鄉土、文學幽情、莊奴筆下的世外桃源等六個主題,讓樂迷體會那歌聲飄揚的字裡行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聲!假聲?男生!女生?
「我高中時吹小號。」 「我高中時吹長號。」 「我從小被『逼』著學鋼琴。」 「我從小乖乖學鋼琴。」 「我小時候唱童聲,女生聲部人少,媽媽就安排我去補人。」 「我則是哪裡缺聲部,就去哪裡支援。」 「我當兵時是海軍樂隊,練習室後面就是艦艇引擎,長時間在那兒練小號,也把我的肺活量練得大一點。」 「我記得後來在美國念書,他有一次穿海軍出來,那根本就是《蝴蝶夫人》的男主角平克頓!」 一位是假聲男高音,一位是次女高音,李文智和翁若珮自小共通的地方還真不少都是聲樂家、都進琵琶第音樂學院(Peabody Institute)進修、一個畢業後另一個轉到同一位老師名下學習。在專業領域上,兩人因為音域的關係可能互搶角色;在私下,年長與年輕不是絕對,而是認識已久才相認的遠房阿姨與外甥。他們的舞台故事與其是對談,卻更像信手拈來的人生,讓我們更貼近歌劇世界。那一搭一唱、一笑一顰,宛如看見當年在教會裡,那兩個隨時伸出援手的美麗天使。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假聲男高音的天才十問
都說假聲男高音與「閹伶」有關,到底什麼是「閹伶」? 為什麼會有「閹伶」這一行?跟中國的太監有什麼差別? 要成為一個好的閹伶,有什麼條件呢? 每一個男生都可以訓練成為假聲男高音嗎? 在現代,為什麼還要聽假聲男高音搭配古樂器演出呢? 趁著假聲男高音賈洛斯基與阿塔瑟斯古樂合奏團即將到訪,我們特邀國內知名假聲男高音李文智開講,帶我們認識這音質獨特、技巧超凡又跨越性別生理藩籬的歌唱藝術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在跨界融合中 與當代共鳴
第四十八屆的香港藝術節,將自二月十三日登場,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豐盛表演饗宴,將呈現包含音樂、舞蹈、戲劇、歌劇共計四十七檔、一百廿三場的演出。今年藝術節以「共鳴」為主題,除了一貫的經典作品展演,也邀請了不少融合多種形式的跨界製作,揮灑異聲共鳴的主題。本刊分別從戲劇、音樂、舞蹈三類切入,為讀者介紹這回不可錯過的精采演出。
-
藝@CD
琴弓揮舞 互為音樂玩伴
作為獨奏家、音樂成就各自精采的大提琴家高提耶.卡普松與鋼琴家王羽佳,組成搭檔一起演出室內樂,會是怎樣的繽紛豐富?在還未能親聆現場音樂會前,我們可從他倆的專輯一飽耳福,透過蕭邦與法朗克的經典作品,兩人攜手在飛揚的音符與激昂的節奏中揮灑汗水,你來我往盡情舞蹈。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前瞻計畫」給金援,共創團隊美好未來?
文化中心升級全面啟動 及時雨解地方場館旱象
台灣的表演場館今年加入了兩個生力軍台南市的台江文化中心與新北市的樹林藝文中心,預料都將成為在地文化力量揮灑的基地。在歡喜新館落成同時,因「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而展開的各地文化場館升級,是否也將改變展演生態,展現出新穎面貌?但在短短兩年間,從檢視、評估、執行到完工結案等,似乎在時間上略顯不足,雖是有資金的挹注讓年久失修的地方場館重生的美意,但若未能在有整體考量的狀況下,想讓表演團隊不被各館硬體限制、自在揮灑創意的初衷,這場及時雨是否能發揮最大的功效,還尚待觀察。
-
專題
朱宗慶 超人減法三合一
角色多重、行動迅速、判斷果決,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給人的鮮明印象,繁瑣的日常、複雜的行程、開不完的各種會議,善用科技工具的他運用手機、iPad、apple watch這三大法寶搞定,運用音樂的基礎,朱宗慶用減法舉重若輕,用工具完成超人的三合一。
-
專題
郭玟岑 怎樣過日子 由我設定
不對稱的妹妹頭、被同事戲稱像個「妹仔」的郭玟岑,年紀雖輕,卻是統領國家交響樂團的執行長。浸淫表演藝術、音樂圈多年,她不留票根不留CD也不留音樂家簽名,留的是多本隨性記錄的筆記,藏著她自己才會解讀的漫塗文字,唯一的堅持就是每本都是一樣高,要有束帶,而筆記的外皮不固定顏色,但一定要是鮮豔的色彩,來鼓勵自己。
-
專題
湯發凱 用行事曆寫多彩人生
總是讓人感受到如勁量電池般的滿滿行動力,男高音湯發凱的手帳一攤開,也是多姿多彩琳瑯滿目。多款物件從中掉出,昭告他的人生有多美好,翻著手帳,他津津有味地講起哪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只是一丁點標記就可以喚起記憶。像是閱讀日記,或者,比日記還有趣。
-
藝@CD
樂團之外 以琴訴衷
在交響樂團之中,排練與演出雖以指揮馬首是瞻,但穩定全團軍心,首席更是肩負重任。不過走出大樂團的他們,又會想用音樂說些什麼?這組「NSO首席之聲」系列,在樂迷敲碗多時後終於現聲,吳庭毓與李宜錦雙首席的「出輯」,正巧是一男一女、一成熟一甜美的完美配搭。
-
藝@書
黑白琴鍵後 鋼琴家的音樂人生
從二○○七年出版至今,樂評人焦元溥的《遊藝黑白》再度增訂出版,從上下集兩本,到一套四大冊,除原有卅位鋼琴家濃縮與更新內容外,更添加了五十三位鋼琴家及一位大提琴家,總計收錄一百零六篇訪問、一百零九位音樂家。焦元溥說:「我只挑『我喜愛』和『我有問題要問』的鋼琴家。」受訪鋼琴家的剖腹回答,構築了精采的歷史,也讓此書成為最有用的音樂工具書。
-
音樂
絕佳組合 揮灑金色交響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RCO)數度到訪,為台灣樂迷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年的造訪,更讓樂迷滿心期待在當紅指揮帕佛.賈維的指揮棒下,RCO將會呈現怎樣的燦爛聲響?加上同行的還有知名鋼琴家拉斯.沃格特,這樣的絕佳組合,將演出貝多芬、蕭斯塔可維奇、華格納、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經典,堪稱是難得一遇的音樂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