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飛行劇團《安德烈的妹妹們》下半場排練
人力飛行劇團《安德烈的妹妹們》 下半場排練
人力飛行劇團《安德烈的妹妹們》 下半場排練
三月廿九日,週六,青年節。台北正醞釀隔日蔓延全城的反服貿黑潮。選擇此刻離城,車行南下,空氣剝除了愈發炙熱的抗爭氛圍,徒剩氣溫兀自攀升。果真如此?當然不,否則就不會有這趟為了默劇表演者姚尚德的台南之行。 二○○六年結束法國默劇學習後,姚尚德返台從事表演工作。起先還規規矩矩投身劇場,不多久,便選擇走出劇場,走進人群。雲門的「流浪者計畫」讓他帶著默劇到上海、蘇杭、廣西等地。隔年,他以默劇和偏鄉學童、部落居民、街角百姓即興互動,擦出各種驚喜的火光。然後發展出為期一個月的駐地交流,計畫的最後一站是台南。三月,他到台南租屋落腳,拜訪廟宇,結識朋友,尋找題材,在安平、永康、歸仁等地完成預定的演出場次後,每日騎著機車穿梭台南各地,為了額外接下的邀演、講習、默劇教學。 「能藉由表演跟地方產生連結,撒下根苗,真的很有意思。」過去多在台北生活、工作的姚尚德坦言,在台南的這一個多月是他難得的體驗,「整個過程都很舒服。創作跟生活是在一起的,也就是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如果你在台北做戲,身邊的人都是和這齣戲相關的,很難接觸到一般人,在台南卻是交揉在一起,不會有『我在創作,其他人和生活不要打擾我』的狀況。」 交朋友、吃美食、創作、演出不斷加碼的行程,在月底的「南鐵藝文祭」結束後便暫告段落。沒跟上姚尚德前幾週的愜意生活,這日午後,我們見證他參與一場南鐵沿線居民反拆遷東移的抗爭活動所延伸出的默劇演出。
楊金源說:「TD(舞台技術指導)的宿命就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演出,都像經歷一次發明與創作的過程。」承接導演的奇想,舞台技術設計要想辦法讓它能夠在舞台上實現,而可怕的是,它不會給你多少時間,不可能有像產品開發那樣有反覆試驗與修正的機會。他表示:「我們這一行,風險很高,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儘管前面測試很多次了,可是,每個機關一出來,都是世界首演。」
李元佳是何方神聖,國內鮮有人知。台北市立美術館透過「觀.點:李元佳回顧展」,整理爬梳這位長期在英倫活動的華裔藝術家作品。此次共展出李元佳在台北、波隆納、倫敦與坎布里亞等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及文獻一百九十逾件,涵蓋水墨、複合媒材、裝置、聲響、攝影等。並透過這次展覽,試圖重塑其定位。
吸引人又變化多端的神秘魔幻力量,始終牽引著人們的好奇心,五月起上映的多部電影,在古今穿越、神秘力量、內在人性的多種變化下,帶給人們魔幻般的神奇感受。另外,今年二月才拿下柏林銀熊獎的法國新浪潮導演亞倫.雷奈,於三月一日辭世,享年九十一歲;「記憶的迷宮──經典.雷奈 回顧展」,彙集大師包括長片、短片、紀錄片等類型作品,可一探導演開創與實驗許多電影的可能性。
M的一九八四記憶,如他中年之後惡劣睡眠裡的人事雜沓之夢,M也許只想記得那年中秋節的前一晚,他與父親母親一起登上剛完成灌漿工程的家屋頂樓灑水,山影寂靜,幸福的堅毅憧憬與幽微的憂傷並存,在未知未來之前,那時,M和他的家人非常沉默。
人作為空間的主體,空間如何反映人的內在與需求?主體如何形塑空間?城市風景如何詮釋出多重文化議題?面對混亂,現代性的力量為何加以排除?畢恆達新作《空間就是想像力》聚焦方法與實作,穿插大量案例,以輕鬆幽默的方法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活空間,提點讀者:「每個空間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從觀察、體驗、詮釋中,進一步理解如何改造空間,讓空間適應我們生活的樣態。」
廿一世紀的音樂品味原本就非常多元包容,跨界音樂更是當今的主流。台灣鋼琴家林佳靜演奏爵士樂奔放恣意,另人驚豔!美國跨界小提琴女神卡洛琳以古典手法拉奏耳熟能詳的電影配樂,曲曲動聽。丹麥創作美聲天后席絲.史東不但跨界古典與爵士,更在作曲與演唱之間恣意遊走。
台灣烏龍茶不但有過風華,也有一段繁複可觀的身世。在日據時代改種紅茶,後來又有了白毫烏龍茶,七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很多茶農又悉心種起高山烏龍茶,乃至白毫烏龍茶,那時茶工業再度繁華,台灣烏龍茶真的好喝,時至今日,台灣茶葉文化已再度步上多元興盛時代,簡直可謂茶文化的文藝復興!
