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焦點專題 Focus
多元異類的擦撞 持續丟出的問句
什麼是法國現代舞?身為芭蕾舞歷史中的關鍵國家,法國在現代舞這一方場域中似乎面目模糊。但自一九八○年代「新舞蹈」以降,欠缺傳承脈絡的法國現代舞發展,也在許多編舞家的多元碰撞下,展現出豐美的面貌:或取材電影、文學與視覺藝術,或呈現感官層次豐富的奇觀戲劇性,或根本提出質問「什麼是身體?」藉由剖析舞蹈構成的本質,將舞蹈帶離表相上的完美呈現,引發現場觀眾創造力,一步步近逼身體這個象徵符號其後看不見的真相。
-
藝號人物 People
建築,也是一種表演的藝術—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
作為第一位將要把荷蘭學派建築帶進台灣的建築師,法蘭馨.侯班對於建築有許多獨特的思考:她反對高速公路,因為高速公路讓旅人看不到美麗的地景;她喜歡亞洲城市,因為它們有較多非正式的氣氛;對侯班而言,建築不只是智性或觀念的活動,也不只是視覺的滿足,而是美學形式與情感交流的成果。 趁著侯班來台參與在台北一○一大樓舉行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築模型展」,本刊特邀知名建築師與作家阮慶岳,專訪這位將打造大高雄未來藝文視野的靈魂人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的劇場,她思考,她創作——
正如本文中受訪的劇場編導馬照琪提到的:「放眼望去在台灣的劇場界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女性,但真正受重視的女性創作者卻往往不及男性,這背後的原因蠻值得玩味的。」的確值得玩味,為何這群熱愛劇場、在劇場中放射光芒的女人們,雖然沒有得到社會相對應有的「重視」,仍執著於思考與創作,為台灣劇場留下美麗深刻的軌跡?本刊特邀五位以不同創作風格與形式活躍於劇場的女子:杜思慧、戴君芳、賴淑雅、石佩玉與馬照琪,告訴我們,她們的思考,她們的創作。
-
演出評論 Review
呼吸、心跳、身體——舞蹈
最終,舞者們的呼吸與騰跳是生命最原初的悸動從出生到死亡的心跳;而那舉起的手臂訴說的或許是呼喚、渴望、或是最後的道別。林懷民用《鳥之歌》證明了,舞蹈的意義不在動作的多寡,而在於身體與其他元素的互動間,所開展的想像空間與生命厚度。
-
演出評論 Review
灰舊玩具盒裡的成人回憶
瑪姬只是在數百年來Cinderlla演化成完美童話的尺度裡,做了一些務實的更動而已。改得不費吹灰之力,但卻耳目一新。它講的不只是《灰姑娘》這個故事,而是打開灰舊玩具盒裡的成人回憶。灰姑娘依舊善良美麗,壞人還是壞人,玩具盒裡的童話沒變,但看童話的心情不一樣了,瑪姬版的《灰姑娘》以「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成人角度,重新解讀這則童話。
-
演出評論 Review
「準」不準,有關係
作為全系列的真正主角,樂團在面對企圖心旺盛的曲目編排上,卻未展現出他們真正的水準與實力。全場演出很明顯地聽出樂團與指揮正處於磨合期,在音樂的型塑、聲音的建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面,並沒有做出立即而雄辯性的宣示。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舞蹈篇:令人振奮的新生代
二○○七年台灣的舞蹈創作能量與二○○六年比沒有風起雲湧的改變,甚至有減弱的趨勢,但由新生代編舞者所激盪出來的火花仍然令人振奮與期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如何讓黑膠唱片重返市場?
陳建育:愛它,才能創造它的價值
在現代人手一台MP3、CD都快被淘汰的今日,為什麼LKK的黑膠唱片,還能捲土重來,在唱片市場東山再起?引領這股風潮的金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建育,有一套自己的銷售哲學:認識自己、認識客戶、認識喜愛自己的商品,才能順利銷售。而他正是看到中產階級重視生活品質的特性,讓獨具質感的黑膠唱片,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
專題
魏廣晧 願當台灣爵士的扎根園丁
應邀擔任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營教學策劃的魏廣晧,對爵士樂有一份執著的喜愛與熱情,鑒於台灣音樂學生對爵士樂的學習缺乏資源,台灣的爵士樂教育又落後歐美日韓許多,讓他決心要從教育開始,為台灣的爵士樂灑下種籽,深入扎根。
-
專題
張瀚心
在國內樂界佔有一席之地的小提琴師傅張瀚心,無論是修琴或製琴的技術皆十分高超,在圈內口耳相傳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來到工作室見到一把把的提琴高掛、琴盒相疊,就可以感受到這位提琴醫生對樂界琴生們的重要性,而張瀚心本人更是熱情非凡,永遠為著生病的提琴,敞開大門。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愛亂舞到接觸即興
古名伸 抓住當下 身心共舞
編舞家古名伸是國內推展「接觸即興」的重要推手,自稱從小愛「亂跳舞」的她,在名編舞家林麗珍的教室中磨礪了舞蹈的身體技巧,卻也打開了想像的無邊視野,日後浸潤在「接觸即興」的世界,更讓她快樂展翅於舞蹈天空。把編舞、跳舞、教舞視為人生三要事的她,經營舞團如同一個部族,而她這個族長,就是用愛舞的熱情與創新的精神,帶著古名伸舞團走過十五年!
