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風流(上)
近百年前斯文.赫定划著獨木舟穿越碧綠的蘆葦蕩進入樓蘭啊,我看著死去的胡楊枝幹,以為滅絕的羅布大魚激躍跳出水面。像著了魔般,我為斯文.赫定的文字魅惑牽引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大漠風中有呼喊聲,頻頻叫喚我的名。
近百年前斯文.赫定划著獨木舟穿越碧綠的蘆葦蕩進入樓蘭啊,我看著死去的胡楊枝幹,以為滅絕的羅布大魚激躍跳出水面。像著了魔般,我為斯文.赫定的文字魅惑牽引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大漠風中有呼喊聲,頻頻叫喚我的名。
談到搖滾,伍佰洋溢自豪的光彩,雖然潔癖與純粹貫穿他的音樂和攝影,然而他堅持音樂是音樂,攝影是攝影,前者是創作,後者是生活興趣。他相當坦白,說寫歌十幾年早就技術純熟,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別人;而攝影,「還搞不大懂是怎麼回事」,不想把拍照當成事業,不要有包袱,想幹嘛就幹嘛。「我不是以技術為取向的人。拍照時,有種心靈休憩感,像是救贖,那其中彷彿有真理存在。」
近來到兩廳院欣賞表演的觀眾,應該已經眼尖的發現到The One人文聚場的亮眼進駐。位於戲劇院一樓的The One,為一處結合美食、設計空間與藝文講堂的新複合商店,執行長劉邦初由電子業轉戰創意產業的勇敢尋夢過程,不禁令人欽佩與激賞。
抱著玩遊戲的心態,王世信說:「我穿衣服的哲學就是娛樂自己,娛樂別人,」喜歡從所有的細節去玩,小至袖釦大至髮型,「穿牛仔褲太無聊,我就會配上大頭皮帶,要不然就是在褲子上貼鑚,一點細節就有小小挑逗樂趣。」打扮的實驗樂趣很迷人,但感覺自在最重要。
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故鄉室內樂團一員的小提琴家李宜錦,充滿了溫柔婉約的氣質,在台上以精湛琴藝征服聽眾耳朵的她,優雅簡單的表演造型更是讓人目不轉睛。正式演出服雖因配合樂團整體多以黑色為主,但擅於搭配的她總能以巧思變化出新穎面貌。正值新婚的她,上台因演奏不能戴耳環,但總不忘戴上老公送的項鍊,她甜蜜一笑:「因為這讓我有安心感。」
還有誰比用身體創作的舞者,對穿在皮膚上的服裝更為敏感的呢?雲門舞者蔡銘元除了對服裝的要求除了要舒服,視場合穿著更是一門學問。在台灣無暇購物,出國巡演就成了他置裝的良機,以smart casual為穿衣原則的他,更把衣服當做旅行的回憶。
打開《我身騎白馬》專輯網頁,強烈的電音節奏伴隨著南台灣四大小生之一的郭春美的歌聲,「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的傳統歌仔七字調在製作人蘇通達的重新打造下,脫胎換骨成為時下年輕人最愛的電音,顛覆大家的印象。
楊汗如為崑曲第一小生岳美緹撰書 《臨風度曲.岳美緹》 口述:岳美緹 編撰:楊汗如 石頭出版 傳統戲曲表演向來「口傳心授」,如何透過文字記錄傳承?台灣新生代崑曲小生楊汗如跟隨崑曲巾生第一人岳美緹習藝十多年,深感老師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的表演技藝,於是約定將岳美緹說戲、演戲的內心感悟化為文字,為無緣親睹大師說戲、教學的崑劇愛好者,留下珍貴的記錄。推廣崑曲不遺餘力的文學家白先勇說,上個世紀崑生第一把交椅非俞振飛莫屬,而嫡傳弟子岳美緹盡得俞派藝術真傳,孕育而出的儒雅台風,詮釋各種角色「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造就她日後在崑曲界的崇高地位。