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CD

《金希文:福爾摩沙四季》 蘊藏難以言喻的詩意

NAXOS/金革發行 繼去年林昭亮的《韋瓦第四季》錄音之後,NAXOS又再接再厲發行了他與大提琴家范雅志合作的協奏曲專輯。這是台灣作曲家金希文所寫《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雙協奏曲》和《福爾摩沙四季》的世界首次錄音,雖然兩首曲子都充滿了現代音樂色彩,但蘊藏著難以言喻的詩意,就像作曲家自己所說的:「風的聲音、樹的氣味、暮靄的美麗、我孩子歡暢的笑聲」在反覆聆聽中越能領略其奧妙之趣。台灣作曲大師為台灣譜曲,再由台灣絃樂名家詮釋,直叫人不愛台灣也難啊!(林伯杰) 《玫瑰人生》電影原聲帶 回味琵雅芙的歌聲魅力 EMI發行 你也許不熟悉法國傳奇女伶琵雅芙(Edith Piaf),但你一定聽過香頌歌曲〈玫瑰人生〉。這部柏林影展開幕片讓你感嘆她的悲苦一生,這張原聲帶也透過女歌手Jil Aigrot的再詮釋,帶你重新回味琵雅芙的歌聲魅力。Aigrot的歌喉實在太棒了,精采呈現琵雅芙那種直率不矯情的嗓音,再加上錄音的空間感,那種「歷經滄桑一美人」的韻味油然再生。十八首琵雅芙歌曲加上九首英國配樂家Christopher Gunning的原創配樂,可說是近年來最值得收藏的電影原聲帶。(林伯杰)

文字|林伯杰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藝@書

《語言魔法師莎士比亞》

領你踏入莎翁世界

《語言魔法師莎士比亞》 領你踏入莎翁世界 姜葳 著 圓神出版 噓,那邊窗戶透出什麼光? 東方日光,是太陽茱麗葉! 她的明眸在夜空會光耀穹蒼, 使鳥雀以為白晝而歌唱。  ──羅密歐 詩句出自莎士比亞(1564-1616),西方文學史上最具原創力的作家。莎士比亞早期吸收羅馬作家技法,後期吸納希臘作家的意境。本書為進入莎翁世界的入門讀物,精采片段以中英對照讓讀者更能領略其創作世界。作者姜葳綜合莎士比亞作品、生平時代背景,加上近年面世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另加入Harcourt, Brace, and World出版《莎士比亞全集》裡的介紹,組成本書內容。內容包括莎士比亞的身世和家庭,作品如歷史劇、喜劇、悲劇、長詩和商籟集,瞭望當時文學環境例如同代劇作家和戲班及來自希臘羅馬文學的影響,深入淺出地呈現莎士比亞其人其文及藝術社會脈絡。(周倩漪) 《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體驗極簡空間的詩意 李清志 著 大塊文化出版 極簡建築師安藤忠雄擅以簡單的幾何形建築,來表達日本人的生活精神。他說所謂建築,必須把「隨著時間改變而移動的光影、吹過的風所攜帶的味道、響遍建築裡頭的人們交談聲、在周邊漂浮的空氣對肌膚的觸感」一同考慮進去。作者李清志造訪安藤忠雄在直島、大阪、京都、廣島等地的作品,重新體驗建築的時間空間意涵、出口即是入口之奇異動線。建築師巧妙運用大自然元素,讓心安頓,讓性靈洗滌,大師的建築詩意令人感到撫慰與讚嘆。(周倩漪) 《達文西的筆記本

文字|周倩漪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一本藝術經

伍佰 昂揚搖滾與低調快門

談到搖滾,伍佰洋溢自豪的光彩,雖然潔癖與純粹貫穿他的音樂和攝影,然而他堅持音樂是音樂,攝影是攝影,前者是創作,後者是生活興趣。他相當坦白,說寫歌十幾年早就技術純熟,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別人;而攝影,「還搞不大懂是怎麼回事」,不想把拍照當成事業,不要有包袱,想幹嘛就幹嘛。「我不是以技術為取向的人。拍照時,有種心靈休憩感,像是救贖,那其中彷彿有真理存在。」

