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PAR表演藝術
藝@書

按下快門的瞬間

戰地攝影師拍下的那些慘不忍睹的照片,究竟是為了激起同情、良知、對和平的捍衛,還是為了滿足大眾媒體的邪淫趣味?戰地攝影記者成就的,是個人風格藝術、新聞報導獎盃,還是時代的影像見證?英國戰地攝影記者唐.麥庫林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與西班牙作家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的小說《戰爭畫師》,都直接站到第一線,思索戰地攝影記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關係。

文字|劉梓潔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藝術家的OFF學

以神之名(上)

相較於擁有核武的歐美與以色列,貧弱的伊斯蘭國家只能以恐怖攻擊回應,那是貧民僅剩唯一武器,關於恐怖主義的全球蔓延與激化,反西方觀察家如此分析。有無消解仇恨共生共存的方法或途徑?車窗外巴勒斯坦難民營荒草蔓生枝葉纏繞,鐵絲網圍籬間清真寺喚拜樓尖塔隱約可見,這是個遺棄諸神也為諸神遺棄的時代,朋友黯然地說。

文字|魏瑛娟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專題

駱錦明 打造科技園區裡的藝術天地

沒有一般企業家的架子,談起藝術收藏也總是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由於自己的生肖和姓氏的關係,不僅馬的雕塑品成了他的最愛,就連銀行的商標也都是馬的標記。無論雕塑品、畫作、玉石等,台灣工業銀行董事長駱錦明都有他的一本藝術經,當然,對音樂的喜好程度,也使得他不僅要讓自己的辦公室內充滿著音樂的聲響,更要在新大樓裡,建造一個精緻優美的音樂廳。

文字|李秋玫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專題

吳忠良、張偉來

跟著媽祖 走生活之「道」

當白沙屯已儼然成為當紅的藝術人溯源道途,吳忠良和張偉來卻抱持平實的態度看待。吳忠良開玩笑道,「抱著很大的目的性來,會很慘。」「如果冀望七天走完人生就有突破,不可能,」張偉來說,唯有將行腳時的信念與全然奉獻的態度回饋到平常日子裡,才會一點一滴改變,重要的是持續,漸漸的,便「沒有什麼辦不到」。

文字|鄭尹真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藝@書

他們為何從古舞到今?

《向舞者致敬:全球頂尖舞團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他們為何從古舞到今? 《向舞者致敬:全球頂尖舞團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歐建平著 信實文化出版 人為什麼要跳舞?除了雲門舞集,你還認識台灣其他的知名舞團嗎?從中國舞蹈家的搖籃「北京舞蹈學院」,到中國第一個專業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其歷史脈絡是何?日本的三大古典舞是什麼?隨著宗教的傳播,印度舞蹈在亞洲具廣泛的影響力,為何跳舞是創造世界的根本途徑?法國是酷愛舞蹈的民族,《吉賽兒》的不老祕密是什麼?作者歐建平,華中師範學院外語系畢業,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隨中國舞蹈泰斗吳曉邦先生及舞蹈研究所諸位專家攻讀史論及創作,一九八五年獲中國首批舞蹈碩士學位,代表作包括《東方美學》、《印度美學理論》、《舞蹈美學》、《當代西方舞蹈美學》等等。本書從舞蹈起源,介紹從東方舞蹈到西方舞蹈,將可一窺日本、印度、以色列、俄羅斯、法國、德國、美國等國舞蹈特色,詳實有趣。(周倩漪) 從自由文化到許可文化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 勞倫斯.雷席格著 劉靜怡譯 早安財經出版 過去,文化是從「自由文化」(free culture)傳統中產生。藉由賦予智慧財產權,自由文化直接支持並保護創作者和創新者。但自由文化也間接限制了這些智慧財產權所轄範圍,從而盡量保證後繼的創作者和創新者能擁有自由、不受過去所控制。但法律正在改變,此變化正在改變我們的文化產生方式,眼看「許可文化」(Permission Culture)亦即創作者只有在取得擁有權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藝@書

