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術家的OFF學

以神之名(下)

以神之名的朝聖旅行與其說是與神交通,更似內在自我的顯現。而這最常成為文學創作或歷史評議主題的赤裸顯露卻多是人性短淺難堪掩過神聖初衷,最聲名狼藉的應屬中世紀的十字軍武裝朝聖吧。德國著名文化學者Norbert Ohler以旅行概念重新反省這段東侵阿拉伯世界過往,並毫不遮掩其醜陋,十字軍戰役展現了「歐洲人令人厭惡的一面」,並深深烙印在其他不同宗教文化民族的集體記憶裡。

文字|魏瑛娟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專題

蔡孟峰 期待以企業之力 讓世界更美

台新銀行在藝術領域上的耕耘有目共睹,除了設立台新藝術獎、深耕台灣當代藝術外,更大力贊助多類藝術演出,包括近期將訪台的音樂劇《獅子王》,及之前兩廳院的《歌劇魅影》、廣場藝術節等等,讓這個企業給人與「美」關係深厚的印象。總經理蔡孟峰不只愛好藝術,也身體力行節能減碳,更以推動種樹環保,希望以企業的力量喚起大眾注意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地球。

文字|李秋玫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藝@書

按圖覽史 展演「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

以《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編排兩百七十頁的篇幅來說,書中的文字量少得驚人畢竟,這些文字本來是三位史坦威總裁所寫的內部文件。但是,極為豐富的圖片讓人不易察覺文字的文件性質。光是瀏覽這些圖片、閱讀圖說,就可以看出史坦威鋼琴走過什麼年代、家族如何參與融入社會,更重要的是,是哪些鋼琴家使用史坦威鋼琴──

文字|吳家恆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藝@電影

台灣導演境外資金

打造文化混融的電影奇境

電影世界愈來愈無國界,在國際資金的投注下,台灣電影導演卻也在這樣的條件下,拍出文化激盪或混融的奇妙況味。這個月上檔的片子中,年輕導演林書宇的《九降風》、台灣電影國寶侯孝賢的《紅氣球》,還有將在台北電影節首度現身、王也民的《闘茶》,讓影迷們品味不同的電影奇境。

文字|田國平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藝術家的OFF學

以神之名(中)

觀光客人潮洶湧處都可發現這樣刻意並置展示的海報,販賣紀念商品的小販說這是九一一事件後最熱銷的商品之一。沒了世貿雙塔的曼哈頓天際線今昔對照,自由女神像看來更如嘲諷。這就是紐約啊,所有事件或災難或恐懼都可轉化成商品,進入資本主義運作系統生出產值,盡情利用盡興消費,而這卻是反西方資本及帝國主義攻擊者所欲打擊消滅的,剝削不停自由不興

文字|魏瑛娟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書

按下快門的瞬間

戰地攝影師拍下的那些慘不忍睹的照片,究竟是為了激起同情、良知、對和平的捍衛,還是為了滿足大眾媒體的邪淫趣味?戰地攝影記者成就的,是個人風格藝術、新聞報導獎盃,還是時代的影像見證?英國戰地攝影記者唐.麥庫林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與西班牙作家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的小說《戰爭畫師》,都直接站到第一線,思索戰地攝影記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關係。

文字|劉梓潔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藝術家的OFF學

以神之名(上)

相較於擁有核武的歐美與以色列,貧弱的伊斯蘭國家只能以恐怖攻擊回應,那是貧民僅剩唯一武器,關於恐怖主義的全球蔓延與激化,反西方觀察家如此分析。有無消解仇恨共生共存的方法或途徑?車窗外巴勒斯坦難民營荒草蔓生枝葉纏繞,鐵絲網圍籬間清真寺喚拜樓尖塔隱約可見,這是個遺棄諸神也為諸神遺棄的時代,朋友黯然地說。

文字|魏瑛娟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專題

駱錦明 打造科技園區裡的藝術天地

沒有一般企業家的架子,談起藝術收藏也總是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由於自己的生肖和姓氏的關係,不僅馬的雕塑品成了他的最愛,就連銀行的商標也都是馬的標記。無論雕塑品、畫作、玉石等,台灣工業銀行董事長駱錦明都有他的一本藝術經,當然,對音樂的喜好程度,也使得他不僅要讓自己的辦公室內充滿著音樂的聲響,更要在新大樓裡,建造一個精緻優美的音樂廳。

文字|李秋玫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專題

吳忠良、張偉來

跟著媽祖 走生活之「道」

當白沙屯已儼然成為當紅的藝術人溯源道途,吳忠良和張偉來卻抱持平實的態度看待。吳忠良開玩笑道,「抱著很大的目的性來,會很慘。」「如果冀望七天走完人生就有突破,不可能,」張偉來說,唯有將行腳時的信念與全然奉獻的態度回饋到平常日子裡,才會一點一滴改變,重要的是持續,漸漸的,便「沒有什麼辦不到」。

文字|鄭尹真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藝@書

他們為何從古舞到今?

《向舞者致敬:全球頂尖舞團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他們為何從古舞到今? 《向舞者致敬:全球頂尖舞團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歐建平著 信實文化出版 人為什麼要跳舞?除了雲門舞集,你還認識台灣其他的知名舞團嗎?從中國舞蹈家的搖籃「北京舞蹈學院」,到中國第一個專業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其歷史脈絡是何?日本的三大古典舞是什麼?隨著宗教的傳播,印度舞蹈在亞洲具廣泛的影響力,為何跳舞是創造世界的根本途徑?法國是酷愛舞蹈的民族,《吉賽兒》的不老祕密是什麼?作者歐建平,華中師範學院外語系畢業,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隨中國舞蹈泰斗吳曉邦先生及舞蹈研究所諸位專家攻讀史論及創作,一九八五年獲中國首批舞蹈碩士學位,代表作包括《東方美學》、《印度美學理論》、《舞蹈美學》、《當代西方舞蹈美學》等等。本書從舞蹈起源,介紹從東方舞蹈到西方舞蹈,將可一窺日本、印度、以色列、俄羅斯、法國、德國、美國等國舞蹈特色,詳實有趣。(周倩漪) 從自由文化到許可文化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 勞倫斯.雷席格著 劉靜怡譯 早安財經出版 過去,文化是從「自由文化」(free culture)傳統中產生。藉由賦予智慧財產權,自由文化直接支持並保護創作者和創新者。但自由文化也間接限制了這些智慧財產權所轄範圍,從而盡量保證後繼的創作者和創新者能擁有自由、不受過去所控制。但法律正在改變,此變化正在改變我們的文化產生方式,眼看「許可文化」(Permission Culture)亦即創作者只有在取得擁有權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