文字|周倩漪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專題 藝術家的穿衣哲學

李宜錦 簡單優雅驚艷樂壇

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故鄉室內樂團一員的小提琴家李宜錦,充滿了溫柔婉約的氣質,在台上以精湛琴藝征服聽眾耳朵的她,優雅簡單的表演造型更是讓人目不轉睛。正式演出服雖因配合樂團整體多以黑色為主,但擅於搭配的她總能以巧思變化出新穎面貌。正值新婚的她,上台因演奏不能戴耳環,但總不忘戴上老公送的項鍊,她甜蜜一笑:「因為這讓我有安心感。」

文字|林千琪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藝@書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口述:岳美緹 編撰:楊汗如 石頭出版 傳統戲曲表演向來「口傳心授」,如何透過文字記錄傳承?台灣新生代崑曲小生楊汗如跟隨崑曲巾生第一人岳美緹習藝十多年,深感老師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的表演技藝,於是約定將岳美緹說戲、演戲的內心感悟化為文字,為無緣親睹大師說戲、教學的崑劇愛好者,留下珍貴的記錄。推廣崑曲不遺餘力的文學家白先勇說,上個世紀崑生第一把交椅非俞振飛莫屬,而嫡傳弟子岳美緹盡得俞派藝術真傳,孕育而出的儒雅台風,詮釋各種角色「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造就她日後在崑曲界的崇高地位。《臨風度曲.岳美緹》一書以《玉簪記》中的「琴挑」、「問病」、「偷詩」、「秋江」、《占花魁》的「湖樓」、「受吐」以及《牡丹亭》的「驚夢」、「拾叫」等折子為例,帶出柳夢梅、司馬相如、潘必正、秦鍾、陳季常等角色,提點岳美緹的表演精髓,回顧她的舞台世界。(廖俊逞) 結合理論與實務 揭示攝影的本質 《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約翰.伯格、尚.摩爾 三言社出版 以《觀看的方式》名聞天下的英國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攝影家尚.摩爾,首度以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個部分的真實。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處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彼此矛盾的關注點。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是記錄,更是呈現,其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專題 藝術家的私房酒經

紅酒與表演 Fa人生中的變與不變

十九歲就立定志向當專業演員的Fa,除了是少數能以演出費平衡生活的劇場演員外,另一個身分是開班授課的品酒師但他說:「表演是工作,紅酒是生活」,堅持二者不可混為一談,但還是有共通點:跟隨著劇組伙伴,像跟隨一瓶酒帶你去到另一個位置,整個過程與相互關係是活的;像瓶正打開的紅酒,味道活脫脫地一直在變化中。

文字|姜富琴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專題 藝術家的私房酒經

盛鑑 與紅酒一起華麗冒險

曾是《慾望城國》裡讓吳興國被亂箭射死的仇人之子;也是《閻羅夢》中的力拔山河的西楚霸王及文弱憂鬱的李後主;更還是經典荒謬劇作《等待果陀》中的流浪漢;以及前衛新戲《水滸傳》中,九個男主角之一。這些精采的演出經驗,讓盛鑑的表演張力益發精準,看他演出,或許觀眾們也能相比為與豐富美酒的一次相遇。

文字|林千琪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專題 藝術家的私房酒經

朱中愷 耽溺紅酒與爵士的戲劇張力

資深爵士樂評人朱中愷,除了是經驗豐富的媒體工作者,也是音樂圈內知名的紅酒迷,更蒐藏了不少經典紅酒,而嗜好爵士樂與紅酒的他,更是從兩者中都享受到多面向的戲劇力量:「如果沒有音樂和酒,來消解生活中的煩,我可能會工作大潰敗。」朱中愷的肺腑之言:「紅酒也讓我知道什麼酒適宜搭配巴洛克音樂或霍洛維玆的鋼琴曲,體會另種平衡的美感。」

