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THIS IS BRASS—Beat it
藝@CD

跨界可以這樣玩

音樂演出跨界成風,現在就是要看怎麼「跨」才能讓人印象深刻?剛來過台灣演出的世界級管樂團「東京佼成管樂團」,在這方面創意令人驚喜,改編已逝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作品的專輯更打破過往風格;而即將訪台的爵士小號大師泰倫斯.布藍查,邀請了美國著名的黑人人權學家Dr. Cornel West在專輯中擔任一角,也成功製造話題。

文字|魏廣晧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藝妙人物事 兩廳院文化沙龍

不認同、不攀緣 方能體嚐自在之味

胡因夢談「現代人身心靈沈潛與昇華」

人與念頭、慾望、意識形態的緊緊認同,往往使人喪失自由解脫,若能看透這些,不認同,不攀緣心靈不與人事物緊緊掛勾,不藉助與不依賴外在人事物,方能體嚐自由自在之味。從這個角度來講,「失去」是一件好事情,在災難中,人的頑強慣性模式才會動搖、打破。即使在台灣近年來的低迷環境中,「天災人禍無法影響慧命與覺性。」

文字|周倩漪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費心研究實驗 紮實功力「為劇場服務」!

劇場服裝設計師 林璟如

國家文藝獎得主、入行超過卅年的林璟如,可說是國內劇場服裝設計界的第一把交椅!林璟如說:「別認為只要能畫圖,你就能做好這件事。」除了會畫設計稿,她也精熟於打版、結構、製作方法,因此在面對執行上的溝通,更能完整落實設計概念。面對創作團隊,她隨時保持彈性、因應調整;面對執行師傅,她則嚴格堅持細節、絲毫馬虎不得:「絕不跟製作的人改設計,這才是那件衣服的精神」。

文字|朱安如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藝@書

如果你老是商業不成、藝術不就

對搞創作的人而言,藝術與商業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一直都是個課題,要嘛你完全不鳥這事,要嘛就得好好被它糾纏。劇作家紀蔚然的新書《誤解莎士比亞》就大剌剌地找「商業也成,藝術也就」的劇壇前輩莎士比亞麻煩,一路Kuso出一本言之有物的捧腹佳作;而看來藝術商業兩得宜的設計家葉錦添,卻是在《神思陌路》中道出創作心路,原來訣竅就在兩個字:放空。

文字|劉梓潔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藝@書

拆掉標籤之後

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

標籤本是好事,方便欣賞理解,尤其是音樂、繪畫與造型藝術,貼上一個「印象派」的標籤,也就讓人對於藝術作品創於何時何地,有了一點概念。但是標籤也很容易有誤導之嫌,一旦習慣,就難以擺脫,且不容易察覺標籤的限制何在。如此再來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這個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書名,顯然背後就有話要說了。因為當我們心中浮現「不然是要怎樣?」的疑問時,作者準備告訴讀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文字|吳家恆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藝妙人物事

藝術新住民Jayanta 在創作中尋根

來自好山好水的印度曼尼普省,身懷多元劇場身手的Jayanta,為愛來到台灣,與台灣妻子、也是劇場工作者的林浿安共組了「EX-亞洲劇團」,從初來乍到時的惶惑不安,到四年下來端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阿濕波變身記》、《老虎和士兵》、《島》等製作,豐富的肢體與語言令人驚艷,藝術新住民Jayanta,也在台灣穩下了創作的腳步。五月他將與劇場演員魏雋展合作《假戲真作》,讓劇場再度跨越語言與種族的隔閡。

文字|廖俊逞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藝@書

他們選擇衝撞世界的方式

百無聊賴的世界,他們如何突破與衝撞?台灣新世代設計人聶永真的作品,被詹偉雄讚為「有一種穿透時代的透明感」,作品集《Re:沒有代表作》設計素樸,用最柔性挑釁的方式,讓讀者進入他從七年來累積的設計精髓與要意。而日本街拍大師森山大道,以強烈黑白照片風格,表現都市人孤獨冷漠但又契求與人建立聯繫的心情,《犬的記憶》是他代表性自傳書籍之一,以影像與文字表現他的強沛生命力。

