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廿年的表演方法,真的過時了嗎?
自從烏塔.哈根(Uta Hagen)在一九九一年出版了《演員的挑戰》A Challenge for the Actor,這本書從此成為美國劇場表演的學員聖經,在美國表演類叢書的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始終不下,超越了她的前作《尊重表演藝術》Respect for Acting(1973),以更宏觀卻又更精闢的角度講述演員的使命、目標和技巧,造福了無數劇場、電視、電影表演者。
自從烏塔.哈根(Uta Hagen)在一九九一年出版了《演員的挑戰》A Challenge for the Actor,這本書從此成為美國劇場表演的學員聖經,在美國表演類叢書的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始終不下,超越了她的前作《尊重表演藝術》Respect for Acting(1973),以更宏觀卻又更精闢的角度講述演員的使命、目標和技巧,造福了無數劇場、電視、電影表演者。
傳唱自遠早的古調,如何依然在今日令你的心靈動容?蒙古Haya樂團與歌手黛青塔娜合作的《遷徙》,與泰武國小小朋友錄唱的《歌開始的地方》,透過傳統音樂的創新,古調也展現了與當代人共振的風景。
一個演員要穿梭在不同的角色之間,演誰要像誰,就得面臨著角色身分轉換的難題,要是在同一部電影中,得面臨不同人物性格或身分認同時,那更是一種挑戰,同時也代表著劇情埋藏著重大的起伏,總讓人推敲再三或是目不轉睛。這個月就有好幾部這樣的精采電影,吸引你進入詭譎的電影世界!
以穿梭古今、虛實間的幽默,呈現己身對社會現象的關注,是涂維政創作的慣用手法。他的最新個展呈現了「影像.聲音.博物館」、「影像銀行尋寶遊戲」和「視覺玩具」三大系列,其中「影像.聲音.博物館」利用自己的身體,觀察並測度所在的環境,正是裝置藝術家涂維政對所在區域的考掘與觀察方式。
地點:台北 國家音樂廳觀眾席 時間:二○一一年三月廿五日
當初知道雜誌要選一天跟著她採訪時,陳毓襄第一個反應就是懷疑。 「一整天嗎?」 我心虛地回答:「盡量不影響原本的作息。」沒想到她自己挑了音樂會當天。那場彈的可是整套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啊!這下子,換我開始懷疑了。 下午進了音樂廳靜靜地在旁邊觀察著,不料一下子多了好多人,經紀公司、技術人員、公視的錄影、特地坐十幾個小時飛機前來打氣的朋友很快就將舞台擠滿了。原來,這麼重要的日子不是將琴彈好就好了,在龐大壓力下居然還要處理那麼多事情! 鋼琴定好位置,一群人移師到休息室時,造型師已在裡面擺好了陣仗。坐下後,陳毓襄才有機會將今天的第一份食物一口一口地塞進嘴巴。她安安靜靜地看者造型師梳化妝,並且適時地請他調整,但慢慢地又恢復了靜默,看來有點不妙!等了一陣子,在工作人員頻頻催促下,她決定不再塗塗抹抹,而是要回到舞台上綵排。冷靜地練一陣琴後,時間已經不多,她竟堅持要坐計程車回家小睡。 送走了她回到辦公室我也累垮了,休息一會兒回到音樂廳,才知道她請求取消音樂會前這段時間的採訪。是的,太多人、太多意見、耽誤了時間、也打亂了程序,這時候她亟需一段空白! 音樂會到了,掌聲中看她走出來敬禮,嗯,很好,髮妝都重新弄過了,心情也整理得不錯,獨處一下果然是必要的。 其實她可以不用那麼認真,但為了讓我們拍化妝特地請了造型師、拍手部帶我們去看整復師、拍禮服主動要去買衣架,還擔心下雨而改了到家裡拍照的時間。可不要以為她的生活悠閒,約訪的期間,她是在台灣與全世界的音樂廳間中飛來飛去。單打獨鬥的她即使會調皮地嚷著要喝下午茶,但誰真正知道聚光燈下觀眾為她喝采、佩服她有鋼鐵般的意志,可是在旅途上奔波的弱女子不是遇上了麻煩,就是一陣的孤單襲來,讓她一下飛機就蹲在地上痛哭。 我終於可以體會為什麼很多才華洋溢的音樂家最後會崩潰了。要奔放又要壓抑、要孤獨又要被群眾包圍、要接受掌聲同時忍受批評、要鎂光燈更要適應黑暗所有要征服的,就像這整排的琴鍵一樣,黑白相間。
國家文藝獎得主、入行超過卅年的林璟如,可說是國內劇場服裝設計界的第一把交椅!林璟如說:「別認為只要能畫圖,你就能做好這件事。」除了會畫設計稿,她也精熟於打版、結構、製作方法,因此在面對執行上的溝通,更能完整落實設計概念。面對創作團隊,她隨時保持彈性、因應調整;面對執行師傅,她則嚴格堅持細節、絲毫馬虎不得:「絕不跟製作的人改設計,這才是那件衣服的精神」。
透過當下的感受性,藝術家或是提出創作的訴求,或是積澱為表演的能量透過《誰怕艾未未》與《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課》兩書,我們看到了「當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搭建他們的藝術之路一條通向自我之路。
拉圖爵士將再度帶領柏林愛樂訪台,這次配合馬勒周年紀念演出他的天鵝之歌《第九交響曲》,為門票貴死人而扼腕的樂迷,就在家中沙發舒服地聆聽拉圖爵士早就錄好的專輯吧!順便看看之前的《馬九》經典版本卡拉揚、巴畢羅里、華爾特,不上音樂廳,也能聽到流耳油!