時間:二○一三年十一月九日 地點:澳門
動力藝術,簡單地說就是會運動的造型藝術。科技藝術家王仲堃從小喜歡拆解器具,研究聲音,將之拼貼後再重製成另一種可能。他的工作室如同科學家或發明家的實驗室,擺滿五金工具、機械元件,他在裡面玩得不亦樂乎。王仲堃藉由摸索、嘗試尖端技術和工具的應用方式,尋找未來的藝術表現形式與題材。
自盧梭羅的《噪音宣言》發表以來,越來越多非傳統定義下的聲音被納入藝術領域之中,而台灣對聲響文化的理解與定義也在改變。長期投入與建置台灣聲響文化資料庫的立方計劃空間策劃「造音翻土」展,拉出戰後迄今六十年的時空軌跡,與台灣的流行文化、藝術創作相對應,除了呈顯聲音本土化的歷程,更讓觀者思考了聲音與自我、生活的互動,遠比想像中的深層。
叫好又叫座的金馬奇幻影展今年滿五歲了!除了許多重量級導演的影片值得再三回味外,充滿奇幻、情愛、異國風味的電影佳作,將挑戰影迷的想像力極限,打造繽紛奇幻的電影樂園。
「這本書就像是我所建構的芭蕾星球,我就是這個星球的藝術總監兼長期觀察家。」芭蕾群陰以信手拈來的流暢線條,直白畫出芭蕾的「暗黑世界」,揭露光鮮亮麗的舞台背後,芭蕾舞伶的真實生活,犀利不失幽默,搭配俐落的文字,精準又切中要害。
跳脫擊樂那種以多樣樂器營造繽紛多彩的印象,那娜擊樂二重奏的《謐光》專輯溫柔又婉轉的姿態反而更舒服、愉悅,而且耐聽。從台灣、巴黎到世界各地,集結巴洛克、浪漫與現代,藉由這張專輯,兩個女生跨越藩籬、凝聚精華,用音符的色彩將光的美景,成功地做了另番詮釋。
關於孤獨,她說,她終生一個人寫作,有時有人陪伴,有時沒有人陪伴,她和每個人都一樣,一路把孤獨掩藏到底。原來,她是這麼活下去的。原來她這麼活了一生。
時間:二○一三年十月卅一日 地點:宜蘭演藝廳
在「影像設計」這塊對於大多數台灣劇場人來說尚屬陌生的領域中,儘管前輩無法提供什麼技術上的幫助,卻願意給予時間讓王奕盛慢慢嘗試,有時他們看似無關的意見,也帶來不少解決問題的靈感。一手攤開過去曾參與的影像設計,從傳統戲曲到大型晚會,不同的演出形式都有著不同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本身。
徐冰是在國際間享有知名度的中國藝術家,但多數作品尚未在台灣展出過,大眾是透過報章雜誌的引介熟知。六十歲前夕,北美館為徐冰策劃生平第一次大型回顧展,廿二組件展品梳理四十年創作歷程,包括《天書》、《鬼打牆》等巨型裝置代表作,一窺他「玩弄」文字,與環境、藝術對話的格局。
今年金穗獎入圍影展共有五十四部影片,一般作品類有廿五部,學生作品有廿九部,各分為劇情、紀錄、動畫、實驗四類,加上有許多專業演員助陣,成績相當亮麗。
「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廿年來,多次進出印度,那些體悟也轉化成優人神鼓的創作靈感。印度,對某些人來說是聖土,一次又一次的印度行旅,對黃誌群來說,就是生命的精神糧食了。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內在自我的探尋。表演和靜坐時的境界一致,都是「活在當下」。
右手寫書,左手教書的吳明益,以《浮光》一書,爬梳攝影史並書寫個人影像史。書中以「正片」、「負片」的結構方式將兩者並陳,互相滲透與對話。他透過「負片」的人文抒懷,也將自己揉進了「正片」的脈絡之中。這是《浮光》最吸引人之處,看一名創作者如何誠懇面對媒材、面對自己與拍攝對象。
欣賞完精采的音樂會之後,人人都期待如「甜點」般的安可曲。如今貼心的演奏家已經將它們完整打包,讓樂迷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將安可曲目通通帶回家。法國鋼琴家薩洛挑選了知名的巴洛克曲目;小提琴家希拉蕊.韓甚至廣徵安可曲目,親自挑選錄製。
在這「文創」兩字當道的時代,藝術家比任何時代都更卑微,因為在我們這個所謂的文創社會,藝術家不但要懂得經營自己,更要懂得如何提案子申請補助,而提案的文案有一定的寫法,一定的社會觀或文創邏輯,藝術家可能窮盡一生也不會寫那種文案,就譬如我自己就不會寫。
攝影:劉振祥 時間:二○一三年12月1日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