文字|廖俊逞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藝@書

薩依德的「音樂」表演

文學理論家薩依德的音樂素養,除了展現在之前與巴倫波英對談結集的《並行與弔詭》中,也具體呈現在《音樂的極境》音樂評論集中。相較於前者是兩人許多次在世界各處利用交會的短暫片刻所留下的對談記錄剪裁而成,頂多稱得上是圍繞著一些模糊廣泛主題所做的意見交流,後者則每一篇都是一次表演,展現薩依德的學識、文筆、音樂造詣。

文字|吳家恆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遲到廿年的表演方法,真的過時了嗎?

自從烏塔.哈根(Uta Hagen)在一九九一年出版了《演員的挑戰》A Challenge for the Actor,這本書從此成為美國劇場表演的學員聖經,在美國表演類叢書的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始終不下,超越了她的前作《尊重表演藝術》Respect for Acting(1973),以更宏觀卻又更精闢的角度講述演員的使命、目標和技巧,造福了無數劇場、電視、電影表演者。

文字|程鈺婷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藝@電影

春天,我們與影展約會

四月春暖花開,也有三個頗重量級的輕影展,各有主題與訴求。由兩個老外創辦的「城市游牧影展」,今年有許多日舞影展的影片,也首度出現老外拍的台灣電影。邁入第三個年頭的「金馬奇幻影展」有精采的黑色喜劇。新北市電影藝術節則有令人期待已久的溫德斯3D《碧娜.鮑許》,還有哈維爾的唯一一部電影遺作。

文字|田國平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專題

柯一正 回歸「簡單」的幸福哲學

這幾年面對金融風暴的衝擊,很多台灣人都覺得自己不快樂、不幸福,痛苦指數偏高。怎麼樣才能得到幸福?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疑問。「藍月」、「綠光」、「紙風車」,這三個美麗的名字都有著追尋幸福的本質,在台灣的影劇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而這三個名字來自一個宣稱自己「很幸福」的人遊走在影視、廣告、舞台之間,人稱「柯導」的柯一正。

文字|林侖靜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談畫說樂

追憶逝水年華

聖賞斯與布拉姆斯的懷舊

在還沒進入「世紀末」之前的十九世紀中葉,無論是音樂或美術的主流,都充滿著「追憶」的精神,這個承平年代的大部分藝術家們,較少望向前方去進行大膽的創新實驗,而是經常回顧著過去,反芻著傳統的精髓──一個洋溢著懷舊傷逝(nostalgia)的時代。儘管這個眷戀過去的時代,將逐漸隨著現代社會的興起而解體、消逝;它可說是介於浪漫時期與「世紀末」之間的過渡時期。

文字|陳漢金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藝@書

表演,就是要活生生的!

親訪《演員與標靶》作者迪克蘭.唐納倫

知名英國劇場導演迪克蘭.唐納倫是當代重量級的莎劇導演,他與尼克.歐默洛所創立的「與你同行」(Cheek by Jowl)劇團,製作了多齣精采新詮的當代莎劇,唐納倫與俄國演員合作的全男班《第十二夜》曾於二○○八年訪台演出,給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根據多年與演員工作的實務經驗,他寫成了《演員與標靶》The Actor and the Target一書,以流暢而幽默的文筆深刻剖析演員的工作與表演觀點,已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副教授馬汀尼翻譯中文版並即將出版。馬汀尼老師在出書前,特地在英國訪問了作者唐納倫,一談他對表演的思考與劇場工作的關注焦點。

文字|馬汀尼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洪榮宏 走過死蔭幽谷 再展炫彩歌聲

以〈一支小雨傘〉走紅台灣歌壇的洪榮宏,是台語偶像的第一人,深厚的歌唱素養、憂鬱的氣質,他的歌聲一直以來都是許多粉絲心中的最愛。這回,他不但要重新登台唱歌,而且還是挑戰演出音樂劇,將在《我是油彩的化身》劇中飾演主角畫家陳澄波。重新出發的他,不再沉鬱,拋下過往的灰暗記憶,要為台語歌曲找到更多表演的可能性。

文字|李秋玫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