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快門的瞬間
戰地攝影師拍下的那些慘不忍睹的照片,究竟是為了激起同情、良知、對和平的捍衛,還是為了滿足大眾媒體的邪淫趣味?戰地攝影記者成就的,是個人風格藝術、新聞報導獎盃,還是時代的影像見證?英國戰地攝影記者唐.麥庫林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與西班牙作家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的小說《戰爭畫師》,都直接站到第一線,思索戰地攝影記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關係。
戰地攝影師拍下的那些慘不忍睹的照片,究竟是為了激起同情、良知、對和平的捍衛,還是為了滿足大眾媒體的邪淫趣味?戰地攝影記者成就的,是個人風格藝術、新聞報導獎盃,還是時代的影像見證?英國戰地攝影記者唐.麥庫林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與西班牙作家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的小說《戰爭畫師》,都直接站到第一線,思索戰地攝影記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關係。
這個月有兩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新片:《寂寞鋼琴師》與《浮華陷阱》,前者是無法通過幼年目睹母親死亡而自責一生的鋼琴師,後者是亂倫弒母事件;生命從不簡單,而西班牙導演胡利歐.麥登(Julio Medem)則在新片《安娜床上之島》之中,給了我們前世今生的解答。
在出租店新片架上對望的兩部片,兩個都曾經創辦劇團的劇場演員,也許從來沒料到這一天,亞陶要透過這樣輾轉的過程被台灣觀眾看到,而香港戲精詹瑞文,也透過這片增加劇場外的能見度。
相較於擁有核武的歐美與以色列,貧弱的伊斯蘭國家只能以恐怖攻擊回應,那是貧民僅剩唯一武器,關於恐怖主義的全球蔓延與激化,反西方觀察家如此分析。有無消解仇恨共生共存的方法或途徑?車窗外巴勒斯坦難民營荒草蔓生枝葉纏繞,鐵絲網圍籬間清真寺喚拜樓尖塔隱約可見,這是個遺棄諸神也為諸神遺棄的時代,朋友黯然地說。
沒有一般企業家的架子,談起藝術收藏也總是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由於自己的生肖和姓氏的關係,不僅馬的雕塑品成了他的最愛,就連銀行的商標也都是馬的標記。無論雕塑品、畫作、玉石等,台灣工業銀行董事長駱錦明都有他的一本藝術經,當然,對音樂的喜好程度,也使得他不僅要讓自己的辦公室內充滿著音樂的聲響,更要在新大樓裡,建造一個精緻優美的音樂廳。
「雲腳」是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獨創詞彙,意為不含目的地的走路,無前無後,回到當下,如同白雲在天空飄移,凡身俱放。優人音樂總監黃誌群談起優人們多次雲腳的身心體驗,他脫口而出:「雲腳像是內在的洗澡。」雲腳同時帶來能量與靜心,對於創作來說,讓黃誌群容易找到靜、定、與力量感。
當白沙屯已儼然成為當紅的藝術人溯源道途,吳忠良和張偉來卻抱持平實的態度看待。吳忠良開玩笑道,「抱著很大的目的性來,會很慘。」「如果冀望七天走完人生就有突破,不可能,」張偉來說,唯有將行腳時的信念與全然奉獻的態度回饋到平常日子裡,才會一點一滴改變,重要的是持續,漸漸的,便「沒有什麼辦不到」。
這部電影是台灣電影中的一個奇葩,荒腔走板的偽紀錄片,卻真實地記錄下你我的生活,鈕承澤的開誠布公,卻也意外地捕捉到現代人的孤寂、對感情的渴望依賴,卻又是自我霸道,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卻總是跌跌撞撞。
他們為何從古舞到今? 《向舞者致敬:全球頂尖舞團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歐建平著 信實文化出版 人為什麼要跳舞?除了雲門舞集,你還認識台灣其他的知名舞團嗎?從中國舞蹈家的搖籃「北京舞蹈學院」,到中國第一個專業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其歷史脈絡是何?日本的三大古典舞是什麼?隨著宗教的傳播,印度舞蹈在亞洲具廣泛的影響力,為何跳舞是創造世界的根本途徑?法國是酷愛舞蹈的民族,《吉賽兒》的不老祕密是什麼?