文字|周倩漪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藝@書 寫下五年級生的音樂鄉愁

馬世芳《地下藍調鄉愁》

寫下五年級生的音樂鄉愁 馬世芳《地下藍調鄉愁》 最近有兩位創作者不約而同地回味起台灣青春狂飆的年代:雷光夏新專輯中一曲〈我的八○年代〉不帶感傷的清新吟唱,像是和好久不見老友的溫暖擁抱,馬世芳則以《地下藍調鄉愁》(時報出版)一書胃納了民謠與搖滾,民歌與時代,回憶駐留紙頁,時間靜止,樂音充滿。六年級生的馬世芳被詹宏志稱為「彷彿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細膩流暢的音樂史考據,兼容謙虛形貌的散文,寫下那個壓抑又激昂的時代:一群青年人從存在主義的蒼白和搖滾樂的喧囂中抬起頭來,段氏兄弟創辦了《滾石雜誌》、成為「滾石唱片」的前身;向子龍把陳達老人請到台北、從大學校園一路唱到「稻草人西餐廳」;林懷民「雲門舞集」把八家將和宋江陣都搬上了國父紀念館的舞台,那個屬於許多人的「啟蒙時刻」。(廖俊逞) 懷舊是一種新流行 陳柔縉《囍事台灣》書寫台灣生活史 如果可以從結婚的白紗禮服開始談台灣歷史,台灣史將不會血淚斑斑!延續《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記者出身的作者陳柔縉,從老報紙、婚訊訃聞、舊照片和人物傳記中,鉅細彌遺地挖掘出一則則被埋藏在歷史大敘述底下的台灣生活記憶。續篇《囍事台灣》(東觀出版)書寫二十個喜氣洋洋的生活主題,從結婚的白紗禮服開始,祖輩的記憶在陳柔縉的巧柔文筆下,像是泛黃的老照片重新染上顏色,活現我們眼前。這本書講的不只是婚禮的傳統,而是整個台灣社會在一九三○年代左右的社會點滴。站在如此豐沛的史事往前看,我們也更確定,懷舊到了一種極致,也是一種新潮流。(廖俊逞)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藝@CD

為台灣的合唱音樂留下美麗記錄

台北室內合唱團《張炫文合唱作品集》

這項有聲出版品計畫,是源於國內合唱團體雖多,但程度卻相當不一,身為合唱藝術的推廣者與教育者,該團指揮陳雲紅希望有聲資料可以成為各級合唱團練習時的參考,並為台灣的合唱音樂留下紀錄。作曲家張炫文的合唱作品集正是該計畫的第一張出版專輯;張炫文的歌常常出現在音樂比賽的指定曲中,將他的作品集結出版,正是為了教育推廣。

文字|林芳宜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藝@CD

讓你聽見北極光 《白色大地》電影配樂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配樂家布魯諾.寇萊(Bruno Coulais)是個喜歡用人聲的作曲家。無論是如放大鏡般的《小宇宙》Microkosmos、或是浩瀚的《喜馬拉雅》Himalaya,他所安排的人聲在電影中總能營造出令人驚艷的質感。這部《白色大地》La Plante Blanche亦然,他找了有著愛斯基摩原住民伊努義族血統的女歌手依莉莎佩.伊薩克與來自魁北克的女歌手喬蓮(Jorane)一起為這部白雪無垠的影片獻聲。 寇萊原為嚴肅音樂作曲家,一九七七年開始寫配樂,他的古典訓練在曲中處處可見,鮮少有配樂家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仍然時時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白色大地》以伊努義族的吟唱展開片中主角北極熊的故事,絃樂群則展開白雪皚皚的大地;而一前一後、似飄蕩有低沉的女聲二重唱呈現〈熊的誕生〉La Naissance des Oursons 既溫柔又詭異的生命之初。 寇萊屢次得到最佳配樂獎的原因,在於他有著嚴謹專業訓練背景的技術,得以發揮他在聲音與影像之間極其敏銳的直覺,在這張配樂專輯裡,處處可「聽見」極地的光,來自寇萊豐富的、不可思議的樂器運用。

文字|林芳宜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