一年一度金馬盛會又來了!依舊是好片雲集,大師齊聚,兩座坎城大獎得主達頓兄弟、葛斯凡桑、貝拉塔爾、李滄東、SABU、安德烈.泰希內、金基德、洪尚秀、努瑞.貝其.錫蘭今年都有新作品。
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可說是近廿年來難得再見陳澄波的完整個展,匯集陳氏家族、台灣與香港十多位收藏家提供的陳澄波畫作,共計兩百六十三件,完整呈現陳澄波畢生藝術風華。陳澄波的繪畫特色,在於他將西洋油畫技巧摸索出屬於台灣土地的色彩,並營造出地處熱帶氣候的氛圍,他筆下描繪的故鄉嘉義是為代表作。
地點:北京 保利劇院 時間:二○一○年十一月廿五日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這句《京戲啟示錄》中的經典台詞,印證的正是戲靴師傅李玉修的人生。台灣戲曲名伶的足下,穿的都是他們家做的戲靴,而一手從父親手中傳承來的技藝,也堅持著父親的工作理念,如「戲靴師傅要懂戲,了解戲的歷史,才能做好一雙鞋。」「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李玉修說,戲靴靠的是手工,這是個無法大量生產的行業,「大量生產不會比手工好,既然做了這行,就不想賺錢的事。」
他可能不是太同意這標題。倒不是工作狂的緣故。 採訪後的某一天和他再見面,我跟他說,你這過日子法,看起來簡直是工作狂。他笑了。 劇場工作狂的必要條件,首先是多重角色扮演,其次是行事曆的空格永遠滿得像快完成的數獨或填字遊戲。 演員魏雋展的工作行程目前排到明年後。剛拍完一支廣告和電視劇,緊接著是十一月和驫舞劇場合作的《繼承者》,十二月則跟無獨有偶劇團的《剪紙人》全台巡演。 導演魏雋展上半年交出了入圍台新藝術獎提名的《耳背上的印記》,十月在牯嶺街小劇場上演的《男孩》,是去年同樣入圍台新獎的《偶戲練習:男孩》重演。 「三缺一劇團」的魏雋展,作為核心團員和主導者,也在對外舉辦的工作坊擔任講師。結束了默啞劇工作坊後,他和團員隨即重排《男孩》;明年的演出計畫《LAB壹號》也已開始發展。 面對這有如板塊持續推擠運動的時程表,他以不變應萬變,讓生活維持得穩定而秩序。這個部分的魏雋展很不男孩,我突然想起幾個劇場朋友開玩笑叫他「阿北」他是那種進劇場後,會找個角落安安靜靜練太極拳的演員。 男孩魏雋展,每日恆常練身體練聲音,吃喝簡單不挑剔,一說話,他獨角戲裡彷彿莎哈札德的說書人躍然成形。男孩作完一齣關於男孩的戲,說是男人了,但我更覺他該變成的,是一隻豹童年時,他總幻想一隻和自己同行的豹,保護他又叫他著迷。或許那才是他真正該成為的模樣。
以〈一支小雨傘〉走紅台灣歌壇的洪榮宏,是台語偶像的第一人,深厚的歌唱素養、憂鬱的氣質,他的歌聲一直以來都是許多粉絲心中的最愛。這回,他不但要重新登台唱歌,而且還是挑戰演出音樂劇,將在《我是油彩的化身》劇中飾演主角畫家陳澄波。重新出發的他,不再沉鬱,拋下過往的灰暗記憶,要為台語歌曲找到更多表演的可能性。
同樣展現青春風貌、同樣偏近日系美感,近日出版的三本攝影集,卻因編輯企畫與設計的落差,使作品的呈現有了相當不同的結果。屬於台灣年輕作者的兩本,透露的是台灣出版社在影像類出版品的缺乏經驗與自信,因為缺乏自信與根柢,而讓很多很好的影像創作者淪為同一種年輕藝術家的操作模式,太過速成與缺乏經驗累積,讓作品變成膚淺的自慰與呻吟。
兩位同年的年輕女鋼琴家:王羽佳與卡蒂雅,都是國際樂壇的明日之星,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際遇,卻又在這條音樂的道路上不斷地相遇,同樣在今年皆發行了新專輯,分別與拉赫瑪尼諾夫與李斯特時空對話,讓聽者得見她們如何用琴音展現美麗的靈魂。