作者歐建平,華中師範學院外語系畢業,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隨中國舞蹈泰斗吳曉邦先生及舞蹈研究所諸位專家攻讀史論及創作,一九八五年獲中國首批舞蹈碩士學位,代表作包括《東方美學》、《印度美學理論》、《舞蹈美學》、《當代西方舞蹈美學》等等。本書從舞蹈起源,介紹從東方舞蹈到西方舞蹈,將可一窺日本、印度、以色列、俄羅斯、法國、德國、美國等國舞蹈特色,詳實有趣。(周倩漪) 從自由文化到許可文化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 勞倫斯.雷席格著 劉靜怡譯 早安財經出版 過去,文化是從「自由文化」(free culture)傳統中產生。藉由賦予智慧財產權,自由文化直接支持並保護創作者和創新者。但自由文化也間接限制了這些智慧財產權所轄範圍,從而盡量保證後繼的創作者和創新者能擁有自由、不受過去所控制。但法律正在改變,此變化正在改變我們的文化產生方式,眼看「許可文化」(Permission Culture)亦即創作者只有在取得擁有權力
在這套錄音當中,總共可以分成五個部分,分別為八十八張管絃樂,七十張歌劇,八張傳世經典,五章交響全集及一張精選小品。卡拉揚生平最知名的詮釋,記錄著二十世紀樂壇的盛事,他的指揮藝術與音樂情感,都在這部大全集中
矮窄的巷弄間不斷出現鐵柵欄門,門的兩邊各是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的商店,一入夜便緊閉鎖上各自提防,街道交通寸斷我的夜間散步成了不斷轉向遠路繞行的迷失與碰壁神說要愛你的兄弟、鄰居.我費力地找尋出口。
身為出版人,近來卻跟著紙風車劇團「319鄉村藝術工程」南北跑的簡志忠,認為公司是個「道場」,大家來修集體禪,沒有禪師,彼此互相影響。上班時好好上班,休假時用力玩,看看世界之美。「出版事業是心靈事業,如果能因此讓同仁的氣度更加恢宏,對公司也是一大利多。」
這個出版界舉足輕重的名字,以學者的眼光,出版人的氣度,多年來為書本帶領出了一頁頁的動人篇章,身兼聯經出版社與上海書店總編輯、大學歷史教授的他,更以多樣化角度看待出版事業,成就了每一次傲人的結果,這個名字就是──林載爵。
望春風出版社創辦人林衡哲是有名的「文化醫師」,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執著翻譯出版事業的熱情。曾催生對台灣青年思想有重要啟蒙作用的「新潮文庫」、讓臺灣文學重見天日的「台灣文庫」,除了文學,音樂也是林衡哲的另一個最愛,他對音樂的狂熱與知識令音樂人汗顏。
對「美」的深刻探索 《談美感》 漢寶德著 聯經出版 「美與創造是兩回事。」「美不是階級的產物。」「內在美就是人文內涵。」「不論是屬靈的藝術,自美感通向生命的領悟;或屬肉的歡樂,自快感通向心神的舒暢,都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漢寶德探索美感,從美與生命的體悟、美育教育與政策的問題、尋找美的各種途徑、到美與人文內涵的關連等架構,切入美的諸種層面。包含了社會歷史評述,中西文化比較,從極簡、質感、宗教藝術等發掘美感,知識性與思辯性兼具。漢寶德說:「視覺美的養成之所以困難,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把美從醜中獨立出來,沒有機會看到經典的美質,是無法養成審美的習慣的。因為習慣的養成,要多看好東西才成。」此言指向全民美育、公民美學的推動責任與方向,正可供有心者集思廣益。(周倩漪) 讓你忍不住想拿筆畫起來 《水彩畫家私傳筆記》 Gordon Mackenzie著 蔣豐維譯 積木文化出版 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Gordon MacKenzie,早先於安大略藝術學院接受正統藝術教育,曾嘗試使用各種媒材創作,直到一九七○年以水彩作畫,才找到能捕捉自然靜謐飄逸美的途徑,其作品充分反映與大自然的情感共鳴。全書以真實作品和手繪插圖交互解說,從用具篇、技法篇到構圖篇,除了常用的色彩淡化、濕畫法、層疊法、遮蓋法外,還教你如何運用各式焦點,安排視覺元素。作者的創作態度毫不設限,廣用水彩以外的用具,例如油畫專用的調色刀、DIY的調色盤和畫棍、海綿、牙刷、噴霧器等,他說,任何地方都可能找得到畫水彩的用具。這些私傳法寶,讓人不禁想動手作畫。「水彩結合的鮮活氣氛與精緻透明感令人氣象一新。儘管取材於自然,我所感興趣的,卻始終在於捕捉一種經驗的本質,而非重現一個特定場景而已。」這段深入心坎的作者觀感,道出水彩畫的獨具特色。(周倩漪) 阿莫多瓦的「阿莫多瓦式」透明自白<
