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藝視界 海角創樂園/台東藝文漫步 反轉藝視界 海角創樂園 台東藝文漫步 三條台東藝文主題路線,探訪劇場、歌謠、藝術聚落 三位藝術家親自帶路,在山海間漫遊人生軌跡 十二款地方人物,讓生活的入口自然飄浮在書頁間 海岸山脈 部落 太平洋 跳舞 歌唱 鐵道邊 有人說:藝術即生活 有更多的人說:我們先是人,才是藝術家
熟齡一族的劇場樂活 歌舞青春無界限 熟齡一族的劇場樂活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全球各地的長者在退而不休的生活中,如何從事創造性的休閒活動,讓生活品質得以提升,成為社會的重要課題。 熟齡劇場因而崛起,藉著戲劇活動或遊戲,讓退休的年長者可以排遣孤獨,透過藝術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使生命活得更快樂。 熟齡劇場,讓長者找回人生舞台的精采,例如,碧娜.鮑許的《交際場》找來一批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重新詮釋,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由一群變裝老藝人上演人生悲喜,蜷川幸雄與七十五歲以上老人合作的《烏鴉,我們上彈吧!》,讓人看見年長者的歲月丰采。 生命經驗豐富了表演藝術,而創作則使人永保活力,例如,當代許多劇場大師如莫虛金、羅伯.威爾森或蜷川幸雄等,都是至今高齡七十以上還持續創作,舞踏大師大野一雄更是活到九十五歲都還在跳舞。 本期特別企畫將從英國、日本和台灣三地,對照熟齡劇場的發展。同時,實際探訪果陀劇場「活化歷史」計畫、雲門舞蹈教室熟年課程、十方樂集「青春鼓」班,一窺長者如何親身參與表演藝術。 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即將訪台,本刊專文側寫日本「地下劇場的帝王」流山兒祥,如何讓素人銀髮演員自信走上舞台,載歌載舞,演繹希臘喜劇《利西翠妲》。
城門之歌 聆聽走看.歷史憶往 城門之歌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繞一遭。」曾幾何時,這念謠傳著傳著,就跟「雞蛋糕」連上了關係?不過,當今年二月十四日北門高架橋拆除,古樸的城門重現全貌後,似乎就可以懂得一個道理經過歲月的沖刷,當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帶著回憶、讚嘆、期待等不同的情懷前來時,就可以解釋人們對單一事物的多樣理解,有多麼出人意料。 城門,一向是人們的守護神,庇佑著一方老百姓,自然成為被歌頌的對象。但有趣的是,許多所謂的「歌頌」,竟然在城門尚未出現前便以一個「精神的概念」無形地矗立了。城裡城外是如此,國內國外也一般,不妨趁現在,讓我們從今日的北門出發,連線德國的布蘭登堡、烏克蘭的基輔、埃及的底比斯城門,從聆樂的角度認識它們,再讓達人們帶我們到此一遊,探究這古老城門的今昔。
舞向未來的從前 傳統之姿.當代之鏡 舞向未來的從前 舞蹈曾是, 與神的溝通、傳奇的敘事, 人們圍火而舞,呼喚天地祖靈。 它也是, 流浪時高昂如火的熱情下的自尊與孤獨, 港邊俗民的情慾中,凝視交雜的懷鄉與憂鬱。 傳統根植於個人的生命,所以無視老去, 如承載腳步的土地,厚實深刻, 宛若今日重生的寓言。 透過台灣原住民的腳譜重建、佛朗明哥的身體音場、 探戈的關係探索、印度古典舞的人生觀, 現代肉身也能詮釋古今繁花。 開啟時空旋轉的晶體,穿過歷史的海洋和煙塵, 在回溯的路途上,辨識自身的靈魂。 一如先人,我們將透過傳統之姿, 讓舞蹈, 飽滿當下與未來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