-
演出評論 Review
言猶未盡、意尚未全的遺憾
王嘉明可能是台灣目前的小劇場導演之中,擅長創意的佼佼者;然而,在面對戈爾德思嚴峻、深刻的台詞時,他和表演者的創意,似乎反成了對這些灼熱文字的一種「逃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家答客問
紀蔚然:在台灣「只」當編劇,要耐得住寂寞
麻辣、犀利、幽默、嘲諷,是劇作家紀蔚然戲裡戲外給人的一貫印象,這次的訪談也不例外,只是多了些倦怠。 算得上是台灣劇場界「唯一」專注劇本創作且有戲必能演出兼具票房保證的劇作家,超過二十年的寫作經歷,近十年就累積了十二部劇場劇本,他其實也曾有過「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而現在的他,卻不否認自己已進入瓶頸期,最需要的,就是停筆,休息。 趁著屏風表演班即將搬演他的新作《瘋狂年代》,本刊特邀曾執導過紀蔚然作品《無可奉告》的導演、劇評人傅裕惠,專訪也在大學教編劇的紀蔚然,一談他對台灣編劇養成與工作環境的看法,以及他的創作近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堅持原創,詮釋自己
李國修:好劇作家比好導演難求
編導合一的現象,反映了台灣劇場界的普遍狀況,而對導演來說,為什麼要自編自導?他們眼中,台灣為何缺乏好的劇作?本刊專訪堅持本土與原創的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編導演教全方位的李國修,從創作者角度,探討為何台灣好劇作為何缺乏,以及編劇人才的養成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觀眾,more friendly!
王紀堯 「溝通」打造了編劇密碼
七年級前段的王紀堯,年紀雖輕,卻已經在劇場、影視的劇本創作上交出亮眼成績單;曾為香港導演林奕華擔任《班雅明做愛計畫》、《包法利夫人們》和《水滸傳》的文本組織工作,也為知名導演易智言的影視作品《危險心靈》編劇。謙遜的態度,對「溝通」的認真,是王紀堯身為劇作者的最大特色;他說,與其說劇作者,他更傾向自己是個學習者,跟不同的合作對象學習。
-
特別企畫 Feature 理性清晰,觸角多元
謝念祖 為悶鍋加料 為劇場加分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對政治不滿,可以寫進《全民大悶鍋》;想對中產階級說話,可以透過《住左邊住右邊》;比較實驗性的東西,可以在黑門山上的劇團做;親子相關的題材,就在一元布偶劇團發表。」跨足電視綜藝短劇、實驗劇場、兒童劇類型,寫作觸角多元的謝念祖,具體扼要地勾勒出自己創作關注的概貌。如果說藝術創作最令人稱羨的,就是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又能兼顧生活經濟,謝念祖無疑就是這麼一位。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Local is Global,俗到極致便是美!
二○○八年初,台灣平面設計大師蕭青陽,以《我身騎白馬》專輯封面設計,二度入圍第五十屆葛萊美獎,正當所有光環都圍繞著蕭青陽,「蘇通達」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音樂創作者,也隨著這張電音混歌仔戲的專輯,在網路引起熱烈討論。 這位蕭青陽口中的天才,熟識他的人暱稱他為「阿打」,來自高雄,出身古典音樂家庭,從小被逼著學鋼琴、小提琴。就跟古今中外音樂天才一樣,天賦異稟的才子,總是不被主流教育所接受,他的求學歷程,幾乎是在放牛班、扣考與補考之間渡過,最後才在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重拾對音樂的熱情。夢想讓全世界聽見台灣音樂的他,理想遠大的第一步,就是從傳統找素材,讓土生土長的歌仔戲與爵士、拉丁成為全新的混血音樂品種,讓local的歌仔戲更靠近global的市場一點。 同樣的,台灣演劇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堪稱是「台客文化」第一品牌的金枝演社,人稱「二哥」的藝術總監王榮裕在西方劇場表演體系中,踏上了自我溯源的路,找回小時候打心底排斥的歌仔戲,從這樣一個台灣土生土長、孕育出來的劇種汲取養分,發展出兼具通俗與精緻的劇場表演風格。他說,「台」是一種通俗文化的力量,俗到極致便是美! 一個從小接受西方音樂洗禮,一個是道地在戲棚下長大的囝子,兩者卻不約而同從台灣底層文化的生命力中找到創作的能量,從台灣庶民娛樂中找到發光發熱的舞台。透過蘇通達與王榮裕的對談,我們發現「Local is Global」原來不是句口號,而是全球化浪潮下異軍突起的藍海。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地下舞廳」 高築藝術大夢!
雲門八里排練場火燒成灰,外界驚訝國際大團排練場竟是鐵皮屋,更驚訝的是工廠鐵皮屋竟是國內舞團的五星級豪華場地。那麼其他舞團呢?他們在哪裡棲身?我們所看到的精美製作和舞者功夫是從何處產生的?本文將以成立二十四年的光環舞集和今年滿十五年的組合語言舞團為例,看看台灣舞團遇到的排練場現況和種種問題。
-
專題
駱錦明 打造科技園區裡的藝術天地
沒有一般企業家的架子,談起藝術收藏也總是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由於自己的生肖和姓氏的關係,不僅馬的雕塑品成了他的最愛,就連銀行的商標也都是馬的標記。無論雕塑品、畫作、玉石等,台灣工業銀行董事長駱錦明都有他的一本藝術經,當然,對音樂的喜好程度,也使得他不僅要讓自己的辦公室內充滿著音樂的聲響,更要在新大樓裡,建造一個精緻優美的音樂廳。
-
專題
吳忠良、張偉來
當白沙屯已儼然成為當紅的藝術人溯源道途,吳忠良和張偉來卻抱持平實的態度看待。吳忠良開玩笑道,「抱著很大的目的性來,會很慘。」「如果冀望七天走完人生就有突破,不可能,」張偉來說,唯有將行腳時的信念與全然奉獻的態度回饋到平常日子裡,才會一點一滴改變,重要的是持續,漸漸的,便「沒有什麼辦不到」。