對「美」的深刻探索 —《談美感》

對「美」的深刻探索 《談美感》 漢寶德著 聯經出版 「美與創造是兩回事。」「美不是階級的產物。」「內在美就是人文內涵。」「不論是屬靈的藝術,自美感通向生命的領悟;或屬肉的歡樂,自快感通向心神的舒暢,都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漢寶德探索美感,從美與生命的體悟、美育教育與政策的問題、尋找美的各種途徑、到美與人文內涵的關連等架構,切入美的諸種層面。包含了社會歷史評述,中西文化比較,從極簡、質感、宗教藝術等發掘美感,知識性與思辯性兼具。漢寶德說:「視覺美的養成之所以困難,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把美從醜中獨立出來,沒有機會看到經典的美質,是無法養成審美的習慣的。因為習慣的養成,要多看好東西才成。」此言指向全民美育、公民美學的推動責任與方向,正可供有心者集思廣益。(周倩漪) 讓你忍不住想拿筆畫起來 《水彩畫家私傳筆記》 Gordon Mackenzie著 蔣豐維譯 積木文化出版 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Gordon MacKenzie,早先於安大略藝術學院接受正統藝術教育,曾嘗試使用各種媒材創作,直到一九七○年以水彩作畫,才找到能捕捉自然靜謐飄逸美的途徑,其作品充分反映與大自然的情感共鳴。全書以真實作品和手繪插圖交互解說,從用具篇、技法篇到構圖篇,除了常用的色彩淡化、濕畫法、層疊法、遮蓋法外,還教你如何運用各式焦點,安排視覺元素。作者的創作態度毫不設限,廣用水彩以外的用具,例如油畫專用的調色刀、DIY的調色盤和畫棍、海綿、牙刷、噴霧器等,他說,任何地方都可能找得到畫水彩的用具。這些私傳法寶,讓人不禁想動手作畫。「水彩結合的鮮活氣氛與精緻透明感令人氣象一新。儘管取材於自然,我所感興趣的,卻始終在於捕捉一種經驗的本質,而非重現一個特定場景而已。」這段深入心坎的作者觀感,道出水彩畫的獨具特色。(周倩漪) 阿莫多瓦的「阿莫多瓦式」透明自白<

文字|周倩漪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專題

品茶如同編舞 林麗珍 造就袖珍舞台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作品的深斂層次久撼人心,與茶邂逅久矣:「一杯茶,是自己的享受,當茶喝下去,它的色澤、香味、水質、溫度都導引著身體內的氣,合的話氣行全身,不合即感覺牴觸。」她說。喜歡「簡茶」的她,不拘泥於茶具和步驟的完整性或規矩性,以自身感受組合成整套茶具,在過程中融入個性特質與悉心巧思,調整適切的氛圍,「喝茶如同編排風景,像個小舞台。」

文字|周倩漪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藝@書 探尋樂聖音符背後的秘密

《於是,命運來敲門—貝多芬傳》

「藝術家不哭泣,他們發怒。」他疾病纏身,他還失去音樂家最重要的聽覺感官,然面對命運的挑戰,貝多芬如是說。他的音樂豐饒炫麗,超越前輩莫札特、海頓,更成為後繼浪漫派的先導。貝多芬為古典音樂注入嶄新的對位法、旋律、曲式,登上「樂聖」地位,背後靠的不僅是天才創意。鑽研貝多芬近五十年的莫瑞斯,帶領讀者探尋十八世紀末維也納的社交圈,描述樂聖如何與出版商討價還價,如何迎合貴族的喜好,又同時與貴族保持一定距離,此交際手腕是貝多芬音樂天份之外,較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本傳記融合貝多芬畢生的創作和遭遇,你將會驚奇,某個旋律原來出自某種情緒,某個新式節拍,原來是對生活最深沉的抗衡。(周倩漪) 讓舞者精進的訓練專書 《舞蹈意象與身體訓練:各種舞蹈中舞出巔峰的自我訓練法》 艾瑞克.富蘭克林著 林文中編譯 藝軒圖書出版 「不要老是想著你的恐懼與焦慮。」作者艾瑞克.富蘭克林建議舞者:「花心思去感受空間、節奏、舞句和以你身體的特定架構,去創造良好協調性。」本書藉著強化身體核心,同時改進協調性、平衡能力、體位排列與柔軟度,幫助舞者改善所有舞蹈類型的技巧與表現能力。在一百六十個舞蹈專門練習和一百七十張插圖說明的豐富並陳下,將助你達到身心協調訓練的最佳效果。這個結果,是不增加緊張的,更省力的,更事半功倍的。書中所介紹的創新與實證技巧可改良關鍵動作的執行能力,例如使用意象來幫助你以適當的體位排列來起始動作與移動身體;經由有趣的小滾球練習來改善你的平衡能力與放鬆身體的緊張;發展能產生更高跳躍與更完美轉圈的腿部與軀幹力量;經由觸摸、動作察覺與意象來達到最佳柔軟度等等。告別盲目的操練,結合身體探索與心靈力量,藝術與身體潛能將極致發揮。(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