十月起,又是各種影展盛會的旺季!在金馬外片觀摩影展之前,女性影展與高雄電影節就以浩大聲勢搶頭香,豐富的片單出爐,就讓影迷目不暇給,走進似真如幻的電影世界
記憶是什麼?時間的意義又是什麼?亙古的疑問,透過藝術形式的呈現,再度激盪出觀者無邊的思索。郭奕臣與顧世勇兩位當代藝術家,以各自擅長的媒材提問,前者透過科技藝術表現對存在的悵然,後者則以老物件的脈絡重置,與之互相對照。
地點:優人神鼓山上劇場 台下人生 在舞台上 演出者像是隔絕於正常人生之外 他們融入過去、現今與未來之中 超越時空 歡喜悲憂都如幻象一般 糾結在劇中人的命運之網中 或悲悽無告 或歡欣無悵 唯有下戲後 才暫時被納入現世的時空裡 展現出人的樣貌 一顆火紅的心 一副疲憊的身 催自己入眠 在全然放鬆的恬然 那屬於自身的國度裡 彷若還魂般 重新駐入自己的故事
身兼製偶師、偶戲導演與操偶師的鄭嘉音,三者對她而言可謂「三位一體」,但她最愛的就是「製偶」。彷彿造物者般,從探索材質、架構骨肉、形體塑造,以至探索出偶的「靈魂」,找出表演的可能,可說是偶戲創作過程最迷人之處。而製偶師專注於細節的過程如同追求卓越的工匠,也正是鄭嘉音最愛製偶的原因:「因為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慢工出細活。心要很靜,但掌握度最高。」
劇場人的一天,與大家無異,他們一步一步地設立期限,規劃進度,完成計畫。他們選擇岔路,追求幸福。有時候,戰爭與和平,生活與倫理,悲劇或喜劇, 並不是因為人性本善或本惡,而是因為人說到底就是人,不是什麼別的,不會因為前面加了「劇場」或其他冠稱而有所差異。看懂生活跟看懂一齣戲之間的關連是什 麼?我們是否急著釐清品味取捨,急著去批判,而忽略了每個你眼前的人,都是腳踏實地活著的個體? 黎煥雄導演,朋友們稱他「米蓋」。 走進米蓋的家,會先看到一輛腳踏車和慢跑鞋,你可以從鞋底和胎痕,推理出這家主人的部分線索,他的身材,年紀。接下來的大片書牆唱片櫃,會重塑或加深你的 推理,房間空間不大,一個人生活剛好,你知道主人會為什麼挺身而出,捍衛或保護什麼,他讓你恰到好處的試探,這些線索像是迷宮,細微的書塵在木頭地板上打 滾。 轉過玄關,牆上貼了大幅的Pina Bausch海報,地上則擱著個黑色皮箱,上面擺了台老舊咖啡機壓陣。讓人看到某種不合時宜,某種過氣,某種物件原始的意義,從城市各個角落竄回房間裡找到物件原來的位置,然後安身立命。
如果不是文字的優美質地,這些關於各個藝術領域的文字,就會流於知識的堆砌。如果再細看文字的肌理,會發現《室內靜物 窗外風景》的文學性又是建構在一種個人生命經驗的陳述與回憶。藝術的經驗,不光是一套理論和知識而已,更是生命的某個片段實在的感受。
音樂演出跨界成風,現在就是要看怎麼「跨」才能讓人印象深刻?剛來過台灣演出的世界級管樂團「東京佼成管樂團」,在這方面創意令人驚喜,改編已逝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作品的專輯更打破過往風格;而即將訪台的爵士小號大師泰倫斯.布藍查,邀請了美國著名的黑人人權學家Dr. Cornel West在專輯中擔任一角,也成功製造話題。
八月份除了暑假搶錢片,也有不少影展大片現身,值得影迷進場體驗。如之前在坎城影展因導演言論掀起風波,又有女主角克絲汀.鄧斯特以精湛演技奪下影后的《驚悚末日》,話題十足令人期待。還有紀錄片導演鄭文堂接任宜蘭縣文化局長後端出的精采宴席噶瑪蘭國際短片節,也相當吸睛。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