《臨風度曲.岳美緹》一書以《玉簪記》中的「琴挑」、「問病」、「偷詩」、「秋江」、《占花魁》的「湖樓」、「受吐」以及《牡丹亭》的「驚夢」、「拾叫」等折子為例,帶出柳夢梅、司馬相如、潘必正、秦鍾、陳季常等角色,提點岳美緹的表演精髓,回顧她的舞台世界。(廖俊逞) 結合理論與實務 揭示攝影的本質 《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約翰.伯格、尚.摩爾 三言社出版 以《觀看的方式》名聞天下的英國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攝影家尚.摩爾,首度以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個部分的真實。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處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彼此矛盾的關注點。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是記錄,更是呈現,其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
人人都有夢想,但夢想如何成真?說真的,誰也不知道,努力再努力,像《夢幻女郎》一樣,是一種可能;或者有一天睡醒過來發現自己可以穿越時空,也是一種可能。不管哪種可能會降臨,先看看電影享受別人的夢想,也是一種可能。
「走到哪兒就躺到哪兒。」這是偉大探險家的豪情與胸襟,嚮導如是說,他為余純順點上的香煙立在碑前燃燒裊裊。我心裡輾轉著馬可波羅、法顯、玄奘、斯文赫定、斯坦因等與羅布泊相繫的偉大旅行家名字彷彿聽見湧動的水聲嘩啦漫過空曠靜寂的大地,天際處霞光粼粼。
喜愛音樂的多普達總裁董俊良,不止將自家手機產品結合莫札特桌布與鈴聲,讓科技展現出藝術面,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更是絃音不斷;他與兒子一起上小提琴課,發覺音樂讓小孩子學會專注,自己也透過這個發現,也深刻體會到專注成就一件事情的美好與可貴。
十九歲就立定志向當專業演員的Fa,除了是少數能以演出費平衡生活的劇場演員外,另一個身分是開班授課的品酒師但他說:「表演是工作,紅酒是生活」,堅持二者不可混為一談,但還是有共通點:跟隨著劇組伙伴,像跟隨一瓶酒帶你去到另一個位置,整個過程與相互關係是活的;像瓶正打開的紅酒,味道活脫脫地一直在變化中。
曾是《慾望城國》裡讓吳興國被亂箭射死的仇人之子;也是《閻羅夢》中的力拔山河的西楚霸王及文弱憂鬱的李後主;更還是經典荒謬劇作《等待果陀》中的流浪漢;以及前衛新戲《水滸傳》中,九個男主角之一。這些精采的演出經驗,讓盛鑑的表演張力益發精準,看他演出,或許觀眾們也能相比為與豐富美酒的一次相遇。
資深爵士樂評人朱中愷,除了是經驗豐富的媒體工作者,也是音樂圈內知名的紅酒迷,更蒐藏了不少經典紅酒,而嗜好爵士樂與紅酒的他,更是從兩者中都享受到多面向的戲劇力量:「如果沒有音樂和酒,來消解生活中的煩,我可能會工作大潰敗。」朱中愷的肺腑之言:「紅酒也讓我知道什麼酒適宜搭配巴洛克音樂或霍洛維玆的鋼琴曲,體會另種平衡的美感。」