如果把《歌劇魅影》或《芝加哥》視作音樂劇電影,那這部莫札特的《魔笛》類型,就是歌劇電影。瑞典大導演柏格曼也拍過一部歌劇電影《魔笛》,幾乎是忠實地記錄舞台的演出,而這部由肯尼茲.布萊納執導,與歐洲室內管絃樂團合作的超大型歌劇,是一部充滿著電影語言的歌劇電影。
Kafir人的住屋傍山而建,幾乎是門窗開敞,夜不閉戶,我們很容易底在屋宇間穿梭過一戶又一戶,也許是這樣的建築格局與生活風格,他們好客開朗。我四處晃蕩,不時停下加入正在裁縫的女子或編織籐籃的婦人或與一群懷抱小孩的媽媽們一起眺望遠山。
在廣告媒體界相當知名的李鼎,眾人對他的印象可能僅止於廣告導演的身分,但其實,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前身)戲劇系出身的李鼎,是個真正的劇場人。灌溉於李鼎的所有才華養分,熟成於藝院的求學時代,而李鼎更以此揮灑於跨域工作中,讓他眼下的影像,總是最貼近人群的心靈。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作品的深斂層次久撼人心,與茶邂逅久矣:「一杯茶,是自己的享受,當茶喝下去,它的色澤、香味、水質、溫度都導引著身體內的氣,合的話氣行全身,不合即感覺牴觸。」她說。喜歡「簡茶」的她,不拘泥於茶具和步驟的完整性或規矩性,以自身感受組合成整套茶具,在過程中融入個性特質與悉心巧思,調整適切的氛圍,「喝茶如同編排風景,像個小舞台。」
傳統戲曲出身的李小平,除了當年是當代傳奇劇場的創始團員之外,也曾當過小劇場人,他的演出遊走於現代與傳統間,而兩者皆收放自如、精采耀眼。後轉進擔任劇團導演,並持續在國光劇團貢獻心力,李小平的創作多元豐富,與他豐沛的生命茶能量兩相輝美。
成長在福建泉州的南管藝術家王心心,從小浸潤在南音繚繞、茶香瀰漫的環境中,茶,是她生命中、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特別講究茶道的她,認為喝茶就是生活上簡單的一件事,最愛用蓋杯泡茶飲用,一方面古意文雅,一方面兼具聞香賞葉的功能,一舉兩得呢!
改編自音樂劇《理髮師陶德》的電影《瘋狂理髮師》,陰暗奇詭的劇情與角色,由擅長奇詭陰暗的導演提姆.波頓與男主角強尼.戴普合作詮釋,怎麼想都好像是量身訂做。不過能看到「史船長」強尼.戴普又唱又跳,應該是看這部片最大的挑戰與刺激吧。
源於對鄭愁予詩作的感動,建築師兼作曲家的張世儫,在一九九五年製作了《旅夢》,除了有歌手李建復、陳儷玲的美聲,此次復刻版的專輯還收錄了文學家楚戈首次登場的演出及已逝舞蹈家羅曼菲的舞作影像,更有鄭愁予親自為每一首詩作朗誦及創作動機解說,益增典藏價值。
「藝術家不哭泣,他們發怒。」他疾病纏身,他還失去音樂家最重要的聽覺感官,然面對命運的挑戰,貝多芬如是說。他的音樂豐饒炫麗,超越前輩莫札特、海頓,更成為後繼浪漫派的先導。貝多芬為古典音樂注入嶄新的對位法、旋律、曲式,登上「樂聖」地位,背後靠的不僅是天才創意。鑽研貝多芬近五十年的莫瑞斯,帶領讀者探尋十八世紀末維也納的社交圈,描述樂聖如何與出版商討價還價,如何迎合貴族的喜好,又同時與貴族保持一定距離,此交際手腕是貝多芬音樂天份之外,較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本傳記融合貝多芬畢生的創作和遭遇,你將會驚奇,某個旋律原來出自某種情緒,某個新式節拍,原來是對生活最深沉的抗衡。(周倩漪) 讓舞者精進的訓練專書 《舞蹈意象與身體訓練:各種舞蹈中舞出巔峰的自我訓練法》 艾瑞克.富蘭克林著 林文中編譯 藝軒圖書出版 「不要老是想著你的恐懼與焦慮。」作者艾瑞克.富蘭克林建議舞者:「花心思去感受空間、節奏、舞句和以你身體的特定架構,去創造良好協調性。」本書藉著強化身體核心,同時改進協調性、平衡能力、體位排列與柔軟度,幫助舞者改善所有舞蹈類型的技巧與表現能力。在一百六十個舞蹈專門練習和一百七十張插圖說明的豐富並陳下,將助你達到身心協調訓練的最佳效果。這個結果,是不增加緊張的,更省力的,更事半功倍的。書中所介紹的創新與實證技巧可改良關鍵動作的執行能力,例如使用意象來幫助你以適當的體位排列來起始動作與移動身體;經由有趣的小滾球練習來改善你的平衡能力與放鬆身體的緊張;發展能產生更高跳躍與更完美轉圈的腿部與軀幹力量;經由觸摸、動作察覺與意象來達到最佳柔軟度等等。告別盲目的操練,結合身體探索與心靈力量,藝術與身體潛能將極致發揮。(周倩漪)
嚮導的聲音有些緊張,提醒我們不要將頭伸出車外張望,他隔著車窗為我們介紹沿途「風光」:頹圮髒亂的阿富汗難民營、被炸彈攻擊燒毀的美軍卡車殘骸、當地最大毒梟的豪宅離開後,我們獲贈一只證書,書寫著日期及我們赴此一遊彷若恭賀我們全身而退毫髮無傷。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