寫下五年級生的音樂鄉愁 馬世芳《地下藍調鄉愁》 最近有兩位創作者不約而同地回味起台灣青春狂飆的年代:雷光夏新專輯中一曲〈我的八○年代〉不帶感傷的清新吟唱,像是和好久不見老友的溫暖擁抱,馬世芳則以《地下藍調鄉愁》(時報出版)一書胃納了民謠與搖滾,民歌與時代,回憶駐留紙頁,時間靜止,樂音充滿。六年級生的馬世芳被詹宏志稱為「彷彿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細膩流暢的音樂史考據,兼容謙虛形貌的散文,寫下那個壓抑又激昂的時代:一群青年人從存在主義的蒼白和搖滾樂的喧囂中抬起頭來,段氏兄弟創辦了《滾石雜誌》、成為「滾石唱片」的前身;向子龍把陳達老人請到台北、從大學校園一路唱到「稻草人西餐廳」;林懷民「雲門舞集」把八家將和宋江陣都搬上了國父紀念館的舞台,那個屬於許多人的「啟蒙時刻」。(廖俊逞) 懷舊是一種新流行 陳柔縉《囍事台灣》書寫台灣生活史 如果可以從結婚的白紗禮服開始談台灣歷史,台灣史將不會血淚斑斑!延續《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記者出身的作者陳柔縉,從老報紙、婚訊訃聞、舊照片和人物傳記中,鉅細彌遺地挖掘出一則則被埋藏在歷史大敘述底下的台灣生活記憶。續篇《囍事台灣》(東觀出版)書寫二十個喜氣洋洋的生活主題,從結婚的白紗禮服開始,祖輩的記憶在陳柔縉的巧柔文筆下,像是泛黃的老照片重新染上顏色,活現我們眼前。這本書講的不只是婚禮的傳統,而是整個台灣社會在一九三○年代左右的社會點滴。站在如此豐沛的史事往前看,我們也更確定,懷舊到了一種極致,也是一種新潮流。(廖俊逞)
這項有聲出版品計畫,是源於國內合唱團體雖多,但程度卻相當不一,身為合唱藝術的推廣者與教育者,該團指揮陳雲紅希望有聲資料可以成為各級合唱團練習時的參考,並為台灣的合唱音樂留下紀錄。作曲家張炫文的合唱作品集正是該計畫的第一張出版專輯;張炫文的歌常常出現在音樂比賽的指定曲中,將他的作品集結出版,正是為了教育推廣。
二月是情人的月份,可以維持的請繼續維持,失落的請不用再失落,看看《舞動新方向》,人生際遇多麼巧妙,「失落的開始其實是為了接續的愛情鋪路」,春城無處不飛花啊!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配樂家布魯諾.寇萊(Bruno Coulais)是個喜歡用人聲的作曲家。無論是如放大鏡般的《小宇宙》Microkosmos、或是浩瀚的《喜馬拉雅》Himalaya,他所安排的人聲在電影中總能營造出令人驚艷的質感。這部《白色大地》La Plante Blanche亦然,他找了有著愛斯基摩原住民伊努義族血統的女歌手依莉莎佩.伊薩克與來自魁北克的女歌手喬蓮(Jorane)一起為這部白雪無垠的影片獻聲。 寇萊原為嚴肅音樂作曲家,一九七七年開始寫配樂,他的古典訓練在曲中處處可見,鮮少有配樂家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仍然時時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白色大地》以伊努義族的吟唱展開片中主角北極熊的故事,絃樂群則展開白雪皚皚的大地;而一前一後、似飄蕩有低沉的女聲二重唱呈現〈熊的誕生〉La Naissance des Oursons 既溫柔又詭異的生命之初。 寇萊屢次得到最佳配樂獎的原因,在於他有著嚴謹專業訓練背景的技術,得以發揮他在聲音與影像之間極其敏銳的直覺,在這張配樂專輯裡,處處可「聽見」極地的光,來自寇萊豐富的、不可思議的樂器運用。
車隊在巨大沙山溝壑間危顫緩慢上下爬行,嚮導透過無線電提醒車間的距離和前方路況。車子輪番陷入流沙,下車推車上車下車反覆上演,停停走走疲憊難安。漫天沙塵吹得人臉頰疼痛氣悶眩暈,鼻口裡的沙總無法掏拭或吞嚥乾淨知覺感官似要崩解,皮膚上的毛細孔哀弱吐息,彷彿將瀕死於乾渴與高熱。
「比起攝影,如果早一步接觸舞蹈,我定是個舞者。」柯錫杰笑說自己有舞者的細胞,聽到佛朗明哥音樂,他會自編自跳。一旁的舞蹈家妻子樊潔兮生動描述:「有次我們在紐約看西班牙舞表演,看完後,他一邊下地鐵樓梯,一邊雙手平舉,比出佛朗明哥手勢,車站裡的黑人還跟他對跳呢!」
在英國唸書時,劉鳳學迷上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怎會喜歡上科學史呢?她笑道:「因為舞蹈工作啦。科學史中的時間、空間、重力、人體、甚至光,它們與動作的掌握、力量的移動、舞台上的光,都有關連。科學史和詩詞,都是我常用的編舞取材。」
無論是紅遍大街小巷的人間副刊「三少四壯」,或是印刻文學誌上犀利又自嘲的 「嬉戲」專欄,劇作家紀蔚然總以幽默精鍊的文字書寫風格,通過獨創的「紀式黑色幽默文體」,讓讀者讀來痛快暢然。這些擲地有聲的字句,正是來自於巨量的閱讀累積,也使得他的作品──以《黑夜白賊》為首構成的「家庭三部曲」與批判世代問題的《夜夜夜麻》系列,持續引發廣大回響。
鋼琴才俊嚴俊傑,曾以十三歲稚齡拿下柴可夫斯基青少年國際鋼琴大賽第三名,赴德深造後,他成長於台灣的東方背景,加上西洋文化的薰融陶冶,讓嚴俊傑的樂音更顯動人,而廣泛多元的閱讀累積,更是他音樂底子裡深刻人性之靈魂所在。
酒吧中的即興演奏、樂師交手、台下的露水性愛、毒癮、酒精這不僅是巴尼.威倫(Barney Wilen,1937-1996)的傳奇人生,也是爵士樂黃金時期(1955-1965)的時代縮影。這位爵士樂手一生放浪不羈,如同一場場精采的即興演奏,在即興與失衡、狂飆與消沉間,可以看到樂手如跳舞於鋼索間的撼人起落。《巴尼藍調》(大辣出版)是一本漫畫書,編劇巴希果以巴尼‧威倫的生平為本,加入自己虛構的情節;而漫畫家路斯塔用濃烈沉鬱的水彩筆觸,將巴尼精采而哀傷的故事,暈染得入味低迴。(周倩漪) 從理論到實務 透視戲劇治療的威力 蕾妮.伊姆娜《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 戲劇治療相信人類有能力影響自己的行為,舞台與生命彼此之間,有著相互滋養、穿流活力的驚人能量,因而戲劇性時刻,往往釋放出跨越限制的解脫光芒。《從換幕到真實:戲劇治療的歷程、技巧與演出》(張老師文化出版)完整而有技巧地規劃戲劇治療,細述作者蕾妮.伊姆娜獨有的戲劇理論框架「五階段療法」,從過程、技巧到團體演出,完整呈現。書中所述案主皆為完整的案例,從案主初始的情況、如何發現問題,到實際的療程與其間變化,以至癒後情形,都有平實的敘述。(周倩漪) 教你重新認識世界的顏色 貝蒂.愛德華《像藝術家一樣彩色思考》 梵谷、畢卡索、高更這些知名的畫家是怎麼思考色彩的?以《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一書獲得媒體讚譽的貝蒂.愛德華,再度以《像藝術家一樣彩色思考》(時報出版)教讀者認識畫家的彩色之眼,展現獨特的美學思考:新作以油畫開啟讀者的感官世界。此書同時呈現藝術的科學與美學面向,不只教導讀者調配顏色等實用性的色彩技巧,更呈現色彩的美學觀念,讀者可深刻地了解顏色的基本「構造」,知道如何去看真正呈現出來的顏色。(廖俊逞)
一年之初,人人對未來充滿期待,對即將踏上的路途揣揣不安,就讓我們看看電影中人,如何面他們的人生路途吧!各式各樣的追尋,各式各樣的人生,當然,更要向曾經用電影為我們精采剖析各式各樣人生面相、剛剛走下人生舞台的大導演勞勃.阿特曼致上最後的敬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